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研究
2022-02-06□徐磊
□徐 磊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它是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解剖不仅是生理学和内外部护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护理的可靠基础。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基础。运用进化发展的特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与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目前医学发展水平和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教学问题:一是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医疗事业取得进步,涌现出许多医学新理念,临床诊断与治疗学是根据新兴的教材内容,但人体解剖学还停留在原地没有改变,尤其是教学模式没有随着行业的变化而发展,没有及时调整,没有及时地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二是人体解剖学涵盖的理论知识较为复杂,并且含有许多医学名词,复杂的形态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从而产生畏难的情绪,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知识的粗略掌握,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和毅力,教学效率普遍较低。三是人体解剖学通常在大一开设,很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一样,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而不是自主学习,且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导致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高。四是教师自身的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会使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临床经验,其理论知识都是在课本和网络上了解的,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很多高校认识到学习这门科目的重要性,就会多开设这门学科,由于师资储备不足,就会产生外聘兼职教师情况,可是有的教师并不是医学专业毕业,有过强的理论知识没有相应的临床经验。在课堂上理论联系临床讲解是难度较大,会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二、应用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探究
(一)应用导向之“校+院”教学模式分析。在应用导向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认识到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理论与实际结合会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医学技能。在学生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了解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能,为以后学好这门课程打下重要的基础。教师的水平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实施教师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培训措施如下。
1.教学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组织老师去相关科室进行实习,与临床医生一起对外科手术进行观摩并一起讨论临床病例等,让教师充分了解临床工作接触病例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并让自己的后续教学具有重点部分。在教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教学的科目进行具体培训项目,教师既可以全面地进行了解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教学内容。提高知识与临床的结合程度,提高自身能力与教学任务的执行效果。为提高教师的能力,根据教师的考核结果进行分阶段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制定对教师临床知识的教育目标、方法。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和临床知识讲解,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主要是对中年教师进行培训,中年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管理和实施,建立教育资源利用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应用教学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能力考核,激发教师主动性的本质和理念。掌握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需要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质的飞跃。为保障先进教育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应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应用评价,激发教师的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引导教师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应采取鼓励对话、检查作业等措施,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表扬。重视课堂教学,召开多层次会议,加深教师对课堂教学主要渠道的认识;素质教育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高校可以邀请临床医生担任实验课教学老师,在实验课对学生进行讲解人体的结构,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进行讲解可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自身拥有临床的经验所以教学并没有那么困难,可以胜任实验课教学的任务。临床医生奋斗在第一线,接触的病例及先进的医疗水平使他们成为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实践者,他们也指导临床医生,告知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也知道现在临床医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通过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按照书本进行枯燥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更新的认识,也知道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进行自我能力完善,根据自己定下目标去进行学习,使学习更有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人体解剖学目的是了解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学医的道路上奠定基础。医学学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形式,后功能代谢;先正常,后病理;然后逐渐转向临床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正常人体形态,才能充分了解其生理、生化过程和病理变化,进而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点、诊治和预防原则。
2.教学模式评价。在“学校+学院”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馈,认真总结学生对教学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正,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一是要求教研组积极加强教学日常管理,认真审订教师教学计划,深入开展课堂研究,为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引导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活跃教研氛围,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育部门按照高等教育部门的要求,严格备课控制,注重小组备课和个别备课,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案,有记录、有传阅、有建议,重视教师的课堂管理。
(二)应用导向之试点教学方法分析。选择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1~6班为实验对象,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试验时间为2020年10~12月,本文科目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共72学时,理论课占54学时,实验课占18学时,并且上课地点都为同一地点。其中1、2、3为对照组,4、5、6为观察组。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熟练掌握解剖学知识与技能。为保证实验的单一性,所以本次研究对象为6班级。对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实验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实验班的学生平均分为4组,根据手术的分工进行随机分配,主要包括主任医师、第二助理、手术记录、巡诊等任务,根据临床的要求进行操作,并且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检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讲解,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为如果长时间处于困惑的状态就会减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增加学生与临床实际的接触,为学生安排临床病例2个,分别是甲状腺结节和胸廓出口综合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在课堂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发言,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三)应用导向之试点教学效果分析。经过两组不同教学,对学生进行笔试考试和实际操作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基于应用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使学生在笔试成绩取得较好的成绩,并且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强调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知识的记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还会增加学生课后进行总结,并且查阅资料进行对问题的了解。充分地使学生明白人体解剖学这门学科在以后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可以丰富自身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重要学科,在学生学医的道路上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对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不应只注重书本上的内容,还应该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全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