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2022-02-06童婷婷
童婷婷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引言
工业革命的到来,虽然使得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同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继而碳中和概念应运而生。截至到目前为止,已有370多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并且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减排等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积极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向世界做出了庄重承诺:“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2020)。该承诺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对于一个尚未实现碳达峰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但这也将是中国社会发展进行转型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机遇,如何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以实现“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很是值得探讨研究。
2 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
2.1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金融对环境的影响都被忽视,大多数人认为金融和环境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我们会发现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发展问题,那么要谈社会的发展就离不开谈金融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然兴起。
绿色金融的含义最早是源于1854年德国的生态银行(Jeucken Marcel,2006),但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绿色金融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例如,国外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实际上是金融业为了满足环保产业的融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本质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和规避环境风险的目的的融资行为。而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是指支持环境改善与应对气候的金融活动,将会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世界各国通过运用金融资源的手段来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同时近年来,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参与者也已经开始关注金融系统对环境危害的复原力。并且有研究学者认为,“绿色”金融工具和机构将实现全球环境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绿色金融将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会更加注重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和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
2.2 “双碳”目标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对于双碳目标做出庄重承诺。该承诺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经济在低碳转型方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起步较晚,像英德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要比中国要早30年。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中高速增长阶段,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也偏重,减碳任务将异常艰巨。总体而言,在保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降低以高耗能为主的产业的碳排放量,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将非常大。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启之年,也可称之为中国的“碳中和”元年,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全面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好这个头并引领今后工作开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将至关重要。
2.3 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
首先,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其次,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关键的是进行低碳减排,但实质上是经济的低碳转型。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其基本职能就是要为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以确保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此外,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估算,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GDP的2.5%。这表明,绿色金融将有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将是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大大增加了绿色金融的投融资需求,同时也使得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成为“双碳”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3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其发展成效显著,并且各金融机构探索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都不断增强。从2016年起中国境内的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呈现出逐年稳步提升的趋势,中国的绿色金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3.05万亿元,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全市场绿色债券余额8657亿元居世界第二(马俊,2021)。正如有学者研究表示,21世纪第3个十年以来,“全球绿色低碳经济之战”已正式打响(王文等,2020)。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相关研究认为,想要实现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的目标,预计每年最少需要3亿元到4亿元的绿色投资量(马俊,2021)。从规模看,与绿色发展对资金的百万亿级别的需求相比,当前绿色金融资金缺口仍然是比较大的,规模也非常小。因此,从整体发展状况看,中国绿色金融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在“双碳”背景的指引下,绿色金融市场也正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低碳投资。例如,2021年,国内银行间交易协会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有效支持碳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是我国转型金融产品的首次实践。工商银行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方式低碳转型的重大意义,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服务。光大银行强调,要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扩大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融资力度。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等也将不断推出,金融资源的充分供给将会促进“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投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但绿色金融理念普及、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等滞后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要,仍存在对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不足、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4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绿色转型是解决市场失灵,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的关键,同时也是撬动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核心。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碳中和”相关产业升级转型领域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改善。
4.1 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缺乏相关专业人员
近些年来,虽然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华尔街日报》指出,为减少碳排放而颁布的新法律是因气候变化而引起最大的金融风险,再加上管理不善的低碳转型,引发的金融风险与抵押贷款危机或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进而导致资产价格暴跌甚至摧毁金融体系(谭林,2020)。一方面,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仍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有效经验可以借鉴。另一方面,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起步较晚,市场参与主体主要也是以金融机构为主,许多金融机构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金融风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对风险的警惕性和觉察力有很大不足,因此其应对意识也不强。
4.2 碳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市场参与主体和产品少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大大增加对碳市场的需求。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将会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手段。碳金融市场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并不由市场自发形成,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并且市场活力会有所欠缺。目前我国已经在八个城市开启了试点碳市场,但市场尚不成熟,由此派生的碳金融发展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并伴随着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碳金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参与主体较少,交易主体也主要集中在控排履行企业,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仍然不足,再加上碳交易主要为现货交易,因此碳市场的金融性并不强。
4.3 市场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创新不足
首先,由于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初级阶段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很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可能导致因业绩考核和利益诱惑等问题的出现,进而导致市场的声誉受损,一些潜在的参与者也因此望而却步,最终导致市场的活跃度不高。其次,政府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所缺失,导致市场参与主体主要为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也远远不够,即使有一些创新产品进行尝试,但由于数量不多和金额不大,并不能带来很好的市场反应,市场交易量并不能满足需求。
5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5.1 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预防“绿天鹅”事件
“双碳”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的绿色转型,因此必须给予气候环境风险高度重视。“绿天鹅”事件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直接会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制定金融机构披露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金融信息标准,要求金融机构定期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以强调金融业对环境风险和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并督促金融机构提高对该风险的防范意识;其次,金融机构应提升绿色投资意识、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并加强自身对于气候风险的识别能力,与各机构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积极展开各种合作,通过共享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知识、信息与成果等来不断提高金融业整体的气候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能力,对市场起到引导作用。
5.2 提升碳金融市场活力,加快产品创新
为了进一步建设好碳金融市场,政策制定者需要把握好“度”,要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的同时增加市场的活跃度。首先,可以通过探索建立碳金融行业自律机制,适当放宽准入政策,鼓励发展培育投资类、保障类、信息咨询类等中介机构投入到市场建设中。其次,可以通过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中去,才能有力催生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并促进流转,进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健康活跃的发展。而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创新碳金融产品,丰富产品类型,研发出符合市场和投资者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并且操作性强、流动性强等可以达到长期流通、健康稳定交易等目的,例如推动场内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等。
5.3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统筹绿色金融政策与“双碳”目标,在实际运行中结合碳中和、碳达峰动态进程及时进行调整。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促进金融机构进行自我约束和大胆创新,在政府和机构的双重努力下让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更好。其次,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将先进的技术与金融业务进行结合,使得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还能进一步吸引客户群体,让市场参与主体丰富起来。
5.4 培养专业型人才,助力市场健康发展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而人才的培养,也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值得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国外人才与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绿色金融和碳金融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使得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更好的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碳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金融机构的人员培养和培训等方式,使得机构人员更加专业,同时也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还可以通过让高校开设碳金融、绿色金融等专业课程,以更好系统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国内的专业人才。
6 结语
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将会有无限可能,但同时也有很长的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因此,绿色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样才能让经济更快地进行低碳转型,让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