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06陈媛媛
□陈媛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面对通讯的四通八达与网络信息的铺天盖地,大学生极易缺乏是非观。学校相对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的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甚少,难以树立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事实上,新时代大学生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政教育同样重要,本文着重探讨思政教育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1]。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其定义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一方面,每个中国人,都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3]”),学习并发扬,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其原因之一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与实践内容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抵御网络不良文化风险的能力。一是当代大学生出生于通讯与科技发达的时代,网络与传媒伴随着这代人的成长。一方面,网络呈现纷繁复杂的来自国内外各种渠道的信息,容易使当代大学沉浸于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空间内而不自知,如果没有家长与教师的正确指引,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是非观。另一方面,网络与科技在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革命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文化自信不高的局面。二是今天的时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重课本知识、轻其他方面的教育现状,同样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高的关键因素。我国在2010年到2021年期间,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几乎所有义务教育学生都或多或少参加过校外课程培训,语数外、文综、理综的培训机构市场如火如荼,但市场上鲜有文化自信相关的培训班。重课本、轻其他优秀文化知识的情况显而易见。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度的,很难两手同时抓。2021年7月,国家开始实行“双减”政策,期待该政策的落实可以对目前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不高的局面产生改变。
(二)弘扬、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灿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哲学、艺术、诗词、价值观、道德情操、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等,在各类网络文化包围着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疏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文化传承。青年人需要知行合一,进而能够以身作则,弘扬、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青年人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实践者,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所有高校都应当帮助大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水平,帮助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提高主人翁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先锋引领模范作用。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应试题海之中逐渐成长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多数以“考入一个好的大学”为目标,学生更多关注如何提高成绩与自身的发展,待进入大学之后,似乎完成考入大学的目标,很容易进入又一个关注自我发展的阶段,即:以“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下一个人生目标。应试题海、关注自我的成长经历使得当代大学生难以具备国家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容易造成短视、格局小、自我等人格,不利于成长成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四有青年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是流于表面,要融入文化自信理念,发挥大学教育之长:一是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堂内外,改变学生固化思维与对自我的过分关注的普遍情况,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二是除了学习专业课知识之外,将思政教育之中融入文化自信内涵,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地域外来文化的风险意识,明是非、知荣辱,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并起到先锋引领模范作用,带动同辈人共同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诸多学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不够重视,尚未开设相关课程或是开设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学校多以专业课作为教育大学生的重点,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培养。而在思政教育中,目前,许多高校均未开设文化自信相关课程,文化自信培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而不少教师的思政课教学只是把自己课堂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共课对待,缺少对思政课重要性的反思,常常把培育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挂在嘴边,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与此同时,学生更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将思政课当作普通公共课程,对其具体内涵也只是浅显了解,并不知其所以然。学校、学院、教师与学生的不够重视,会产生不良循环。一方面,教学体系难以成系统,难以培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仅是理论灌输,无法指导具体实践,脱离学生实际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以专业课为首要任务,难以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无法真正成长成才,难以成为国家需要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二)教学方式单一,多数思政教学方式仍然采取“满堂灌”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不强。文化自信的培育无法一蹴而就,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专业课的思政融入是一种手段,思政课的文化自信培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在各大高校很难真正达到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政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让学生真正参与进课堂,吸引不到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更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在多媒体发展快速的今天,还是有许多思政教师教学方式采取过去一以贯之的“满堂灌”形式。事实上,当下有着多元化教学互动方式,如: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有丰富的优质教学素材,线上课堂平台能够提供多元互动答题方式等,都可以便于当代教师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然而部分教师较为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融入课堂,真正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此外,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也相对偏于理论,更多地是把某种思想、某个概念传递给学生,学生因为概念的复杂以及枯燥,难以接受。如果在教学中融入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课程,真正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反思,可能是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一条重要路径。
(三)学校本身对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忽视致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缺乏完整性与延续性。高校整体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对大学生文化培育的潜移默化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整体塑造与精神面貌的塑造影响深远。一方面,多数校园更着重于各类专业课相关讲座的推广,但却相对忽视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爱国精神传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念培育等方面氛围营造,学生很难耳濡目染,如果各大高校能够注重这一类文化氛围的营造,可能更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另一方面,多数校园的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更着重于某种技能的培育、文艺类表演,但却忽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培育。在学校里,如果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难以具有完整性与延续性,学生难以在文化自觉的土壤上成长与发展。学校应当营造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双重文化自信培育的氛围。日常生活角度可以从校园文化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等方面着手,学习层面则可以从专业课思政融入与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共同确保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
(一)完善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类课程体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爱国情怀,做到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于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他指出三层涵义:一是文化自觉应当建构在对“根”的寻找与传承;二是建构在对“真”的批判发展上;三是对于发展趋势的把握与持续指引。解读这三层涵义,费孝通首先强调要做到文化自信,务必寻根问源,中华儿女应当学习、继承并且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包括思想、哲学、艺术等一切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第二层涵义,是引导人们对真理的发现,对客观存在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寻求真理,对各类文化要学会甄别,找到内核。第三层涵义,则是引导人们文化自信的路上,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轨迹,弘扬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华儿女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它的发展轨迹与前途有准确认识与判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充满自信,最终树立“四个自信”。那么,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的思政教育肩负责任,当前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类课程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理应挑起重担,加强课程建设,教师努力做到传道受业解惑且做到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学习、感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真正做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将课程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化作行动,知行合一。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大学生文化自信课程的教学方法。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方式仍然采取“满堂灌”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不强,偏重理论,弱化实践的教学现状,创新思政教育维度下大学生自信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1.思政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课堂师生互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一味讲述思政理论知识,学生一直听课容易疲惫与走神,很难达到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式教学,结合视频或文字案例、新闻报道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论知识,给予学生以独立思考空间,或者学生整理相关素材,反过来给教师讲,教师做好点评与延伸工作,真正做到双向互动。
2.教师要搭建理论与实践双课堂,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内涵。偏重理论教学是高校教学方式的通病,应当将理论课程协同实践课程共同打造,两手都要抓,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课程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未来教学方式需要融入的重要教学理念与方式。
3.利用网络平台,与时俱进,建设以文化自信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现阶段,网络与科技已经融入新时代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高校也要搭建各类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薄、短视频等,营造文化自信学习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党和国家目前现行的政策,同时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融入到网络平台之中,让学生得到高校文化氛围的感染。
(三)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思政教育维度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师资力量。思政教师应当在思想意识、理论与实践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教师要能够在意识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榜样力量,在学生面前起到带头领袖作用。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深度挖掘理论内涵,读经典、阅文献,勤学多问,多与老教师讨论学术问题,扎根理论知识,才能讲好思政课。思政教师还应当在实践层面,带领学生学习社会实践调研方法,结合学生专业,深耕社会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2.营造思政教育维度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网络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各个层面获取新闻,如何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是整个学校自上而下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应当从校园制度、校园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名家讲座等各个层面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3.建设思政教育维度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施机制与保障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尚未设立完整的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整体性机制。事实上,高校应当结合国家政策、社会要求与教育过程,制定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明确具体实施机制与保障机制,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