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局企合作模式下网络安全与执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2022-02-06于小川
□于小川 刘 敏 李 刚
一、引言
处于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交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挑战面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为各行各业应对新形势所亟需的“改革者”和“接棒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问题,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犯罪行为的主体面对的考验更加严峻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顺应公安工作的需求顺应而生,我国二十多所公安院校先后开设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
自2013年获批以来,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但人才数量远远不够,人才质量也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中存在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脱节、业务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现实公安工作对公安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网络安全与执法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嵌入行业和职业背景,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和网络安全保卫实战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从人才需求的调研到岗位能力的确定,从培养方案的起草到教学计划的落实,网络安全保卫实战部门都要深度参与,努力实现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共同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努力形成“牢基础、重实战、能力强、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1]。
二、目前“校局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公安机关作为业务实践部门,始终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这是公安院校最为欠缺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是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最核心的职业能力,公安院校深刻认识到公安机关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公安部为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之间的合作搭建政策平台,2002年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公安院校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和选聘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任教的暂行办法》,201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颁发了《关于实施全国公安院校与公安业务部门人员互派“双千计划”的通知》[2]。如今,校局合作已经成为公安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形式[3],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合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未真正贯彻落实。以“双千”计划为例,院校教师和公安业务骨干互派,将理论知识带到实践部门指导实践,将前沿技术和最新案例带进课堂,以达到互补互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公安队伍能力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公安机关不重视,选派的公安业务骨干的专业不对口、能力有限,且计划执行一年或停止或延后或缩短互派时间;院校教师也未能到专业对口的警种进行锻炼,由于互派人员的考核、工资等仍然隶属原单位,很多单位对派遣来的“双千”人员,秉着“暂时停留、走个过场”的态度,没有安排正式的岗位或正式的工作;有的单位时常召回派出人员回来工作,接收单位鉴于人事原因不好干涉,睁只眼闭只眼等等原因,造成互派人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岗位,未能实现预期的“双千”效果。
(二)合作方式单一,没引入社会资源。目前院校和公安机关的合作模式大多是派遣教师到公安机关锻炼或挂职,公安机关为学校提供为学生实习岗位和实训基地,地点也基本局限在本地公安部门,合作育人的广度还不够,社会各类资源都可以成为协同育人的合作伙伴,包括其他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拓宽合作育人的广度,才能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合作重技能轻素质,忽略职业素养的培养。合作方式的单一也决定了育人水平的狭隘,实习和实训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基本的公安业务技能,而缺乏学生警察职业素质和警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公安业务技能的培训,只有将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的合作深度融合,从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到核心课程开发、专业实验室、实训教学基地、实训项目案例等全过程紧密合作,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公安人才。
三、加强校局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2006年,广西警察学院信息与网络安全系开设了专科层次的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2012年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平均对口就业率达85.36%,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广西公安机关信息化及网络安全部门的中坚力量,受到公安机关、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15年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之后,根据学校的招生规划,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作为公安类专科专业同年停止招生,2018年成功申办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的本科专业,招收了180名学生,同年完成了信息安全新的本科专业申报工作。
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人才培养方面,以“校局企合作,警学研结合”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点,与广西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形成了协作共建的工作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专业教师到公安机关信息化及网络安全保卫一线挂职锻炼、利用暑假到宾阳县参加打击电信诈骗战训合一的专项行动以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请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的业务骨干作为客座教授到校授课,有效整合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和专业的优势资源,全方位共建专业,全程合作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从2012年起先后与南宁市、柳州市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签订了共建教研合作基地协议,与南宁市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苏州科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分公司签订了三方协同育人协议,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的学生到南宁、柳州合作基地的实习,得到了实战经验丰富的民警指导,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先后派出是6名骨干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积极参与案件的办理等警务活动,大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实战水平,同时,他们也为公安机关提供智力支持,得到公安机关的好评。
聘请了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南宁市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的业务骨干作为客座教授,他们在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电子取证、网络攻防等专业实验室建设中都给予了很好专业的指导意见,并给学生做网络案件侦查方面的讲座。
与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联合创办“网络攻防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主要功能:一是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双方将根据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实战和学科建设需要,开展网络攻防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共同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安全保卫专业人才服务。二是科研及技术合作,双方建立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研究网络攻防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问题,推进网络攻防技术领域的深度应用,共同推进适合公安实战需求的科研项目合作。三是共建共享专业实验室,由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科研所需的实验场所、仪器设备、专业教师,网安总队提供贴近实战需要的仪器设备、技术支持,为双方开展人才培养、培训、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推广提供保障。
学校与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达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科达公司赠送总价值421.8万元的自主品牌设备,共同建立“科达公安信息化联合实验室”,将联合实验室用于《公安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课程实训,该课程为通识课程,授课对象为学院所有公安专业大三或大四学生,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能使用信息化系统办案,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认可。
2018年7月,科达、海能达、英泰智科三家公司捐赠总价值1359.25万元的系统设备。科达公安信息化联合实验室现有系统设备为当前我区公安民警最为常用的信息系统,包括:广西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猎鹰人像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审讯系统、出入口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2021年区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再捐赠总价值400多万元的方舱通信车,将利用好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注重校局企合作实效,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广西警察学院后,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广西警察学院信息与网络安全系和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整合,成立信息技术学院,加强师资力量,优化专业结构。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的“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局企合作,更加注重合作实效。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继续以“校局企合作,警、学、研结合”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点,信息技术学院与广西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形成协作共建的工作机制,合作建立网警教育培训基地,院校教师和公安业务骨干专业对口互派,利用好南宁、柳州网安支队教研合作基地,与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联合建好“网络攻防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共建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舆情实验室。近期,信息技术学院又与南宁市公安局西乡塘分局、广西南宁市伟斌众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立校局企合作基地、网络安全联合共建实验室。推动电子数据分析、网络情报挖掘和大数据技术等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培训、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网络安全与执法等专业的实战化教学。
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习,推动师生暑假实战化锻炼的常态化。改变毕业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不分专业一律到派出所实习的模式,学生一般假期见习到派出所跟班学习,毕业实习必须安排到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同时,在暑假可以利用三方合作基地,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师生一起深入各市公安局分局网安大队、情报指挥行动中心、电子数据鉴定所等部门,调研、跟班学习、同办案,着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广西网信办的统一领导下,信息技术学院拟与奇安信集团公司、广西教育厅战略合作,构建广西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联盟,将网络安全与执法的学生作为应急后备人员,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应急实习。同时,与奇安信集团、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协同育人协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企业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权威优势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面向新时代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全方位共建专业,全程合作育人。
五、结语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校局企”合作模式,不断加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始终坚持警察职业素质和警察思维能力的培养[5],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才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与执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公安机关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