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时间思想
2022-02-05赵异
赵 异
(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2)
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时间思想,是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时间的直接论述和他们的著作中、思想中蕴含的空间时间观点整理概括出来的空间时间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较少直接论述空间时间问题,但其著作中却蕴含着大量关于空间时间的科学看法,两者的综合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的空间时间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时间内涵的看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内涵的可能观点
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内涵的可能观点,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依据他们当时关于空间的看法并不属于空间问题,但依据当代哲学关于空间的规定却属于空间问题的思想观点。
什么是空间?虽然哲学史上关于空间问题的专门论述很少,但哲学家们在其著作中提及空间问题的情况却十分常见。因而关于空间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如柏拉图主张空间是“接受器”,亚里士多德主张空间是“处所”,牛顿提出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概念,康德主张空间是先天感性直观形式之一……当代最有影响的关于空间问题的理论是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列斐伏尔虽然没有直接为空间下定义,但其关于空间的论述中却鲜明地揭示了他关于空间的内涵的看法,即空间是三元的和社会的。
所谓“三元”也就是差别性的三维。列斐伏尔是一位社会批判家,在批判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同质化问题过程中,他通过差异性找到了空间性,因为空间必然是多维、多元的。但他发现空间性在历史上却难以稳定下来、确立下来,而是不断地“滑向”时间性、被时间性遮蔽。他断定,不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是空间性的,就连二元论也最终成为一元的时间性的。他认为,空间要成为空间,靠一元性、二元性都不可,起码在理论起点上它必须是三元、三维的,才能“立得住”。于是他提出了物质、精神、社会三元空间辩证法思想,即三个异质性存在物“彼此不可分离的同时并存的三个面向维度。”[1]这一理论是他对人类思想史几大思想流派关系的概括。在他看来,明确规定了这三大元素的存在,那么空间就“立住”了。
空间是社会的。列菲伏尔曾提出“社会空间”概念。列斐伏尔在三元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社会空间”概念是“顺理成章”的理论推进。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因此,在社会批判过程中提出的三元空间辩证法必然包含社会维度、社会性。但是若从空间内涵发展的维度看“社会空间”概念或他同时提出的“空间生产”概念,就具有相当的创新性、进步性。因为在列斐伏尔之前的哲学史中关于空间的规定大致有两类:绝对空间和物质空间。在这两类空间概念基础上,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概念将空间概念的内涵由抽象的无人的空间提升到了人的空间,其意义重大。
总之,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关于空间内涵的理解具有两大基础规定:三元性和社会性。
我们回过头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内涵的可能看法。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的直接论述中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关于空间的定义,同时我们又十分遗憾地发现:他们的相关论述是在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空间是场所意义上使用空间概念的,也就是说,就概念的内涵意义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同亚里士多德关于空间的定义。难怪一些西方学者批判马克思用时间遮蔽了空间。但是当我们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时,令人震惊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大量的论述中包含着鲜明的、深刻的、更加科学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概念所意指的空间性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多元性和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有多处关于空间的多元性、差异性、异质性的极其重要的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与费尔巴哈、黑格尔的对话,相互批判创造性地提出新唯物主义的第一张“草图”——对象性活动原则。对象性活动理论中明确地提出并极力强调了多元性、异质性问题。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中,发现黑格尔哲学中还有被费尔巴哈等人忽视但极其宝贵的东西,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同时,马克思还发现,黑格尔辩证法仅仅是关于辩证法的形式上的天才猜测,而实质上它是虚妄不实的、非真理的。这是因为黑格尔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的否定之否定活动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抽象的精神活动,仅仅是在自我意识中抽象的自我设定,并不是真实的人的自否定活动。马克思指出:“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2]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天才猜测的致命局限性?洞穿“意识的内在性”!即将辩证法从自我意识中、从形而上学中、从唯心主义中“解放出来”,使对象性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即积极地扬弃自我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为感性人的实践活动、现实的对象性活动。
关于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认为其中必定包含三个元素即两个个体人和自然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为“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3]。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实践活动是由两环节构成的,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否则,对象性活动就无法克服“意识的内在性”、无法克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马克思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4]。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源出形态中、第一张草图中包含着三个基本因素、三个异质性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思想包含社会性因素。
为什么对象性活动原则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呢?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主题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因此,人的因素不可缺少,自然界因素也不可缺少,但为什么必须是“两个”“个体人”呢?这是因为人成其为人必定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象性活动三个元素中必定包括两个个体人,而这正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论述中包含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对象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政治经济学,即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可能的内涵中包括了当代空间概念的两大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其博大的思想中包含着当代空间概念所意指的内涵,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可能内涵的思想比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更深刻、更基础。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以更具体的方式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表达了空间时间辩证思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基础”“上层建筑”等空间形式的比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开显了其空间辩证法思想,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三要素之间是多元差异统一关系即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空间内涵界定为:多元差异统一活动。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时间概念的可能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仍然没有直接为时间概念下定义,但是他们却明确概括了时间的根本特征,如“劳动时间本身只是作为主体存在着,只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6]“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的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7]。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所谓积极的也就是能动的、发展的,发展也就是辩证否定过程,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否定产生活动看作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时间内涵的理解概括为一元自我否定或一元否定之否定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时间的理解来自对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扬弃。黑格尔主张,达到真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时间、概念和发展,而概念即思维、思想、精神、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经过奋斗、痛苦、忍耐并扬弃中介环节达到真正的自我、真正的精神、思想,其中时间就是自我意识的时间、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形式、自我意识的积极方面、自我意识的否定之否定活动。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而创立对象性活动原则。对象性活动作为实体、统一体自我综合、自我否定、自我运动即其历史性、时间性。因此,时间是对象性活动的否定之否定活动,时间是对象性活动的内在的、基本的形式。同样,空间也是对象性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内在形式。
以上我们探究了辩证空间、时间的基本内涵。由于辩证空间、时间是空间、时间的完满形式、“绝对”形式,而知性的空间、时间形式仅仅是其环节,了解空间、时间的辩证形式是了解空间、时间的知性形式的前提条件。如同辩证空间、时间是辩证法的具体形式一样,知性空间、时间也是知性的具体形式。由此,我们断定,在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知性空间就是多元因素的外在关系及其互动,知性时间即一元因素的均质化环节之间的关系。
二、空间时间的分类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时间概念运用的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大致把空间时间划分为生活空间时间和哲学上的空间时间两大类。
生活空间和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生活空间和时间。
哲学上的空间和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论著中将空间和时间分别作为知性空间、时间和辩证空间、时间来使用。
知性空间和时间。知性空间是指空间诸多(三维)要素之间是外在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看法: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8]。又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现象: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分离、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分离、工人同自己的自由自觉活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分裂的资本主义社会等。知性时间是指均质的时间关系。例如表征“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人劳动时间等。
辩证空间和时间。辩证空间如对象性活动中三个基本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条件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或不论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与否、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否,在统治阶级看来,它们之间都是处于和谐状态或可以达到和谐状态的。辩证时间主要体现为对象性活动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以及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的社会革命现象。简单说,辩证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的自我否定之否定活动。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时间关系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时间特征的思想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点中的辩证空间可以概括为多元差异统一活动,辩证时间可概括为一元对抗统一活动,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获得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空间时间的一些基本特征。
1.多元与一元的区别。空间是多元的,至少是三元的,时间是一元的。在对象性活动原则中,三个不同的存在者构成了对象性活动的三个基本元素。关于空间的多元性,列斐伏尔有十分出色的分析。他不仅发现了历史上空间一次次没能确立起来的失败事实,而且汲取其教训,明确规定了空间三元性。从而在理论上明确把空间性“立了起来”。这一点上,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共同之处。
2.差异统一与对抗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显示:空间是差异统一关系、时间是对抗统一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论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差异性的,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对抗性的,也不是同质化关系。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达到了高度发达程度,人类共同掌握了生产资料,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构成了和谐关系。在黑格尔哲学中,他具体区分了差别和对立以及矛盾的关系。他指出,事物的发展经历了差别、对立和矛盾三个环节。差别阶段,事物之间的矛盾尚未发展到对抗性质,关系比较和谐,而到了对立环节,则“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对抗性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显示:时间是对抗性统一活动。这里的对抗也就是斗争性、否定性,即辩证的相对彻底的否定性。这里的“相对彻底”是指这种否定是统一关系关照中的正相反对者的否定、激烈冲突和一方战胜另一方,是事物发生质变,即绝对性的对抗。这种对抗的绝对性在康德那里是他虽不知什么原因但坚信其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在费希特和黑格尔那里被解读为人类精神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揭示了这一极端现象。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生产资料私有制现象;而生产力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公有制又必然扬弃私有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们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动了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9]。这种“相对彻底的否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商品经济活动来分析这种正相反对现象存在的原因。在古希腊,其地理环境极大影响了其经济形态,即商品经济特别发达而农业经济十分落后。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须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这就导致“彻底的”私有财产的产生。这种“彻底的”私有财产在逻辑上就表现为亚里士多德的由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构成的形式逻辑规则。这三个规则使古希腊人在思维上、思想中达到了“绝对性”“彻底性”,这种“绝对性”的斗争又在辩证逻辑中表现为辩证的相对的绝对性即质变。
严格说来,对立、对抗统一情形介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因为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是二维的,但对抗统一引其服从时间性因而具有时间特征,但同时因其二维性同时又具有某些空间性特征。因此,它处于空间与时间之间但本质上是时间性的。
3.调节与扬弃。空间重在通过调节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达到和谐。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活动。时间重在扬弃而达到自由、完满。扬弃源于发展,时间是一元元素自我否定之否定活动,即自我发展活动。在黑格尔看来,发展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即灵魂,黑格尔将这一思想在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基础上,发展为现代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发展看作过程、看作外化,看作对象性和对象性的扬弃的思想,并在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辩证法基础上,获得了对象性活动原则。而活动、发展必然要消灭旧质、产生新质。
4.主观应然性与客观必然性。空间关系的调节具有突出的价值选择特征。如经济危机到来后,政府究竟具体采用哪种克服危机的手段,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某种利益要求在几种供选方案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或然性。但时间的否定性却强调其客观必然性。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旧的生产关系一定会被扬弃,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必然要求。当然,这是就理论意义而言,具体现实中如何调节生产关系也有选择性。
5.量变为主与质变为主。空间调节以量变为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的、没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调节经济、社会结构、关系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社会有序。又如,中国传统社会虽历经多次王朝更迭,但主要矛盾仍然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辩证时间则以质变为主。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扬弃私有制、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空间与时间联系思想
1.辩证统一。对象性活动原则中,三个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统一活动与对象性活动的否定之否定活动互为前提。并且,在扬弃私有财产环节中,否定之否定的时间性一般情况下居主导地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多元差异统一活动居主导地位。
2.均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抽象的空间时间形式,所谓空间不过是实践活动、对象性活动的空间形式,或空间形式的实践活动、空间形式的对象性活动,所谓时间不过是实践、对象性活动的时间形式或时间形式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
3.二者都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论述了实践的时间形式的能动性。同时,他们主张,时间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受动性,例如,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即否定之否定活动受制于生产力等条件。同样,空间形式的实践也不仅具有受动性,同时也具有能动性。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是生产活动进行的条件,又是劳动的成果。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辩证性的空间与时间关系问题。知性空间与知性时间的特征及其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它们的区别是外在关系和均质化的存在物。知性空间是诸要素之间外在的异质的僵化的关系,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将人作为知性物来理解。知性时间是均质化的存在物。如表征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抽象的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知性空间与知性时间本质上都是形而上学一点论。
结 语
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时间思想的内涵、类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空间时间思想,深入理解和更好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新马克思主义对话,有助于深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究竟是“时间率领空间”还是“空间率领时间”等问题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东西方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