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枢纽经济视域下无锡市枢纽建设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06柳爱平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无锡市枢纽

韦 慧,曹 翔,张 勤,柳爱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引言

枢纽经济是枢纽城市依托物流园区、交通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载体,依靠科技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质量,通过聚流和辐射重塑产业空间分工布局,最终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无锡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历史悠久的工业基础。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如何以机场、高铁、港口、公路为依托,重点推动枢纽经济发展,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物流与供应链枢纽,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将持续推进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其中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无锡市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的有力支撑[2]。因此,当前无锡市亟需依托城市资源和产业特色,基于物流枢纽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做好两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明晰无锡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1 枢纽经济视域下物流枢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演进逻辑

定位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的城市即意味着其具有丰富多样的物流节点,他们可能包括机场、港口、公路干支线、铁路干支线、与之配套的产业园、物流园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交通线的拓展和延伸,将枢纽城市这个中心节点,通过物流通道这个轴和其周边区域连接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物流网络。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物流枢纽也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基于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形成的网络,任何能够依托互联网、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等将资源进行空间集聚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物流枢纽。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的物流枢纽既是交通枢纽,还可能是技术枢纽和信息枢纽。先进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多数具有体积小、单位价值高、生命周期短、对市场敏感的特点[3]。考虑竞争优势、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会更加注重专业分工与合作,在供应链上存在着大量的中间产品,需要一个强大、便捷的物流网络和信息交换网络作为支撑,以保障整个供应链能够稳定、敏捷的运转。因此,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趋向于向物流枢纽及其周边区域聚集,大量的人才、资源、信息、资金、技术等随之涌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枢纽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地对周边区域产生虹吸效应。

物流枢纽吸引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壮大又提升物流枢纽的规模和能级,两者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打造出枢纽城市的特色发展模式,带动枢纽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不同级别的枢纽城市互联互通,形成产业互补、经济相连的网络[4]。

2 无锡市物流枢纽建设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2.1 无锡市物流枢纽建设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2.1.1 区位优势显著,区域一体互联互通

从地理位置上看,无锡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两翼联动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在此形成十字交叉,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科创带和锡澄锡宜一体化等多项国家及区域战略在此交汇重叠。在各类国家级规划中,无锡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依托枢纽地位,无锡市着力建设多点交叉、立体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为代表的空港枢纽;高铁无锡东站、无锡站为核心,高铁惠山站、新区站、江阴站、宜兴站为联动的“2+4”高铁枢纽群;“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普通公路”的一体化的复合公路港枢纽;江苏(江阴)港和无锡内河港为支撑的水运港口枢纽。

2.1.2 物流枢纽建设初具规模

截止2021 年,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6.3 万t,通航城市达到75 个,初步建成覆盖国内、辐射亚太、连接欧美的航线网络[5]。江阴港目前共建有海轮泊位14 个,其中10 万吨级以上海轮泊位4 个,最大靠泊能力为20 万吨级[6]。江阴港至上海洋山港、外高桥港快速通道的建成;无锡至上海海铁联运班列的开行,都在为无锡高端货源出口海外开辟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通路。此外,陆港枢纽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四横四纵两联”高速公路骨架以及“8856”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宜兴至湖州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也都纳入规划。

2.1.3 物流园区功能布局日趋完善

无锡市重视物流枢纽周边区域的建设,在空港、海港、陆港附近都建设有配套的物流园和产业园。目前,无锡市的物流园区共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物流园区主要以经营长途专线业务的物流公司为主。这类物流园区在无锡占了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无锡市的西部和北部,大量的集中在玉祁、洛社、石塘湾、东北塘。在这种类型的物流园区里大大小小的长途专线物流公司数量有接近2 万家之多。第二类物流园区是以仓库为主要载体,比如普洛斯物流园区、丰树物流园区、宇培物流园区、深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等。这些物流园区多数是物流地产巨头在无锡市所建的物流园。地产商将园区内的仓库租给经营仓储业务的物流公司,这里主要以储存货物为主。这些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惠山、锡东、新区,大部份集中在新区。第三类是快递类型的物流园区。这类物流园区内主要集中了像“四通一达”这样的快递公司,园区内以快递包裹的中转、分拨、城配业务为主。第四类是保税物流园区,比如位于无锡新区的综合保税区,这里以提供保税仓、海关监管仓,办理进出口货物的仓储、流通加工、退税、报关等业务为主。

2.1.4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突出

随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大力推进,无锡市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无锡市共拥有16 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 万亿元左右,其中包括集成电路等9 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等7 个超500 亿元产业集群。此外,无锡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 家,数量居江苏省第三[7]。

2.2 无锡市物流枢纽建设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不足

2.2.1 枢纽和工厂布局规划不合理

由于制造业企业多数噪音大且污染大,90 年代开始,无锡市政府就逐步将制造企业迁往城市偏远地区。目前从事先进制造业的工厂大量分布在无锡新区、惠山区、锡山区,远的甚至位于无锡东南方向鹅湖镇上的荡口,已经毗邻苏州市辖下的常熟市了。而如前文所述无锡市内大量的物流企业主要分散在各个方向的物流园区内。从经济性、效率角度考虑,物流仓库一般需要设置在工厂5 km 内,不宜超过10 km。根据无锡市现行的布局规划情况看,工厂和仓库的紧密度低,最远的仓库和工厂之间相隔30 km以上,市内行车需要2 h 以上才能到达。

2.2.2 物流枢纽规模和条件受限

江阴港只是国家二类口岸,属于上海洋山港的喂给港,货物不能直接经由江阴港运往国外,需要先从江阴港运到上海洋山港再出境。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成的时间比较晚,规模和周边城市机场比起来小很多。机场开行的国际航线,以日本线、新加坡线为主,且班次较少,有些航线甚至前后两个班期间隔需要一周。由于货源、货量得不到保障,航空公司也只愿意让一些小型的货机在硕放机场起降。又因为无锡离上海比较近,通过沪宁高速、312 国道等干线线路,可以方便地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因此无锡本地工厂大量通过这种方式将产品从无锡运往全国各地以及境外。

2.2.3 物流枢纽服务能级提升投入大

生物医药、机械电子、集成电路和高端纺织等等,不同的先进制造场景需要定制化的专业物流服务。这对物流枢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电商物流服务于C 端零散客户不同,工业物流是服务于B 端客户,B 端客户更看重是否安全、经济,交付是否及时。两者在物流硬件设施的结构布局、技术设备、业务流程、操作方法、从业人员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且无法互相替代的。因此,想要对现有物流枢纽的配套设施设备进行转型升级,投入的资金量是巨大的。

3 枢纽经济视域下无锡市物流枢纽建设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枢纽服务能级,重新规划产业布局

紧抓硕放国际机场被确立为长三角区域枢纽机场的机遇,对机场及空港产业园、苏南快递产业园内关联产业进行重新布局规划,逐步转移和淘汰与临空枢纽经济区未来发展规划不匹配的产业,将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有序迁入,重点建设无锡市临空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同时,为了满足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对于航空物流的需求,机场应积极寻求扩大航空发展容量和功能。推进航站楼扩建、机场快速脱离道、进近管制航管、航站货运服务区等一批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工作。进一步地,需要加速机场与周边区域之间集疏运体系的完善升级。比如推进机场附近国道、省道的快速化;强化机场与市域快轨、城市轨道的串联,使机场和苏州、常州以及太湖新城等地方和区域的对接能够更加方便、高效。借助太湖湾科创带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探索和推进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航空物流智能化和信息共享领域的应用,打造空港智慧综合枢纽区。

做精做优江阴港,扩大港口的规模、层级和服务水平,向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港口的转型升级包括持续推动码头泊位的升级改造工程;开辟新的航线和班次,比如增开江阴港至上海港的班轮和快航、开展江阴港和舟山港之间集装箱班轮业务;加密从江阴港至其他沿江港口的航线等。同时,加强码头到工厂、市内货运仓库等的集疏运系统建设。通过与市内货运公司合作,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从工厂至码头、码头至铁路车站的市内短驳服务。通过上述对港口枢纽的升级迭代,基于枢纽经济的效应,更好地吸引先进制造业要素集聚,建设具有无锡区域特色的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3.2 增强物流园与工业园的服务关联度,培育一批高质量融合的示范品牌

无锡市物流园区建设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清理整合一批低、小、散的小微物流园区,重点发展苏南快递产业园、空港物流产业园、西站物流园、通江物流园、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食品科技园等省级物流示范园区,优化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增强服务关联度。打破物流园区孤岛格局,用科技赋能园区,实现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之间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促发展,努力打通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渠道,促进园区与末端网点直接连接。

在园区内布局高质量融合发展平台和试点应用项目,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高端纺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融合发展的示范品牌,起到标杆和引领的作用。依托无锡市龙头物流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率先与先进制造企业共建供应链协同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球采购、库存管理、线边物流、调运配送和逆向物流等一站式的物流服务。通过提高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柔性化生产,精益化制造的能力,可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与此同时,统计、清理、合并无锡市内物流基础设施存量,根据高质量融合发展需求,新建一批高能级的符合未来无锡市重点发展产业需求的综合物流产业园。加快补齐船舶和海工装备、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产业周边配套物流设施。利用无锡市在5G 产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变,建立统一的物联信息枢纽中心。

3.3 发展融合型产业新基建,推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推进无锡市先进制造业超级工厂计划。超级工厂基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5G 网络等,可以实现设计的数字化、制造的智能化、管理的智慧化、物流的协同化。强化以数智为核心的决策能力。构筑全新的线上线下相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相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制造体系[8]。

大力推广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在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内的应用,通过智能信息枢纽平台,整合周边分散、自用的物流要素资源,探索托盘循环共用、区域公共物流仓储中心、共同配送等物流业态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应用。推进托盘、周转箱、条码等物流要素的标准化工作,加大智能搬运装卸设备、自动引导设备的投入,提升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的效率,增强智能物流嵌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无锡市枢纽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市“三项举措”探索执法可视化新路径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物流园区的突围之路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善于抓枢纽的指挥艺术——析直罗镇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