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舟山马岙为例

2022-02-06周佳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街道困境社区

□周佳峰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为了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1]。儿童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出增加农村教育供给,鼓励兴办农村公益事业[2]。关爱农村困境儿童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都是“十四五”规划中农村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舟山市登记在册的困境儿童共有641人,舟山市定海区马岙街道是典型的海岛农村社区,社区内共有困境儿童7人。基于对舟山马岙农村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查,进而从社区教育视角提出针对性改善方法及相关建议,以期为海岛农村困境儿童自我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进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旨在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生活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参与下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的社会教育体系[3]。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概念。国卉男、朱亚勤、游赛红(2020)认为现代化社区教育不仅应回归“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发展”,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先导,从推进方式、发展模式、教育方式三方面实现优质化的现代化社区教育[4]。张利洛(2020)认为社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也是社区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5]。总体来说,在现代化背景下,社区教育被期望成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方式的现代化社区教育。

(二)儿童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指人以个体在其终身成长过程中,不断尽可能地提升自我能力与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尽可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状态。当然,由于个体差异,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性,难以实现全社会的高水平发展。目前学界从多角度多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董玥欣(2017)提出人作为个体对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可以有四方面主观调试策略[6]。孔屏(2010)认为实现儿童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四大能力[7]。儿童时期是人生命阶段的初期,儿童的发展态势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农村困境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相关关爱帮扶活动是农村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困境儿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命历程“脱困”更值得关注。

二、社区教育助力农村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其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作为基础,因此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现代化社区教育正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并以之为目的社区教育。农村困境儿童不仅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更是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增强农村困境儿童的全面发展能力不仅是现代化社区教育的目标与发展方向,更是帮助其改善困境,实现社会公平的微观方法。这便为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社区教育并未完全达到“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水平,儿童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方法仍在探索。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能力做出界定并对症下药。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在儿童阶段中习得的、积累的,对实现自身终身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内生能力体系,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自信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五大方面。

三、舟山马岙农村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

(一)自信心缺乏。儿童自信心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自我评价[8]。拥有稳定且较高的自信心有助于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让儿童更敢于自我表达、参与活动,形成自我认同,从而促进对外界的学习与内化,是实现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这种较高的自信心在儿童具体行为上可以表现为“主动或积极表达交流”“敢于表现自己”“自我评价较高”等。在实地访谈过程中,困境儿童的音量、口齿清晰度、话语长度明显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当作为大学生的调查者问起“目标”“梦想”“爱好”等方面时,相较于普通儿童,困境儿童表述较为模糊,态度较为消极。另外,普通儿童虽然也存在部分由于性格文静导致的“声音较轻”现象,但70%的受访普通儿童并未觉得自己不聪明,即使学校成绩并不理想也没有表现出明显较低的自我评价,对“目标”“梦想”“爱好”的表达也较为积极多样。总体看来,马岙街道困境儿童自信心明显不足。

(二)社会责任意识较弱。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导人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观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引导个体的人在不同情境下做出尽可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抉择,从而较好地协调自身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儿童正处于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模糊的环保意识、集体认同感能为儿童后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观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所铺垫,循序渐进,有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调查的第三次接触过程中,困境儿童能和调查者顺畅沟通,但在了解“海洋垃圾相关知识及垃圾对海洋环境影响”后,仍对海洋垃圾表现较低的兴趣。而受访的普通儿童有58%均表达了对海洋垃圾的看法。50%困境儿童表示“不太愿意”参与街道组织的服务社区清洁类、助老类等志愿活动,其他均表示“比较愿意”。受访的普通儿童中,有29%表示不太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其他均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总体来看,马岙街道困境儿童的环保意识与集体认同感均较弱于普通儿童,但两者在此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人基于既有知识经验与客观实际,运用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具有突破性的事物。创新能力属于思维能力的一种,儿童时期的思维能力尚在成长阶段,具有较高可塑性。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儿童能相对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自我,思考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能够为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实现创新、协调自身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思维基础。这种相对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中主要为儿童“多元化思考”“有效解决问题”“质疑精神”等。调查中,在给定“海狮被海洋垃圾、铁绳缠住并受伤”的情境下,13岁及以下的困境儿童仅表达了对海狮的同情,把“可以用手把垃圾拿掉”“用剪刀把铁链剪掉”作为解决办法。13岁以上的困境儿童由于年龄较大,对此情境有较为丰富的认识和对策。普通儿童中,除了表达同情,有33%的13岁及以下儿童和62%的13岁以上儿童向调查者提出了“为什么?”的疑问。另外,55%13岁以下的普通儿童提出了两种及以上解决办法,其中大多数是较为可行的,如“寻求父母和大人帮助”“打动物园和120电话”“拍照给专业人员看”等。总体来看,在年龄段相似前提下,马岙街道普通儿童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优于困境儿童。

(四)合作竞争能力略有不足。合作与竞争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合作与竞争,个体的人能够在过程中逐渐实现社会化,增强其社会融入度,促进其自身与社会的有机整合,从而有助于其达成自身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儿童作为个体参与合作竞争主要日常表现为“玩乐”,其中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更是体现和锻炼儿童的合作竞争能力的载体。在“海洋生物小课堂”的活动中,参与的困境儿童3人,普通儿童3人,两者年龄均为13岁以下,前后者举手分别为10与13次,前者举手次数频率稍弱于后者。在“垃圾分类小游戏”的合作环节中,困境儿童主动与大学生同伴交流更少,成品的制作速度也较为缓慢。通过家长访谈与实地观察,2位9岁以下的困境儿童在与普通儿童交往过程中,较为弱势,有时以“跟班”的形式与一两个熟悉的普通儿童参与游戏。总体来看,马岙街道困境儿童合作与竞争能力稍弱于普通儿童。

(五)自我学习能力不足。随着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也不断拓宽与优化。在此背景下,人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学习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自我学习能力较高的儿童能较好地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能力。调查中,调查者以“补充知识”的方式为受访的儿童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材料。一周后分别有50%的困境儿童和11.76%的普通儿童完全不知道海洋环境、海洋垃圾;25%的困境儿童和52.94%的普通儿童有一点知道,25%的困境儿童和23.53%的普通儿童知道大部分,5.88%的普通儿童非常清楚。50%的困境儿童和5.88%的普通儿童错误地认为海洋环境污染完全不会影响人类生活。75%的困境儿童和17.65%的普通儿童完全不知道垃圾分类。总体来看,困境儿童对可持续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普通儿童低,不仅在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垃圾分类等知识性方面体现出这一特征,在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等方面也有体现。

四、舟山马岙农村困境儿童社区教育现状

(一)社区教育机制初具雏形。马岙街道的社区教育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街道统筹”“校社联动”“社区负责”“外力支持”的行动机制。首先,街道一方面响应定海区区级妇联、团委的社区教育倡议,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对社区的考察制定街道社区教育总体规划。其次,马岙中心小学作为街道内最大的学校,不仅是街道内中小学生的聚集地,也是街道居民心目中的教育资源集聚地,因此许多社区教育活动以马岙中心小学为中心,将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工作者、居民等集中于此,开展一系列社区教育活动。再者,马岙街道下的各个社区是大多数社区教育的终端负责点,在街道制定社区教育规划后,社区将根据规划,链接社区甚至街道内各方资源,从而开展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微观上社区教育的目的。最后,马岙街道的社区教育活动不仅仅链接了街道内资源,街道外部的资源也经常出现在各类活动中,如2018“星动马岙”少儿培训活动是由M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化名)与街道一同组织的。

(二)社区教育活动蓬勃开展。马岙街道的社区教育活动大多数在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截至2020年,文化站社会化在M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期三年的运营下,开展了“星动马岙”大型群文活动、社区综艺PK赛、国庆趣味“游园会”、“古韵马岙”文化艺术节、马岙街道“最美朗读者”pk大赛等群文活动。另一方面马岙街道综合文化站累计开展各类培训448次,受训人达11,690人,主要包括各类少儿文艺培训(曲艺、舞蹈、布艺等)、中老年培训(防诈骗、保健等)、各类亲子活动、渔民画活动等领域。根据部分居民的访谈记录,居民们对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满意度也较高。可以说,马岙街道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三)社区教育针对性弱。马岙街道社区教育较弱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目标与受众上。从目标上看,虽然马岙街道社区教育种类丰富,但大多关注社区教育的浅层意义,更注重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与健康安全,较少从实现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社区教育的组织与开展。从受众上看,马岙街道社区教育在受众年龄层面较好地贯彻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但在具体受众的区分上并未实现针对性,即缺乏针对农村困境儿童的社区教育活动,或缺乏为农村困境儿童链接相关资源的渠道。

(四)社区教育参与网络较窄。马岙街道的社区教育主要由街道及社区工作者、文化站工作人员及创意公司、马岙中心小学等主体参与,在较小的范围内实现了网络化参与。但随着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到社区教育的参与网络中,如地方高校、社会组织等。马岙街道内还建有马岙博物馆,是舟山市各中小学、高校研学参观的热门地点。但实际上马岙街道在博物馆内或链接博物馆资源的社区教育活动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组织机制。因此,马岙街道社区教育参与网络便显得较为狭窄。

五、社区教育视阈下的提升方法

(一)明确“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教育目标。社区教育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社区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是社区教育的内在目标。传统困境儿童社区教育更多以缓解短期困境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长时间的。要实现农村困境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舟山市各级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明确“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发展层次、时间区间三方面构建具体目标,引领农村困境儿童社区教育事业。

(二)将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评估纳入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管理的社区教育将难以实现其目的与应有的效益,一方面,不同的社区教育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混乱的社区教育更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营。困境儿童社区教育不仅是社区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服务弱势群体的社区公益事业,与其他社区教育在项目评估、工作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困境儿童社区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共享一套管理方法,缺乏特殊性。一方面,农村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需要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更需要将困境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纳入社区教育管理机制,从而推动资金、人力、教育实践等资源以实现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形成长期的、有效的推动机制。

(三)构建多元化供给的困境儿童社区教育网络。困境儿童之所以成为困境儿童,一方面是由于其或其家庭内生的缺陷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福利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公益资源未能充分覆盖的表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境儿童社区教育的主体并非只有社区,在当前社会福利体系多元参与、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家庭、社会力量、工作单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不同主体也有不同长处,家庭是困境儿童最重要的支持者,社会力量对困境儿童教育与发展项目更具专业性与创新性,工作单位则可以提供更多物质上的支持。舟山市各级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构建由上述主体构成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区教育从管理、设计、实施等多方面帮助街道困境儿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邀请专业教育机构讲师开展家庭育儿讲座,为农村困境儿童家庭赋能,助力困境儿童“自信心建设”;与高校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困境儿童开展“暑期陪伴”志愿服务,提升困境儿童“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四)开展“能力导向”与“社区特色”结合的社区教育实践。困境儿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长时间”特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社区教育能够系统地、针对性地开展困境儿童社区教育,实践层面上是对社区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做出了要求。农村困境儿童社区教育活动需要针对“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进行系统设计,并在实践过程中,以“能力”为导向促进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此外,与一般教育不同,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一部分,不同社区的社区教育也各有特色。在社区教育的管理、设计与实践中,一方面,合理运用社区特点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传承与普及,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感,从而促进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提升,与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吻合;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的结合也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集体认同感、自我成就感。因此,“社区特色”的运用不仅是促成“能力导向”实现的方法,也是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舟山市各级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者要发掘本地特色,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本地特色相结合,针对性开展社区教育。马岙街道马岙村具有较为深厚的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可以设计与马岙历史、海洋科普等与社区特色紧密相关的社区教育项目与社区公益活动,使困境儿童在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氛围中提升集体认同感。

猜你喜欢

街道困境社区
社区大作战
热闹的街道
困境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热闹的街道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