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杨明斋对建党的贡献

2022-02-06陈诗言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渔阳青年团陈独秀

□陈诗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且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研究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对于我们重温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具有重要意义。杨明斋是早期最重要的共产党人之一,李大钊曾评价他“万里投荒,一身是胆”,周恩来也称赞他是“忠厚长者”,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拟对杨明斋对建党的贡献做出梳理。

一、宣传马列主义,为建党作理论准备

共产国际工作小组在上海帮助陈独秀联系建党工作时,为了增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经验,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6月,杨明斋和维经斯基讨论后,由杨明斋担任社长创办了中俄通讯社(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改名为“华俄通讯社”),社址在杨明斋的住所——渔阳里六号。中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也是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担当的是中俄两国信息交换站的角色,主要负责将俄国的报刊信息翻译成中文发表,将中国的新闻信息编辑成俄文发往莫斯科。当时上海有三股主要力量宣传社会主义:一是《新青年》,由陈独秀领导出版。二是觉悟社、星期评论社,都是由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社和觉悟出版社分别出版《星期评论》周刊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三是共学社由张东荪等人组织的,出版《时事新报》。1920年7月,在《民国日报》上,该通讯社正式刊发了第一篇名为《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的稿件。1920年8月,党的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上海发起组领导中俄通讯社,杨明斋继续担任该社社长。此后,中俄通讯社前后发表多篇文章,在《新青年》《民国日报》等有影响力的主要刊物上宣传社会主义,造成轰动效果。当时,上海各大报刊中世界新闻板块的信息都不约而同的来源于各种资本主义通讯社,比如巴黎通讯社、中美通讯社、英国路透社、日本通讯社等,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歪曲报导,恶毒攻击。而中国军阀政府也极力封锁各种关于十月革命的新闻信息,以维护其统治,还恶意歪曲、丑化苏俄的革命形象。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杨明斋领导着中俄通讯社,中肯客观、真实地报导苏俄各方面情况,取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1921年1月,通讯社在主要刊物《民国日报》上先后发表了《布尔什维克沿革史》《列宁答英记者质问》《列宁关于劳动底演辞》《新俄国组织汇记》《列宁小史》等文章,针砭时弊地揭露各种反对力量对于俄国革命的诽谤、污蔑,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向中国人介绍俄国革命。杨明斋领导的中俄通讯社真实报道苏俄情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占领思想阵地作出贡献,也为建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此外,杨明斋领导的通讯社,还重视代替中国劳动人民群体发声。该社在《民国日报》上分十几个章节连载长篇文章《劳动家的社会主义谈》,该文章通过采访上海的劳动人民所得材料撰写而来。文章以对话形式揭露在黑暗社会中“工厂制造种种货物堆积如山,作货物的工人衣服反不足。富者一人有粮食数千担,而贫者终日受饥饿之苦。”[1]的现象,将劳动人民被剥削制度压迫的现状,及其对剥削制度的痛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社长杨明斋的领导下,从1920年7月开始,中俄通讯社在一年内仅在上海报刊中发表的文章就有140多篇,为沟通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起了一定的作用[2]。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二、促进工会成立,为建党奠定阶级基础

共产党诞生的一条一般规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不例外,和工人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中起到奠定阶级基础的重要作用。杨明斋在俄国十月革命时就作为华工代表领导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工人运动经验。在陪同维经斯基来华之后,杨明斋更是时刻关注工人阶级的思想、行为动向,投身工人运动之中,积极引导工人运动,唤醒正在受剥削压迫的工人阶级,为工会的成立作出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不少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这类词汇,他们开始反思工人为何要受剥削,资本家为何能够压榨他们等问题。李中也是这批受到启发的有志青年之一,他常常向《劳动界》《新青年》投稿,后来又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外国语学社进一步学习,在与杨明斋、陈独秀等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人商量后,1920年10月3日,由李中和陈文焕作为发起人,成立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地址仍是杨明斋的住所在渔阳里六号,陈独秀、杨明斋、吴荣沧、李汉俊、王平等六人以参观者的身份出席大会。该会确定聘请杨明斋、陈独秀为荣誉会员,杨明斋还被邀请上台演讲。杨明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传播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工人受剥削的本质原因,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他首先说明组织机器工会的目的就是减轻痛苦,摆脱现在的生活,然后又指明工人们的现状“就是资本家打了无数铁锁,把我们锁住了。他们叫我们受苦痛,我们不能不受苦痛。”接着又点明资本家压制工人的手段,就是利用手中的资本建立银行、当铺、公司等组织,组织工人替他们赚更多的钱。最后,鼓舞工人们也组织机关,减轻自己的痛苦。他的演讲在工人群众中取得不错反响。1920年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正式成立,会址位于白克路上海工学,出席会议的有革命家孙中山、陈独秀、杨明斋等。此后,上海党组织又在渔阳里六号建立了纺织、印刷等工会,这些都是以上海机器工会为范本建成的。上海机器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产业工人的新型工会,在中国工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3]。上海机器工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在组织工人运动方面,由理论宣传阶段转为付诸实践阶段的见证。

除建立上海机器工会以外,包含杨明斋在内的上海发起组成员们还一起致力于让各个不同行业的工人联合起来,从而推动跨行业工人大联合。1920年12月20日,在上海白克路,上海发起组召开了各行业联合举办的“工人游艺会”,杨明斋等革命家在大会上被邀请进行演说,鼓舞工人们振作精神、破除迷信、团结起来,改变“金钱万能,劳工无能”的旧观念。作为另一个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活动场所,“工人游艺会”在后来也为各行业工人的进步、团结提供了条件。

三、组织成立青年团,为建党培养骨干力量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青年更迫切地想要找到一条救国的道路,很需要有人指点,陈独秀经常在其主创的杂志《新青年》中解答他们的疑惑,因此不少进步青年为投奔陈独秀而纷纷聚集到上海。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大党的影响力,为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杨明斋、陈独秀等人决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经过维经斯基、陈独秀等人商议后,决定派杨明斋来承担指导建团的工作。在杨明斋和俞秀松严密商议后,他们一起为青年团确定了宗旨、组织机构、性质、任务等重要事项。根据陈望道、包惠僧等人的回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于1920年8月左右成立,团址是在杨明斋租住的公寓渔阳里六号。在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杨明斋、金家凤、叶天底、施存统、袁振英等八位革命家是共青团第一批团员,也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曹靖华曾评价说“这一组织的出现,宛如破晓的红霞,透过重重乌云,投到大地上。”[1]由此可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对于建党事业的重要程度,而杨明斋作为指导建团的领导者,直接参与建团工作,为培育青年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青年团成立的第一个月,就有30多名青年争相加入其中。这一批团员中有许多都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柯庆施、贺昌、许之桢、梁百达、王一飞、傅大庆等。根据邵力子、陈道望等人的回忆,不久之后,长沙、武昌、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在党的上海发起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联络和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团组织。团中央机关一直设立在渔阳里六号,曹靖华曾评论说“渔阳里六号,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摇篮”[1]。渔阳里六号就是杨明斋的住所,由此可以推断,杨明斋在青年团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为了掩护青年团的活动,更为了“走俄国人的路”,培养一批党的干部和赴俄深造的进步青年,杨明斋又创办“外国语学社”,学社仍然是在他的住所渔阳里六号,校长由杨明斋亲任,俞秀松作为校长助理,协助杨明斋的工作。杨明斋教授俄语,日语老师是李达,法语老师是李汉俊。曹靖华曾在回忆里说,“所谓‘外国语’实际只有一种:俄语。教师只有一位:杨明斋。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满口浓厚的山东口音,举止稳重的像泰山一样。”[1]“这间学校是团的发祥地,为党的成立培养了骨干,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一飞、罗觉都曾在这里学习。”[1]在1920年冬季到第二年春季,仅两个季度间,杨明斋就亲自组织安排了二三十个团员去苏俄留学,后来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任弼时、曹靖华等也在其中。杨明斋主持的外国语学社不仅是我党创建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而且还是党的最早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它为培养党的早期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1]。

四、搭桥“南陈北李”,推动建党进程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让不少正在苦苦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有志之士看到希望,重燃信心。巴黎合会上中国提出的合法请求被驳回后,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五四爱国主义运动,远在俄国的俄共党组织也注意到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星星之火,为了解中国的革命发展情况,更为了给中国进步力量在中国建立共产党支部提供帮助,俄共党组织决定派一个小组以共产国际工作组的名义到中国开展工作。通晓中文和俄语又有十月革命经验的杨明斋,作为这个小组负责人维经斯基的翻译、参谋和向导,一起来中国的还有库兹涅佐娃、马麦耶夫等人。此时,中国南方进步力量代表为陈独秀,北方进步力量代表为李大钊,他们正率领着最早一批共产主义者谋划建党。杨明斋在内的共产国际工作组来华,进一步推动了建党进程。

1920年4月,杨明斋、维经斯基一行人来到北京,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他们会见了北大的一位俄国人教授柏烈伟,又经他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并和李大钊进行了多次融洽会谈,杨明斋担任维经斯基和李大钊的翻译。罗章龙曾回忆说:“他在维经斯基与守常先生的会面和接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会谈中,杨明斋把自己在海参崴和俄国参加十月革命的经历讲述给李大钊听,李大钊赞叹不已,评论他是“万里投荒,一身是胆。”他们还对中国现处的国内国外局势进行分析,达成了在中国建中国共产党支部的一致认识。共产国际工作组在北京的时候,李大钊曾多次邀请杨明斋和维经斯基参加青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他们给北大学生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艰辛历程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还为他们捐赠了一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有《震撼世界的十天》《国际》《国际通讯》《红旗》等。在北京参与各种宣传活动中,杨明斋了解到五四另一个著名领袖陈独秀在上海活动情况,在与维经斯基商量后,他们邀请李大钊为他们给陈独秀写一封介绍信,带着这封信,他们去了上海,帮助李大钊联系陈独秀,为建党做前期准备工作。根据罗章龙的回忆,在去往上海的途中,杨明斋等人还到过山东济南,帮助王尽美等共产主义者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5月初,杨明斋、维经斯基等人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2号会见了《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开会中,他们达成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致意见。1920年5月,由陈独秀作为发起人,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杨明斋参与研究会的负责工作。根据沈雁冰回忆,当时李达和杨明斋在研究会中为大家传授理论知识,他们用的临时讲义有三种:阶级斗争、马克思之一浅说、帝国主义。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事实上就是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杨明斋是这个前身组织的舆论家和铺垫人,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1920年8月,在渔阳里二号(陈独秀的住处)成立了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参会人有杨明斋、陈独秀、俞秀松、陈望道、沈玄庐、李汉俊、李达、施存统。此次大会决定由陈独秀担任书记,并且由他发函邀请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分部,杨明斋也正式由俄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

共产党的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后,杨明斋参与撰写、印刷、出版了共产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和《新青年》。在《新青年》中杨明斋发表了多篇介绍苏俄的译著,内容涉猎较广泛,其中有介绍苏俄教育的《苏维埃的公民教育》;介绍俄国职工联合会发展的《俄国职工联合会发达史》;介绍苏俄组织劳农议会和俄国政府(苏维埃政府)的经过及省、县、乡议会执行部之组织状况《劳农政府召集经过情形》等。这些文章激发了爱国有志青年的革命热情,坚定了他们走俄国道路的决心,可见杨明斋为向中国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倾注了不少心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建党做了思想舆论准备工作。

上海发起组联系各地的共产主义者,推动了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李大钊也在上海发起组成立两个月后创立了北京共产党发起组。从此,南陈北李高举共产主义的大旗,向建党大踏步迈进。在这期间,国际共产主义工作组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杨明斋作了大量翻译、参谋、宣传工作,加快了建党进程。

综上所述,杨明斋把早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中,不但参与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还在南陈北李之间充当了桥梁的作用,同时,杨明斋参与指导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社,带领学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等,为发展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培育青年学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另外,杨明斋还参加工会活动,多次发表公开演讲,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共产党成立前夕他还受中共委派,和张太雷一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成为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最早的两位共产党人。由此可见,杨明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渔阳青年团陈独秀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与‘团一大’ ”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上海机器工会在渔阳里6 号召开筹备会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天津建材(陶瓷、卫浴)卖场分布图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