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2-02-06荣欣
荣 欣
一、引言
物流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时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管理开展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其二,业财融合过程中,应将日常业务和财务管理等融为一体,以构建财务管理体系。而从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情况来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并不统一;财务数据在收集时较为落后;资金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难以使企业对各项业务、各环节开展监督和管控。针对这种情况,物流企业应加大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规范资金管理基础上,有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带动了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有效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物流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对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行等开展科学的预测、决策、控制、协调和分析等,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能够走向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同时,现代物流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货物的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运输过程中所消耗人力、物力等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撑,通过对物流企业生产阶段、运输阶段、售后的服务等阶段加大管理,以帮助物流企业获取最大化的收益。财务管理工作是通过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强化物流企业运输、仓储等环节资金管控,以保障物流企业运营正常运转,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战斗力。
三、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与实际发展结果相差较大
目前,很多物流企业将预算编制出来的结果表现在财务报表上,预算考核时也主要对营业收入、利润、应收账款等财务数据指标进行考核。长此以往,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片面认为预算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将全权负责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的执行等。这一错误观念,导致财务部门在开展财务编制时,出现“数字化游戏”,业务部门和运营部门等很少参与其中,这就使预算结果与实际发展结果有很大差异,预算的结果也无法为企业开展运行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2.资金使用效率低
全面增强物流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已经成为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一些物流企业过于重视自身的发展,缺少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导致资金利用率下降。其中,应收账款占物流企业流动资金30%以上。如果没有及时回收这些账款,将会使企业面临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一些物流企业并没有全面借助银行业务或者其他合作商等解决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物流企业融资陷入困境。例如:银行贷款作为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物流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有效路径。但是由于民营物流企业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来讲,前者不能提供抵押证明进行担保,导致它们从银行获取贷款难度相对较大。
3.监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一些物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在很多街区都设置了专门的分站点。但是分站点的构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分站点的正常运营。即便一些分站点已经加大了财务的管理,但是其财务汇总都是由总站进行管理,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总站点的工作。如果上下级之间没有加大交流和沟通,将会使汇集出来的财务信息与实际不相符。同时财务信息的泄露、各个环节财务信息的监管不当等,都会增加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并且,一些物流企业在开展对分站的管理时还经常出现:“财务制度不能全面落实;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等问题,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4.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新时期下,物流企业虽然获取了高速的发展,经营水平相对于前几年也有了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是物流企业如果一直重视眼前的利益和营业收入,没有对财务管理做好规划或者缺少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等,将会使企业陷入较大困境。例如: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没有做好识别,找到风险源,很可能使企业错过最佳防范的机会,给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5.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物流企业业务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给当前物流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当前一些物流企业财务信息收集的情况来看,其主要采用单一的会计核算业务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物流企业业财一体化发展自动化的水平相对较低,在开展财务统计时,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并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
6.财务内部管控机制缺失
物流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在管理上采用粗放管理的模式,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效果越来越差。例如: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短期利润,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在运营阶段和运输阶段没有加强成本管控。而大量资金的浪费和支出等,将会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难度。与此同时,一些物流企业人员身兼数职,财务人员经常感觉“力不从心”,这一问题为物流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等埋下了不良隐患。
四、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预算管理,保障预算与实际发展相吻合
物流企业开展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经营的目的,达到战略要求。首先财务部门开展预算编制时,应注重预算与实际应经的相互结合,立足于企业现状,将战略目标渗透到预算过程中,使其预算编制更加完善、系统化。其次,物流企业在做好预算编制后,还应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在保障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后,加大全过程资金管控、人员管控、物资管控等。再次,加大财务编制的执行性。通过组建专门的小组开展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并编制出合理的预算计划。其中在执行时,应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信息共享,减少资金的浪费。最后,对于一些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并及时进行预算调整,真正将预算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引导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2.加强应收账款和实物资产管理
(1)加大应收账款管理
一些物流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有较好的发展趋势,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应收账款越来越多。基于此,物流企业应做好资金管理的工作,积极开展应收账款体计提工作,通过对欠款责任人进行明确,建立专门的坏账审查机制等,以提升应收账款的回收质量。同时,物流企业还应做好催账的准备,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大对客户信用的监督和评级,从而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
(2)实物的有效监测
一些物流公司除了负责配送的业务,还负责货物的仓储管理。而这些业务在运营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包括:购买相应设施、设备;后期维修费用等。在开展固定资产的管理时,物流企业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采购和维护等环节产生的费用加强管控,通过设置专门的规范流程,坚持“定期的盘点”等,以做到“有账可查,账实相符”等。财务部门还应加大对资产变动的有效监测,一旦出现异样,相关部门将及时做好预案调整并给予相应的干预,从而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
(3)拓展融资的渠道
一些物流企业想要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性,应保障资金的流动性。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流企业应结合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通过与一些同行业或者银行机构等做好沟通和交流后,以获取这些企业或者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持。
3.加强财务监管的力度
现阶段,从当前物流企业财务监管的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主要与重视程度薄弱、监管力度不足等有直接关系。为了提升监管的力度,物流企业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升相关人员监管的素养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财务管理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监管时对资金的使用、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公司人员工作行为等开展有效监管,有效避免内部出现财务人员随便利用专职挪用公款的情况。
第二,针对一些财务业务,应建立专门的财务中心;加大财务会计的集中化管理和资金的调动工作。从而有效提升资金使用率,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使财务人员的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4.建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为了全面加强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风险,物流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收益情况、业务发展的情况等制定可行的方案,通过准确预测物流企业的收益情况,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的和评估。其次,物流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规章制度,完善风险管控的机制,如: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风险预警的机制、应急机制和识别的机制等。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管理人员或者决策者都应该冷静面对这一问题,结合不同的风险,制定合理的处理预案。最后,物流企业想要走向发展,需加大财务管理,做好风险的把控工作,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5.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
物流企业在新环境背景,应与时代接轨。通过将新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中,实现自动化管理,提升物流企业仓储、运输和配送的效率。而数字化和无人化与共享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对企业投资阶段的评估,通过研究物流企业收益,以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开发出符合物流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通过应用财务软件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程序。并且财务部门的人员还可以参与系统的升级和设计工作,以使系统的一些功能与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财务系统在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加大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时,能够为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6.强化财务内控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通过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以加大财务内控的管理。这些部门通过开展对财务管理进行管理和核查后,通过定期验证,保障内部账目能够与实际相吻合。物流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积极开展全面审计、定期把控、突击核查的控制策略。同时,物流企业还应全面提升内部控制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对内部出现相互包庇的行为开展有效审计,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
五、结语
物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应针对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改进对策,通过加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改善管理手段等,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物流企业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