线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
2022-02-06通乐嘎伊日牡文吴玲敏王佳宁
□通乐嘎 徐 环 伊日牡文 赵 斌 吴玲敏 王佳宁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近年来,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慕课将全新的概念,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情境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慕课本质上是一种纯在线学习的形式,师生之间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缺乏临场体验,不能进行有效的人际互动。[2]这样大学生很难形成高水平的情感认同并产生积极情绪,进而难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教学目标难于充分达成。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3]
基于此,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慕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一方面继续实施“慕课”模式,进行课程线上学习;另一方面要避免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提出“体验式”教学作为慕课的补充。“体验式”教学采取专题模块设计,通过情景式体验教学及团体辅导,使学生感知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掌握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的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专题模块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二、社会适应模块
(一)理论基础。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会面临环境认同、生活自理、时间管理、目标重建、学业挑战、经济问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适应问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大学新生产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包括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应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高校需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特点,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促进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的本质是适应。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大学生只有度过了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期,走出由此而导致的心理困惑和人际紧张,才能开始正常的、良性的学习、生活,才能迅速成长。适应环境和生活,不能只是被动的顺从,需要个体主动地调适自己,调试环境,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衡量心理适应与否的标准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和经验。社会适应教学和体验内容包括克服源自自身的适应障碍;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适应新环境;提高自我生存能力等。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能够短时间内调整身体及心理状态,让学生掌握解决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疑惑和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同学们心理自助能力与助人能力;使得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进而走好大学的第一步。
三、自我意识模块
(一)理论基础。自我意识模块包括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内容。自我意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习适应、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当时间管理、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同时进入中介作用检验方程时,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为完全中介效应;自我意识能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学习适应,即时间管理的中介作用、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意识—时间管理倾向—心理健康—学习适应的链式中介效应。由此得出,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影响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习适应,并且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共同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学习适应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对自我概念建立合理认知,明白不论个体的现状如何,都能尊重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不论自己有怎样的优点和弱点,都能无条件接纳自己;更明白人生是可以规划的,但未来的规划不是对未来的幻想,重要的是通过规划,回溯到当前,你该做什么!当下的行动更为重要。管理好控制好时间是为了更有效和高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时间,行之有效地管理与安排时间的过程。管理时间的能力有强有弱,这种能力一般作为现代人性格的重要部分。彼得·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能够很好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事业有成,在自我评价方面更积极、自尊自爱、自我价值感方面也很强,生活的幸福感也很高。
四、人际关系模块
(一)理论基础。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距离和心理关系。作为社会网络一个小小的节点,我们靠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得以生存,并感受着爱与温暖,我们借助语言、非语言的方式与这个网络上其他的结点相互影响,收获了亲情、友情、爱情、同事之情、朋友之义等。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个性鲜明、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致使大学生宿舍常存在人际冲突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人际冲突干预机制、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等途径,积极化解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努力建构和谐宿舍,进而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提高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同学感情得到提升,得到更多的认同与被认同,让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锻炼,让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得到激发和展现。通过开展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游戏,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大学校园氛围。让同学们更好地悦纳自我,融入他人。使大学生形成平等、尊重、真诚、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印象。学会沟通中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交流;学会倾听,具备同理心,善于处理人际冲突。
五、意志品质模块
(一)理论基础。挫折是人类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意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大学生而言,要想塑造心理健康的自我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人们普遍认为在智力商数意外,只存在一个生命科学参照元素——情绪商数,即智商和情商。事实上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即意商,指对人的意志的一种量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成时代使命、应对时代挑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育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依循,需要在正确方向的教育指引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水平,让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者。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挫折有时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挫折。通过体验教学,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她们从每一次挫折中得到经验与教训,不退缩要坚持。成功之后也一定会为自己点赞。但是也要让学生对挫折进行评估,也就是要量力而行。教师经常性地辅导学生们,让学生走出一个个挫折与困境,帮助学生们分析具体问题,调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既能顽强奋斗又能急流勇退,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创造性又有继承性;善于总结经验,不犯重复性错误;能够保持其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为人处事上不骄不躁、率先垂范、知行合一、信守诺言;办事利索、决策果断,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心胸宽阔,严于律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学会压力管理的一般策略,一是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同学和老师;扩大社会交际面,结实更多的朋友,需要向亲人、朋友和老师敞开你的心扉。二是觉知和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生理状态是压力最直接的指标。有意识地觉知自身的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生理指标。三是减轻和消除自己的心理负担,理性辨析和积极归因;学会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四是进行有效时间管理,学习掌握ABC时间管理法,分清楚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以及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在时间安排上的策略。
六、情绪管理模块
(一)理论基础。情绪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和主观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使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良好的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不良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危害的作用,通过体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不良情绪的调适与疏导。让大学生有积极的态度,保持乐观稳定的心境,能对影响情绪的事物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正常的反应,包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悦纳他人、悦纳自己、保持乐观而稳定的心境等。并学会对不良情绪的调试与疏导包括转移法、分离法、弱化法、解脱法、升华法、抵消法、利用法、表达法等,转移、分离和弱化为第一类,是尽量抵制刺激的侵入和放大;体谅、解脱和升华是第二类,就是尽量将不良情绪加以转变、消化;而抵消、利用和表达则属于第三类,即对于那些抵制未尽、转化未完的部分,加以抵消、利用和表达,从而加以处理和解决。
七、民族文化模块
(一)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也会把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带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但由于观念的不同,他们往往更乐于和本民族的大学生进行交往,价值观的近似让他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小群体。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一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心理健康。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儒家是正面控制,即发挥主体性,控制引发或困惑的事件,解决心理问题;道家是采用退让、弃智守朴、去用取无、以下为上来处理遇到的困境等。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体验使学生面对苦难完善个体人格,修身养性,锻造坦然心态;积极进取,提高适应能力;讲求中庸,追求心理和谐;仁爱爱人,建设人际空间;忠诚信义,引领价值导向。二是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心理健康。蒙古族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既是已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目前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并逐渐积淀为蒙古族的心理品格。通过在蒙授班级进行蒙古族文化教学与体验,培养学生海纳百川,宽广博大胸怀;正直刚毅,淬炼坚强意志;崇德尚礼,和谐人际关系;尊崇自然,平和系统发展等。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线上涉及的理论尽量在体验教学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整体健康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问题、困难、挫折需要的一系列适应能力,如自我认知能力、应对挫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有效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培养能力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经历中探索成长之路,建立有助于成长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