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尚“清”文化与清官包拯之“清”

2022-02-0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包拯

汪 倩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合肥 230001)

一、“清”范畴的演变与宋代尚“清”的文化特质

“清”是一个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综合文化范畴。先秦时期,“清”作为一个自然概念形容水清澈的样子,后来“清”被赋予了伦理学上的意义,用来比附人高洁的道德情操。屈原曾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描写。伦理学意义上的“清”主要指人的品格高洁正直,“清浊”逐渐被用来说明人的性格行为的贤愚优劣。“清”字常用于评价那些历史上品行端直、高洁的人物,在史书里面“清”字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汉末出现以“清议”品评人物的现象。到魏晋南北朝,“清”从伦理学意义逐渐进入美学领域。以清为美,成为人们追求的审美时尚,《世说新语》以“清”为美的人物品评达到一个高峰。“清”动态地走向集政治、道德、审美、人格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范畴。

(一)“清”范畴的演变

“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综合文化范畴。“清”,最初形容水透明与澄澈的样子,与浊相对。《说文·水部》记载:“清,朖也,澈水之尔。朖者,明也,澈而后明,故云澈水之尔。”[1]“清”, 在《释名·释言语》中解释为:“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2]也是说明具有清除污垢使物体明洁、洁净的意思。

到了汉代,“清”更多地体现在伦理学层面,比如汉末“清议”。“清议”是汉末独特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官僚士大夫阶层对外戚宦官专权政治的不满而提出的品评人物的风气。陈寅恪认为清议是士大夫与宦官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余英时认为清议运动的爆发是士大夫的自觉。虽然清议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也未能挽救东汉灭亡的命运,但是这种对人物品评的风气却直接地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盛行。顾炎武更是有“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3]之评价。

魏晋南北朝,“清”一度成为人们追求的审美时尚,以清为美逐渐成为传统士大夫们的人格理想,“清”从伦理学意义进入美学领域。《世说新语》中的“清”字在该书共出现近百次,仅《赏誉》《品藻》两篇中就有“清通”“清才”“清鉴”“清直”“清贞”等诸多用于赞誉人物才识、品格的词汇,以及“清和”“清易”“清便”等词语被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及人生态度。钟嵘在《诗品》中用“清”评价诗作,文人笔下君子追求清雅清空的艺术境界使得“清”具有了更广阔深厚的内涵。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中国哲学,特别是由庄学而来的魏晋玄学,可以说是清的哲学,清的人生。”[4]蒋寅曾指出:审美意义上的“清”,尤其是作为诗美概念的“清”首先是与一种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联系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静理想[5]。韩经太曾将“清”作为一种综合文化范畴[6]。他认为“清”美文化是集以清淡素朴为审美理想的文学艺术,崇尚虚无空静境界的精神文化及由此而辐射出来的其他文化艺术追求为一体的文化系统。这是从整体论与系统论的哲学层面的一种把握。实际上,唐代人们对“清”的崇尚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诗作、诗评、选本)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如李白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诗句,王维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称的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也是在月下清辉中营造出的审美意境。孟郊有诗《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写到“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专门有“冲淡”“自然”“清奇”的文学批评经典话语。

有学者曾总结“清”在魏晋的使用,主要有四方面的含义[7]。首先就是为人为官品行端方、奉公守法,如“清正”“清公”“清廉”;其次为人超尘拨俗、不同凡流,如“清傲”“清真”“清退”;再次指人的风神气韵之美好,如“清令”“清雅”“清畅”“清俊”;最后指艺术的清真自然之美,如“清工”“清新”“清放”“清典”。几乎涵盖了政治、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韩经太认为“清”包括作为政治理想的“清世”设想以及用以评判的“不以水鉴而以民鉴”的清鉴意识;作为士大夫人格理想的“清士”范式;作为政教诗学原则的“清和”标准以及因此而得以合法合理化的“风”诗话语;集政治理念、道德人格和审美理想于一体的君子独清意识四个方面。它可以被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史的综合特征。总之,将“清”指向政治、道德、审美、人格的综合意义是对“清”范畴演变和内涵揭示更为全面的观点。清,和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多的话题,简而言之,儒家君子高尚的人格节操与“清”具有道德意义上的一致性;道家清净无为的处事方式和出世态度与“清”具有人生追求上的一致性;佛教清空明净的超脱情怀和寄情来世的普度理念与“清”具有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邓牛顿说:“中国的文化是以‘清’作为基本素质的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8]至此,清,与“气”“韵”“味”“品”“形”“神”等范畴一样,构筑了中华文化品质的浓厚气质,参与了悠久文明的历史进程。

(二)宋代尚“清”的文化特质

清,发展到宋代,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一个标识。因为宋代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尚清”的品质。宋代尚清体现在宋代的文学艺术中,如苏轼和陶诗对陶渊明诗歌清新和平淡之美的推崇;体现在宋人追求平淡自然的人生境界;体现在宋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宋瓷、茶艺、服饰、书画等)。

一是宋代文学艺术尚清。这突出地反映在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上。苏诗如海,在苏轼诗作中有不少和陶诗是苏诗研究的“显学”,和陶诗体现出苏轼对陶渊明君子人格和旨向平淡自然文艺作品的推崇。词作为配合燕乐可供表演的歌词,一直有“艳科”之称,苏轼一改艳科,提出词“自是一家”。苏轼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轼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9]。苏轼词突破了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由绮丽走向清旷。

二是宋人追求尚清的人生境界。清在宋代哲学里突出地体现在平淡自然的人生理趣和追求上。总体上宋初追求一种脱离晚唐五代浓艳绮丽的清淡文化、韵味文化。在苏轼之前,梅尧臣、欧阳修等便提出平淡自然的艺术标准。宋人追求尚清的人生境界,以苏轼最为明显。另一方面是儒释道尤其是禅佛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代文艺大师,苏轼在诗、词、书、画、文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显著的,到最后都落脚在平淡自然的情感归宿上。苏轼平淡自然的人生论也大致分为三部分: 有源于儒家“平和”思想而生发的遇事不愠不火而温和宽厚的性格,有源于道家“冲和”思想而生发的以淡为深的交往哲学和儒道交融状态下旷达超越的人生理念与态度。[10]

三是宋人生活尚清。宋人尚清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一杯清茶、一丝清香都能勾画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宋瓷朴淡素雅,没有唐三彩的浓烈,却别有韵味;宋代服饰与坦胸露乳雍容华贵的唐代服饰相比,简约朴素许多,却也不乏小家碧玉之情怀;宋代书画尚写意,重形重神而追求形神兼备;一壶宋茶,清澈袅袅香味不绝。园林处,一株草、一块石,也别有洞天、充满禅意。

二、包公精神之“清”的具体体现

包拯,作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代表,被誉为“包青天”,为人们称颂千余年,甚至在庙堂里有香火供奉。戏剧舞台中的包公、文学作品中的包公、影视剧作中的包公通过后世的演义赋予了包拯丰富的立体的形象。包拯读书时即能持身守正,从政后更是严于律己,不依附任何党派,勤政为民。身居高位,依然粗茶淡饭、粗布衣鞋。包拯人格清正,既有老百姓的推崇,也有包拯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传统有句俗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领导者首先要做好表率,“正”不是“正民”,而更多的是“正己”。正,是无私,是忠诚。包拯为官,每到一处,心系百姓、忧患家国社稷,敢于依法向权贵坦明自己清正的观点,所治之地,吏治清明,为百姓传颂。包拯之“清”既有传统士大夫之“清”的品质特征,又有独特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清心的从政志向、清正的执法理念、清简的生活方式、清爽的人际关系、清明的政治信仰、清雅的人生境界等几个方面。

(一)清心的从政志向

包拯刚任职肇庆时,就在肇庆的墙壁上题诗《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清私心是为人处事的根本,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好的树苗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好的钢材也绝对不会委屈自己做弯钩。绝不能像鼠雀之辈那样见到利益就沾沾自喜。一定要牢记先贤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决不能做出让后辈感到蒙羞的事情。

清心,是包拯的从政志向。包拯在肇庆任职,流传着一个“不持一砚归”的佳话。①肇庆曾是四大名砚端砚的产地。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而且细腻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非常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当时是贡品,每年需要向朝廷上贡。当地的有些官员就会趁上贡之际,多向老百姓摊派一些端砚以便中饱私囊或者行贿受贿。包拯到端州任职后,一改这种风气,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数目,多一枚都不向老百姓摊派。等到包拯任满即将离任时,下属为了感念他,偷偷在他的行李中放了一枚端砚,包拯发现后拿出砚台留在了端州的土地上。《书端州郡斋壁》是文献记载包拯留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包拯曾把此诗作为人生座右铭。清心,是他为官从政的人生哲学,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二)清正的执法理念

包拯执法的描写,历朝历代舞台戏剧中的案例不胜枚举。《宋史·包拯传》中关于包拯巧断牛舌案的记载,就鲜活地刻画了包拯明辨是非、清正不偏的执法理念。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权贵之人,但包拯总能一身清正之气,震慑妄图逍遥法外的达官贵人。根据《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京城夏天有次发大水,城中积水难以顺畅流通,包拯查明原因后是一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阻挡了积水流向惠民河,导致城市内涝。属下告知他这户人家有亲戚做大官,包拯听后没有丝毫迟疑,下令拆除违章建筑,顺利疏通洪水,减轻百姓受灾程度。《宋史·包拯传》评价曰:“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②

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改变诉讼制度方便于民。因为旧制,老百姓如果向府尹递交状子,须经过层层官吏之手,有官吏趁此勒索百姓。包拯到了开封之后,老百姓可以把状子直接呈递到包拯手里。《宋史·包拯传》记载:“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包拯以清正为自己的执法理念,贵戚宦官也都敬畏三分。《宋史·包拯传》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③包拯清正严明的执法理念贯穿他从政生涯的始终。包拯清正的执法理念更多地体现在他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对违法者不姑息不纵容,弹劾撤职绝不手软,为后代立下了清正执法的标杆。

三司使张方平以权谋私,曾经利用手中的职权低价收购富商的酒楼,包拯知道此事之后大骂其“无廉耻,不可处大位”,终将其弹劾下位;后来继任的宋祁,“私生活不检点,沉迷酒色”,包拯继续弹劾。宰相宋庠在位七年,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包拯指责其“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热树立,是为之过”,在包拯眼里,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是一种腐败,最终宋庠被罢相。包拯还曾七次弹劾酷吏王逵,最后一次更是当面指责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包拯激烈的言辞震动朝野,在高压的舆论态势下,王逵被撤职。④

包拯对待贪官污吏这样,对待亲朋故交枉法违规,一律依法办理,清正严明,不讲情面。包拯在家乡任庐州知府时,其家族里的一位舅舅犯法,他不徇私情依法杖打。包拯侄儿包勉犯法,也被他依法处置。清正的执法理念是深入其内心的。清正才能有权威,包拯被后人称之为青天,根本上离不开他清正的执法理念。

(三)清简的生活方式

清官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对吏治清明的一种期盼;青天形象,体现中国老百姓对清正廉洁精神的不懈追求。包拯的青天形象,是以“清”为底色的,这当然也离不开包拯一生清简的生活方式。

包拯在端州任职“不持一砚而归”的故事被传了千余年。有人说那是因为刚上任不久,也许后来位高权重了有可能就忘掉初心了。实际上,包拯清简的生活方式是自始至终的。《宋史·包拯传》记载:“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11]包拯后来官至副相,依然粗茶淡饭,极为清简。他的衣服、器用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差别。初入仕途清简持家尚好理解,位高权重待遇丰厚之时,依然能够清简生活更是难得。

包拯不仅自己生活节俭,也要求家人的生活清欲简洁。包拯的夫人董氏,知书达理,本为官宦人家之女。嫁给包拯之后,恪尽妇道,持家有方、淳朴持重,后来封为永康郡夫人。在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中有董氏的墓志铭,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墓志铭上记载:“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这最真实地体现了包拯官阶升迁之后,夫妻两人依然是清简生活,从没有任何娱乐享玩。从包拯墓出土情况来看,身为一朝副相却很少陪葬品。包拯一生清简生活,其清廉形象跨越千年时光而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四)清爽的人际关系

清爽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为官之道,也是从政的红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六嘉佑七年五月庚五条载:“拯性峭直,然奏议平允,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虽疾恶甚至人情所不及,即推以忠恕。不为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不作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12]包拯被称为青天,与他从政期间清爽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大关系。

包拯和同乡李姓同学在读书的时候,途中必经过一富豪人家。包拯与李生品学兼优前途无量,富豪为了培养人脉,设好饭局,竭力邀请两位进屋作客,一开始包拯和李生委婉拒绝了。过了一段时间,富豪又设酒宴,李生碍于情面,打算接受邀请,包拯却厉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包拯说我们以后或许会成为家乡的官员,如果现在吃人家的饭,以后不就会被这人情债所拖累吗?多年后包拯果真如当初所言,被朝廷安排到庐州任知州,包拯因为以前没有欠下人情债,故能放开手脚、大干事业,保持清廉自守,公正执法。北宋宰相吕夷简的府邸经常门庭若市,吕夷简的岳父马亮恰巧是合肥人,包拯和吕夷简也算是同乡。当包拯服丧后赴京听候派遣官职时,吕夷简认为包拯一定会登门求见,却久等不至,后打听才知道,包拯到吏部报到后,就直接赴天长当知县去了。⑤

宋名臣司马光曾称赞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13]由于包拯在长期激烈的党争中能够采取不偏不倚,既不依附于吕夷简、夏疎、王拱辰、章得象;又不依附于范仲淹、杜衍、富弼、韩琦,这也是他能为朝廷所容,在仕途中官运经久不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官从政最怕纠缠复杂的人际关系,瞻前顾后、利益考量之下的人际关系势必影响正常的从政过程、方式与结果。不搞团团伙伙,严禁拉帮结派,不搞依附站队,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提倡清爽的人际关系,是包拯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又一大启示。

中国老百姓以包拯比清官,以第一清官论包拯。“清”,对包拯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是包公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拯作为中国清官的代表,清正廉洁是他最鲜明的品格。清廉是中国老百姓对包公精神的最核心归纳。“清”是包公形象的鲜明旗帜,其形象直接深入人的内心,成为历朝历代官员学习的榜样。清廉是包公形象的鲜明旗帜。品评官员的标准很多,但“清”是一个充满伦理道德、政治意义和审美取向的多重叠加并且能够在更广大的群众中得到一致赞许的重要标尺。一个官员,如果不“清”,他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一个官员以“清”著称,他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从古至今,清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评判,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精神追求。清,看似超脱于尘世,实际上又指引着社会生活精神文明的前进方向,是从个人到集体再到社会和国家的一种社会氛围的期待。

(五)清明的政治信仰和清雅的人生境界

包拯之“清”,还表现在他清明的政治信仰和清雅的人生境界上。包拯被老百姓称为青天,而他自己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实际上与包拯对于清明政治的信仰也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包拯断案故事,都体现了包拯知行合一,处理问题在于落实。包拯对于清明政治的信仰体现在他敢于面谏皇上、敢于触动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利益、执法公正不畏个人安危、体恤百姓为民请命。

包拯六十三年的人生,也向后人阐释了他追求清雅的人生境界。无论是从政之前侍奉双亲还是从政之后执政为民,包拯都是诚诚恳恳、任劳任怨,无论是上任之初还是官至副相,他都能宠辱不惊,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已然不是物质、荣誉就能衡量,这份坚守更有包拯内心深处清雅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包公之“清”的当代启示

先秦典籍中,儒家代表孔子及其后学多提倡清廉吏治的思想,要求官吏应以廉德律己。包拯之“清”最鲜明的就体现在他的清正廉洁上。包拯之所以被赋予清正廉洁的品质,与他执政一方的行政事迹密不可分。诚然,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从政者服务对象、结果等都不同,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包拯为官之清,依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给予今天的领导干部丰富的滋养。包拯之“清”,给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清白为官、干净做事、老实做人

包拯作为中国清官代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宋史·包拯传》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14]包拯举刺不避乎权贵,犯颜不畏乎逆鳞。清清正正为官。“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在具体行事上,包拯不阿附朋党,不搞小集团。一身正气。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15]。包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七弹王逵、六劾张尧佐以及先后弹劾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女婿郭承佑,还有请罢张方平、宋祁三司使之职最为称道。张方平位高权重,利用职权低价收购富商酒楼,不为百姓办事,包拯弹劾他。继位的宋祁,生活不检点且沉迷酒色,包拯继续弹劾。后来宰相宋庠,老好人、圆滑官,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三司使职位曾空置下来,在最需要的时刻包拯承担重任,一度还被人指责。欧阳修曾说“蹊田夺牛”之嫌,包拯如果为了避嫌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但是他信奉的是清白为官、干净做事、老实做人。

包拯为官清正不仅得到老百姓的称赞,与他同时期的官员政治家也是赞不绝口。如司马光曾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16]欧阳修曾说:“拯性好刚,天姿峭直……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17]这个“最名公直”和“晚有直节”就是对清正包拯的最好评价。这给我们今天领导干部的启示就是要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利欲所惑,不为钱色所迷。保持独立人格不依附,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人交往时,要谨慎交往,警防围猎,要注重家风,以身作则管好身边人,牢记清正为官之本。

清白、干净、老实是为人从政的基础。包拯清正廉洁的形象,核心也在于此。包拯清正廉洁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经过一千余年时间的洗涤,包拯形象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鲜明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上曾说:“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18]新时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牢记清白、干净、老实,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干干净净、本本分分。

(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宋史·包拯传》曾记载:“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这就是包拯著名的“不持一砚而归”的故事。包拯清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甚至身边人也受到影响。包拯夫人董氏,出身大户人家,获封永康郡夫人,却一生跟随包拯粗茶淡饭粗布衣鞋。包拯自己更是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19]他认为清廉的官员是老百姓的表率,贪官污吏和盗贼没有区别。包拯家训,是中国家训史上最严格的之一。“后世子孙仕宦,如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20]三十余字的家训可谓字字犀利深刻,警醒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21]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启示就在于:公廉约己,以身作则,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才能民安国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曾提出“三严三实”,即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2]。各级领导干部严字当头,严以修身,既是要修身也是要修心;严以用权,慎重对待自己的权力,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严以律己,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包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同时又严以律己。

(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明代郭允礼的《官箴》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无私则清明,清明,方能担当有为。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23]从古至今,从政为官者在公权力面前就应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宋史·包拯传》记载:“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包拯亲自调研惠民河阻塞,而不是纸上谈兵。“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面对问题时,秉公执法,坦坦荡荡。所以张居正曾说:“若包拯者,真可谓执法之臣,故虽至今儿童妇女犹知称之,况当时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虽执法而民不以为残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则可以振纪纲,整风俗,其于治道非小补矣。”[2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尤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尤其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因为腐败的本质,就是用公权力谋取私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腐败,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是水火不容的。这启示着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注释:

①②③此三处所述包拯执法案例均记载于《宋史·包拯传》。见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7:8309,8311,8310.

④见《包孝肃公奏议》(卷六)[M].朝宗书室,道光二十年据万历本刻刊.

⑤包拯原话引自《朱子语类》,笔者曾撰文《包拯的勤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宿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探讨包拯出生耕读世家、良好家风对其品性产生的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包拯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真实的“名侦探”包拯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包青天遭抹黑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青天遭抹黑
包大人为什么被抹黑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铁面无私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