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研究

2022-02-05李仙娥

理论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观劳动者劳动

李仙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规定和根本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关于什么是劳动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怎样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新认识、新要求和新部署。认真研读并系统梳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丰富的内涵意蕴及其深刻的生成逻辑,科学揭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当代价值,对于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丰富意蕴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涵盖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基本遵循、教育对象、实践路径、根本保证等方方面面,构成了具有鲜明新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的人才工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高度统一。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劳动技能的习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厚植人才之基。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3页。。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的目标指向,也是劳动教育的主旨、主题所在。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具体表现在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出大国工匠,以适应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时代需求。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大变局,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基本前提是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解决这一前提的关键就是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从深层次上看,不仅体现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上,而且要体现在增强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自信上。为破除轻视劳动的社会问题,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重筑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换言之,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职业培育或技能培训,而应理解为一种将劳动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劳动全过程的教育铸魂工程,以便培育出更多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使全社会都能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劳动观念。

(二)关于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将劳动教育同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相提并论,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为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的新起点、新阶段和新高度,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新飞跃,是新时代重视劳动教育地位与价值的真切体现。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突出强调“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既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又在育人方面同向发力、不可偏废。德育重在立德树人,突出意识形态功能,培育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文化传统等;智育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包含以劳增智、劳智融合,达至心灵手巧;体育旨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生命至上、健康为先的教育理念,强健学生体魄,包含以劳强体、劳体并进;美育旨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包含以劳育美、劳美俱进。“德智体美劳”虽然功能各异,却又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其中劳动教育对于德智体美的每一个方面及其整体性提升都至关重要。“以劳树德”有助于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敬普通劳动者;“以劳增智”有助于学生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通过劳动实践检验真理,增加智慧,增长才干;“以劳强体”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健全人格;“以劳育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美促劳,以劳润美,以劳创美。这即是说,“当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热爱劳动等劳动价值观时,劳动教育就是德育;当我们要让学生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当发挥强健体魄、增强体能作用的时候,劳动教育已经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美的成果,劳动教育就是美育”(3)檀传宝:《劳动教育从正确理解概念开始》,《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日。。显然,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实现这样的劳动教育境界提供了基本遵循,只有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遵循,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才能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过程。

(三)关于劳动教育的对象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对象以学生群体为主,但并不限于学生,还包括职业劳动者、党员干部等不同社会群体,这就鲜明地反映出劳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1.青少年的劳动教育

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对象。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劳动教育,必须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起点。由于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筑牢劳动思想根基成为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必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保持正确的劳动立场、养成爱劳动的日常习惯并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尤其关心对“拔节孕穗期”(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9页。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围绕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在开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融通的新格局、打造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劳动“金课”,以及引领青少年树立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系统谋划了劳动教育的总要求和具体路径,有力地推进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2.职业劳动者的劳动教育

职业劳动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对象。对职业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以锻造其劳动本领、培育其劳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国家间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在体量上和规模上的竞争固然重要,但更为长远更为根本的是实力和质量的竞争,而实力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能力以及所具备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当前,我国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状况、劳动素养、劳动创造能力,与现代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劳动素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习近平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让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不仅可以更多地掌握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技能,还能够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时刻保持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开展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既要培养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劳动精神,又要保证他们掌握先进的劳动技能,更要引导他们懂得维护自身劳动权益,充分发挥其劳动创造潜力,成就一批精神饱满、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使诚实劳动、勤奋劳动、创造劳动、生态劳动等劳动样态和劳动精神在全社会充分涌现。

3.党员干部的劳动教育

党员干部是劳动教育不容忽视的对象。对党员干部进行劳动教育是提升其领导能力、强化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来自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是其内在本质体现。毛泽东曾创造性地提出干部要参加劳动的观点,认为“干部们参加生产劳动之后,并没有减弱领导工作,相反地,由于领导者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有利于及时地、具体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有利于改进领导工作,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避免和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许多错误,并且有利于改变社会上所存在的那种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邓小平也指出:“干部参加劳动,有了劳动的习惯就不会变懒,思想意识也就不同了,就不会去贪污、浪费,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就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工作和斗争,与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密切。”(8)《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7页。习近平一直强调党员干部要在扎根群众中成长,在扎根群众中通过劳动予以奉献。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明确提出,干部要在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炼,要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后备干部不能放在‘温室’里去刻意培养,……对后备干部要注重在艰苦岗位、复杂环境中去锻炼、识别。”(9)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的表率和模范,充分发扬实干精神,克服形式主义,认真踏实做事,带领人民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之,党员干部参加劳动是对其进行的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执政大厦。

(四)关于劳动教育的践行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劳动的认知还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有的人甚至把劳动看作一种惩罚方式,淡化劳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的错误观念还广泛存在,在全社会加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为此,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1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8页。,要大力倡树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青少年群体、广大劳动者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高尚不会随着劳动形式和劳动岗位的变化而改变。无论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与社会,这种劳动就是光荣且值得尊敬的。要坚定劳动成就共同富裕的新理念。共同富裕只有全国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永远不会实现共同富裕。要进一步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共同富裕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等劳动价值理念,坚决反对好逸恶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和行为。

2.一体化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家庭要发挥好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4页。。父母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标杆,自觉践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尊重辛劳付出的广大劳动者,营造良好家风,给孩子的心灵种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让孩子能够在健康向上、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学校要发挥好开展与落实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劳动观念的塑造与引导。一方面,教师通过讲台这个主要渠道,在学科专业中融入劳动教育,讲好劳动必修课,积极宣讲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弘扬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劳动文化,广泛开展劳动实践,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社会要发挥好在劳动教育中的系统支持作用;党政机关要统筹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开设社会实践场所,提供学生和普通劳动者共同劳动锻炼提升的机会;各类企业和展馆应多方配合联动,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和展馆的宣传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及舆论环境。

3.突出抓好职业教育

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为此,习近平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14)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一方面“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15)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8页。,实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筑牢劳动教育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以及优秀教师群体充实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不仅要大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还要围绕培育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理念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技能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系,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努力建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4.发挥好党员干部在劳动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回顾建党百年推进劳动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所讲的劳动教育不仅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也是针对全国人民的教育,包括对党员、干部、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宝贵经验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倡导党员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成为共产党人磨砺党性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仍须由党员干部带头,以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习近平指出:“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16)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为广大群众作表率。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培训,在劳动教育培训中提升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能力,进而切实提高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党员干部尤其是机关干部要常下基层、深入基层,通过劳动锻炼以强化调查研究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能力,增进同基层和群众的感情,锤炼自我革命的本领。

(五)关于劳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消极现象,如权钱交易、娱乐至死等,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指导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还是对劳动教育政策的误读,亟须各级党委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正向引领作用。作为中国劳动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为劳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党对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无疑是劳动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作为一项长期教育事业,劳动教育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重构了崇尚劳模、工匠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从制度上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确保劳动教育取得根本成效。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生成逻辑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需要和时代之变,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形成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成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形成的理论逻辑;坚守中华文化之本,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勤劳教育之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积极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挑战和发展要求,成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形成的现实逻辑。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既鲜明地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劳理念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也是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需求的积极回应。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

劳动是解释历史的最高权威,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自由自在的生存手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的纽带。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揭示了资本权利对雇佣劳动剥削的秘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以及劳动解放理论的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实践中,针对工人阶级劳动权利的解放和保护问题,强调要对工人劳动者进行劳动教育,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同时还要用理论知识丰富头脑。《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呼吁工人应当创造属于自己的劳动,摆脱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奴役,以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批判了脱离生产劳动的注入式教育和脱离知识教育的纯生产劳动等偏颇的观念和做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无不十分关注劳动教育。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开展、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改天换地,彰显了劳动教育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的典型成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制度理念、思想资源、组织力量和历史经验。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进,毛泽东认为,应该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方针,让受教育者在理解社会主义觉悟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因此,他提倡半工半读,以办农场、工厂等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参加劳动生产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1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的新要求,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在劳动教育中共同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认为劳动教育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强调通过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设计中,鼓励学校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劳动教育将社会运转与普遍的个人劳动统一起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新旧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努力造就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胡锦涛号召,要教育广大青年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明确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特别是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劳动教育呈现的新需求,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开展高质量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根本方向和实践依据,成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形成的理论逻辑。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勤劳教育之道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历来重视劳动教育,讲求务本之道,耕读传家。中国古代一直把“勤”与“劳”相通相连,勤劳教育也成为育人之道。历代王朝通过国家祭祀、节庆等礼仪制度,营造勤劳教育的氛围,旨在使天子和庶民明白农业生产和劳动乃国之根本。灿若星河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功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耕读传家,都对劳动有相应的要求,将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相贯通,在层层递进、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滋养中,寓劳动教育与品格提升于一体。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学子进入社会前很重要的修身之道。

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之道不断得以升华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崇尚劳动和进行劳动教育的烙印。纵观我国劳动教育理论范畴与话语体系的演变历程,从劳动作为持家之道、成人之要、治国之本,到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创造美好生活,无不蕴含着中华劳动教育优秀传统转化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就是立足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理念不断融合从而创造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逻辑。

(三)现实逻辑: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挑战的科学回应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伴随着中国劳动环境的飞速变化,劳动教育亟待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确,由于受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亟须予以克服。一是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考评体系的压力下,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相对忽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以及劳动素养的培育,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尚处于边缘地位。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边缘化的趋向依然突出,据调查,我国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分体系的仅1.9%”(22)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2期。。当前能够主动从课程设置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高校少之又少。二是面对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变革,传统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实际需要。同时有些人误以为人工智能将要替代传统劳动,虚拟劳动将是未来的生活方式,随之出现了轻视实体劳动以及劳动方式的倾向。三是市场化的评价导向导致很多人追求“少劳多得”“不劳也得”,甚至寄希望于骤然“暴富”。各种蔑视劳动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困惑和误区,习近平明确指出:“‘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2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页。。显然,习近平准确把握了时代之变、时代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内涵,揭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这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形成的现实逻辑。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科学阐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了劳动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自觉,科学揭示了劳动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和话语表达的中国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这一观点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方向指引,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指出劳动教育是以提高劳动素养为目的,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为内容的教育活动要求,从制度层面推进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习近平劳动教育观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性与公共性价值,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规律,彰显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全面实现劳动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显然,在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在全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着力在树立劳动意识、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德、养成劳模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建成一支能够诚实劳动、创新创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队伍。

(二)明确定位劳动教育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技术以迅猛的态势对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影响,劳动者仅凭传统的经验和既有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高质量要求,基于此,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立足“两个大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培养新时代劳动者所应具备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大力扭转社会上轻视劳动的不正之风,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政治使命。可见,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把劳动教育提高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高度,这对于保证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激发全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揭示了劳动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肯定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认为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障碍,确保劳动教育机会均等、劳动就业机会均等,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利、劳动者机会等话语作出时代表达,并且把这些维护、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及时反映在制度安排、制度完善上,比如,坚持科学的劳动培训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只有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指导,才能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劳动者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提升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层次、质量和水平,彰显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早日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和基本保障。

(四)鲜明地提出了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中国主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话语霸权下,我国在劳动教育话语权等相关领域的世界影响力还比较弱,“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2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非常必要。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对于有效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劳动领域的话语体系建设、推进劳动教育事业的国际宣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往往戴着有色眼镜,打着人权幌子等形形色色的旗号,企图损害我国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阻碍国际劳动教育交流。为此,只有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遵循,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事业,维护中国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构起中国的劳动和劳动教育话语权,才能在生态劳动、和谐劳动、数字劳动等领域顺利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教育观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热爱劳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