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术人格对学风道德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2022-02-06孟冰岚
□孟冰岚
一、引言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渊源的泱泱大国,因为严谨的治学氛围和学术风气收获丰硕的文明果实。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孺子百家,有仁义礼智信的儒学文化等令人惊叹的足迹,这些都建立在自由而扎实的学术风气的基础之上。学术往往与国运相连,它代表一个国家思想文明程度和文化建设水平。因此,学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学风”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里,《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毛泽东同志解释的“学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因此“学风”一词不仅有众所周知“风气”的含义,还有内隐“思想方法”的意识。学术风气是一种科学研究氛围,是学术人的群体行为,它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术主体的个体行为,从而内化为个体的向上精神动力。可见,优良学术氛围对学术主体的品格、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学术个体的学术人格也直接影响学风的道德建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结底是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可见顶层设计格外重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结合目前的学术发展的现状,开展学术学风道德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刻不容缓。
二、学术人格对学风道德建设的意义
好的学术必然需要好的学术者,而好的科研人员必然具备健全的学术人格。这是一种“专致”精神,不仅要求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更需要有“孤往精神”。正如秦德君所说:民国时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王国维,“五十之前不著书”的黄侃,“幸得梅花同一笑”的陈寅恪,“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的梁启超,向人们充分展示他们稳健的学术人格和扎实的真学问。当今时代具备积极学术人格的学术人越多,树立良好的学风道德越成为可能。
许纪霖认为,当代学术人要基于两个根本的立足点,一是学术和知识,二是人格担当,这两点是必备的要素。学术是科研的本质和基础,建立科学和创造文明的基石,而人格是学术的基础,缺乏学术人格的主体容易越过学术道德的底线和枉顾学术责任。“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很深刻地阐明其中的道理。爱因斯坦认为,造就伟大学术人的是人格而非才智。这充分表明卓越的学术人自身很注重学术人格的培养。那什么是学术人格呢,是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自身人格特质,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学术自由、学术端正、学术忠诚、学术中立、学术自律和责任等。这些学术主体的人格特质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风道德建设。
(一)学术知识获取的基本动力。学术工作往往是高度专业化,而专业化就意味着研究对象的狭窄,这就决定工作内容的单调和无趣,容易摧毁学术主体的研究兴趣和热忱,从而触发许多负面情绪的发生。基于科研工作的工作特质,长期坚持学术研究,需要学术工作者具有巨大的研究热忱。学术热情是学术人格之一,具有学术热情的主体势必有动力和耐力在知识的海洋里深耕,成为获取学术知识的基本的动力。例如,拥有自由精神的科研主体,更容易具有学术勇气突破学术上种种的盲区和禁区,从而扩宽学术领域。同时更容易保持研究的专一和忠诚,求知求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
(二)学术道德内在自律的保护。学术道德修养是学术人格的一种体现,求知求真的过程中明了行为的可行性,即明确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学术道德内在自律的匮乏致使学术规范无法落到实处,证明学术人格与学术规范的内在一致性。学术人格是主观的精神性品质,学术规范是客观的价值性要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约束相一致,规范就不易被阶跃,即学术人格与学术道德一致,学术道德的内在自律性更容易被保护。学术主体具有道德性学术人格,会自觉远离学术浮躁,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因为这些学术行为与主体具备的学术人格相违背。因而学术道德的内在自律性被学术人格有效保护。
(三)良好学风环境的保证。学术主体具有道德的学术人格,会启动人格中超我动力,从而设置自己的学术道德底线,规避学术道德的雷区,内化其自身学术文化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环境。学术人格独立包括学术主体自身独立和学术研究方法的独立两方面。学术主体独立包括主体身份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学术研究方法的独立强调学术中的规范化,避免“人为”的影响。拥有道德学术人格的主体必然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意识,这样的学术人能够确保学术中立的立场,任何与科学无关的思想都无法驶入学术领域,这样更靠近学术的根本宗旨,尊重客观事实,追求真实,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规范,从而打造一个相对健康而稳定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三、学术人格对学风道德建设的影响
梁漱溟先生认为,学术是学术主体面对当下的时代,自身对人、物和自己三方面认识的最高境界。张俊宗认为:“学术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真谛的探求与认识,它既是知识活动过程,也是知识活动的结果。”而人格一词在《高级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品质和性格的总称,可以理解为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学术人格是学术主体以学术研究为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意识倾向和行为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养成良好学风环境和建设道德的学术氛围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学术自由对学风道德建设的影响。学术自由需要学术主体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学术主体拥有独立的人格特质,独立思考随之产生,自然不易随波逐流,不被人云亦云所扰。当下很多学术人在名闻利养面前失去自我,仅仅归因于社会和学术环境并不客观。做学问者也应反躬自省,只有把学术自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加以保护,才能保有独立的学术作风和人格。追求真理成为学术群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术才是多彩的,百家争鸣的,生机勃勃的,学术道德方可蔚然成风,成为一股清流,养成良好的学风。
(二)学术忠诚对学风道德建设的影响。学术忠诚对学风道德建设有直接的影响,是捍卫学术道德内在的学术人格特质。学术忠诚的忠诚是针对学术对象,包括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学术本位和纯粹的学术动力。当前学者的浮躁气息,学术不端的行为,学术异化的思想等现象是学术主体缺乏对学术的忠诚。学术的宗旨是探求真理,缺乏对真相的追求,会偏离事实和逻辑,歪曲事实自然成风,形成学风无德的现象。
(三)学术中立对学风道德建设的影响。学术中立是学术研究要在自己的职责和能力范围内进行,而且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这里的不偏不倚就是求知求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做出事实判断。判断通常包括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判断和以价值观为依据的主观判断两种,这种主观性判断也被称为价值判断。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判断主体不同,价值判断的差别很大。学术中立存在较多的价值判断,会枉顾事实真相,离开事实和逻辑的研究会失去学术道德作为依托,成为知识海洋中的一朵浮萍随波逐流。中立立场的失去,会把学术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也就失去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以事实判断为依托,以客观真相为依据,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同时形成客观公正的学术环境,保护学术主体对科研的热情,有益于良好学风的养成。
(四)学术人格中的自律对优良学风具有主体性和内在性的影响。学术规范是学术的外在约束,道德修养是内在自律。道德修养是学术规范的重要保障。由孔子的“为仁由己”可知道德修养本身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性选择。世俗化的选择,投机取巧和曲意迎合的态度都不应成为学术工作中的借口和理由。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一书中提及:“每个阶层只有忠于职守,完满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才受到更大的尊敬正因为如此,学者有理由成为最谦虚的人,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目标往往是遥远的,因为他应该达到一个很崇高的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境界他通常仅仅是经过一条漫长的道路逐渐接近的。”这样完美的境界,与学术主体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顾海良教授认为“学术规范,先在建设,重在践行,贵在自律。”可见学术人格中的自律对优良学风具有主体性和内在性的影响。
四、培养积极的学术人格
(一)让学术回归本位。《四书五经》中阐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祖先们对本位思想的重视程度。学术本位的回归有益于去除学术人的功利化思想和行为,追求为学问而做学问,真理和真相成为学术工作追求的驱动力。一是保持学术独立。学习传统学术人那种对知识锲而不舍的求知韧性,不惧怕权威和权利敢说真话,始终保持敏锐的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敢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学术研究以事实为依据,遵守逻辑,体现学术忠诚。二是学术研究以学术贡献为主。以学术研究对所属研究领域的拓展程度,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为标准。
(二)培养学术自律。学术自律是一种主观选择,可以通过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1.养成自觉承担学术责任的习惯。学术责任包含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维护学术自由和培养人才的本位责任,为社会服务、批判不良现象、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责任等。养成学术自律要对学术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从而升华学术主体的学术责任感,在学术活动中会自觉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行为选择,将知、情、意、行统一于自己理性的学术行为之中。
2.自觉提升能力与品德。工作中向传统学术人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升级自身的知识储备。把当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中的科研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的知识和精神体系。
3.优化学术环境。学术人格对学风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影响,有益于生成健康的学术环境,同时学术环境促进养成积极的学术人格。一是鼓励创新。给予学术人挑战权威,挑战难题的机会。通过在学术规范中突出重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思想和规则,为学术人打造一个“以创新为荣,以造假为耻”的学术氛围,给予创新更多的奖励,同时给予造假更严厉的处罚,健全学术立法。二是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学术的根本是求真,把学术使命和国家社会使命相统一,树立典范,对于一心求真的精神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奖励。三是对学术成果要给予耐心。修正学术考核机制,改变评判学术成果的规范要求,鼓励学术研究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术人的文化启蒙教育,强化学术人格的自觉培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