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礼仪课程的研究

2022-02-06□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礼仪价值观思政

□俞 恒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展现人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礼仪文化课程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礼仪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改变仅是礼仪技巧的“外在功夫”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价值引导进行课程思政,赋予礼仪课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礼仪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礼仪教育的地位重视不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首要的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端正的品行。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性考虑不足。多数高校只在少部分专业开设礼仪选修课程,或者是作为公选课供学生选择。没有认识到礼仪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致使礼仪文化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呈现出高校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状况。

(二)学生对礼仪教育的作用认识不清。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成才”,对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高,缺乏主动学习礼仪文化知识的意识。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矛盾和冲突。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有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精神成人”更为关键。

(三)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现有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以国际通用商务礼仪技巧为标准,礼仪课程内容西化,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过深,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有加强趋势。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课程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效果,课程对于礼仪的实质,尤其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内涵缺少系统性的阐述和融入,没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统一,造成了礼仪教学目标的错位。

(四)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礼仪课程多采用理论和案例讲解,礼仪实践操作和实训模拟教学环节欠缺,仅教会了学生一些礼仪概念和仪式,缺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不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掌握礼仪知识技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对知识点和实践技能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礼仪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深度不够,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礼仪课程教授的方式生硬,且契合度不高,找不准学生的兴趣点。

(五)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在课堂上是记住了一系列的动作和仪式规范,但往往只是知“仪”而不知“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课上懂,课下忘”。学生往往把礼仪课当做讲座来听,或者就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学分,没有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更没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这导致了礼仪教育流于表面,浮于形式,不仅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也无法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

从目前整体现状来看,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下滑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问题。青年大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学生出现考试作弊、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等现象,直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力。礼仪课程教学要主动承担起应有责任,精准地阐述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课程思政将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高度契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念。传统礼仪文化规范了中国社会交往体系,从个人行为规范,到人际关系协调,最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本质就是“和谐”。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倡导以“和”为贵、以德治国、法德并重的文化思想,这与现代法制社会并不矛盾。其中包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特有的仪式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礼节仪式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来实现传播,逐渐影响和修正老百姓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如通过春节、端午、中秋、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仪式和婚丧寿诞等生活仪式等礼仪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清新的空气一样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和大众氛围传播,并与现代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符合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需要。礼仪教育的课程思政不是教师对学生压制性的说教,而是要正真契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诉求,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自发地培育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千百年来已经被中国家庭和社会广泛接受,青年学生在其成长和教育的历程中也早已认同。因此,可以用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旧瓶”装着核心价值观的“新酒”,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仁爱、仁义、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抽象的思政内容变得耳熟能详。借助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来真正打动青年学生的内心,“润物细无声”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青年学生清楚认识“礼义廉耻”,更好地完善自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礼仪课程思政的路径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程单兵作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教师来说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合适路径,找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课堂讲授路径。以第一课堂讲授为运行起点,在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讲”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要注意的是,课堂上政治性的宣传口号和宏大的理论实现不了课堂思政目的。教师要紧跟青年学生心理需求,借助平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文化场景“新瓶装老酒”,达成去教条化、去说教化的新课程思政方式。同时也要加强课堂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要“赚足学生眼球”善于用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时代特征的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微动漫、微视频、H5等新媒体宣传手段与多媒体化教学手段,避免僵硬的灌输,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

(二)社会实践路径。在礼仪课程中融入传统优秀礼仪文化同样也要做到“知行合一”,强调“教学做”为一体,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实践是核心。礼仪课程思政的社会实践路径一是以青年学生个体为单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推动“知礼,学礼”常态化,“国是千万家”积极培育和实践每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形式,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以送“礼”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除农村留存的愚昧的、落后的传统,真正继承既保留中华民族精华又符合现代文明的中国优秀礼仪文化。这些都是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好的培育和实践。

(三)文化引导路径。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传播已久,已形成了中华民族群体认同和共享的价值观,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引导,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认知“谦、慎、敬、戒”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并融入到各种优秀的中国传统礼仪,赋予传统礼仪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贴近当代青年大学生情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礼仪形式,产生“共情”增强礼仪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一是组织观看重大的纪念活动,如:国庆大阅兵、党的100周年庆典、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让青年大学生在浩大的纪念活动中深刻的铭记历史、奋勇前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积极开展常规的学习生活和政治仪式,如:大学生军训、入党宣誓、英模报告会、毕业庆典等,通过特定仪式赋予大学生新的角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仪式礼仪这个重要载体把比较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DNA”,通过人们早已熟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制”“转录”“翻译”,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引导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的认知,并外化为行为。

(四)榜样示范路径。“榜样的力量”是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礼仪课程中通过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的杨闇公等英雄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让青年大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实现自觉自省,增强历史荣誉和文化自信。特别是近来《觉醒时代》这部影视精品的出品,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的群星。同时也让“陈乔年”“陈延年”等青年烈士的事迹为当代大学生所熟知。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让青年大学生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真理的力量、感染爱国的热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礼仪课程思政升华为自我的理想与信念,最大效度地使高校礼仪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成才的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礼仪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