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领域加快落实“双碳”战略的研究
2022-02-06陈歆桐
陈歆桐
一、引言
“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提出要在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为此,上海已将占全市碳排放总量近三成的交通领域,明确为重点领域之一实施减污降碳行动。国资国企作为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助力上海交通领域加快落实“双碳”战略,是亟须回答的命题。对此,本小组成员立足工作岗位,结合对相关监管部门、交易所、企业的调研情况,力求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二、背景情况
2020 年9 月,习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场合,习近平同志反复重申了我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
2021 年9 月,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将明确将“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列入“碳达峰十大行动”,要求予以重点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十三五”期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碳减排任务。交通领域碳排放因占全市总量的三成左右,在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仍将是上海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对此,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大交通结构调整力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又将其作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任务措施之一。
国资国企是坚决执行重大战略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在助力交通领域加快落实“双碳”战略上,理应发挥积极作用。上海国资国企在交通领域布局充分,服务“双碳”战略有基础,既有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上海久事集团等功能保障类企业,也有制造交通工具的上汽集团等市场竞争类企业,还有提供金融保障的浦发银行等金融服务类企业。面对新任务,三类企业可从聚焦主业、加强协作等方面发力。
三、主要挑战
1.碳排放刚性增长的压力大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交通领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势必也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五个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上海仍将处于城市化、机动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活动强度和空间范围扩大,伴随着交通能源需求的刚性扩张。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交通领域服务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运输时效性、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单位碳排放下降空间面临瓶颈。结合现阶段的上海城市交通情况来看,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通行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果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则会对上海市的良好城市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上海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方案,通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方式来促进上海环保工作的实施。
2.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小
目前,传统燃油车仍是汽车市场的“主力”。从增量上看,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 万辆,仅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5.4%;从存量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492 万辆,仅占总保有量的1.8%。同时,由于在汽车相关的碳排放量中,使用环节占了九成;因而,数量庞大的传统燃油车也就成了交通领域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户”。此外,从细分市场的角度看,货车需要重点关注。截至2021 年9 月,货车的保有量为3091 万辆,其在道路运输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占比接近60%;特别是中重型货车,其碳排放占比已接近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50%。
另外,汽车生产企业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低碳化缺少管控手段和标准,导致产品低碳性不足,民众消费的传统性也使得新能源车型的消费占比较低。经过专业人士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汽车生产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引进环保技术,而是沿用传统的汽车工艺,运用传统的汽车工艺能提升汽车的性能,但是无法降低汽车的尾气排放,也不符合国家对于汽车行业的环保要求。
3.金融服务的保障不足
在新能源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规划方面。新能源车型对应的使用便利性和配套服务并不完善,对于企业减碳的核算、监控手段短缺,导致企业往往无法制定合理生产方案,建议有效的可发展目标和中长期规划。
此外,在对于企业的碳金融支持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金融市场还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尚未完全体现;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和创新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主体的转型升级产生资金需求,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对于碳金融领域的支持还未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部分领导层对于碳金融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还认识不够,也没有加强自身的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对此,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并且进一步阐述碳金融的理念,让企业方面以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碳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企业中推广碳金融。
四、对策建议
1.加快公共交通服务低碳转型
一是从公交车、出租车、轮渡等领域重点突破,加大新能源装备应用的推广力度,同时重视运营环节提效节能的基础作用,促进交通能源结构加快转型。相关的部门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并且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提升研发人员的待遇,从而鼓励研发人员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以便尽早的应用最新的工艺与技术。以碳排放“大户”传统燃油公交车为例,新能源公交车占全部公交运营车辆的67%。在国家补贴暂停发放近两年的情况下,若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辆占比,还需加大市级补贴力度。此外,公交企业也应主动挖潜,向管理要效益。要用好分时电价政策,不断完善“避峰就谷”车辆充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能。深化“智慧机务”应用,打造顺应公交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新型维保管理模式,提高维保管理效能。相应的,公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工作制度,从而保证公交系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稳定运行,并且为居民的出行带来切实的便利。
二是依托交通卡建立以个人为维度的公共交通碳减排账户,实现个人绿色出行活动和对应碳减排数量的同步记录,并以此为依据通过碳普惠机制,引导民众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并且不断地树立公共交通意识以及节能减排意识,从未推进本市的环保进程,贡献出自己拥有的力量。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交通卡是最普遍的公共交通支付工具,截至2020 年底,已实现在本市公交、轨交、出租汽车等十多个场景的使用,净发售量超8000 万张。更为重要的是,交通卡背后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公共交通支付清结算体系,2020 年全年结算笔数达21.3 亿笔,消费结算金额61.5 亿元,日均交易笔数583 万笔。广泛的用户基础和稳健的清结算系统,为交通卡承建公共交通碳减排账户,构建碳普惠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立公共交通碳减排账户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保证网络的安全,以避免泄露公民个人的重要信息,同时,在建立该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当逐渐地引入最前沿的信息化技术,在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也加速上海市的信息化进程,为上海市成为国际先进的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速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变革
一是率先实现存量产品的快速更替。交通领域双碳达标既要进行增量的替代,同时也要实施存量替换。建立健全保有汽车的置换机制,鼓励推出上海市油车置换政策,鼓励市民油换电,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使用覆盖率的大幅提升。上海市有关部门还应当积极组织企业对于节能产品的研发,从而不断推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符合国家有关的环保要求。
二是在城际客车、物流车、专用车等商用车领域全面推行新能源化。建立商用车租用平台,提供低成本新能源车辆租赁使用服务,解决企业购车成本高且使用效率低的问题,率先完成商用领域减排工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交通网络,并且鼓励市民出行的过程中,使用公共交通平台,从而进一步减少碳的排放,为上海市的环保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明确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排放标准。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建议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倡导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投入,促进全产业链低碳化快速转型;建立信息化的碳资源平台,引导国资国企率先入驻,上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从而进一步形成政府管控的调查、计量、检测、评估、咨询等有效方法。同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制度,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密切合作,从而助力碳资源平台的建设,并且让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汽车后市场服务,如电池回收、公共充电桩覆盖等方面的规则,在兼顾安全性、便利性、经济性的情况下,有序促进充电桩普及率快速提高。有关部门可以在上海全市范围内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站,并且鼓励市民将废旧的电池送至回收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废旧电池的利用效率,也有益于环保建设的全面进行。
3.建设碳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
一是金融监管机构完善碳金融政策与制度。建立富有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采用多种交易方式,增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明确科学系统的定价方法,同时注重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完善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地方健全奖补、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实现碳金融政策落实。
二是金融市场加强碳金融创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逐步深化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探索创新碳金融期货市场,推动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价格;逐步扩大碳金融业务范围,通过多种金融衍生品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碳金融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水平。在加强探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从外界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从而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也能够全面改善我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环境。
三是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碳金融发展力度。通过融资、信贷结构调整等手段加强对碳金融领域的投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配套调整信贷结构,完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推动存量信贷结构调整、社会融资与我国碳金融发展相统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碳中和”概念债,使金融产品更适配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碳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鼓励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发碳金融市场活力。可以建立支持交通领域的碳基金项目、产业投资基金等,大力支持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交通制造型企业、运营公司,为相关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对于一些有潜力的新能源国有企业,政府方面应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且主动为其寻找相应的资金,从而让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而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对于上海的环保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