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推动外商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2-06

上海商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商外资

谭 阳

一、引言

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经验表明,扩大开放与引进外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各类外商优惠政策、低成本劳动力和充裕的自然资源,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并吸引来大批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国内沉浸于“增量”变化带来的喜悦之中,而忽视了对于“质”的追求。长期的“粗放式”增长,导致国内制造业已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低端锁定”。基于此,早期的开放模式显然已无法支撑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自由贸易试验区便应运而生。

二、自贸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作为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代表性平台,自贸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政策先行者,是我国首个单边开放的自贸区,自2013年9 月成立以来,不断进行着政策上的探索与制度上的突破,其主要贡献在于管理模式创新与要素市场开放。基于上海自贸区的试点经验,国务院于2015 年4 月批准设立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粤闽津自贸区的设立深入推进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试点区域实现了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延伸。2017 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山西等七个省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为对外贸易拓展了更多渠道。前期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我国持续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决心,也为后续自贸区试点的全新探索提供了信心。2018年10 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在海南岛成立自由贸易港的决定,这一突破性尝试为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打开了新的贸易窗口,为深化对外开放和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提供新的思路。为加强整体布局,党中央、国务院在2019 年至2020 年间,又先后批准建立了山东、江苏、广西、湖南等9 个自贸区,继续推进自贸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至此我国的自贸区建设便形成了“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

三、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部法律,用以规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三资企业法成为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制度保障,开辟了我国外资管理制度的先河,并为后续管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2019 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并相继废止了原有的“三资企业法”,标志着内外资企业将在公司治理、企业组织形式等问题上正式并轨。统计显示,2021 年我国增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1万家,同比增长23.3%,当前我国累计成立的外资企业数已超100 万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在各类企业总数中虽占比虽不足3%,却创造了约40%的对外贸易额,以及近17%的税收收入和约10%的城镇就业,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具备不同忽视的潜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21 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交出了高达11493.6 亿元人民币的亮眼成绩单,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是引进外资的主要流向,二者同比增长均接近17%;从地域上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水平呈全面增长态势,平均涨幅已超16%。从进出口规模来看,2021 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已达到了6.05 万亿美元,实现了“十四五”对外贸易的良好开局。在持续承接大规模外资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引进来”的质量水平,逐步实现对外商直接投资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变。

四、自贸区推动外商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四种路径分析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以来,各地政府积极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各区内企业提供了自由便利的投资环境,投资数量和投资效率均得到显著提升。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入驻,促进了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产业集群的扩大与发展,企业在自贸区内汇集,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集聚效应。贸易监管制度的创新,提升了投资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创造开放的营商环境,减少了企业的行政管理支出,进一步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进出口效率得以提升。

1.自贸区设立能够扩大外资平均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的大小,是反映外商投资意愿及其对国内形势预判的重要指标,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退出成本增加,表明了外商在中国长期投资的意愿,也体现了其对中国未来投资环境的较高预期;同时也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研发创新活动顺利展开,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竞争压力。为建立完善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政府不断健全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并且试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当地产业集群的扩大与发展,企业在自贸区内汇集,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集聚效应(李平和姜丽,2015)。此外,自贸区内入驻的大型企业还会产生虹吸效应,它们将带动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扩大自贸区内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

2.自贸区设立能够降低外资制造业占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批制造业外资入驻,快速提升了国内制造业发展水平,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则吸引了大批服务业外资的入驻,降低了制造业外资在其中的占比,为追踪引进外资的流动情况,若自贸区设立后,外资在制造业的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则表明转型已经发生。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致力于通过制度创新改善自贸区的营商环境,以推动外资企业在当地的参与和发展,从而吸引了大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外资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在自贸区内不断集聚,对当地企业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溢出效应,因而带动了整个区域内产业的优化和升级。除此之外,部分省份还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硬件设备升级为企业提供从采购到生产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山东、天津、广东等地自贸区纷纷搭建起服务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公共平台。外商投资企业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的自贸区内,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分散独立的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政策优势与平台优势下的强强联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二产业的资源不断流向第三产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导致外资企业在部分地区参与工业生产的动力被削弱,从而减少了对于制造业的投入。

3.自贸区设立能够增加外资出口额

出口额的增长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对内而言,可以解决劳动力和原材料过剩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以对外出口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对外可以加快这类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进程,间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的设立的初衷之一,便是为外资企业提供自由化、便利化的投资平台。截至2021 年,我国已完成了对于自贸区制造业负面清单的清零工作,该举措预示着我国对于外资准入口径的进一步拓宽,也将极大地推动区域贸易开放度的提升。贸易开放度是反映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直观指标,该指标不仅体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也包含了各地“三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其中涵盖了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进出口发展状况。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扩大我国的贸易开放度,有力保障了引进外资的规模和体量,为推动本土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局势下,各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往往不是由贸易规模和出口体量决定,而是来源于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占据位置,以及创造出口产品附加值的能力。若要提升本国的全球竞争力,实现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还需注重对于外资的运用与转化,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边际效益和“市场进入外溢”效应,以借助外资的力量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4.自贸区设立能够增加外资技术溢出

由于不同外资来源国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对各国技术指标的测算,可以得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水平,外商技术溢出对于本地企业而言,无疑是最为直接、便捷和快速的学习渠道,对于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制度因素是影响外资技术溢出的重要原因,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环境较差的国家难以发挥技术的市场价值,导致跨国公司对这些国家进行技术性投资存在消极看法,认为将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传播至这些地区也无法产生示范效应,最终使得制度环境落后地区只能困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囹圄,而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另有学者指出,外资在行业内的水平溢出与行业间的关联效应,也是影响技术溢出方向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探明外资进入对于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影响路径。此外,东道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技术溢出效果。鉴于我国自贸区试点的各个地区经济普遍较为发达,技术创新水平亦比较突出,可知这些地区对于知识技术溢出的学习能力较强,吸收能力也会更快。因此,试点地区对于外资的技术水平的要求也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受东道国需求的影响,并出于对东道国市场正向反馈的预期,跨国企业将会提高技术密集型资本的投入,提高外资的技术溢出水平。基于此,技术溢出将率先作用于试点地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从整体层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商外资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外资企业在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谁是冒牌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