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国内研究动态与展望

2022-02-06□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学院

□张 磊

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整体制度安排,其中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强调“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其中产业学院这一名词首次正式出现在了国家文件中。

一、产业学院概念起源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的产教融合体,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成功标志是产生了新的产教融合体。产教融合体包括办学融合体、教学融合体、产品融合体。目前的实践探索产生的办学融合体包括企业大学、已实现产教融合的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区、产业学院。

2010年之前,国内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产业学院。这一阶段的产业学院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挂名产业学院,高校只是在原二级学院名称上增加“产业”二字,与大学其它二级学院并无实质性区别,属于挂名产业学院。如2004年成立的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2006年成立的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2010年成立的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等。第二类是继续教育学院和独立学院。如201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其招生对象主要有政府产业干部、企业在职管理者、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即供有兴趣者回炉再造,属于与产业界紧密合作的继续教育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信息产业学院是西南交大与南充市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其办学理念、模式与大学独立学院并无区别。

2010年之后,真正深度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出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解决服务专业镇转型升级问题,开始与专业镇探讨产业学院建设,并于2012年开始正式开办了四个产业学院。同时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了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2016年之后,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在政府的主导下大量出现。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经济开发区共建的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内成立多个产业学院。佛山科技学院开始探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也开始探索与专业镇共建产业学院(长安学院)。目前广东省本科院校共创办71个产业学院,广东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

二、关于产业学院理论的研究动态

学者开始研究产业学院的相关理论问题是在2010年,学术成果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产业学院的内涵、组织特征、动力因素、意义作用、组织合作形式、建设机理、建设路径以及经验做法。

(一)有关产业学院的定义的研究。目前在理论上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姜世雄、李宝银、朱为鸿等学者普遍认为,产业学院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主要是从产、学、研、转、创、用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的运作的新型办学机构,最终依托社会资源完成区域产业与企业战略转型。

(二)有关产业学院组织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在组织特征方面达成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如下:励效杰认为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分别是功能目的服务型、办学模式合作性、教学内容职业性[2]。郑琦认为产业学院的特征是开放性、人才培养适配性强、资源使用的共享性。胡文龙认为,产业学院位于三链边界重叠处,产权结构、组织性质、价值取向和运行机制具有混合性,其中组织性质方面产业学院是办学机构,但是具有企业特点[3]。朱为鸿认为产业学院特征是在建立共同愿景下的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4]。欧阳育良认为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主要有产业针对性、多元共生性、柔韧敏捷性、功能综合性、相对独立性[5]。总而言之,产业学院在组织特征上是区别于已有办学融合体的组织特征,是一种与产业紧密联结的优越融合体。

(三)有关产业学院合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欧阳育良认为可以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李宝银认为是校企综合型、校地合作型、校企订单型、校会联合型、校行合作型。

(四)有关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路径的研究。励效杰认为产业学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制度选择集合改变、制度服务需求改变。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多方利益契合与政府推动。杨应慧提出应明晰产业学院定位,均衡各方利益关系,有效降低成本,强化产业学院的协同功能,构建健全的自组织机制。吴显嵘认为学校首先要促进组织模式和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夯实基础框架,然后是推动治理方式变革,激发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活力,加快保障机制建构,最后是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多方共赢。朱为鸿提出产业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先后分别是需求调研、资源整合、组织建设、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

(五)有关产业院校经验分析的研究。郑琦认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是多元投资体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易雪玲等认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创新投资体制,形成“镇校企”多元办学的混合所有制。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投资结构动态性、投资管理的权变性、实行专家治校,学术行政权力分离[6]。卢坤建认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经验是切合学校实际融合特色,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立产业学院不能照搬其他模式。孙振忠认为东莞理工学院长安学院是校政企协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框架,并从实际运行机理、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效果三方面具体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产业学院理论的研究趋势

(一)产业学院的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新型利益分配机制是产业学院各方利益主体协同创新的基本点,是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长效稳定的基础[7]。选择何种利益分配机制,就决定了产业学院建设、运行、管理的模式。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利益联结模式,主要有就业市场联结方式、合同契约方式(就业数量、质量、服务合同)、参股联结方式、办学资源租赁联结方式、教育中介带动方式。从利益联结机制的长期稳定有效角度来看,订单制、产学合一制、产权合作制是重点研究方向。最终选择何种利益联结机制取决于各方主体的特征、风险偏好、发展目标、竞争环境。

(二)风险保障制度的研究。由于学校、企业抵御建立产业学院的风险比较弱,因此建立何种风险保障制度来规避风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产业学院是多方自愿合作,风险保障中哪一部分主体是需要首先保障的?其他各方的风险保障如何选择?保障工具中是否可以选择保险、基金、债券?这些问题都需要解答。

(三)产业学院各方主体合作关系的研究。10余年来,产业学院各方持续创办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城市,部分地区的产业学院成为学校正向舆论宣传的场所,实际教书育人成效与产业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有必要从产业学院各方主体初次合作到最终开展一体化内部运转角度进行理论探讨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具体包括产业学院规模效应、产业学院办学成本、产业学院违约行为等。研究的目标不限于人才的支持与智力支撑,而是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彻底解决原有教育游离于产业之外,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

(四)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研究。国内各产业学院是为适应区域地方中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共建共管共享的,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就会决定该区域产业学院建设的特色做法。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国内是否有值得复制推广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如果存在的话可以复制推广哪些经验。二是不同区域的产业学院是否适合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打算复制推广的做法经验对不同区域的产业有何具体限制。三是产业学院千院一面是否符合现有产业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规律。

(五)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产业学院的建设目的是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那么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科技开发等方面应该如何与产业结构布局、从业能力、生产实践、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融合是值得探讨的。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产业学院一定是在原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产业实践需求的背景下诞生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学院层面提供何种水平层次的支撑以及具体的支撑方式。需要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机制究竟是以问题为导向还是以任务为导向。瞄准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联合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典型的任务导向,瞄准产业竞争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撑原有存在的问题是典型的问题导向,两者之间如何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定标准答案,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六)产业学院合作企业选择问题研究。产业学院究竟是如何选择合作企业,选择标准该如何制定,是产业学院落地的一个前提工作。选择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还是选择中小企业,选择本地型企业还是选择域外企业,选择国有企业还是选择民企,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进一步给出研究结论的。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