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2022-02-05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格局世界生产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2020年5月14日,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后,习近平又在企业家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央深改委会议、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等多个场合提及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概念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迅速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相关的专著。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策研究,特定的行业如教育、金融、制造业如何应对新发展格局,地方政府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哲学基础,以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指导。

一、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正确处理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部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外在条件,它会影响事物发展变化。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关键因素。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302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格局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动态循环。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交换分配消费,换回货币,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一国国内经济形成一个闭合的动态循环,即为国民经济循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各国之间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产业转移,世界各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之中,汇入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体系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前增多,互补、依赖日益增强。全球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扩大市场的范围,有利于各国资源能源的交换,有利于技术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各国和全球的发展。但是,各国都有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充满国际竞争甚至存在国际对立的世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必须牢牢掌握经济主权,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虽然存在着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但是有的国家仍然会为了本国利益而进行贸易的保护,利用自身优势对别国进行制裁干预。要想在经济上不受制于他国,必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认识全球化对推动全球发展的好处,又要充分意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机。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构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构建完整的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以免经济上受制于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2]

(二)增强科技实力,减少技术对外依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今世界各国进行着激烈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虽然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非核心技术的产品。美国也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限制出口。实践证明,核心技术应该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到、要不来、求不来的。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科技实力,减少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华为公司进行芯片禁售,使华为手机生产一度陷入危机,证明科学技术也是有国界的。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美GDP差距日益缩小,美国越来越把中国当成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背景下,提升科技实力就越来越刻不容缓。“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3]

(三)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粮食生产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出现危机就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别国可能会借机威胁中国,因此必须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要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粮食生产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工业生产也存在着牢牢把握工业生产自主权的问题,如果某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因为国际矛盾,别国对中国实行禁售,则会使生命财产甚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对于国际分工生产的产品,如果别国发生突发事件而无法生产其中一个零部件,则生产过程受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形成紧密的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目前一件产品的生产,从机器到原料,其生产过程可能要由许多国家来完成,虽然中国是许多工业品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但是许多资源、能源、零部件都来自进口,一旦外国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限供而无法供应时,则会使整个生产链、供应链面临危机,中国最终产品的生产会陷入停顿。因此,要增强生产链和供应链的风险意识和自给自足能力,充分利用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充分挖掘国内不同地区的自然优势,形成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自我循环。”[4]

二、坚持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正确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调整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好地参与全球化,更好地处理国内国际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体是由若干对象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整体是由若干部分来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和部分不同,整体拥有部分没有的功能,一个机器由许多零部件构成,但是其中某个零部件没有整体的功能。在有的情况下,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时,由于各部分的相互配合,产生出更高的效率。在有的情况下,整体的功能小于部分之和,当不同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时,由于相互矛盾,抵销了部分力量,最终结果小于部分的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国内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抵销,做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而不是阻碍者。

(一)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中国迅速成长为新世界工厂。中国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从世界各国进口大量的资源能源、工农产品、工业零部件,同时为世界供应大量的工业制成品。中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达到世界第一,中国进出口产值世界第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网络体系上的一个节点,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增强,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关闭大门,只会缩小中国产品的市场规模,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减少中国资源、能源的供应来源,提高生产成本;会减少科学技术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研发生产的成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走向封闭,而是维护经济的安全,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2]

(二)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先进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等成本控制优势,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在世界五百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二百二十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稳居全球第一,许多重要产品的产量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依靠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进出口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廉价优质的产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选择,降低了世界各国的生活成本,改善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由于中国实体经济占经济较大的比重,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都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帮助各国摆脱危机的最重要的力量。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西方国家经济出现衰退,世界面临东升西降的趋势,中国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体系,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在第三届进博会的演讲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5]。

(三)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是整体和部分的部分,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部分,各国经济循环构成了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一部分,国内大循环有机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循环离不开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双循环相互促进。”[6]作为国际大循环的一部分,国内大循环只有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促进国内大循环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中国GDP达到100万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5%以上,中国经济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中国国内大循环融入其中,也不是完整的国际循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矛盾。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国内大循环发展不好,中国经济发展不好,则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国际经济大循环过程受阻,国际大循环不好进而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反之,如果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则有可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健康,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产品,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国际循环健康发展,对中国的需求增加,为中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有利于推动中国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从而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2]

三、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推进经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由各类市场主体构成,各主体和市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畅通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7]从国内来看,国内不同地区相互分工,互为市场,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人员流动推动全球经济成为一个国际生态系统。随着航空、海运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便捷,国际分工日益细化,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当全球经济遇到波折时,原有平衡会打破,但是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调整可以达到新的平衡。全球经济生态系统从长期和全局来看具有一定稳定性。从世界整体来看,局部的冲击,可能暂时影响一国经济,一个地方经济,但是从全球来看,可以很快弥补修复地方性、区域性的冲击,很快建立起新的平衡机制。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系统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是由动力系统(心脏)、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的循环体系。生产部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是整个的动力系统,交换流通的铁路、高速公路等物流体系,相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大动脉。通过大动脉把商品运输到了主要节点。再通过分流体系的毛细血管把商品送到了最终消费者手中。

(一)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再生产过程的加快,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任何一个或几个过程受阻甚至中断,则再生产的循环过程速度降低或被打断,则经济增速降低甚至停滞。如当疫情爆发时,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而采取的停产停工措施,会使生产过程中断,进而使后续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受阻。同样,如果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交通受阻,交换过程受到影响,产品积压,商品卖不出去,后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也受到影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畅通再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生产效率,做好生产要素的流通,加快生产流程,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要健全市场体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促进合理分配,减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要加快消费侧管理,进一步实施拉动内需战略,更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2]

(二)畅通国际经济循环

新航线开辟之后,各个大陆通过海运联系在了一起,扩大了市场的范围,形成了世界市场。其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日益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8]35随着生产的全球化,消费也日益全球化,“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8]35。全球化扩大了市场的范围,有利于资源和产品在更大的范围配置,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各国的生产主体、市场主体和经济环境,共同构成了全球经济生态系统。当系统的一个或若干个环节受阻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循环,甚至会产生蝴蝶效应,产生全球的危机。一个手机由许多零部件构成,这些零部件由多个国家生产,如果某一个国家发生突发事件,使生产过程受阻,则会使手机的生产组装受到影响。世界各国互为市场,如果某一个国家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发生战争,而使进口受到影响,则会倒逼,使生产过程受到影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利用“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海运、空运、陆运等国际交通运输,打通堵塞国际循环的障碍。

(三)畅通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体系。如果中国国内循环过程受阻,则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循环。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停工等原因中国的生产受阻,使中国出口减少,影响其他国家的消费。如果全球循环的动力衰退,也会使中国国民经济循环受阻,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当全球危机爆发时,国外需求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进口减少,会使中国生产受阻。要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循环问题,既要采取措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国内经济循环,也要利用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畅通全球经济循环。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

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发展的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7]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弄清楚“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受”的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人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依靠人民,新发展格局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增加国内消费占整个经济的比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人们生活消费的需要,更好地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7]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需要加大进口商品的力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是最具积极性主动性的因素。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生产过程需要提高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出更好、更多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交换过程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加快流通过程,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加快进行。消费过程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生产更多符合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产品。交换过程也需要建设更加富有竞争力,富有配置效率的市场。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取得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由于资本逻辑,资本尽量榨取剩余价值,压低工人工资,积累资本用于扩大生产,以获取更多的价值,这样财富在资本家一极积累,而贫困在工人一极积累,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随着财富的过度集中,资本家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而工人没有消费能力。最终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出现了经济危机。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循环进行。

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是在新发展阶段,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阶段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阶段仍然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需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7]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转变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也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创新的理念。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好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快速高效运转;只有协调,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生产力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更稳定健康的发展;只有绿色发展,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开放发展,才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好地外部环境,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进行,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提高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更高的层次,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9]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

总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大变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需要坚持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需要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猜你喜欢

格局世界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