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地区输电线路施工研究
2022-02-06邓富林
邓富林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
1 前言
CZ铁路雅新段沿线分布大渡河、二郎山、贡嘎山、大雪山、折多山等山川河流,总体地势为自东向西,地势急剧抬升,由海拔高程400 m左右的四川盆地过渡到海拔高程3 600~4 000 m的川西高原。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地、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环水保要求高。雅新段施工供电工程在建设单位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参建者通过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充分准备、密切配合等措施,战严寒、迎冰雪、冒雨水,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受限、作业点多分散、交叉跨越频、环保压力大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应用大量新工艺新方法,对高山峡谷输电线路施工及运维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 高山峡谷地区输电线路施工难点分析
(1)物料运输难。CZ铁路雅新段地形以崇山峻岭为主,沿线地形起伏大,沟谷狭窄,多分布“V”型沟谷,地形陡峭,而输电线路基本都设计在高山大岭和悬崖峭壁之上,距离公路便道远,甚至有的在茂密的丛林中,给施工工器具和材料小运造成极大困难。
(2)施工界面多。输电线路分布较广,途经地方政府机构较多,工程建设需接洽的供电公司、政府部门、乡镇机构数量庞大,建设过程中的征地、林木砍伐、供电手续办理、青赔等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3)作业点多分散。输电线路通常线路长,塔基点多,每处作业的基础开挖、混凝土量、铁塔组装量非常小。尤其项目工期紧,多工点同时作业,管理跨度及难度大。
(5)环保要求高。输电线路通常穿越荒漠、草甸、灌丛、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避让国家、省级等自然保护区,环水保要求非常高,部分地段地表石漠化严重,水土保持差。
(6)运维难度大。高山峡谷地区供电工程通常具有规模大、电压等级高、电力线路翻山越岭,交通不便,巡视检修困难,供电设施设备所处地区自然气候恶劣,雨雪天气多,山地灾害频发等特点。
3 高山峡谷地区电力线路施工难点应对策略
3.1 施工运输
由于山区施工地形复杂,河流、陡坡、悬崖等复杂地形条件,输电线路施工基础材料、铁塔构件、工器具等物料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索道运输方式得到应用。尤其铁塔设计在高山峻岭,小运距离较长,修筑道路困难且费用较高,山区索道运输方式的应用,可缩短物资运输距离,减少运费投入,降低输电线路建造成本。同时,需要考虑索道适用的地形、支架、索具等相关设计,要注重对索道应用条件及要点予以把握。对于架设索道成本较高、场地受限、运输塔位较少的塔位可采用骡马运输。
3.2 构建外部协调网络体系
依据设计文件及现场踏勘资料,进行施工调查,梳理接口界面、外部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征地、地方变电站改造或间隔预留、跨越地方供电线路、公路等。
征地青赔上,厘清地方政策流程,构建外部协调网络体系。为顺利推进施工供电工程征青工作开展,沿电力线路方向设置征青小组,专门负责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征地青赔工作。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供电公司、乡镇对接,办理电力线路沿线征地和通道砍伐手续,确保征地进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接口管理上,地方变电站引入,早对接早实施。与供电公司涉及专用间隔、报装手续、保护定值、竣工验收、计量安装、接口等对接,部门多、流程繁琐,安排专人对接,需尽早实施。对跨(钻)越施工需停电线路,提前向供电部门上报停电计划。
最后得出结论:防疫站会同时用到“瓶装”和“制服”这两个词,另外,纸条中提到的“大架子山”是土名,一般人不知道,这也证明写匿名信和埋纸条的人就居住在山下附近。
3.3 看板式应用
针对供电工程点多分散、现场作业班组多、每个塔基基础数据不一的特点,梳理基坑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质量卡控点、安全环水保风险源,现场设置塔腿质量控制、安全风险告知、环水保风险告知等看板,看板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信息直观、量身定制特点,提高了交底的直观性。
一方面直观交底,推行标准化作业。作业人员对交底理解存在差异,按经验施工易造成现场返工。实施看板管理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熟知每个塔基基础施工的技术标准、安全风险、质量卡控要点、环水保要求等信息,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另一方面看板式管理是终端管控的延伸。现场通过看板,进一步明晰关键控制数据和要点,管理人员到达现场后再次进行交底,并在过程中逐条检验,作业人员通过看板随时查看数据和效果图,确保终端层管控的实效性。
3.4 交叉跨越
依据现场调查,梳理跨越地方道路(公路)、河流、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清单,根据被跨越物大小、重要性和实施跨越的难易程度,可将跨越分为一般跨越、重要跨越、特殊跨越,提前与产权单位对接,办理相关手续。如电力线路跨越高速公路,与相关单位沟通,手续繁琐、周期长,需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及地方政府给予协调,推进跨越手续的报批。在导线跨越铺设过程中,提前放置好线路滑轮,对牵引绳进行细致检查,严禁使用存在缺陷的牵引绳,确保放线工作有序开展。施工人员在所有导线悬挂之后需及时进行巡视,确保线路交叉跨越施工质量。跨越架线是个系统工程,实现跨越架线安全是线路建设、设计、运行、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目标,各单位需共同努力,协作配合。
3.5 环保措施
设计深化方面,严格施工图审核工作,根据复测情况,及时与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沟通确认,按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原设计线路地形及用地性质发生变化、通道被地方后建线路占用,需及时调整塔型及塔位基础型式;高陡边坡地段的铁塔,宜采用高低腿代替平腿设计,适当的高低腿主柱基础及高低腿铁塔配合使用,有效减少了基面开挖量,使得弃土也大幅度减少,对植被保护也有一定的成效。按规范要求,对树木在满足净空距离4 m的情况下可不予砍伐;另外,为不砍或少砍林木,通过适当提高塔高,采用跨越的方式。
恢复地貌方面,严抓“两土”管理,一方面狠抓表土剥离、弃渣土堆放。为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缩小施工范围,铁塔基础各工点施工,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并单独装袋存放,弃渣弃土下垫上盖或者装袋存放。另一方面狠抓场地清理、地貌恢复。施工中做到边施工、边环保、边恢复,对已使用完的场地、塔基基础抓紧进行平整恢复,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在表土覆盖时播撒草籽,经检验合格后退场。
3.6 引入先进技术
3.6.1 张力放线
山区架空电力线路地域复杂,部分地段山高坡陡,跨越峡谷、山峰、河流,人工架设导线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易磨伤导线,线路架成通电后电晕现象严重。近些年输电线路放线技术日益成熟,山区35 kV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通常采用张力架线施工方法。该方法采用一套机械设备,配套专用放线架和卷扬机等,一般按照3~5 km作为一个放线区段,在放线区段一端设置张力场,展放导地线,一端设置牵引场,牵引导地线,在导地线在展放过程中,不与地面接触磨擦,确保其表面不受损伤。同时减少放线通道树木砍伐,保护线路沿线生态资源,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3.6.2 混凝土养护
铁塔基础浇筑施工可能选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进行,输电线路塔基点多分散,混凝土施工养护难度大。在基础浇筑时须搭设暖棚进行保温,同时在施工前期做好各种物资、设备和应急预案准备,组织安排合理,采取发电机和电热毯相结合方式进行基础混凝土养护,并配备了能维持长时间的暖宝宝贴等辅助方式,并按要求进行测温和回弹检测,确保冬期施工所有的基础质量合格。
3.6.3 智能输电监测
高山地区输电线路所处地理环境复杂、恶劣,受到外界因素温度、湿度、地质影响较大。日常维护困难,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受限于环境现状,故障点的查找、定位非常困难。针对供电线路受气候影响大、环境恶劣、复杂,安全可靠性差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发展,引入智能输电监测技术。智能化监控实现系统主界面主要功能模块设计,通过平台端对供电网络、智能电表数据、主要设备报警信息、巡检情况记录、故障报警统计等进行在线显示,实现在线监控数据与电力调度中心同步。
方案涵盖了智能网关、中继、故障指示器及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需要用到的传感器设备。
各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振动、风偏、弧垂、杆塔倾斜、微气象等数据,汇集到通讯网关设备,通讯网关再通过4G或以太网络将数据按特定协议上送到服务器系统,大幅提升电能质量、电力服务和应用水平。
3.6.4 运维一体化应用
针对施工供电工程工期短、现场环境复杂、运维周期长的特点,引入基于BIM+GIS工程建设及运维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以GIS+BIM的轻量化底层平台为基础,通过参数化模型库开发和快速自动布置,实现施工现场快速还原。通过同步附着施工各阶段的建筑信息,并引入自动巡检、智能监控等智能化技术,从而搭建一个可视化、建筑信息丰富、智能化的项目建设、运维管理环境。运维期利用一体化平台进行智能化控制,以监控平台为核心,完成对自动巡检、智能电量监测等子系统整合,实现监控数据处理、系统联动、实时巡视、信息上送等功能,为供电线路运维管理成本节约、故障处理、工效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1)可视化、沉浸式供电运维管理环境。通过加载土建单位用电场景,将CZ铁路沿线的施工供电网络的物理空间映射到互联网上的BIM空间,并承载施工阶段重要的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各实体工程模型的建设信息的实时查看、各用电点的布置和控制。
另外,通过平台虚拟场景与实际物理线路、设备、环境的一一对应,让维护人员通过平台场景去熟悉实际的电力线路、设备及用电环境,对提高维护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运维人员可视化培训。
(2)自动化巡检管理。在可视化运维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自动化巡检管理,将供电工程巡检管理流程转移到平台上,实现巡检计划、任务、执行、记录等流程自动、闭环管理。通过创新巡检手段,加入人脸识别、GPS定位等功能,现场巡检人员通过移动端APP,实现现场巡检影像资料上传、问题分析及整改情况记录、巡检位置打卡等。
4 其他注意事项
(1)线路复测。电力线路的布设往往受地形地貌和交叉线路的影响,线路复测对铁塔选型至关重要。施工前,对全线进行复测、核对,对沿线的断面数据进行采集,施工复测发现与设计不符或新的建筑物时,及时向设计单位反馈存在的问题,确保线路架设一次成型。
(2)工筹安排。线路复测、征青及运输道路清理同步推进,索道架设提前实施。塔基混凝土原材料及搅拌设备等提前进入现场,做到“料等孔”;基础开挖要逐层浇筑护壁,待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以免基坑塌方;部分地段山高坡陡,材料运输不便,塔基材料堆放场地狭小,需进行精准的物料运输,逐个塔腿浇筑。
(3)高低腿配合。为避免大开挖塔基基面,应尽量保持自然地形、地貌,尽可能使四个塔腿与原地形吻合,如不能吻合,则采用铁塔高低腿配合高柱基础;用铁塔高低腿来调节,调节高度为0~5.0 m;用基础主柱高低腿来调节,调节高度一般为0.2~1.5 m。
(4)设备间兼容。调度主站系统一方面创造性地将架空线路的不同在线监测功能、变电站电气设备采集信息、智能电量监测等进行了集成,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提高了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效率。另一方面,系统在设计和建设阶段,提前策划主站和终端之间的通信规约、接口规范及数据库规范,打破了不同终端产品不能兼容的局面,实现了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终端产品与主站间的兼容。
5 结束语
文章依托CZ铁路施工供电工程,通过对高山峡谷地区输电线路的难点归纳和分析,探讨研究了高山峡谷地域输电线路工程难点的应对策略,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应用大量新工艺新方法,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明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