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销量增加了一倍之后
2022-02-05陆幸生
入夜,走出小区,来到可以被形容为熙熙攘攘的街上,散散步。在烟火气的氛围里,走路的心情是愉快的,只是,感觉人行道窄巴了许多。
向前望去,满眼是崭新的色彩斑斓。原来沿马路那一侧的人行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电瓶车。老旧的很少了,大多是新的,油漆都没有被碰掉过一块。看着,懂了。
在长达两个月的“静默期”里,是这些电瓶车的骑手们,在网格化的马路上,迂回穿梭,从街头“保供”小店主人的手里,接过塑料袋、纸皮袋和纸板箱“包裹”的居民急需用品,再穿梭迂回地送到某一个封控小区的大门口;用粗大的黑色记号笔,刺拉拉地写上收货人地址,再给收货人打一个极其负责任的电话:你的东西送到大门了,志愿者会摆渡给你的。
天晴天雨,骑手们在挣着这一份辛辛苦苦的“运费”。许是那些破旧的电瓶车,抛锚了,那就必须买新的。人是劳动力,车是劳动工具,骑手之所以是骑手,就是有个车。由是,两个月的劳动得益,也是对以后生产需求的考虑,对电瓶车的需求大增,销量直线上升。前天,听到一则新闻报道:电瓶车的销量增加了一倍。
走在街上,看着一字排开的崭新电瓶车,感觉供需契合真是人间铁律。只是,非常自然地又想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问题:这座城市猛然成倍增加了电瓶车的数量,但是这些车的充电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似就在脚下:各个店铺的门口,或是从“里面”拉出个拖线板来,三四辆电瓶车的插头拥挤地排列在那里。也有店门口的墙上有固定插座的,但上面也一定有长长短短的拖线板,担负着好几辆车的充电任务。电线就拖在人行道的“缝隙”里。
我的担心上来了:由电瓶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现在,这个毛病、这个必须考虑的消防前提,难道就消失不存在了吗?我的回答是:不。车子增加了一倍,那充电点的设置也增加一倍了吗?答案也是:不。
这个问题骑手们要回答,他们所属的管理平台要回答。还有,市政管理部门要回答,消防部门要回答,似还有若干部门,都是要做出回答的。那好,回答并做出回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