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和实施路径研究
2022-02-06王振宇
□王振宇 胡 琳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回信中高屋建瓴地提出新时代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习总书记还就下一阶段如何做好美育教育工作进行了精心擘画和战略布局。他强调,美育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广大美育教育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随后在2019年,教育部便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现行阶段下教育领域要更加重视美育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实施路径,要营造全民懂美育、社会重美育的良好氛围。当今,我国正处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起步之年,把美育教育的价值观念融入教育事业的新发展阶段,把美育教育的建设思路贯穿教育事业的新发展理念,把美育教育的价值影响嵌入新发展格局,既是教育领域所走的一步与时俱进的“先手棋”,又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还从正面回答了在第二百年奋斗之路上高校将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红歌的教育功能
红歌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体现。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色歌曲来抒发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和爱戴之情,在红歌传唱中讴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在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和浸润式学习体悟下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做好做实“两个维护”。
在全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浪潮中,在高职院校内传唱红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该文化滋养对于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都能起到培根铸魂、提质增效的关键和突出作用。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催生奋斗内驱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事业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一时代课题,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视域、层次和维度出发,深刻阐述和剖析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其中回响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声音是培养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意、对中国共产党认可、对中国道路自信的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爱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发现,爱国情怀其实正是首当其冲的根基和命脉。
红歌作为时代的产物,深刻地反应出我国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现状,高度体现出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敢于攻坚克难和迎难而上的铮铮誓言和决心信心,其歌词和曲调理解和传唱起来也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新时期,红歌作为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对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社会主义认同、催生内驱动力以及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等都起着启智润心的关键性作用。例如在传唱气势恢宏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中,在气吞山河的开场朗诵中读到“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队歌》,作者贺绿汀老师把前线战场中如何能打赢游击战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以及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贯穿至了词曲当中……学生们通过聆听和传唱此类革命性的红歌,一方面能在沉浸式体悟中感受革命精神,从革命先辈的豪言壮志中汲取奋斗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在红歌文化的传播和学习中,学生们能进一步感受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红色精神融入血液中,由内而外催生奋进动力,不断为职教强国和技术报国书写奋进之笔。
(二)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为专业学习赋能增效。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提升人们的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新时期,各个高职院校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作为核心驱动,致力于将工匠精神贯穿融入至人才培养全过程,竭尽一切挖掘和探索一条涵养匠心之路的“金钥匙”。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有大量的艺术家把对精益求精的建设精神和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新精神融入至红色经典歌曲中,例如改革开放时期,一首《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全国上下讴歌着作为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敢于突破现实桎梏,勇于大胆创新成立经济开放特区的福音壮举;由许志刚演唱的《大国工匠》一曲中,更是把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歌曲生命里等。作为新时代的红歌曲集,此类歌曲的文化面貌既深刻反应出我国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样也对高职院校在育人模式上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此类歌曲的熏陶和浸润,一方面,能够从文化软实力当中深刻理解和感悟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内在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匠心精神的注入,还能为专业学习注入精神养分,为磨砺出的高湛的技术技能赋能增效,提质升级。
(三)突出美育育人实效,助力学子全面发展。美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育人载体和实施路径。美育作为培根铸魂和塑造心灵的伟大工程和教育抓手,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下,对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向往都起着奠基石的作用。随着美育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社会群体和企业单位也不断重视和肯定美育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实效。2019年,教育部顺应时代变化,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系统工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文件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美育教育的系统化建设和长远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并把美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
红歌作为美育教育系统的一项分支,其以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等育人价值别树一帜,且因其传唱过程的简易性和普适性深受高校乃至社会企业单位等爱戴。例如在建党百年之际,全国上下用脍炙人口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曲来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我和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各个高校还以线上红歌接力等方式用青春之声向祖国告白。在这种浓厚的红歌传唱氛围中,学子们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了政治素养和审美修养,还通过主动学习和挖掘红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创作背景以及感人故事等,进一步增强了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且极大丰富了高校教育教学形式。
二、红歌在高职院校的育人路径
红色歌曲可以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使这种影响力发挥其作用并持久下去,就需要把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媒介,红歌传唱不仅能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凝心聚力,育人育心的载体作用,还能通过红色文化的内驱动力激活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热情,激发昂扬向上拼搏斗志,营造校园文化浓厚氛围,努力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为培育既专又精、吃苦耐劳、担当奋斗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根基。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红歌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把红歌纳入至新生教育月中,从入校就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另一方面,还可以把红歌贯穿至校园第一、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美起来”,此外,还能以校园新媒体为平台和阵地,把红歌的精神内涵“传起来”,通过“点线面”结合,打造新时期高职院校红歌思想政治育人新格局。
(一)把红歌融入新生教育月中,创新思想引领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定要扣好,不能扣歪了,否则剩下的扣子就都会扣错。”大学就是拥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在身体和心智由懵懂稚嫩走向成熟豁朗的一个新阶段,在步入大学校园新的起点后,迈好第一步、扣好第一粒扣显得尤为关键。
按照现行体制下,很多高校在大学生报道后都会把军训、入学教育、理论学习、参观校园文化等作为新生教育月启智润心的重要手段。红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把它融入新生教育月中不仅能起到提振思想、提高站位、提升凝聚力等作用,还能作为新生“破冰”的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互融。比如,在新生教育月的军训过程中,可以把红歌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简单易学的红色军歌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不仅可以从歌曲中深化大学生对革命军人和铁血军队在作风纪律上的意识,还可以通过文化的浸润感知军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如《十送红军》,可以进一步从歌曲中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能打胜仗,为什么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歌颂。另外,在军训月结束前的阅兵仪式上,每一方队除了完成列队、正步走、群体拳等规定动作外,还可以新增设唱红歌项目,每一方队可以自学自编一首或革命时期或改革发展时期或新时代的红歌,通过“文武齐鸣”的方式创新思想引领新起点。
(二)把红歌贯穿至多种课堂中,搭好思想政治育人主干线。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立足根本、办学方向和育人使命。作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始终坚持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核心理念。一方面,坚持把“三尺讲台”作为教书育人、培优增质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引领和深化推介,积极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共进共促共享共赢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被提高到教育教学的新高度。红歌作为思想政治元素之一,无论是融入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还是植入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教育,都可以起到良好的助推和促进作用,同样也是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强心剂。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红歌融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式感知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例如机电学院的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号子》等歌曲植入课堂的教学中;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春天的故事》以及《我们都是追梦人》来重温党和国家发展改革史;旅游与航空学院可以把传唱《我爱祖国的蓝天》作为实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创新育人环节。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红歌更是具备运用范围广、价值影响深、育人实效好等特点。各个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文化教育月等开展红歌思想政治育人活动,同样,也可以组建一支优质的红歌合唱团,将其作为校园红色文化之一,塑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新品牌、新亮点。
(三)构建高职院校红歌新矩阵,开创文化育人新局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念。当今社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遍布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也都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发扬守正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在沧海横流的现实社会和优胜略汰的残酷竞争中保持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指出,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红歌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形。新时期,面对“00后”大学生,如何进一步把红歌育人的实效发挥出来,做到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呢?笔者认为可以以校园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传播宣传为媒介,把红歌的感染力浸润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其触角延伸到线上和线下,彰显出红歌的价值影响。例如,在线下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好校园广播台,通过设置“红歌时段”在全校进行播放;还可以在各个寝室楼层间、实训教室、校园广场等场所增设新媒体电子屏,不仅课间和闲暇之余能聆听红歌,还能通过观看文化影片增强民族自豪感;各学院还可以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辟“红歌之声”专栏,通过介绍红歌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时代背景等,全方面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利用快手APP、抖音APP等平台,录制红歌MV,定时定期举办短视频红色文化作品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