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2-06陶梦馨侯小花郭丽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心理健康心理

□陶梦馨 侯小花 郭丽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所发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终需要实现心理育人效果。“育人”的过程,也是有目的以文化“化人”的过程。核心上两者是互融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因势利导”的人文精神,蕴含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传承文化需要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2]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我国逐渐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全称“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的媒介形式结合在一起,如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传播效果[3]。因此,借助媒体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旨在实现高质量心理育人的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价值。我国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根源于中国哲学、教育学、医学思想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儒家主张的“吾日三省吾身”“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自我心理调节,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但大多比较碎片化,不成体系。近三十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部分借鉴国外心理理论流派观点[4]。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其先进和成熟之处,但如果忽略了民族文化差异,易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本土化,符合中国国情。把中华传统古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对理论体系的完善。比如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但很少涉及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将中华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中,在尊重个人发展同时,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资源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格完善、生命价值、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环境适应、挫折应对、学习生活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不仅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借用古人的智慧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完善中,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第一要义,仁是兼爱忠君敬国孝悌。“己欲立而立人”强调人需有仁爱、善良之心,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才能影响帮助到其他人。在人生意义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价值进步与国家昌荣强盛相统一的人生价值取向。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周易·乾象》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不停运转,我们也要奋发图强,不断前进发展。在学习生活中,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仅要认知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和信息,还要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实践生活中,才会领悟得更加深刻,内化成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知在前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实践检验知识是否有效。在情绪调节中,孔子曰:“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忿思难”强调的是人们在发怒之前,需考虑大发雷霆后会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自省、理性认知,从而调节并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情绪维持在积极稳定的水平中。

二、借助媒体融合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媒体融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媒体传播技术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逐渐增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其优缺点。传统媒体缺少时效性和互动性,新兴媒体易出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情况。而融媒体可以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在传播效果和信息质量上均能呈现更佳效果。学生接受教育传播的时间会更加自由,不会再拘泥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心理咨询中。利用多种媒体平台,比如有弹幕沟通功能的B站、慕课MOOC、云课堂、学习通APP等,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相对多样化的内容,而不是单一板书授课。可以借助VR、3D等媒体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栩栩如生地传播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更好地领悟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实现心理育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数据表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教育用户已高达3.81亿,占网民总数的40.5%。以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新知识只是单一从课堂、书籍中获取。而融媒体时代到来,高校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地从网络线上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互联网为高校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与高效。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很多学校通过专门线上学习软件,比如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开展正常课程教学。网络线上教学,可以营造生动便捷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非线性存取、随机获取的信息[5]。因此,要抓住网络这个重要战场,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借助媒体融合,宣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心理健康知识,以达到高质量的心理育人效果。

三、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编写针对性教材,本土化课程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编写大同小异且过于泛泛而谈。大部分内容过多地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如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等。这些理论、流派、方法皆是舶来品,缺乏关键的针对性。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课教材中,不断本土化课程内容,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材内容能反映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困扰产生原因,并能给出相应的调节方法,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需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确保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经过培训后,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以及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度,从而提高心理育人有效性。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校园心理环境。高校需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体系建设:“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以每年举办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切入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心理教育活动。比如汉服表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沙龙培训、经典书籍读书分享会等。同时开展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网络活动或游戏。比如可以在学习通APP上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线上知识竞赛,邀请名家进行传统文化线上直播等。加大校园媒体宣传力度,除了学校网站、校报、校广播传统媒体宣传工作之外。学校可以入驻学生经常使用微博、微信、微视频APP等,设立学校官方账号,宣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心理活动,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中华传统文化校园心理环境。

(四)与新媒体相结合,创新中华优秀心理文化教育路径。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经常有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的习惯。新媒体通过显性和隐性方式影响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水平。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一是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提高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近几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非常火爆,成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手机APP[6]。中华优秀心理文化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可借鉴“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进行。如在母亲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前后,运营商可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如孝心、勤勉、感恩等优秀文化信息理念[7]。二是要创新技术与平台,原先图像、声音、文字等模式过于单调,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要创新技术和平台。要利用创新思维打造融通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最新科技成果巧妙融合。如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入驻了有影响力直播平台,用直播记录分享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激动人心的大事、趣事。河南卫视2021年端午节推出的《端午奇妙游》节目是个很好的例子。其用互联网思维承载国潮元素,节目表现手法多元新颖,审美过硬,故事讲述流畅动人,又有鲜明地方特色与节日特色的文化底蕴加持。采用了以网络短剧与网络综艺形式结合呈现。这台晚会只有7个节目,总时长45分钟,既无知名明星红人,也非大成本制作,却在播出一天后迅速引爆关注,每个节目都成为热点讨论话题,轮番占据各大热搜,收获好评如潮,起到了很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因地制宜,实践创新。借助媒体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中华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