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
2022-02-05余劲草
余劲草 张 艳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主基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印证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2]也证明了“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一、“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契合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奋斗历程说明: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新的伟大奇迹;我们放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无法推动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中国共产党想要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就不能离开人民群众来谈“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来推动伟大事业的进程。
(一)“为人民谋幸福”必须坚持想人民之所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现实角度来看,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从人民群众的真切期待和根本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聚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因而,在这个创造更多中国奇迹的新时代,想要兑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聚焦人民群众的核心关切与实际需求,以更切实、更扎实、更踏实的方式为人民谋幸福。
从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客观角度来讲,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期待,使他们实现客观获得和主观满足的有机统一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带来了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的获得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民主权、充满希望的新社会。人民群众也不再受西方列强和封建地主的肆意压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获得感,国家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人民群众解决了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和思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要着力提升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出发,聚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幸福感其实就是人们基于国泰民安和生活美好的个人体会,是由于自身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得以实现而产生的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代社会任人压迫、建国初期温饱不足再到如今全面小康;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一穷二白、飞速发展再到如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站起来、从大国之争和内忧外患中富起来、从世界动荡和重重挑战中强起来。中国人民更是倍感骄傲和自豪,内心的幸福感更加充实、愈加充盈。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现更大的历史飞跃、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人们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个人感受,是对国家安定和自身安稳得以实现的一种主观肯定,实际上是基于国家强大和生活富裕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和物质保障的有机统一。从建国初期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再担心人身安全,不再担心温饱不足的生活困境,安全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当前世界局部热战和大国博弈、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突发性医疗卫生事件等都使人民群众对安全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想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二)“为人民谋幸福”必须坚持解人民之所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4]如今,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能不能吃饱饭、穿暖衣、有书读、有人养,而是吃得是否健康、教育是否优质、环境是否优美、生活是否幸福。想要妥善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党就必须保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情怀、秉承“德莫下于克民,行莫厚于乐民”的理念、遵循“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原则,真正找到民瘼所在、民忧所系,尽心尽力为人民出主意、想措施、求利益,口惠实至地做好每一件利民之事,否则又何谈安民之政?遑论赢得民心?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精神文化、生态文明、优质教育等方面扩展和升华。人民群众“小细胞”构成了国家要事“大机体”,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关切的问题,人民的小事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大事,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是民之所向、党之所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每位中华儿女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解决人民群众遇见的新困难、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前进目标,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核心价值诉求。
(三)“为人民谋幸福”必须坚持办人民之所需
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追求。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实现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现阶段创造的诸多中国奇迹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根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真切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需求、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多个场合中都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和中国速度。从根本上说,这取决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想要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想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聚焦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做好人民的知心人、暖心人和领路人。如今,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愿景已经不再是基本生存资料和简单化的精神需求,而向更高水平物质享受、更多层次文化追求、更高质量生态环境转变。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更要将人民作为国家发展的力量与支撑,作为党的根基与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遵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完成“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任务作为党执政为民的价值旨归。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在探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昌盛和民族独立振兴是每位饱受欺凌的中华儿女最深层的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又恰逢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人民解放是实现“为民族谋复兴”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
实现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由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构成的,是同安危、共存亡、久连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希望看到一个倍受他国压迫、挺不起脊梁的中华民族。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对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就从未停止。中华儿女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不分阶级都在为救民族于绝亡之际而奋进。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改变中华民族任由欺凌的关键不在于器物、教育、文化,甚至是制度,而在于解救亿万受人压迫的中国人民。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逐渐探索出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独立之路,这就是以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为中心,重视人民群众的关键作用,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最终建设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国家。
实现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题中之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在于解放每一个被欺凌、被压迫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为捍卫民族独立与自由的28年革命史也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奋斗史,更是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列强的救亡史。在这28年中,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压迫;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辛的十四年抗战,赶走了欺凌中国人民的日本帝国主义。在这28年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所有成就无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命运与共、血肉相连。翻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28年历史,是延安人民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强大支撑;是太行山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筑起了“铜墙铁壁”;是江淮人民的独轮小推车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更不可能有新中国的诞生。同样没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二)人民富裕是实现“为民族谋复兴”的物质条件与基础保障
实现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社会以空前未见的步伐向前迈进,中华民族创造了诸多举世瞩目的中国成就和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这些成就和奇迹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和支持的最终结果。中国人民终于解决了困扰千年的温饱问题,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也终于从任人欺凌走向独立振兴。
实现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基础保障。人民的富裕必定会助力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安康必定会助力民族的复兴。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勇于创新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乡镇小企业的创办到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完善和发展,从互联网的产生与传入到网络智能和物联网的连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人民的时代价值,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怀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不断将人民的智慧汇聚为中国的智慧,将人民的力量凝结为中国的力量,不断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之星点亮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用人民群众的点滴力量开启改造中国、创造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一个民族的持久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撑,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推动,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奋斗。
(三)人民幸福是实现“为民族谋复兴”的最终目的与核心追求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5]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想要实现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更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追求。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人民对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作为自身的价值选择和最终追求。过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党百年目标。现在我们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接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国百年新征程。在开启建国百年新征程中,必须要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发展建设的根本标准,必须要将“人民的期待”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核心追求。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奇迹”和“中国成就”的独创者,也是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笃行致远需要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和数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努力。只有以这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支撑,我们才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书写新的伟大传奇。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力量,顺应发展现代化的趋势,切实满足人民对现代化国家的向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如期建成。
三、“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是世界各国日益变为一个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肯取势,能谋势,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
(一)“为世界谋大同”必须植根世界人民创造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
世界是由不同国家的人民组成的,想要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我们就必须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用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编织大同世界的梦,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构建大同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将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的新期待和新憧憬变成现实,需要凝聚国家不同却期盼相同、民族不同却需求相通、文化相异却愿景相似、信仰相别却梦想相仿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力量。这就需要用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用世界各民族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与世界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在本质上是同根同源的,中国人民的梦是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现阶段不仅将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致力于推动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需求出发,真切体会人民群众所处的困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核心问题,真正做到厚本深源利民之事、拔本塞源害民之事。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才能成为合格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与信念,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各国繁荣兴盛的大同社会。
(二)“为世界谋大同”必须团结世界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世界梦”
中国共产党在为世界谋发展、谋共荣的过程中始终从世界各国人民的真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满足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发展新需求和生活新期待的美好世界。
第一,坚持对话协商,为世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各国和平共处,才能构建一个安全的世界,战争只会为世界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只有和平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第二,坚持共建共享,为世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提升中国人民的安全感,也在为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感而努力。世界各国人民、各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任何国家不能为了自身安全而损害别国安全,任何人也不能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他人的不安全上。第三,坚持合作共赢,为世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各国人民发展意愿,以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担责任的科学发展模式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消除贫困、饥饿和战争,共同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衣食无忧、富足安康的生活环境。第四,坚持交流互鉴,为世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明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优劣,任何民族的文化和思想都应该受到尊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绽放色彩。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打破人类交往的隔阂,为世界各国人民享有文化滋养创造便利条件。第五,坚持绿色低碳,为世界各国人民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各国想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前提条件和实施路径必须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创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也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都责无旁贷,都应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道路。
(三)“为世界谋大同”必须依靠世界人民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各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生态危机、局部战争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却只顾着维护自身利益,丝毫也不顾忌其他国家的正当权益。而人类实质上是不分地域、不分国家的利益共同体,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可以脱离其他国家。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分强弱、不分性质、不分贫富、不分大小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为推动世界和时代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中国始终矢志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始终同世界各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始终同世界各民族一道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奋斗。中国的发展不仅为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际遇和发展期待,也是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美好愿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以亿万中国人民为中心,还坚持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中心,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需求相统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世界梦相结合。
人民群众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载舟之水、育种之土、枝叶之本。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是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十四亿中国人民,也是对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数十亿世界人民。中国共产党将与世界各国政党一同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作为一个致力于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为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