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泛读课程思政实践的探讨
——以《日语泛读》第九课为例

2022-02-06□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日语笔者思政

□吴 辻

上海市教委2014年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提出的“课程思政”概念,通过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国务院、教育部的多次发文变得愈发清晰和成体系。各高校都在努力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笔者同样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员,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进行了实践。本文就以《日语泛读》第九课为例,来分析日语泛读课程思政中的一些经验和不足。

一、实践背景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学习发展规律,本专业将日语泛读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设置,并持续两个学期。日语泛读课程不仅需要第一学年的词汇、语法作为支撑,也对高年级的日语精读课程、日语写作课程、文学讲读课程等产生影响,是承上启下的衔接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所选择的教材曾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第一册教材有十六课,每一课由3至6篇短文、词汇、语法解说、练习、阅读技巧和文化专栏六个板块构成。日语泛读课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授一课的内容,面对的学生才具备日本语能力测试N4、N3水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他们对长文章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还在逐渐养成中,这些都是进行课程思政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实践过程

在进入实践环节前,笔者想简单地说明第九课文章所涉及的内容。第九课有三篇阅读文章“人生は変幻の猫(人生犹如变幻的猫)”“子供の個性(孩子的个性)”“世代による受益負担の格差(因代际引起的受益和负担差)”。“猫”是篇较长的随笔文,文章从如何写小说谈到小说都有一个像猫一样的核心,捉摸不定。期间通过描述发生在兵库县的市营巴士和私营巴士司机之间的冲突事件,最后得出了人生真有趣,就如变幻的猫一样这一结论。“孩子的个性”通过描述主人公“我”的变化,得出孩子千人千面,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到最后,以及家长教师的耐心浇灌。最后一篇比较简短,内容是以40岁为分水岭,40岁以上的人受益较多,而40岁以下的人负担较多,这需要引起厚生劳动省的重视。第九课的阅读技巧是“如何做图表题”,文化专栏是“恩送り(恩的传递)”。依据以上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了“三步走”式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课前提炼思政元素,翻转课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在课程思政上,笔者将第九课的要点放在前两篇文章,围绕着“人生是什么”“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依据皮亚杰的发展观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课堂,将“兵库县观光景点推荐”“随笔文的阅读技巧”“词汇讲解”“语法讲解及练习”“‘人生是什么’视频学习资料”和课后练习作为自主学习内容通过本校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提前发布,为争取课程内的宝贵时间做准备。

(二)课中融合思政元素,夯实基础。在课堂上,笔者只需花少量时间检查课前作业,课堂内时间主要用于解答学生疑惑,梳理文章脉络以及自然过渡到课程思政的内容上。对于作业上的困惑,采用讨论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文章脉络的梳理,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随笔文,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当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后,结合前两篇文章和“人生是什么”视频学习资料,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用日语陈述对“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这一问题的看法。头脑风暴营造出的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所言的信度,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作为教师也必须发挥其主导地位,如有学生回答说是“毎日を楽しむ(享受每一天)”,笔者会避开误认为这是贪图享受的刻板印象,通过尊重、积极关注学生使其表述具体化,最后发现学生其实是想说“今を生きる(活在当下)”。通过引导,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程思政内容。

(三)课后强化思政元素,开拓视野。在布置作业环节,笔者准备了一篇1,300字左右的短文“人間はなぜこの地球に生まれるか(人类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地球?)”和利用学银在线线上学习平台选取了《日语泛读教程1》第一课“明智的选择”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作为补充练习,延伸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后摘抄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进行翻译,观看微课视频并将其中的新单词和新语法进行整理,通过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提交。“人类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地球?”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人是为了成长和抓住幸福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迎接挑战,过一个不后悔的人生”这样一个主题。而“明智的选择”表达的是“人生有许多可走的路,必须从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每一次选择的积累将会造就我们日后的人生。最后引用与谢野晶子的话,号召年轻人向着宏大的目标勇敢挑战”。看似无关的两个课后作业,都在向学生传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勤学、励志,去实现中国梦,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三、实践反思

通过日语泛读课程思政的实践发现,经过精心安排,笔者能够将课程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如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兵库县的神户塔和广州小蛮腰虽然第一眼看上去有些相似,但是神户塔是管状结构观光塔,小蛮腰是椭圆形的渐变网状结构的电视塔,小蛮腰在高度、功能上更胜一筹”这个内容来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传承者和传播者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也会通过课堂讨论“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以及课后阅读练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但是笔者也发现日语泛读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传道者自己如果不明道、不信道,怎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日语泛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日语泛读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涉及内容较广,每一篇提炼出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如第九课就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梦、正能量、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很显然是做不到的。教师怎样选择思政元素、如何编排课前课中课后的内容、能否补充多元化的习题等,都是面临的挑战。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绝不是某一个教师的单打独斗,是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教学组织的力量,经过多番实践才有可能完成的。

(三)课程思政相应的考核机制有待建立。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而人才培养的效果该如何检验,育人目的是否达成这都需要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很显然,对学生专业知识考核所用到的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不太适用于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而在形成性评价中应该如何创造无意识的环境,较为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为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这是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课程思政不断实践的今天,教师要一如既往地牢牢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深入挖掘承担课程和教育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日语笔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