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该如何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2-02-06高晶晶杨多利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高晶晶 杨多利(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且在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了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推进职业教育的“全要素”投入,加大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因此,深化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是面向金融领域培养职业技能型和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金融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受经济影响市场变化复杂,高职院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精准供给,就必须紧跟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将教育场域拓宽至市场实践中,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育目标。
一、校企合作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形势。在金融市场领域,从互联网金融到科技金融时代快速变迁,使得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处于快速更新并不断提升的形势中。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金融职业人才的重任,首要条件就是要培养金融人才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新的金融形势下,金融行业不断衍生新的就业模式及岗位,其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更精准。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且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力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快速更新,紧跟金融时代发展变迁的脚步,培育与时俱进的人才。如果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那么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要求实现“全要素”投入,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形式发展,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金融市场变革以及企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因此,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全面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将金融管理专业教学与金融市场变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既实现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优化教育资源,培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又能够充分满足金融管理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与技术服务的需求,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基于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中,也基本建立了“理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目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用发挥并不充分。一方面,“双师”队伍综合能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双师队伍中,较为明显的划分成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前者是学校原本的专业教师,侧重于对学生金融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后者多是从学校合作企业中聘请的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实践。但双方在实际教学中均有不足,理论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纯理论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践教师虽然业务方面造诣很深,但不熟悉教育规律,系统教学能力不足,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真正获取知识。因此,“双师”队伍缺乏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双师”队伍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建立协调的利益分享机制,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企业导师就是到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仍旧以企业工作为重,导致“双师”队伍合作不紧密,不能真正发挥“双师”队伍的引领作用。
(二)校企合作教学组织形式僵化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实际,立足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思想、内容、条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安排教学的活动形式。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僵化,难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内容上看,校企合作教学更像是分工教学,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参与实验实训教学;企业则主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同时部分参与学校实验实训教学。从管理上看,学生组织学习形式仍旧以班级管理模式为主。因此,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由于校企衔接不紧密,导致存在教学组织形式陈旧、僵化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地点等方面都存在滞后性,不能实现“学生本位”,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金融管理专业中将企业评价纳入了教学评价当中,这已经是教学评价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实际来看,企业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并不高,基本保持在20%-30%左右,其他仍旧是以理论课考试为主,专业技能考试为辅,学校评价仍旧占据主体地位,企业评价更多是作为辅助。这种评价方式实际对企业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足,同时也难以实现跟随金融市场变化更新评价标准,实现对学生的立体化评价。同时,在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金融管理专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专业技能及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心理抗压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其在职场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而当前的教学评价中,无论是学校评价还是企业评价,都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不足,导致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锻炼与培养不足。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
1.建立校企“双带头人”教研团队
学科带头人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师资建设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就需要建立校企“双带头人”的教研团队。
从学校教师中选取从教年限足够、经验丰富、教学资历深厚的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负责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研究与管理;从合作企业中选择从业时间长、业务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主管经理作为实训带头人,负责学生实践实习教学以及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管理,形成校企双带头人的特色师资结构。以带头人为主,组织学校与企业教师队伍进行相互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如根据当下金融市场最新发展情况,通过专题分析报告、主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研团队对市场的敏感度,开拓视野,为人才培养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2.搭建校企教师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校企教师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例如,学校轮流派遣金融管理专业教师进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既可以提升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提升其综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借助专业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为企业业务及管理优化提供专业意见与建议,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通过使学校教师进入到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使其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目标,提高培养人才与企业内在需求的配适度,充分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搭建合作平台,推进校企教学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想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就需要重视运用“互联网+”,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互联网+”模式,面向金融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及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畅通的交流渠道,还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社会效应。具体来说,利用互联网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在平台中,学校专业教师团队组织引领教学资源开发,让行业企业作为补充,及时迅速提供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及岗位需求变动情况,同时提供企业操作成果及失败案例,作为珍贵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自身在实践实习中的发现、体会总结分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为学生的专业持续学习提供资源。
2.重构课程体系,构建柔性化教学组织形式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构建柔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的重构,依托于“互联网+”,建立能够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时空瓶颈,回归学生本位,满足人才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使课程体系实现动态化。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因势而变”,顺应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变化之“势”,提高课程体系设置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因需而动”,迎合金融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需”,树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基础之上,拓宽金融科技教学口径,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因时而新”,顺应校企合作之“时”,加强金融企业导师无障碍进入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提高课程体系设置健全性与科学性。其次,使教学组织柔性化。柔性化教学组织是分阶段、分学期的,在不同的阶段、学期中,根据金融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学情,应用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契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同时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灵活调整更新教学目标及内容,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人才需求的职责,使金融管理专业人才满足金融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校企合作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三)多元主体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构建多元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首先,提高企业在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加强对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的综合评价。企业不仅要参与到学生评价中,还要提高其评价权重,可以使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各占50%,进一步细化企业评价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考察,提高学生对专业实习操作的重视度。
其次,增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遵循金融行业新形势下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情况,在教学评价中,不仅对学生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进行评价,还需要增加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在实习中的服务态度、团队合作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习中,重视职业道德及素养的养成,以及各项职业能力的发展。
最后,构建“1+X”证书评价机制。根据“1+X”证书制度,在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构建“1+X”证书评价机制,既对学生学业进行考核,同时对标国家职业等级技能认定标准,对学生职业技能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在毕业前要求学生获取两个及以上金融管理专业相关的“X”证书,作为毕业考核的一项标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当下金融行业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金融行业动态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重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金融行业企业的多角度、全过程、各环节、全方位的紧密结合,共同为专业人才培养发力,培育出符合金融企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
相关链接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