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

2022-02-05穆鹏程高福进

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英雄中国共产党

穆鹏程,高福进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1]19,高度肯定了他们体现的伟大精神;6月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2];11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时,要求全党“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英雄及其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英雄及其精神的在场,同社会上诋毁英雄的言行展开斗争,捍卫了英雄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实现了党的英雄观的新发展。回溯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发展历程,概括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党史研究和推进关于英雄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与英雄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两类。

第一,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研究。韩云波区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的两种基本样态,即由实指性生发的制度样态和泛指性衍生的观念样态。在制度样态方面,基于英雄概念广延性带来的模糊性,从英雄群体的核心层面对英雄人物进行制度化界定,建构起由表彰英雄、学习英雄和捍卫英雄共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制度文化体系[4]。在观念样态方面,围绕形容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对“英雄”展开详细论述,于形容词维度概括了党的百年英雄文化内在具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其气概,于名词维度阐述了党的百年英雄文化的主体对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并且结合新的历史方位概括了新时代英雄观念文化的核心要义,即“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5]。韩云波还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通过回溯中国传统文化的“等级英雄”观念和西方文化的“神性英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英雄文化的影响,在学界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以“群众英雄”“劳动英雄”“人民英雄”塑造党的英雄观,并围绕英雄谱系、英雄气概和英雄品格三方面论述了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6]。此外,代金平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主要包括: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文化理念,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忠诚、执着、朴实的英雄风范[7]。储成君等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对传统英雄观的继承与超越,认为党提出“英雄气概”是对传统英雄观人格之精神气质的继承和发展,党推动英雄主体的平民化转向是对传统英雄观主体精英化的超越,党倡导集体英雄主义是对传统个人英雄主义的超越[8]。

第二,新时代英雄文化和习近平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研究。一方面,考察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现实样态。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被分为五个方面,即关于英雄、英雄文化等相关概念的辨析界定,关于习近平英雄观的初步探讨,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概述,关于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现实路径,以及对“抗疫”“抗洪”等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伟大实践的阐述[9]。就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这一问题,概括了英雄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强调其价值意蕴及面临的现实挑战、具体实践路径[10]。围绕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英雄文化的重要论述,阐明其文化渊源、历史演嬗和现实导向的生成逻辑;概括了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主要内容;建构起思想引领的价值取向、机制保障的制度要求、实践导向的保障方式等实践进路[11]。另一方面,基于习近平关于英雄的相关论述进行探讨。围绕习近平关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论述,从历史视野、理论视野和实践视野等维度展开,回答了为何需要英雄、如何塑造英雄、怎样成就英雄等问题[12]。在概括习近平英雄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之后,围绕习近平关于弘扬英雄精神、英雄精神价值、英雄人物定位及捍卫英雄形象等重要论述展开研究,提出要围绕“点、线、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3],重视英雄精神的价值意蕴、明确英雄人物的历史定位并不断从实践层面捍卫英雄形象[14]。

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学理资源和思想启益。但是,囿于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内容要素复杂、时间跨度较长以及践履理路庞杂等缘由,既有研究难免存在阈限和孱弱之处。

一方面,当下理论界明确以中国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党的英雄观、英雄文化的成果较为有限,且部分研究碎片化散落于文章中,针对性、系统性有待提升。至于对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发展历程进行完整梳理,并提炼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的研究则更为鲜见,“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中英雄文化的形成缺乏历时性探讨,未能突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新时代的‘时代英雄’内涵升华”[6],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英雄观、英雄文化研究的结构性缺憾。另一方面,理论研究旨在观照现实并指导实践,纾解新的时代问题与实践问题。因此,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英雄的见解与实践依循何种历史分期法?党在不同时期如何推进英雄观的守正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党的英雄观具有哪些时代价值?

回溯党的英雄观百年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时代价值,旨在汲取历史智慧以观照现实。有鉴于此,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范式,以公开出版的党的历代领导人的论著为一手资料,对其中有关英雄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研读,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英雄的主要论述与历史实践,概括和总结党的英雄观发展历程与时代意蕴。

2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

历史地审视中国共产党英雄观,须将其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空坐标中予以连贯考察。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英雄文化对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正面形象未能广泛传扬,社会底层关于英雄的认知多体现为个人英雄主义。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英雄观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一定影响,英雄史观主导下的神性英雄主义深受彼时中国政治家的青睐。这些共同建构起中国共产党英雄观起步阶段的特殊时代背景。

其一,在观念层面破除“神人”和“人神”的迷信,推动党内正确英雄主义的确立。一方面,反对个人英雄主义是批判错误英雄主义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1929年6月给林彪的信中强调,红四军内部须“使得个人没有英雄式的自由”[15]67,以避免重蹈瞿秋白式盲动主义、李立三式冒险主义的“左倾”覆辙。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苏区代表会议上阐述党的干部问题时指出,党的干部“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16]277。同年11月,毛泽东在分析抗战形势和任务时敏锐觉察到八路军内部存在的新军阀主义倾向,其中“发展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其突出的表现[17]392。此外,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分析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组织生活方面对党的影响时指出,个人英雄主义是党内“左”倾路线的表现形式之一[18]995。因此,确立正确的英雄主义理念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党在批判个人英雄主义时,提出革命的、群众的新英雄主义作为党的英雄观的正确指导。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党强调“红军是英雄好汉”[16]150,加之民族英雄、抗日英雄的相继出场,“英雄”一词的原初正面语义逐步“复归”,为党提出新英雄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1942年1月,毛泽东在《中宣部宣传要点》一文提出要肃清党内“个人英雄主义(与民族英雄主义、群众英雄主义相区别的)”的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残余[19]390,在党内首次提出除却个人英雄主义以外的其他英雄主义。对此,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党关于英雄主义的“三分法”建立起了全新的英雄谱系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历史的理解[6]。新英雄主义正式提出于1944年7月朱德发表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即“不是为个人利益打算、为反动势力服务的旧英雄主义,而是新英雄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群众的英雄主义”[20]116-117。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现共产主义高尚品质和远大理想的英雄主义,其严格明确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要求英雄对革命事业永葆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依靠群众的力量赢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其二,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积极塑造英雄。一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中日民族矛盾,塑造了民族英雄和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克服不同政党间的政治分歧,以民族大义为先,尊称党外抗日的爱国将领如宋哲元、傅作义等为抗日英雄,也冀望蒋介石搁置党派纷争而成为光荣的“抗日英雄”[15]464。当然,除名垂青史的英雄个体以外,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21]4予以高度褒扬,达至英雄个体与英雄群体的有机统一。二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陕甘宁边区财政和经济困难,打破英雄局限于战争领域的传统,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塑造了大批劳动英雄。这一时期,党借鉴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将“英雄”与“劳动”相结合,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各根据地掀起大规模的群众生产运动,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申长林、陈德发等劳动英雄。对此,毛泽东称赞道:“整个边区,产生了许多农业劳动英雄、工业劳动英雄、机关学校劳动英雄,军队中也出了许多劳动英雄,边区的生产,可以说是走上了轨道。”[18]930三是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英雄作为英雄主体的核心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941年3月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8]790,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中宣部宣传要点》一文也提出了与个人英雄主义相区隔的群众英雄主义[19]390。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英雄既是英勇抗争、不畏强暴的战斗英雄,也是“在非战斗情境下,体现为劳动的精神和成绩”[6]的劳动英雄,赋予了群众英雄“二重性”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群众英雄升华为人民英雄而渐臻成为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主流话语,人民英雄是英雄主体的核心。

其三,中国共产党对英雄相关内容的论述。一是英雄相关工作的展开改进了党的工作作风。在1944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一文指出,就改变党的工作作风而言,“最近开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劳动英雄与战斗英雄大会,就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22]97,因为大会上的英雄“真正做到了群众化、具体化”[22]97。中国共产党推崇的英雄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体现为英雄出自人民群众的养成性”[6],英雄来自人民群众且为人民群众服务。选树英雄、召开英雄大会为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着力点”,使党的群众工作规避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进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二是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对英雄产生效能的实践场域。在1944年7月,朱德于《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指出,“战斗、生产、团结群众,是目前各部队的三大主要任务,也就是我军开展英雄主义活动的三个主要战场”[20]118。同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强调,各解放区须通过群众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英雄,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农业及工业的生产力,提高政府机关及一切其他机关的工作能力,数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是极有效果的”[22]241。可以说,“三个提高”与军事战斗、经济生产和团结群众相互印证,明确了党发挥英雄效能的三大领域。三是概括了英雄的“三个作用”[18]1014。其一,英雄有带头作用。英雄因为努力并拥有许多创造而成为普通人的模范,有助于引发大家向英雄看齐,提高工作标准。其二,英雄可以发挥骨干作用。英雄作为群众中的骨干分子,可以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藏蕴于人民群众中的伟力。其三,英雄有桥梁作用。英雄可以成为联结党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他们既能够及时把群众的意见反馈给领导干部,为其提供决策参考,还能够以更为恰当的方式把党的政策方针宣传介绍给人民群众。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英雄”时常与“模范”并存使用,这一现象在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塑造“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时业已显现。然而,二者的政治话语能指和使用场域所指却存在较大殊异,正如有学者强调“‘英雄’指的是一线生产者,‘模范’指管理者”[4]。也有论者指出“‘英雄’凸显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模范’强调了榜样示范意义”[8],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英雄”“模范”的基础上,“英模”一词出现在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谱系中。所以,在此需要对“英雄”“模范”“英模”三者的边界予以准确界划。有学者指出,建国后党关于“英雄”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军队,是其英雄气概的精神力量、崇高信仰和伟大人格的展现,“模范”侧重于劳动、生产场域,是对其组织化、制度化的认可,以及可模仿性和规范性的体现,而在“英模”的整体语境下,“英雄”的使用须区分广义的生活话语和狭义的制度誉称,“模范”则普遍地存在于各级各类的社会生活中[4]。循此立论,后文除有关对“英雄模范”协同并列的党史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的援引以外,行文紧密围绕“英雄”展开。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一,英雄具有忠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顽强不屈、密切联系群众的高贵品质。这是邓小平在西南军区第一届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提出的。忠于人民的品质要求英雄“忠实于人民事业,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甘愿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坚持党的领导的品质要求英雄“相信毛主席领导的党一定能够引导人民走向胜利”,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成为人民群众中拥护党的领导的一面旗帜。顽强不屈的品质要求英雄“任何时候都使自己并影响着别人保持坚贞的革命精神”,保持自身敢于斗争、不懈拼搏的显著特质。密切联系群众的品质要求英雄与群众在一块,总是眼睛向下,弯下身子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23]130-131。其二,英雄理念的主流话语表达发生转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集体英雄主义的出场。1954年5月朱德谈到,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表现了伟大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今后还要继续发扬这种集体英雄主义精神”[20]331;1958年8月,毛泽东论述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强调,“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24]398-39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渐隐于幕后,体现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原则的“集体英雄主义”成为党关于英雄理念的主流话语表述。其三,不断深化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950年9月,邓小平指出英雄须“真正做到始终如一地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始终如一地前进”[23]131。1954年5月,朱德强调“我们的英雄、模范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完成了任务,才成为英雄、模范的”[20]332,要求英雄保持谦卑的姿态向群众学习请教。1958年1月,毛泽东指出,英雄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24]358,且英雄的主观认识正确与否“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24]358。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弘扬群众英雄主义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化对英雄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解。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因应实践进步的变化。其一,英雄要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成为党重点关注的领域。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25]95-96需要英雄团结和带领工人、农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协力合作、通力完成时代交付给他们的重大任务。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英雄在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带头引领作用,他们自觉关切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主动参与经济和国防建设。其二,正确看待并发挥英雄的作用。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号召英雄“继续在战斗中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25]95,以此保持英雄的荣誉,使他们继续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朱德要求英雄“更加坚定终身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意志,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走,并且要戒骄戒躁,虚心向群众学习,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本领,始终和群众站在一道”[20]295。党的领导人关于英雄的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英雄的科学态度,即强调英雄需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变化深入群众、主动学习、不断进步,以满足党和人民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其三,注重并持续培养发掘英雄。邓小平在西南军区第一届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指出:“在今后的建设任务中,我们还需要出现更多的新的千千万万的英雄和模范工作者”[23]132-133;朱德在铁道兵第三次庆功大会上强调“我们的英雄越多越好”“到处的人们都努力劳动,到处都涌现出英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的速度就会加快”[20]332。这一时期,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冀望出现更多的英雄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逐步确立了党关于英雄的理性认识。

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其一,英雄及其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党针对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公民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的问题,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英雄的选树、表彰和宣传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指出:“我们过去一年中已经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各条战线上先进生产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大量增加,就是一个生动的标志。”[26]1044

其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作为动力支撑。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的伟大“革命”,既要革除“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弊病,又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实践。故此,中共中央在1981年1月要求报刊、新闻、广播、电视等“宣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26]685,来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主体自觉性。这一时期,革命英雄主义及其英雄气概的“在场”境遇区别于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流血牺牲,诚如有论者指出:“新时期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注定了英雄的产生是在平凡中彰显出不平凡。”[12]这给革命英雄主义赋予了新时期的时代意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观精神品格的“历史辩证法”。

其三,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因时因势地塑造了诸多具体英雄人物。一是无名英雄。面对物质财富增长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党提出无名英雄的概念,弘扬其淡泊名利、辛勤工作、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品格。二是抗洪英雄。1998年,在抗击洪水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他们被授予抗洪英雄的称号。三是航天英雄。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授予宇航员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27]109,授予我国第一代航天员队伍英雄群体称号,以表彰他们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四是抗震救灾英雄。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战胜地震灾害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团体,他们置生死于度外,顽强地挑战身心极限,谱写了伟大的英雄凯歌。

当然,需要客观承认的是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在这一时期亦受到国际国内现实环境变革的影响。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斗争与和平演变的“第一顺位”对象。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中,中国长期处于“学徒状态”(1)“学徒状态”意指中国扬弃西方“现代性”、追求自身现代化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参见: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21(6):30-48.,中国共产党人在驾驭资本逻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身处不利地位。作为“高势位”的资本主义英雄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正如有专家指出该时期“企图以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来颠覆和替代中国的人民英雄观”[6]。中国共产党英雄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一,防范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是现实之需。置身于数字信息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注重利用现代舆论形态为自身制造话语优势”[28],在互联网舆论场恶意诋毁英雄、侮辱先烈是其典型表现。譬如,2021年2月主流媒体报道中印边境冲突的戍边英雄时,微博大V“辣笔小球”在网上公开对其进行诋毁;10月国庆节期间主旋律影片《长津湖》热映之际,媒体人罗某在网上恶意中伤抗美援朝战争等。再往前追溯,2013年5月微博大V“作业本”和加多宝公司在网上互动评论关于邱少云、赖宁的不当言论,9月洪振快在财经网发表《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一文质疑英雄的真实存在;以及一段时期以来网上不时曝出的某些“公知”对刘胡兰、董存瑞、雷锋、黄继光等英雄的侮辱和抹黑。在这些居心叵测的诋毁者心目中,“一切历史与现在的有机联系都只是微不足道的”[28],英雄的事迹被毫无根由地歪曲,英雄及其精神面临被虚化、误读的危机。对此,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29]205

第二,更为具体丰富地表述英雄地位。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指出:“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30]19党把英雄比作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对英雄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代以降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赞誉和肯定。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和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31]476文学创作要弘扬礼赞英雄的主旋律,在文学作品中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和传扬英雄。党把英雄比作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视英雄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璀璨的标识,让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指引人们前行。2019年1月,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列举了王继才、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为国捐躯的英雄,高度肯定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如一的追求,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32]。2020年3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抗疫斗争中冲锋陷阵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33]。在新时代,党把英雄比作最可爱的人,肯定了他们走在时代最前列、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物特质。

第三,弘扬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一是弘扬英雄的忠诚品格,做新时代捍卫和推进正义事业的“孺子牛”。忠诚是英雄最基本的品格,表现为英雄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渝、百折不挠,甘愿为之牺牲一切,也从侧面反映出无论顺境、逆境英雄未曾背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二是弘扬英雄的执着品格,做新时代艰苦创业的“拓荒牛”。执着是英雄最鲜明的品格,表现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反映了其面对艰难困厄志不改、道不变的刚毅。三是弘扬英雄的朴实品格,做新时代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朴实是英雄最本真的品格,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英雄既有创造丰功伟绩的能力,也有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品质,体现了非凡与平凡的辩证统一。

第四,新时代持续推进关于英雄的工作,崇尚、捍卫、学习和关爱英雄。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30]19,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推进英雄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一是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培育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意。马克思强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4]545特定社会环境对其中的行动主体产生直接且现实的影响。通过展示英雄的信仰之美、行为之美和境界之美,增进人们对英雄的了解,涵育人们对英雄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激励人们向英雄看齐,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10]。二是明确保障制度和仪式活动,展示捍卫英雄的决心。一方面,出台法律法规,推进捍卫英雄的法治化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为捍卫英雄提供了法律遵循和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侵害英雄的姓名、肖像、名誉及荣誉的言行进行民事定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含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严重侮辱、诽谤和侵害英雄名誉、荣誉的言行予以刑事定罪。循序观之,党和国家捍卫英雄的实践从定性较轻的民事犯罪上升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刑罚层面,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捍卫英雄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设立纪念日,通过仪式感的纪念活动捍卫英雄。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唤醒人们对英雄的记忆;在抗战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点,通过颁授纪念勋章、授予荣誉称号和发表讲话等形式表彰和捍卫英雄。三是开展学习英雄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英雄观。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少年的英雄观正处于较强的可塑阶段。对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35]19,亦有学者认为“把英雄故事融入思政课教育,注重思政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是抓好新时代青年英雄观主阵地的关键”[36]。四是落实关爱英雄的行动,对英雄及其亲属予以关怀帮扶。有学者基于英雄“二重性”的命题,即英雄是意识形态符号存在与复杂社会关系现实存在的统一体[11],提出让英雄回归现实生活,观照其作为“现实的人”的本真诉求。一方面,做到物质层面的保障,对英雄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工作转业和福利待遇等予以帮扶,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另一方面,做到精神层面的关怀,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引导人们向英雄看齐学习,让英雄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温暖与敬意。此外,对于英雄的亲属,特别是英烈的家属,社会各界应主动对其提供道义性的帮扶,以慰藉英雄的付出与奉献。

3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时代价值

梳理历史旨在洞悉现实,总结经验意在服务实践。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历史发展具有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宣示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彰显党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提升党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等时代价值。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正确把握并大力弘扬这些时代价值。

3.1 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英雄观百年演进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党的英雄观的演进逻辑表明,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发展始终。首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党关于英雄的探索工作,即在思想上破除党内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提出革命的、群众的和集体的新英雄主义,为党的英雄观提供了正确的思想遵循;在实践中积极开展选树、宣传和表彰英雄的工作,塑造了大批可触可亲的英雄,为党的英雄观丰富了主体构成。其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党的英雄观实现拨乱反正,把宣介英雄及其精神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再次,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扬英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的精神鼓舞、价值引导和言行示范等作用,把党的英雄观推向21世纪。复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党的英雄工作,把英雄的事迹和精神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推动党的英雄观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系统、整体地领导关于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和关爱英雄的工作,推动党的英雄观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英雄观,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关于英雄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党塑造和推崇的英雄中,共产党员占绝大多数,作为展现党的形象的“旗帜”,他们身体力行地执行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譬如,革命年代,战斗英雄及其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构建了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者形象;建设时期,劳动英雄和先进模范及其体现的集体英雄主义,凸显了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者形象;改革开放时期,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党员是促推改革的先行者,他们体现了党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进入新时代,英雄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他们一定是奋斗者最美的样子,反映了党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形象。由是观之,党史上的英雄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等内容。今后,发掘和塑造党员干部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伟大形象,凸显英雄党员在维护党的政治领导、贯彻党的政治理念和践履党的政治要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进一步有效巩固党的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

3.2 宣示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到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观未曾移易的价值立场。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党的英雄观对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人心向背’的政治价值观”[3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英雄叙事范式和诠释方法,帮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筑牢人民根基、延续人民血脉、增强人民力量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是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人民至上立场的“中心线”。“基于党的群众路线来理解和命名‘英雄’”[6],从人民群众中选树英雄,并引导英雄回到人民群众,构成党领导英雄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一,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英雄来自人民群众,不是超脱于人民的‘神秘人’和‘真空人’”[10],这是对英雄源于人民的科学阐述,是新时代党的英雄观贯彻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前提。其二,党引导英雄回到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强调要让英雄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对英雄面向群体和场域的概括,是新时代党的英雄观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论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英雄观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关键环节,亦是英雄能够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奥秘所在。

另一方面,作为党和国家英雄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英雄”对于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具有重要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标志着人民英雄成为最高层次的国家话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和社会主义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并推动“人民英雄”向国家制度层面的转向。譬如,党和国家在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时规定“国家荣誉称号的名称冠以‘人民’”[38],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等场合,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向新时代的英雄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至此,人民英雄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主流话语,“也作为至为崇高的国家制度,在国家最高层面获得正式确立”[4]。把英雄冠以“人民”的前置称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为指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

3.3 彰显党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

作为中国共产党英雄观演进的动力源泉,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体现在党的英雄观的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方面的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赓续弘扬党的英雄观开拓创新的品格,能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遵循。

其一,英雄观理论发展历程为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论遵循。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国化时代化。党消弭中国封建社会对英雄的等级界划,揭开西方神性英雄观的神秘面纱,承认英雄的产生及其实践活动受社会存在和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党基于时势变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发掘和塑造英雄,推动英雄主体以及关于其认识与实践的时代化演进。前进道路上,弘扬党的英雄观理论创新的品格,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为新时代英雄观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其二,英雄工作实践的逻辑变革为后续工作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从革命和建设时期广泛动员“组织起来”、召开英雄大会的群众运动形式,到改革开放时期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宣介英雄,再到新时代捍卫英雄的法治化实践,英雄工作的总基调从“感性”的广泛宣传转向“理性”的活动部署和法治规约,反映了党开展英雄工作的方式和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前进道路上,弘扬党的英雄观实践创新的品格,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现实地应对数字信息时代给党的英雄观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推动党的英雄工作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更有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

其三,推动英雄制度文化的发展革新,不断完善英雄观的制度体系。革命年代,党建立了表彰战斗英雄的常态化制度,并于1940年代逐步建立起表彰劳动英雄的体系化制度。建设时期,英模制度成为党的英雄观的主流话语,是贯穿社会生活的组织化制度力量。进入新时代,党以国家法律制度捍卫英雄,确立起表彰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制度,制定法律法规,在“法院判决、司法解释、立法颁布,形成了保护英雄文化的全面制度化系统”[4]。前进道路上,弘扬党的英雄观制度创新的品格,有助于党在坚持和完善上述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和推动关于崇尚、捍卫、学习和关爱英雄实践的建章立制,为构建新时代英雄观的制度体系提供思想智慧。

3.4 提升党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30]19英雄及其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是激励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方面,学习伟大英雄精神,增强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的勇气。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行道路上仍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于国际层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于国内层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全局性、历史性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增无减。于自身层面,中国共产党仍须面对“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任重道远。英雄人物及其体现的伟大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学习和传承伟大英雄精神,能够为党化解上述风险挑战添加前行的勇气,帮助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另一方面,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增强同伟大征程中的困难作斗争的底气。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需要物质支撑、国防力量和制度保障等“硬性”条件,亦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革命英雄主义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路上提供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党推崇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主体方面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客体方面是‘去争取胜利’的必胜信念”[5],其与党的百年奋斗所呈现出的主观精神具有内在的“同质性”,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显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正如党中央明确指出的,全党“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3]。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观的本真意涵“凝定”和伟大实践创造的“精粹”,又升华为对中国共产党英雄观时代薪传的价值的最有力诠释。前进道路上,弘扬革命英雄主义,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4 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形成了正确的英雄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新英雄主义为党的英雄观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指导,基于革命的具体实际塑造了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劳动英雄、群众英雄和人民英雄等,指出英雄之于党的作风建设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雄多面向人民军队,劳动英雄为模范和英模所替代。这一时期,党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宣扬集体英雄主义,提出英雄具有的高贵品质,深化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因应实践变化,号召英雄投身国防和经济建设,要求英雄主动学习和持续进步,呼吁涌现更多的英雄来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英雄及其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具体时势塑造英雄,赋予革命英雄主义新的时代意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论,同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确立英雄在民族国家的崇高地位,弘扬英雄具有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践履崇尚、捍卫、学习和关爱英雄的实践进路。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即有助于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体现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彰显党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提升党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梳理和概括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推进关于英雄的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英雄中国共产党
永恒的英雄主义
英雄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