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统一中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2-05周松峰
周松峰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2021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可以领会到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迅速发展的产业。要全面振兴乡村以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就要适应乡村文化建设现实状况,按照新阶段的要求,面对新格局的情势,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美好精神生活的发展,又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发展。然而,在城乡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现实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规模上显得有点小而散,在品质特征上有点平而淡,在多业融合上有点松而弱,在乡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务必按照新发展理念内在要求,在实践中辩证地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以做新文化产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做好文化,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以做强文化产业。
一、在辩证统一中意识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价值在于培养与现代化乡村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在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进程,在于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一)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农民
文化的时代使命在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在于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3]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建设主体即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又归究于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及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又在文化环境下推进实践,人类在文化进步中走向文明。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以公共文化事业的形式不断丰富与发展,又按市场的内在机制以产业发展的形式不断走向繁荣。据此,乡村文化产业既有社会效益要求,又有经济效益追求。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性,强调文化产业在繁荣发展过程中以文化人育人培元。只有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以文化人,培育和塑造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时代新农民。
(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进程与步伐
以战略的观点看来,乡村全面振兴必定实现的重要依据在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历史积淀。就自然环境来说,近现代以来,由于工具理性的形成,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而失却应有的理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越加关照而加以大力的修复,但城市生态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较难修复的,而乡村却相反,在当下关爱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很快得以良性的回归。就文化积淀来说,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较大部分是乡村农耕社会的发展史,人们在乡村生活过程中创生与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此,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比较优势,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能以支住性产业的方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加快乡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三)推进融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外经济循环的竞争力。据此,各条块社会经济发展都应“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4]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就在优化乡村社会经济全面振兴的内在结构和增强国家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一者,乡村与城镇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的朝阳产业,在高质量的发展过程中便可优化乡村社会经济的内在结构。二者,乡村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的融合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产业整体优化提质的过程,也是优化社会经济整体结构、改进社会经济整体质量的过程。
二、在辩证统一中认识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足
改革从农村开始,发展先从农村起步,乡村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取得伟大成就,许多乡村文化资源既得以开发又得以保护。但以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文化产业在规模、品质、多样融合等方面尚存一些不足与短板。
(一)布局欠佳效益较低,品位不足效益有偏
乡村一般是依据山水地理而分散坐落于山间田野,大多由中原民族在历史的战乱迁徙过程中定居繁衍而来,大的村落几千人,小的村落几百人,村中往往同姓的多,杂姓的少,风俗习惯较为划一,宗教信仰冲突甚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乡村文化产业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各自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特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较快地发展起来。但实地考察来看,乡村文化产业的分散式小规模经营,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内香,缺乏一种规模化经济和前瞻性规划,每每是住在地的自娱自乐,缺乏一种后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支撑。
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乡村传统文化万变不离其中的是儒释道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原则是“人生谷为宝,继世书留香”。乡村儒家以仁为本的经世思想体现于祠堂、家训、教育和风俗习惯中,道家主要体现于神仙宫殿里和人生红白礼节间,佛教主要体现于佛事与道德敬畏中。这些传统文化在不同乡里的衍化及其不同历史表现便成为乡村各地的文化资源,而乡村资源的开发和产业融合发展要体现文化育人化人的原则。但是,由于乡村文化人才的缺乏和管理上的一些缺位,文化传统的守正创新往往显得不足,现实的表现就是品味尚待进一步提高,正能量有待进一步激发,有些乡村文化产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多,关注社会效益的少,存在偏离社会效益首位要求的现象,走得乏力,走得不远。
(二)体系健全尚需努力,融合乏力急需加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产业做大做强做好的先决条件,产业的系统性创新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市场体系上缺乏一种更有效的要素投资途径与统筹。现实的表现是,乡村文化产业要素投资大多是乡村振兴的项目扶持的起动,市场机制下社会投资的积极响应略显不足;在区域性市场营销上缺乏一种前瞻性的内外市场统筹与抱团取暖策略,大多是个案性的自我欣赏和在地消费;在文化资源的取舍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将被遗弃的或封建迷信的东西当作珍宝,在产业化上大加宣扬,而政府未能在文化属性上加以有效监管和规范。这种市场体系不足根源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思维、机制、人才、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系统性创新存在缺位与缺失。当然,系统性创新本身需要产业体系的对应配套和推动,只有在产业体系健全的条件下,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才有可能顺畅推进。
乡村文化产业体系不足在产业融合上的表现就是融合联动乏力。乡村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支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自觉的相关性产业的交互融合与联动。然而,乡村文化产业在交互融合上还有些不足,一是公共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度不高。文化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公共文化与产业文化,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往往很难严格区分开来。正确的是在统一规划引导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现实是搞花架子的多,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二是文化产业块状和带状联动不足。乡村文化显点式分布,在区域上应是凸显特色的抱团发展,才能成规模地开拓市场,然而,乡村文化产业往往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与竞争力;市场是无边界的,乡村文化产业在跨域融合和跨业融合上也是无边界的。可是,乡村文化产业由于人才的缺乏和起步的相对滞后,在空间上的跨域融合不足,在行业上的跨业界融合不强,在线上线下的融合相对较弱。而这种多视角多领域融合的不足,就很难把乡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凸显产业的市场地位和价值。
上海市水资源管理系统以水资源实时监测的建设和完善为基础,以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应用为核心,以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考核为目标,其基本要求是:实时掌握全市规模以上取用水户取用水情况、动态掌握重要水功能区及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动态掌握全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基本信息;在线监督全市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费征收、计划用水等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开展水资源调配,逐步增强对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要取水口实行体系化控制的能力;动态掌握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及应急处置情况,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反应和及时处置。
三、在辩证统一中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背景下,面对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不足,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作为的辩证统一路径应是在传统与现代相衍接中做新乡村文化产业,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做好文化产业,在生态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中做强文化产业。
(一)在传统与现代相衔接中做新乡村文化产业
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既要体现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继承,又要体现文化传统的时代守正创新,还要体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光大。
1.在乡村文化资源的时代创新中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在本来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中发展,文化之所以从本来走向未来,就在于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人们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同,生存的环境与形式不同,本来的传统文化就要因时而变,因时而异。乡村文化产业以乡村文化传统为资源,而产业的发展是时代的发展,表现的是新时代精神生活方式,满足的是当下时代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乡村文化产业要适应时代而高质量发展,不仅内容上要有时代的创新转化,而且形式上也要随着时代科技进步而不断更新,可以是旧瓶装新酒,也可以是新瓶装旧酒。
2.在乡村文化生活的时代表现中拓展文化产业
乡村文化生活既是历史的承接又是时代的拓展,乡村社会经济随着城乡经济的抱团式发展与内在互动互补,乡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多样化而显现市场化模式,社会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不再局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田园生活方式,而是多行业多职业的社会生活,乡村精神文化也就日趋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不再只是耕读持家下纯农耕文化生活。就此,乡村文化产业在传统的承接上,不单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应积极表现乡村现代文化生活内容,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承载乡村时代鲜活生活的内涵,用时代的新艺术展现乡村精神生活的新内容。从而既在市场上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又在内涵上增添乡村精神生活的时代气息,还在步伐上跟上时代前进方向,开拓乡村文化产业的新境界。
3.在乡村文化精神的时代继承中推进文化产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发展乡村文化的时代意义在于构筑乡村振兴的时代精神、价值和力量,乡村文化产业只有在市场的消费过程中使人精神得以自强,才有最持久的市场美誉度、知名度。就此;乡村文化产业传统衔接中最根本的是乡村文化精神的时代继承。比如,乡村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乡村人以无尽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乡村道家文化传统中的生态自然观给人以道法自然的生态意识……尚若以之为主题加以产业化的营销,对当代乡村人民奋发有为和道德规范定然很有补益,也定然会赢得广大的市场。
(二)在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做好文化产业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既体现在过程的有效性,更体现在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会效益目的性。实践的着眼点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着力点是文化属性的使命担当,着重点是体现乡村新时代的多彩生活。
1.着眼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辩证统一,文化又是先进与落后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追求的自然是经济利益。但是,文化产业的属性是文化,以落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和迎合市场低级庸俗的文化需求,虽然可获得一时的市场和收益,却作为精神鸦片毒害着人自身,最终必将丧失市场而走向灭亡。乡村文化产业本质内容是文化,社会责任担当应是以先进的文化化育乡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6]从而在此基础上赢得市场,赢得人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更强大的高质量发展。
2.着力于新时代乡村文化使命的时代担当
文化产业姓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乡村文化产业的时代使命在于化人育人培元,在于以先进文化化育广大农村乡民的精气神。“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7],乡村先进文化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原则,以高尚的思想道德感染乡村的人们,让生活于广大农村的人们在高尚文化生活过程中潜移墨化地提高思想境界,激发向处向善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仅仅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忘却社会责任的操守,以虚幻的鬼异的低级的庸俗的文化迎合农村中某些非理性的文化需求,毒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3.着重于体现乡村丰富多彩的现实新生活
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乡村人民生产生活于希望的田野上,乡村人民总是在美好生活的企盼中前行,在希望中奋进,如果没有未来愿景的追求与信念,人们就会在失望中走向衰落。然而,现实生活是歌也是坑,乡村人民总是在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不断地克服各种风险和困难中前进。乡村文化产业立足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服务于乡村的全面振兴,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带给人们继续前进的美好愿景,赞颂乡村平凡中的不平凡楷模,回答乡村人民身边的时代问题,彰显乡村奋斗不止的时代风貌,展现乡村人民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指明未来美好发展的方向,往往使乡村文化产业深具乡村底气,充满乡村泥土气息。这便为乡村文化产业开拓广大市场、实现消费共鸣、取得乡村人民共识打下基础,从而使自身更具广阔的市场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在生态与人文相融合中做强文化产业
乡村的最大亮点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分布和城镇对照下的比较优势,乡村的可贵之处在于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多较早保存,“跨界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和成功模式”[8],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全面有效地推动生态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以做强文化产业。
1.在生态和文化内容互补融合中做强文化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全面振兴既以自然生态保护为条件,又以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为优势,大力发展无烟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乡村生态自然旅游这种无烟产业,相对城镇来说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更有广阔的市场条件,因为在后工业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向往田野诗般的乡间生活,自然也就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越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人是自然环境的存在物也是人文环境的存在物,在新时代,人们生活的向往将不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高的将是“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的奴仆。”[9]这样,乡村既是生态环境的乐园,也是古朴文化的自然回归,人们在水泥森林之久后回到乡间自然之美时,不仅仅是看山看水看石头,更多的时候是农耕文化的品味、体验和启发,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和推进一定是在生态和文化内容互补性的正相关融合中展开。
2.在生态和文化点面区域融合中做强文化产业
在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百里一风,十里一俗,广大乡村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生产条件各异,各个乡村生活习惯、人情事故、精神追求都体现着乡村自然景观与文化情形的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乡村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发展,一是要展示区域性乡村融合的整体共性,二是体现区域内在的多样性区别与绚丽多彩。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与人文融合中的区域共性发展是相对整体的个性特征整合,发展的策略是区域性产业的抱团推进,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面,而乡村区域内村落的个性化发展是融合发展的点,凸显的是乡里和村落的多样繁荣,乡村区域性生态和文化的点面有效融合实质上是乡村区域性的生态和文化的资源有效融合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区域繁荣与昌盛,进而做强整体乡村文化产业。
3.在生态与文化新格局新融合中做强文化产业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与人文融合发展相应地要在新发展格局下顺势而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以结构性调整达到全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文化的区域差异化与多样性需求决定着各区域文化市场潜能的存在和市场开拓的必要,乡村文化的区域多层次性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一种客观的内在参照与前进的目标。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与人文融合发展既要从区域的内在融合求得高质量发展,又要从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出发寻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自觉地纳入内循环体系之中而积极地从中做强文化产业。
概而言之,新阶段、新征程、新要求,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新阶段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又是乡村文化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自觉行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发展,又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时代新发展。而新发展理念内涵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面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距与欠缺,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在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创新性地打足内在发展动力,又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中养足品质魄力,还要在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辩证统一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