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以南充市S村为例

2022-02-06

上海商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风现代化文明

邓 瑞

一、引言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和目标,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可助推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实现。本文基于国家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南充市S村为例,对其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进行SWOT分析,在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总结出适用于全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并推广其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南充市S村发展现状

S村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以前的S村山高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2014年该村被确定为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25人。2016年成为蓬安县的首批脱贫摘帽村之一;2021年9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S村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下从贫困村转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原因及其发展现状值得我们探析。

1.党组织领导是坚实基础,村民参与度增强

近年来,S村从始至终都将基层党建视为最重要的工作。首先,由村支部书记带头开展一系列党组织活动,还促进市县党校在村设立教研基地的新模式,打造成党建名片的新范式。其次,推行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形成“片区—网格区—住户”的包片分户网格管理。最后,推行“微自治”模式,建立村级权力清单并推行“村规民约”模式,保证村民有权全程参与村级重大事项、村务管理等。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能通过各种组织和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自我管理,其参与度增强。

2.政策优势是行动保障,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4月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系统全面的保障。同时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在蓬安县人民政府网上关于S村39条记录。在过去几年里,政府投资的S村水泥路,村民的健康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完工,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3.产业振兴是核心动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和核心推动力,产业能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城乡融合步伐。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经济为主,形成了川中黑山羊养殖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本地产业化,扶持50多名贫困人员就近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利用电商等平台将本村的农副产品等销售出去,并打造属于本村的品牌效应,入股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4.乡风文明建设是风向,村民素质提升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S村始终把文明乡风作为文化建设方向,致力于形成人人讲文明、人人促和谐的乡村文明氛围。首先,建立S村文明实践战,组织志愿活动帮助村民,将文明洒在农民心中;其次,开展“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和读书月等文娱活动,潜移默化地养成好风气;同时进行文艺活动和宣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形成文明乡风,并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升。

三、S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SWOT分析

S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充分利用优势,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短板。运用SWOT分析方法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发现S村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取长补短,挖掘潜力,推动本村的可持续发展。

1.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S村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附近有嘉陵第一桑梓、花好月圆生态观光动物园等旅游景点,有蓬安锦橙,川北醪糟、河舒豆腐等特产。地域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态物产资源和传统人文优势。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通过大力获取政府部门的相关资金支持,近年来,灌溉工程的完成,为农业用水和农作物提供用水保证;道路建设为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提供了保障。同时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建设智慧型现代化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2.劣势分析

(1)农业技术短缺、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技术骨干力量薄弱,部分农业仍然停留在初级的农产品售卖阶段,缺乏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问题。农业发展重点人集中在种植业与养殖业,第三产业的占比较少,导致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融合度不高。

(2)资本要素流动受限、城乡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资源要素单向流动,将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2021年S村人均收入为2.5万元,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74万元仍有差距。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在蓬安县城乡之间仍存在不均衡、不公平问题。S村虽有改善并趋于良好,但城乡资源共享仍然存在不足。

(3)农民职业转型能力欠缺

近年来,由于城镇的迅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以老龄和幼童为主,农民职业面临着农业从业人员知识不高、素质低下、人员老龄化、劳动力断层等问题的存在,农村转型升级缓慢。

3.机会分析

(1)政策引领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发布。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2)市场需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绿色优质农产品、特色旅游休闲项目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的需求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需求空间,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4.威胁分析

(1)新业态发展不成熟、乡村旅游缺乏特色

尽管政府在积极引导和扶持S村的数字化建设和互联网销售,但S村由于村民自身知识有限及参与度不高,产品推广渠道单一。同时S村在乡村旅游开发设计上,形式单一,以观花摘果、农家乐为主,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生态意识薄弱、忽视环境建设

农村建设以经济利益为先,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动物排泄物、饲料残渣、农作物秸秆等乱摆乱放,导致环境脏乱差及环境污染。

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对于开展农村现代化工作,不仅要重硬件设施、软件运营的现代化,更要重视农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农村现代化应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生活、治理现代化等方面。

1.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现代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村民生活的质量和便捷程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政府要重点关注农业发展和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快城市与农村交通的连接性,实行道路分段负责制,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在网络设施建设方面,提高农村的宽带覆盖率;同时物流体系的建设也不可或缺,为农产品推销以及农民网上购物带来便利性。

2.构建农村智慧治理平台,实现治理现代化

建设智慧农村、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建设智慧治理平台,依托智慧治理平台发布、收集、整理信息和意见。政府作为促进智慧治理的推动者,要积极引导多主体参与智慧治理,并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同时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源支持,保障村民对平台的参与、使用和监督。

3.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融合、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户收入重要途径,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可行性、持续性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其次,要强化特色产业,打造属于本村的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最后,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信息化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依托本地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新型乡村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强化人才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农民现代化

人才问题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问题,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在本土农民化上,要根据农民自身需求和能力因材施教,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提高其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在引进高技术人才方面,要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特别是从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专业与管理型人才回农村。

5.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化

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可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形成和谐共处的氛围。第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文明内化于心,推动农村宜居生态治理,使乡风文明外化于行。第二,建设文明实践站,让广大党员和志愿者引导村民参与到宜居环境的建设中来;第三,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村庄污水、垃圾等,制定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形成村民自觉爱护环境的氛围。

五、结语

通过总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S村的治理经验,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我们可以从其得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五化”,即生活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乡风现代化。因此,在S村的经验上因地制宜,更好的探索出适合全国本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猜你喜欢

乡风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