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阐释、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2-02-05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谭 壮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寄寓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向往,接续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1]364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12。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探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指引与行动遵循,不断开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境界。

一、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阐释

从“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308到“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4],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概括与实践探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观的超越,发轫于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艰辛探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能性和时代紧迫感,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科学构想

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深刻揭露了私有制的罪恶。托马斯·莫尔描绘了“每人一无所有而又共同富裕”[5]115的愿景,圣西门提出构建生产公有的“实业制度”,欧文设计了“新和谐公社”的理想模型。这些思想虽然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但因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而流于空想。马克思主义者超越了乌托邦式幻想,将共同富裕的实现置于唯物史观的基石之上。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们自己,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标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天然品格。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构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极力掩盖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生产的目的不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共产党人将“消灭私有制”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核心,剥削压迫工人阶级非但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两极分化的情况却愈演愈烈。第三,提高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形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标志,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四,阐述了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者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超越了物质利益层面,获得“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326的合理需求将在最大程度上被满足。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跃进,是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共同富裕。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史与实践探索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6]1。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发动工人罢工推翻了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消除了中国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被剥削的“总根源”。在探寻中国革命前进方向时,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设想与论述的革命新路,经过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最早使用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且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7]66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产力落后的实际,积极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摆脱“一穷二白”面貌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中认识共同富裕,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方法论原则,明确“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374。为缩小贫富差距,江泽民推行了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519为基本遵循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胡锦涛表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624。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国之大者”,“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72,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人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形成了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46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美好期许,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第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共同富裕的思想萌芽可追溯至上古文明时期华夏始祖伏羲的“天道均平”。《诗经·大雅》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共同富裕理想的最初表达。《礼记》中“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桃花源记》记载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诸子百家“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损有余而补不足”“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等思想在精神层面塑造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本真向往。第二,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传统社会的建构不可避免地承接中华民族“家”文化的政治结构、政治原则与政治方向。在古代道德政治的影响下,家族成员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沿袭了人类自然亲情之爱的伦理法则。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物阜民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的政治清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和谐交往时至今日也堪称典范。第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中,国家的财富不再集中于少数群体手中,社会成员的合理分工和社会财富共同享有的道德伦理将占据主流。从陈胜、吴广“苟富贵,勿相忘”的揭竿而起,到王匡、王凤组建绿林军的“除霸安民,劫富济贫”,再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对公平分配的憧憬,历代农民起义基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争取富贵共享的现实需要,均旗帜鲜明地将“均贫富”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四)现实逻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备现实可能性与时代紧迫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蔓延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的制度弊端与固有矛盾逐渐显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展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东方奇迹,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充分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成为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讯、量子调控等领域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提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底气与信心,也“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11]。第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行动必然。“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4]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偏重于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发展机会不均衡引发社会代际流动放缓、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尚不完备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制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短板。第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加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至上”的价值导向,摆脱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廓清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论误区。

二、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和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回答了“何人富裕”“何种富裕”“何时富裕”和“何以富裕”的问题。

(一)何人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决定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各个群体之间的互惠互利、普遍受益,少数人、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的富裕以及建立在多数人受损之上的少数人富裕,都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距甚远。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2]787。列宁曾言,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能让“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13]546。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用“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指向共同富裕“大家都有份”[14]49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15]35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发达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共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成员占有财产方式的本质规定性。“富裕”对应生产力状况,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财富情况。依据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不能归结于统治者的自由意志,也不能依赖于精英集团的盲目行动,“行动着的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理应享有和支配这些成果。身处特殊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展开批判,侧重关注无产阶级共同富裕的实现。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保障的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里的“人民”指的是涵盖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全体人民既是“做大蛋糕”的贡献者,又是“分好蛋糕”的享受者。

(二)何种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

数千年来,物质匮乏问题一度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难题。因此,中华民族往往将富裕的内涵与贫穷相对应,实现共同富裕通常被片面地理解为财物充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更高阶段与更高层次的赓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共同富裕成效的根本标准。共同富裕是保障公民物质利益、政治权利、文化发展权益等诸多内容的综合系统,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彼此支撑、动态演进,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成效、富裕程度和文明层次。精神文明建设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效的重要参考,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向导、精神凝聚和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人民在享受充裕物质的同时,对政治参与、精神富足、生态美丽、环境宜居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并非饮食男女般功利化、物欲化的经济人,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不仅能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富足,“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6]670。“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7]34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仓廪实知礼节”的物质富裕,更是“衣食足知荣辱”的精神富足,任何一个方面的单线突进,都不是共同富裕的真正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推动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与空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所在。如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自身潜能都能恰如其分地释放出来,便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起主体力量。

(三)何时富裕: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4],要充分认识其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着科学谋划与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实现矢志不渝,只是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和标准层次有所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制定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并配有相应的行动纲领、发展规划和考核标准。此外,浙江以其多元的市场主体、突出的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的社会治理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率先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均质化的“一样富”,也不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齐步走”。因政策导向、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不尽相同,党中央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374。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保证了绝对的公平,但使社会主义落入“绝对贫困”的低谷。尽管有效控制了贫富差距,同时也滋生了懒惰、坐等、不思进取的消极观念。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一方面允许适当的差距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要合理管控差距以保障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先富带动后富不是“劫富济贫”,人为地拉开差距。既要防止盲目的“福利赶超”,又要避免“泛福利化”导致的社会活力不足。先富带动后富的示范作用唯有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发挥出来,违背这一原则的富裕不仅同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先富地区积累的社会财富、特有的致富经验也无法惠及其他地区,背离了引导和激励未富裕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的制度初衷。

(四)何以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灭亡总是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程参与,纯粹依靠二次分配,特别是慈善家公益救济实现“均贫富”的想法缺乏世界历史与现实事实的依据。少数群体不自觉地陷入思想贫困的深渊,他们在生活方式、劳动观念、心态情绪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怨天尤人、安贫守贱、好逸恶劳、意志不坚定等偏颇与不足。党中央和政府的顶层战略制定得再完善、保障资金划拨得再多,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与内在认同,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宛如画饼充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富裕”“干部干、群众看”“佛系”“躺平”等消极心态将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思想阻滞。“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4]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11]的经验同样适用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各类市场主体是壮大共同富裕的根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11]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11]的干劲,激发弱势群体与特殊群体“弱鸟先飞,滴水石穿”[11]的韧性,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与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集民智,最大程度激发民力,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第一精神”和“第一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群众充分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实现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4]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形成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理论设想和远景目标,一步步演化为大政方针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18]197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建立在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共同富裕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第一,加速科技研发,补齐核心技术短板。丰富科技研发原创性成果,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的科研攻关团队,切实破解制约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发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深层次认知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大中小企业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系统布局并扎实培育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导向,助力科技成果更快上市并产生经济效益。第二,缩小行业、城乡与区域差距,打破阶层流动壁垒与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规范,斩断互联网巨头运用资本攻城略地的生长链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户籍等外在因素导致的救助差异,建立常住地社会救济申领和城乡发展并轨制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扶持革命老区振兴、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和老工业基地竞争优势重构,有效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优势互补。第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以数字资源助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资源向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加强生态修复,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宜业型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保护理念,精准、科学、依法治理环境污染。第四,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繁荣。放宽市场准入,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贸易港,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立足国内大市场,构建开放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拓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第五,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破解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公平正义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原则,必须通过协调发展、包容发展和共享发展,打破阶层固化,畅通阶层流动和致富渠道,确保人人享受发展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制度安排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不可顾此失彼,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组合,搭建各有侧重又内在关联的分配手段。第一,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薪酬制度,让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贡献大小获得相应报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和消费行为的最优化,还可以让生产者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组织生产,更加充分地指导资源流动。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提高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第二,优化分配结构,深化再分配制度改革。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弊端,不会自动纠正因起点不公而造成的种种结果不平等。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矫正资本侵蚀工资现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依法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步降低间接税的比重,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与税负水平,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赋税公平问题。中央和省级政府要统筹利用好转移支付资金,加强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借助大数据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与精准度。第三,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富民导向。鼓励社会组织、慈善团体与高收入群体以无偿捐赠、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方式,对扶危济困、人才培养、技术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施以援手。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建立社会慈善、无偿捐赠和公益事业的道德监督与法制管理。形成更加开放的公益机构准入机制,发挥基金会与志愿组织的规划与帮扶能力,扩大群众的公益参与度,引领“从善如流”的社会风气。鼓励企业设置制度性的慈善安排与专项公益基金,强化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建设。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19]133。第一,挖掘思想贫困根源,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伴随国家对贫困人口帮扶力度的增大,部分群体却滋生出“等靠要”的懈怠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4],宣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避免居民收入用于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兴建楼堂馆所等不合理消费支出。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织密织紧乡村、社区、街道互联互通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地区添设棋牌室和读书角等有品位、接地气的文化空间,开展“文艺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用传统戏曲、广场舞等艺术形式充盈群众的精神生活。第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现代化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不良思潮甚嚣尘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打造科学化、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程,对老建筑、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式保护”,培养更多文化传承人和高层次文艺人才。第三,生产更多导向正确、形式多样与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文艺创作,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做优做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做优做强。坚持以文化人,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凝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挖掘红色资源,积极宣传“感动中国”“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营造学习榜样、热爱榜样、尊重榜样的社会氛围。

(四)形成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

贫困是发展的伴生性问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并不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如今,贫困发生的形式“从较易识别和发现的绝对贫困转变为难以直接衡量和辨别的相对贫困”[20]。相对贫困存在的长期性、识别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发现的隐蔽性等特点,致使相对贫困治理难识别、难平衡、易反复、易再生。第一,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薄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受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的冲击,刚刚脱贫的绝对贫困人口返贫风险极大。对于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虽然通过社会保障与政府红利性财政支出退出了贫困序列,因缺乏可持续生计保障而生活困难。脱贫攻坚时期受政策刚性约束,部分与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差异不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帮扶范围之外,这部分群体应予以特别关注。第二,凝聚大扶贫工作格局,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健全城乡共同体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城市反哺农村机制,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载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预防致贫返贫工作格局,构建教育、医疗、产业、环境多部门协同反贫治理体系,凝聚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的扶贫合力,打破扶贫工作“碎片化”的困境。第三,确定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与预警机制。相对贫困群体受收入不平等和分配不均衡传导诱发的社会剥夺感使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无法仅仅通过物质性补偿予以解决,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治理也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缩影。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台账,对收入低、易返贫的群众建立专门的账目信息,运用银行、医保等大数据平台比对,精准分析低收入群体的致贫返贫原因。设置相对贫困群体的动态退出机制,对需要救助的群体及时上报反馈,尽快落实救助政策。第四,发挥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子商务具有辐射范围广、开店门槛低、货架空间无限等特点,在实现物流设施和运输系统一体化的基础上,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大拓宽。不少农户纷纷尝试电商直播,除去产品销售的获利之外,还可以通过打赏和关注度获取额外收益。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孵化农村区域品牌,通过自营直采、开设扶贫频道、邀请名人带货等方式,以“电商扶贫”带动农民致富。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民生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8]36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需求,持续建设普惠性、基础性与兜底性的民生工程,完善长期救助、专项救助与应急救助多元的社会救助体系。第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教师计划,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素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切实保障问题儿童、厌学儿童、特殊群体儿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响应“双减”政策,使过度市场化的义务教育机构回归公共产品属性。高等学校以“双一流”建设、“强基计划”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层次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向基层下沉,重点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痛点”。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观,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提升医疗队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改善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坚持责任细化、责任明确和责任到人。第三,发扬孝老爱亲传统,强化中央事权对养老事业的集中领导。增设对经济困难、失独失孤、失智失能老人的专项财政补贴,支持专业机构提供助医、助餐、助洁相结合的上门服务。搭建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增加养生保健、继续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与产品的供给。重视老年人权益保护,依法打击网络传销、电信诈骗等非法行为。第四,完善住房供给,启动城市安居工程。依法打击房地产炒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推广长租房政策,合理调控租金水平,使租购住房在公共服务上享有同等权利。推进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与公共租赁房建设,将棚户区与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划与资源配置之中。第五,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促进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创造岗位、吸纳就业上的重要功能。面向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兴职业与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素质能力。公开透明发布就业信息,发挥反歧视劳动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发起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统筹失业人员再就业,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置公益性就业岗位。

四、结语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概括与实践探索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经济转型升级、阶层流动固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外部压力增大等挑战,共产党人要胸怀“国之大者”,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调节、破除精神贫困、治理相对贫困和补齐民生短板等领域为突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理论设想和远景目标,一步步演化为大政方针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劲活力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魅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李迅雷:迈向共同富裕共识下的投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