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价值与厚植路径
2022-02-05于婷婷
于婷婷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家国天下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联系个人、家庭、国家与世界的情感纽带,也是人们千百年来对实现家、国、天下一脉相通的理想追求。个体对梓乡故里的归属与依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是家国天下情怀的呈现。它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公民个体营造良好家风,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庭幸福生活,推动建设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国家,同时激励公民个体以深厚的人类关怀与世界情怀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家国天下情怀不仅是推动全体人民努力奋进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向前的精神支撑,也是促进整个世界和谐稳定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以及厚植路径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有利于增强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爱国热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基本内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基本内涵。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主张坚守爱民敬民的民本主义立场,在对待家庭与国家关系上强调秉持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待国家与世界关系上主张推崇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情怀。
(一)爱民敬民的民本主义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550中国古代社会也不例外,统治阶级制定一套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使人民群众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但中华先哲基于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要求提出爱民敬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重要元素。
例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思想,荀子继承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立君为民”思想,主张人民的主体地位。另外,中华先哲也对“天命”作阐释,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这种“君权民授”的思想体现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后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的主张,强调君主是客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但这与传统文化中忠君的思想并不矛盾,朱熹曾言“尽己之心为忠”(《中庸章句集注》),也就是说“忠”并不是无条件地顺从君王的指令,而是意味着做事要遵循本心,符合道义。因此,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爱护、关心国家的主人——人民,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一个重要内涵。
(二)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感来源于并超越对家庭的情感,是个人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始终坚持履行爱国的义务先于履行爱家的义务。这种家国一体的情感、集体主义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如《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晋平公想要祁黄羊推荐适合做南阳令和太尉的人选,祁黄羊从国家利益出发,推举自己的仇人解胡和自己的儿子祁午,这深刻体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家国一体的情感。这种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不仅在百姓身上体现,同时要求统治者个人也要舍弃一些私家利益而爱护天下万民,如《尚书·周官》中记载“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主张统治者要注重国家整体利益,为社会大家庭服务。儒家“仁”的思想也正是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体现,“仁”就是“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但是这种“爱人”也就是广泛的爱是从哪里来呢?《论语·学而》中解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是说,对国家的热爱是从家庭的亲亲之情发展而来的。正是传统文化中这种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这种理性的历史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
(三)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情怀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在主张爱己家国的同时,强调要有宽广的天下胸怀与国际主义情怀,达到爱国与爱天下的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谦和友好的态度看待自己与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关系,国际主义情怀体现在民间交往与国家官方往来联系中。在民间交往方面,中华人民与丝路沿线人民在长期的友好相处、和平交往中而锤炼形成的“丝路”精神就是蕴含国际情怀、天下意识的一个生动体现。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民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当时一些欧洲国家称中国为“赛里斯”,意思就是“丝国”,中国商人的友好、谦和让西方人极为赞赏,正如《史记》记载的希腊作家马塞里奴斯说:“赛里斯人和平度日……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5]22在国家官方往来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主张将仁爱精神推及世界,德泽天下。《道德经》中写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种具有世界视野的天下情怀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弘扬,而且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尚书·尧典》中写道:“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夸赞尧既齐家治国又有超越家国的天下意识。这种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促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平交往,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现代价值
内涵丰富的家国天下情怀深刻揭示家、国、天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家国天下情怀仍然凭借其精深的思想底蕴,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强化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准线
对于个体来说,家国天下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对国家以及对世界的情感和境界追求,并会不断激励人们自觉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一方面,家国天下情怀是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水平、科技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更加要求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爱家、爱国、爱天下的家国天下意识实际上正是一种道德规范,其中的核心内容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帮助人们坚定理想,树立家国天下意识。另一方面,家国天下情怀引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风气,一些人将个人利益的“小我”与集体利益的“大我”相对立并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这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6]78这说明,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因此,家国天下情怀定会固牢人民、国家与世界之间的深厚感情,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人民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家国天下情怀的弘扬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成员与民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强烈吸引与融合共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饱含‘国重于家’深情的‘家国情怀’,映现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心怀社稷、舍身报国的理念根脉和精神灯塔。”[8]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论是在战争频繁的民族生死危亡时刻还是改革开放等上升发展时期,家国天下情怀都以强大的凝聚力与精神动力引导并激发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态度和担当携手向前,团结奋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9]在这种深沉而又坚定、本真而又自然的家国天下情感的召唤下,中华儿女在精神上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将国家的远大理想牢记于心,在行动上不断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每个中华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0]因此,家国天下情怀的涵育,引导着中华儿女在众多利益面前为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凝心聚力。当然,其在时代发展中的不断沉淀,也必将在更高阶段上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发展凝魂聚气,提供精神支撑。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根基
对于人类世界来说,家国天下情怀并不是搞封闭主义,也不是搞排外主义,而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的态度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超越固定的地域界限,打破各民族文化的隔阂,克服不同社会制度的障碍。家国天下情怀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国际主义视野承载着全人类向前发展的崇高使命,呈现着中国特色的世界意识和大同观念。作为家国天下情怀的现代续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受到这一博大观念的指引。在当代全球发展变化下,习近平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里汲取营养,在国家发展规律以及治理经验中得到启迪,创造性地提出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作为精神根基的,其将爱祖国与爱世界有机统一。同时,也将谋求自身利益与自觉承担人类责任相结合,映现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习近平指出: “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1]正是在这种家国天下情怀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超越一国之利,致力于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平等对话与共同发展,这既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充分彰显我国“本于家国又高于家国”[12]的世界意识。
三、厚植家国天下情怀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条件下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以及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都需要家国天下情怀的弘扬。虽然家国天下情怀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需要正确对待家国天下情怀面临的挑战,保持好实现个人、民族、世界发展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活力。因此,对于市场经济对集体主义的冲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的危害等问题,都要求我们凝聚价值共识,以“修齐治平”[13]思想大力弘扬家国天下情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行。
(一)明德修身以养个人情怀
明德修身,即从个人品德角度来要求个体要正确认识自己,准确自我定位,要自觉锤炼品德修为,在慎独中养德修身。明德,就是要求个人明白要明什么样的德、怎么样明德的问题,它是对个体自我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修身,就是要求个人通过修身的方法来实现“德”,它是对个体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追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养个人情怀。对处于新时代的每一位中国公民来说,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觉将个体融入社会、将小我的个人利益融入到大我的国家利益、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理想当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要求新时代的每一位中国公民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不断锤炼自身品德修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个人情怀。首先,在新时代中国公民对国家的感情方面,“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启示着今天的我们要以一颗忠诚之心对待祖国、人民和党。其次,在新时代中国公民对社会的感情方面,《礼记·礼运篇》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求新时代中国公民时时刻刻以公共利益为重,自觉履行好社会公德,心中始终要装着人民,不能以自己的一私之利而损害公共利益,要顾全大局。最后,在新时代中国公民自身方面,“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旅獒》),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公民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小事、细节上下功夫,在慎独、慎微中修身养性,自觉净化自己的生活圈,培养自己的个人情怀。
(二)齐家治国以立家国情怀
齐家治国,就是在保持个人小家庭和睦的同时也重视国家的发展建设,这既是一种传统的国家治理方法,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展现。齐家治国可以包括“家国”和“齐治”两层含义:“家国”就是要求个人知道家庭和国家的真正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是价值判断的层面;“齐治”就是要求个人在价值追求层面有所作为,就是要知道怎样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因此,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在过好自己小家庭生活的同时,自觉为社会大家庭服务,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不断地了解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断地了解如何发展建设自己国家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首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公民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个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历经艰难而探索出的独特复兴之路,同时也是吸收中华优秀五千年文明与全人类文明成果的营养而形成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因此要正确认识并不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6]18,新时代中国公民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力量,坚持不懈地听党话、跟党走,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公民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在新浪潮中不断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公民实现齐家治国的根本价值追求[14]。新时代中国公民要自觉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勇于抓住时代机遇,将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价值融入到伟大事业中去,在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不断砥砺自我从而培育家国情怀。
(三)平天下以塑世界情怀
平天下的“平”是指平和、舒顺,利于管理,平天下即在整个世界内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天下太平,达到长治久安。从传统语境下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在传统文化视阈下对平天下价值的极大肯定,它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最高理想,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世界情怀的体现,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从现时代语境下看,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6]538是对平天下的现代价值判断,世界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世界,世界属于全民族、全部国家、全人类,并且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平等存在,世界文明也是由各国文明共同组成,各国文明同样属于人类共同文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522是对平天下现代价值追求的阐释,在现代的国际化浪潮中每个民族、国家都应该放弃排外主义、民族主义,努力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家园,不断地追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以形成一个和谐友爱的世界环境。总的来说,平天下并不是要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统一起来,而是实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平等共存,平等追求发展机会,平等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因此,新时代中国公民要正确认识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增强新时代中国公民的人类关怀,塑造世界情怀。同时,新时代中国公民不仅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更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结合,在明德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家国天下情怀与世界情怀,用实际行动提高自身、报效祖国、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