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2022-02-06钟晓书刘晓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工匠育人

□钟晓书 赵 婕 刘晓凡

高校肩负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民族使命,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四维融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思想意识、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能力,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使命体现在教师、反映到课堂、落实到育人上,把正确的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的塑造作为课堂教学的鲜亮底色,把思政工作从宏观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顶层设计,发挥科学决策作用。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教学目的,按照“宏观把握人才定位,中观把握专业设置,微观把握课程设置”的目标,实时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逐步建立综合课程思政资源库。

(二)统筹推进,深刻把握时代内涵。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时代内涵和德育功能,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思政说课大赛、课程思政育人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为抓手,在课程建设中设置“价值引领”“育德功能”指标,采取“漫灌”学习和“滴灌”育苗相统一,建立课程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职业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

(三)锤炼技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全员学习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培育教师队伍,引导专业课教师树立文化育人理念。通过约束与激励机制确保全体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将价值观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专业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专业课教师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凸显专业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四)价值塑造,增强大学生获得感。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张扬和选择性强等特点,围绕大学生思想困惑设计课堂教学,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聚焦其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讲道理讲情理、讲现实讲事实,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的主动权,探索思政课教与学的方式翻转、师与生的角色转换,尝试将难度较小、易于学习理解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学自讲,推动学生由被动听向主动讲转变、教师由讲课授课向助学导学转变,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落细落实,发挥“课程思政+工匠精神”驱动效能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为关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律,积累有价值可借鉴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经验。

(一)优化配置,统筹教学资源。依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坚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思政课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合理运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严把教材质量第一关,把思政作为每本教材的基本要求,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实现专业课中有德育。探索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培养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确保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而达到精选规范教材、精炼授课内容、精粹教学课堂、精研育人效果,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相统一,推动课程思政创新持续发力,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同心圆。

(二)立足课堂,挖掘思政元素。围绕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反复推敲工匠精神在不同专业、课程以及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全方位对标测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培育职业素养和优秀企业文化为重点,在日常教学中对讲授方法、案例选用、思政内容嵌入时机与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重点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德育目标、案例教学思政元素的三个关键要素,探讨使用触觉、听觉、视觉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多尺度的效果评价来唤醒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实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科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逐步明晰课程思政的框架、模式、实现路径等,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专业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创新改进,厚植立德树人。深入挖掘大学生喜爱的思政元素,教师要讲清楚理论知识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和独特价值,让学生们不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国家需求,将课程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的学术价值,延伸到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组织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的课外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三秦楷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走进”“建功立业新时代”“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把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种子和梦想根植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真正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优化布局,建立“课程思政”培育机制

不断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养料,让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效能,达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真正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一)线上线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的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工匠精神嵌入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考核、保障教学质量等环节中发挥效能,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把课程思政渗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精神引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每位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严格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有失师德师风现象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使得教师一方面作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知识传授人;另一方面成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精神引路人,让大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整合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搭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各部门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逐步搭建理论支撑与实践结合、课程建设与活动结合、文化传承与延续发展共生的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纳入“思政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学科思政、教师思政及文化思政的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以匠心治学、以匠心做人、以匠心处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落实落细。

四、提质增效,推动教育教学双提升

积极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培育出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校级示范课堂,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培育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思政课教学人才梯队,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凝练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确保形成“人人有示范、堂堂有精品、门门有金课、课课有名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

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育人使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导向,深化和拓展主流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授中的重要作用,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对接、同向同行,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猜你喜欢

专业课工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匠风采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工匠神形
工匠赞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