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

2022-02-05郭一宁

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号召力政治

郭一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13。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政治权威、领导制度、执政绩效、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与归属感,共同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党的社会号召力以党的领导体系为制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以社会动员为行动机制、以政党政治为组织依托,是国家强大社会凝聚力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号召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能动性,凝聚社会力量投身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并接续奋斗取得的。党的社会号召成为助推实现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方式,动员群众、感化人心、凝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探讨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践规律和提升路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界围绕党的社会号召力进行不同角度的学术研究,从“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涵义和结构要素的界定出发,厘清社会号召力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之间的关系”[3],从“凝聚能力、影响能力、服务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等构成出发,探讨影响政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4]。学界从形成论角度探讨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个特定历史事件中党的社会号召力,如“以党的‘七一’纪念活动为分析对象”[5]的社会号召力研究,从构成论角度就社会号召力中某一项能力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组织领导力”[6]、“新媒体领导力”[7]、“战略领导力”[8]、“愿景领导力”[9]、“价值领导力”[10]、“舆论领导力”[11]。关于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学界认为“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新的提升”[12],需要在调控社会利益关系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需要“在共同目标愿景感召中、在勇于自我革命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4]。

目前党的社会号召力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这些从不同层面进行的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学术探讨,扩大了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我们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是什么、如何实现,如何在新“赶考”之路上进一步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文拟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角度,从时代价值、实践逻辑、提升路径等三个方面对党的社会号召力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深化党的社会号召力研究。

2 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时代价值

党的号召方式根据时代发展而演进,从“政治动员”到“社会动员”再到“社会号召”,更加具有引导性、浸润性,更加注重思想的引领、文化的共鸣和情感的感染。社会号召的内容由革命任务、经济建设任务扩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社会号召力充分展现了在汇聚民心、整合资源、推动实践方面的战略价值。

2.1 有利于促进心理认同

主体要对客体具备号召力,客体对主体的心理认同是前提,也是关键。只有从社会动员的角度出发,客体在政治态度、政治倾向上与主体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才能团结凝聚成为推动实践的社会力量。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支持与思想认同的基础。“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3]53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感。

第二,带领全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在通过自身社会号召力获得社会大众心理认同的过程中,中西方政党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并不相同。中国共产党是出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西方政党是为实现政治意愿和获取政治经济利益。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并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成为资本财团的政治工具,不但不能带领全社会共同致富,反而使得贫富差距越拉越大。“2021年美国基尼系数升至0.48,几乎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高。美国智库政策研究院报告称,1990年至2021年,美国亿万富翁的总体财富增长了19倍,而同期美国中位数财富只增加了5.37%。这揭示了美国‘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残酷现实,也充分说明西方政党的社会代表性愈益弱化。”[1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2 有利于凝聚社会资源

整合凝聚社会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思想、情感、智力等无形资源。党通过政治宣传表达政治诉求和价值追求,达到整合、调动社会资源的目的。

第一,调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革命和生产。“对社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在领导工人阶级运动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阶级和群众组织的领导。”[15]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团结革命力量,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党通过农会动员劳苦大众加入革命战争,“有农会的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16]35。这为党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三反、五反运动”以及“大生产运动”“除四害”运动等帮助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人力资源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国家稳定和物质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党的社会号召力进一步调动了全社会投身重要事务的积极性,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高度凝聚和充分调动。

第二,调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党对社会资源的凝聚不仅包括军事国防和社会建设,也包括对社会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接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7]党带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提升综合国力,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为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取得重大成果凝心聚力。我们不仅抵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危机与自然灾害,而且成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发展战略与重大事务,实现了社会思想的整合统一、社会力量的快速集结、社会资源的集中发力。例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防控速度之快、动员规模之大、动员能力之强,世所罕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18]。面对重大国际事务和重大公共危机,中国共产党一呼百应,能够迅速凝聚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2.3 有利于优化政策过程

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线。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党的政策都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政策制定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贯彻执行体现了政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党的社会号召力推动社情民意融入国家政策的制定之中,提升了国家政策执行的效率。

第一,党的社会号召力有利于优化政治参与。社会号召的客体就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有效的社会号召在思想文化宣传上、在社会治理创新上激发大众参与政治的积极行动,直面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呼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社会号召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和政治文化,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近年来,人民政协积极探索了向基层延伸的工作路径,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通过建立政协工作站、工作室、会客室、活动室等来尝试打通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公里’,政协委员可以更连续持久、更接地气、更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积极履职”[19]。广东、浙江等地大力发展“数字政协”,利用数据技术与政府进行协同治理,开展远程协商、“掌上履职”,通过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引领。党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鼓励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群众政治参与拓宽了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就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还有常委会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目的都是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效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真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自下而上的有序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社会号召之间的互动,使政党与社会之间实现了充分的意见交流和信息沟通,提升了政治过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第二,党的社会号召力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执行。政治决策的执行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党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架构,另一种是面向社会的社会号召模式。两种模式代表中国共产党推动政策执行的两种推动力量。党的组织架构代表着自上而下、层层授权传导的行政权力。而党的社会号召力代表着自下而上、层层激励的精神动力。通过政策引导、精神激励、宣传教育等手段,说服、引导、激励党员和群众,激发他们的政治能动性,获取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支持,动员他们参与到既定的政治活动中来。作为一种“柔性”的领导力,党的社会号召力“运用大众舆论和宣传教育等政治社会化手段调动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政策的认同、支持和配合,从而加强政治体系的施政能量,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21]312。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姓资、姓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前动员”,统一了全社会的思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 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

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社会号召力推动形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万众一心、同心协力的强大正能量。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号召往往具有功利性、不稳定性、短期性等特点,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更加稳定深入,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逻辑。

3.1 相连相契实现共意共情

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我们党需要保持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鼓舞民众,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党的社会号召力依系于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而展开,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努力把握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促成大多数人达成政治共识、实现政治认同。就动员机制而言,“共意动员是一个社会行动者有意识地在一个总体人群的某个亚群中创造共意的努力,它是社会运动中的劝说性沟通,建构社会意义的一种重要形式”[22]。所以,实现党的社会号召力,需要筑牢党和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导向与目标愿景。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强大社会号召力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核心地位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了新时代全社会的思想基础,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理论之基。

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全党全社会祈盼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愿景能够使个人愿意融入集体需要之中,使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之中。中国梦和“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为之团结奋进的共同目标愿景。从党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历史。共同的目标愿景有助于统一全社会思想基础与价值观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舞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士气,增强全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国之大者”成为“行之实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将全社会步调统一、形成合力,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规范与价值导向,将党和国家的精神意志与社会成员的实践行动协调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合为一体,是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是将发展、改革和稳定相统一的价值“密码”和精神力量。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秩序规范,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汇聚全民族全社会的磅礴之力提供了价值导向。

3.2 引领示范实现行为跟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民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政党形象。政党形象由党的本质属性、党建科学化水平和执政实效决定的,来源于政党整体、政党领袖、模范党员个人在国家治理中之执政为民的示范行动和模范表现,内摄于人民心中,内化为共鸣共情的自我认同感,外化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坚定执行力。

第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深入人心。党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实现对社会的价值引领,用党的理论、话语和故事说服人、感染人、引领人。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党和政府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发布倡议、宣言、声明、公告等方式对社会进行动员号召;二是充分利用各宣传载体,发挥党的报纸杂志、网络媒介、广播影视等传播工具的宣传作用,运用标语、文件等宣传手段以及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理论学习会等传播形式,动员引导社会各界认同;三是树立典型先进,通过典型塑造凝聚价值、提炼精神,在社会中实现示范引领;四是传承文化传统与强化价值体系,通过设置纪念日、教育日、职业性节日来缅怀历史、凝聚共识,实现对社会的组织和凝聚,传播主流价值观,激发社会活力。

第二,党的执政实践深得人心。在党的执政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之源,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党通过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党内治理水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怎样争取民心?其重要的一条就是靠严明的纪律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23]172党的自我革命为人民创造了福祉,也赢得了称赞,树立了伟大而亲民的政党形象。在党的执政话语上,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道理、启迪人心,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力,推动了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党的先锋示范引领人心。党员是引领群众的先锋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牺牲生命,“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团结与推动非党员积极负责地工作”[24]19。共产党员“要团结人,每个党员都要接近非党员,在政治上去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同他们一块工作、一块学习、一块讨论问题”[24]17。新时代,党员干部不仅要政治端正、思想进步、道德高尚,更要把握时代特征、熟用新兴科技、通晓中西古今、精通现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3.3 协同互动实现同频共振

党的社会号召力得以实现,需要政治系统的秩序性和社会系统的自主性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第一,政党与社会的信息交互助推党的社会号召。通过社会号召秩序的建构,可以实现社会大众的积极响应与参与,这首先需要社会号召信息流的自上而下的传导流通。社会号召的初始信息起源于社会系统的民情民意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决策,形成党的政策文件,再通过媒介传播、阐释解读、带头示范、试点执行等方式将号召信息载体丰富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心理与思想认知之中,成为稳定的行为实践。在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民主参与的张力和信息传播的弹性是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保障。在社会系统的反馈回路中,这些信息通过互动实现传播、认同和落实,信息的传导机制至关重要。社会系统如果不能得到真实信息,就容易误导社会舆论,导致行为偏离。所以,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首要条件就是信息的共通、互动与共享。党的社会号召不是单向的直线型结构,而是循环往复的环形结构,持续有序地面向社会各界激发力量,将整个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连接一体,实现了政治系统的秩序性和社会系统的自主性的有机融合,形成社会合力,最终使全社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第二,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回应党的社会号召。党的社会号召的有效性有助于政治参与的实现,将党和国家意志转化为统一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多元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多元参与,正是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应有之义。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回应落实党的号召,保障社会治理的各参与方发挥协同效应,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活力。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和平台参与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七十多年来,全国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立法直通车’‘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等基层民主形式不断涌现,民事民议、民定、民办渐成风气”[17]。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社会大众参与政治的活力,保障了政党、社会、国家三者之间同频共振。党的群众路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彰显了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特色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参与国家治理的意愿和机会,实现了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双向互动,为社会大众响应党的号召提供了制度平台。

4 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路径

在全球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关键时刻,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对党的社会号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特点规律,从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角度提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路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的自我革命中强化党的领导力,是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内在要求;拓展社会大众的政治参与空间,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优化政党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是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现实需要;拓展党的社会号召形式,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是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抓手。

4.1 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党的领导力

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基础,党的社会号召力能够统一全社会思想、意志和行动。如何强化党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体性推进。

第一,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升政治领导力。要将党的社会号召力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历史纵深视野之中,深刻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与党的领导制度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主体、客体、载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为政策落地实施减轻阻力。优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制度层次,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党对社会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积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的非制度因素,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作风、工作惯例等,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强化组织观念和组织纪律,促进党内民主等,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柔性要素。健全完善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制度规范,积极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推动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通过制度建构与监督完善党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领导,发挥党纪监督效能,提升纪委监督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的领导的高效运行与各国家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保障各项事业协同共进、充满活力。

第二,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强化群众组织力。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利用理论学习、组织建设、示范引领等方式,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积极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让广大党员深刻认识本职工作与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密切关系,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执政本领,提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手段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的能力。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党员入口关,提高选人用人标准,优化党管干部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将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贤能人才作为领导干部的选任考评标准之一,以党内培养推动实现社会激励。依照党内法规严格治党管党,提高党内监督水平,以零容忍态势打压党内歪风邪气,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强化“正身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只有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永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才能更好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

第三,提升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提升思想引领力。要结合时代特点,反映人民诉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主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依靠大众,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路径。党的话语体系需要与社会大众话语体系共融共振,既要具备理论性、科学性,又要兼顾通俗性、感染性,深化社会大众对党的理论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引领其转化为思想共识和社会实践。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文化博弈中弘扬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网络技术精湛、紧跟时代脉搏、饱含家国情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4.2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全过程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充分尊重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进一步优化民主参与渠道,保障民主参与效率,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

第一,拓展畅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渠道,凝聚社会智慧与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民主政治的全过程性,为社会各界参与国家事务与公共决策提供政治参与渠道。结合社会结构,优化政治参与主体队伍及其代表性,将新阶层人士、新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纳入协商主体范围中,积极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心圆”,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深度挖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参与空间与渠道,利用系统性思维整合不同渠道的协商民主形式,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及社会代表在社会中的社会服务作用与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不同平台的协商民主,提升社会各界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参与效能。

第二,利用智能技术,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鼓励地方智库建立社情民意数据库,及时掌握社会发展的舆论动向。利用新兴媒体、大数据技术、智能手段提升公众了解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智能识别,甄别筛选社会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辅助与技术支撑。便捷的网络空间、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激发公众的参政意愿。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执政本领,及时把握社情民意,回应社会诉求,拓宽网络问政平台,提高社会大众运用科技手段治理国家的能力,提升社会大众表达诉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优化党的社会号召方式,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各方以合作协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共同处理社会问题,对党的社会号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党的社会号召方式,激发社会活力。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坚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过程中激发社会活力。通过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福祉,通过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通过优化社会结构缓解矛盾,培育社会大众的治理意识。坚持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政策中激发社会活力,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动员起来,提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引导激励大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安排,投身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规划,鼓励各行业人才提升自我价值,以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坚持在加强基层智慧治理的创新思维中激发社会活力,创新分布式、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机制,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依照地方行政的区域划分,结合行业分布,探索形成区域协同的基层治理系统和“扁平化”“网格化”的基层治理机制,加强党的领导下的基层单位协同合作和应急管理,提升应急事务中各级地方党委指挥的高效性与各单位的协作性。

第二,提高党整合社会能力,创新社会号召形式。“政党和社会多呈现出双向互动和彼此形塑的关系,任何政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真空运行,而是需要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结构支撑。”[25]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现代治理理念运用于党的社会号召之中,其过程的持续性、内容的明晰性、手段的多样性,构成了党的社会号召的新常态。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特征,需要以系统思维优化整合党的社会号召方式,结合不同形势和任务,将书面的文件纲领与实际的行为引领相结合,与共产党员的实践示范引领相结合,形成从书面倡议到组织动员再到社会号召的渗透式号召方式。利用网络手段,整合线上线下两种号召载体,坚持“党媒姓党”的根本原则,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助推下,将图文、视频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万物皆媒”的全息式号召载体。完善党的社会号召的认同机制,将理论学习的知识认知与典型示范的心理认同相结合,通过学习、研究与宣传提升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典型示范、事迹宣传、榜样带动提升全社会对党的意志与价值导向的情感认识和实践认同,进而对社会群体产生引领示范作用。充分调动整合体制内外的资源,通过党的庆祝、纪念、表彰活动,传承弘扬党的精神谱系,整合社会思想共识,培育社会文化,提升公民意识,汇聚新“赶考之路”的巨大社会力量。

5 结语

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必须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从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看,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和人心所向,为党塑造更加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

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对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要充分考虑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内部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深度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定位。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宏观视野中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在百年党史的纵深视野中深刻理解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价值意蕴和发展规律,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发展趋势,以分层次的治理思维和开放性的系统思维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在新技术变革的科技视野中思考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未来方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创新党的社会号召的形式与方法,激发多元主体响应党的号召的协同性。

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奋斗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价值旨归。“我们的党史证明,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和群众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27]75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为解决人民温饱而艰苦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共同奋进,展现了百年大党的政治责任担当。创造历史需要依靠人民,要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在党的自我革命中解决问题、完成自我修复,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依靠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号召力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以执行力凝聚力号召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政治攀附”
关于口腔医学院团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探讨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常态下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创新途径分析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增强高中团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
如何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