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2-02-06熊燕琴李小君
熊燕琴,傅 伟,李小君,黄 京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江西 宜春 331136)
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加入了高铁建设大军,其中我国高铁的建设速度让世界瞩目。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都开始关注高铁线路开通对旅游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参阅高铁旅游相关文献后,笔者阐述了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我国未来高铁旅游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1 国外高铁旅游研究进展
1.1 高铁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
Loukaitou-Sideris等认为高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可以分为实证观察和预测两大类,实证观察研究倾向于发现高铁的优点和缺点,而预测研究倾向于发现高铁的积极影响[1]。Kim等结合韩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京釜高铁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2]。Okada认为日本新干线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旅行距离,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3]。Vickerman认为欧洲某些区域高铁没有实现网络化,则该区域旅游经济主要在大城市集聚[4]。Li等通过可达性的研究方法评价了高铁对于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使边缘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促进了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5]。
1.2 高铁对旅游者出游行为的影响研究
Banister等对高铁司机和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初期旅游者出游需求和频率变化不大,而高铁开通后期这两个指标会大幅度增长[6]。José等以里尔、科尔多瓦和萨拉戈萨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旅游者,特别是乡村旅游、遗产旅游和葡萄酒旅游3个方面尤为突出[7]。Garmendia等对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选择高铁出行的主要是长距离旅行的旅游者、因公出差的公务员和日常通勤的白领[8]。Harvey等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英国人对高铁出游的态度和偏好,发现影响旅游者高铁出游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和旅游特征差异[9]。Cartenì等在对意大利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残差序列相关的二项logit模型,评估面板中的城市是否高铁旅游的可能目的地[10]。
1.3 高铁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Bertolini提出了“节点-场所”模型,认为在复杂的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是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高度集中的场所,节点会对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巨大的作用[11]。Pearce分析了旅游空间系统的层次结构,提出了许多旅游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12]。Lundgren提出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型[13]。Randolph认为高铁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北部的联系更加紧密,旅游者可以一次游览整个加州[14]。Kim研究了高铁对首尔地区旅游空间重构的影响[15]。Prideaux研究了高铁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开发之间的联系,发现旅游交通时间对于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影响非常大,高铁出游可以节省旅游交通时间,促使旅游企业向高铁沿线大城市聚集[16]。
1.4 高铁对旅游地可达性的影响研究
Javier研究发现高铁缩短了马德里至巴塞罗那的时间距离,使西班牙国内旅游业向可达性高的中心城市聚集[17]。Givoni研究发现高铁的开通使英国公共交通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部分城市之间实现了当天往返,使人们出游的选择范围得到扩展,城市可达性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旅游业的发展[18]。Masson等对即将建成的佩皮尼昂至巴塞罗那高铁线路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发现高铁可能会加剧巴塞罗那周边旅游活动集聚的现象,但是可达性的改变却不利于佩皮尼昂旅游业的发展,佩皮尼昂需要通过旅游产品差异化来面对高铁的负面影响[19]。Román等基于对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走廊上主要公共交通服务离散选择模型的估计,得出了连接马德里—巴塞罗那走廊的旅行时间节省值[20]。
2 国内高铁旅游研究进展
2.1 高铁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
倪维秋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高铁影响下中国省会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21]。孔令章等基于时间距离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采用凝聚子群、核心-边缘模型等评价指标,探讨了兰新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22]。朱桃杏等通过分析高铁开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变化,发现高铁对国内旅游收入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3]。邬玮玮等根据各地的旅游经济数据,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差异性展开分析[24]。王新越等基于高铁与旅游经济耦合作用的机理,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ArcGIS方法,分析了高铁通达性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其空间特征[25]。
2.2 高铁对旅游者出游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建国等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为案例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高铁开通对昆明市出游者决策行为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26]。崔莉等在郑州西高铁站随机对乘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信息,分析高铁旅游者的行为偏好和消费习惯[27]。冯英杰等利用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探讨高铁开通前后城市居民的出游行为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进行了解释[28]。周玲利等通过对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进行比较,探讨了高铁对市民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9]。汪德根等构建了旅游需求-供给引力模型,用于测度高铁条件下旅游地交通可达性、资源禀赋、服务设施等因素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的影响程度变化[30]。
2.3 高铁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穆成林等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检索等方法获取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及相关出行属性数据,探析了京福高铁对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31]。杜果等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旅游城市吸引力模型和 ArcGIS 成本距离分析法,探析了高铁网络对重庆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32]。汪德根等分析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特征,探讨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机理[33]。崔保健等从支撑性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京沪高铁开通后长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城市群的旅游空间转型过程与方向[34]。李顶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探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35]。
2.4 高铁对旅游地可达性的影响研究
郭峦等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全国各地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变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6]。郭建科等构建了城市旅游供给-需求潜力模型,探讨了高铁影响下城市旅游供求潜力空间分异及变化特征[37]。李保超等利用ArcGIS生成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内部等时圈图,探讨了高铁对区域内部旅游可达性的影响[38]。蒋海兵等在 GIS技术与海量空间数据支撑下,基于网络分析技术和最短路径算法,构建可达性空间分析模型,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39]。韩玲等利用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法和成本加权栅格法,运用旅游等时圈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延边地区在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40]。
3 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比较
3.1 研究背景
国外高铁起步较早,高铁出游已经深入人心,而我国高铁起步较晚,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旅游者能够承受高铁的票价,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低收入者不能承受高铁的票价。国外旅游业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而国内的休闲度假游还没有普及。
3.2 研究内容
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国外研究者对高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比较重视,而国内研究者较少关注高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②国外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的影响,而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经济和旅游地可达性的影响;③国外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的单向影响,而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和旅游的相互影响。
4 我国高铁旅游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4.1 高铁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
高铁旅游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涉及交通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我国高铁旅游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今后要加强高铁旅游概念内涵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步完善我国高铁旅游理论体系,为高铁旅游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4.2 高铁网络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单条高铁线路对旅游的影响,这与高铁网络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协调,今后研究者们应该更多关注高铁网络化对旅游的影响,使高铁旅游研究视角多样化、科学化。
4.3 不同旅游交通方式的竞合研究
旅游者在出行时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选择,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但竞争也可能会促使其进行相互合作。目前,不同旅游交通方式的竞合研究非常少,下一步需要加强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合研究。
4.4 高铁旅游的小尺度研究
目前,高铁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洲、国家、地区和城市等大中尺度的研究,对于景区、景点等小尺度的研究极少。高铁旅游小尺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需要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