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2022-02-04徐晓英
徐晓英,孔 琳,祝 琴*
(1.江西中医药大学 330004;2.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3300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作为知识经济社会重要的创新主体,呈现出较强的创新优势[1-2]。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重聚集,轻合作”现象严重,产业集群创新活跃度不高,集群内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协同效率不高的问题凸出。因此,如何促进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有效协同,即,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提高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经济形态,其互联网技术和“互联互通”的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驱动创新的动力,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但是,结合“互联网+”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成果却很少[1-4]。基于此,本文基于“互联网+”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协同模式,为提高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策略支持。
1 相关研究回顾
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高科技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连接而成的产业组织[1],是以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性创新为主要任务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2],强调在创新过程中,通过不同企业间的联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创新突破[3]。
产业集群打破了单一企业和产业的概念,处在集群内的每一个主体的行为都不只和自己相关,还需要从整个集群整体去思考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协同概念源自Ansoff提出“1+1>2”的协同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建立了协同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随后学者们把协同论引入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研究,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协同创新模式与途径、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4]。
1.1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途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政产学研方面,如表1所示,通过以学科平台为中心、以政府职能为引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效益为目标、以战略联盟为纽带的实施途径,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5],主张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方面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解决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6],从而促使各个创新主体通力合作[7],实现创新主体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三者的高效创新协同。
1.2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
现有的研究表明,集群协同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创新网络系统,对创新绩效影响是显著的,且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群内的纵向协同对创新绩效的推动效应明显高于其横向协同[8-9]。学者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协同创新绩效进行研究,如表2所示,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基础存量、知识转移能力、知识的复杂性、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都会对协同创新绩效有影响[10];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吸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均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11-13]。
表1 协同创新模式文献研究表Tab.1 Literature research tabl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表2 协同创新绩效文献研究表Tab.2 Literature research tabl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1.3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最早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研究学派提出[14-15],强调产业区内的创新主体和集体效率以及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包括文化、法律和政策等。创新环境是创新产生的保障[15],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避创新活动的风险[16-17]。关于创新环境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外学者主要从政策环境,产业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组成部分等3个角度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热衷于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1.4 “互联网+”成为知识社会协同创新发展形态的新平台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具有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是融合创新系统中各个协同体智能创新;创新驱动则指系统用互联网思维自我革命,即“互联网+”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产业集群主体与创新资源协同提供平台,驱动产业集群创新[18],因而“互联网+”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驱力[19-20]。
在知识社会科技创新时代,“互联网+”为解决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面临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融合问题提供信息融合、创新驱动动力,降低创新资源整合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效果示意图Fig.1 Diagram of the effect of “Internet+”
上述研究表明,围绕高科技产业集群、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和“互联网+”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技术的磁场,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协同创新是以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创新模式;“互联网+”能为高科技产业集群主体与集群内的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提供平台。因此,本文拟基于“互联网+”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目的是为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
2 “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协同机理与体系构建
2.1 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协同机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平台,其技术和互联互通的思维已经渗透到高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是维持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战略资源,创新资源的良好协同是提升协同创新绩效的前提。因此,本文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集群内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协同机理。
2.1.1 协同创新绩效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梳理发现,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绩效主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9-12]:
S1: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支撑创新活动发生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资金、信息、物质、技术等,影响着集群总体的基本能力,推动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
S2:“互联网+”
文献表明,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有不同的效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已经成为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一个主要因素。
S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搜集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
S4:协同关系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与创新主体的协同程度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的匹配程度。
S5: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拥有创新能力并参加创新行为的人或团体组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种类繁多,不一样的主体施展不同的作用。
S6:创新环境
协同创新活动是在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中进行的,协同创新离不开创新环境。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策略和创新文化等。
表3 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可能因素Tab.3 Possible factors of affec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2.1.2 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ISM模型构建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首先需要把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把研究系统构建成为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进而清晰地把握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①列举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使用ISM来确定6个因素之间的关系,A表示该图中行要素对列要素有直接影响,V表示图中列对行要素有影响,X表示行列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0表示行列各要素之间不存在影响。
图2 ISB模型Fig.2 ISB model
②建立邻接矩阵A
采用德尔菲法,由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人员等对影响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两两关系比较,建立邻接矩阵A。
矩阵的元素1表示因素Si对Sj有直接影响,0表示无影响,同时我们默认因素对自身有影响。
③计算可达矩阵,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将矩阵A+I进行布尔代数计算,求得(A+I)3=(A+I)4,所以可达矩阵M=(A+I)3。
④分解可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由可达矩阵,求得各因素的可达集Si,先行集A(Si),若Si是最上一级节点,则必须满足条件:R(Si)∩A(Si)=R(Si)。然后将其去掉,再求剩余要素的最高级要素,以此类推,直至确定出最低一级要素,如表4~6所示。
表4 第一级次影响因素集合划分Tab.4 The first lev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set division
由此得第一级次,记为L1={S1,S2,S5,S6}
表5 第二级次影响因素集合划分Tab.5 The second lev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set division
由此得第二级次,记为L1={S4}
表6 第三级次影响因素集合划分Tab.6 The third lev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set division
由此得第三级次,记为L1={S3}
根据图3,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第一层因素是企业创新资源、“互联网+”、企业创新环境和协同创新主体。它们是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基础也是关键。第二层影响因素是企业协同关系,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互相配合,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第三层影响因素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高科技产业的显著优势,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协同创新绩效起正面作用。
图3 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ISM模型Fig.3 ISM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由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通过“创新环境”和“互联网+”两个外因作用于集群的四个内因,与哲学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是一致的。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协同机理如图4所示。
图4 “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图Fig.4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
2.2 “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协同体系构建
“互联网+”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高效协同的助推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资源与创新主体协同网络,构建集群协同创新体系。
2.2.1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机理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通过“互联网+”、创新环境两个外因作用于创新资源及创新主体两个内因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因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包含“互联网+”、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及创新主体四个要素,其中:创新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和物质资源四种资源。
2.2.2 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结构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经济形态,为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提供便捷途径,通过各种渠道交流与合作增强企业间的信任,促进创新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协同关系,能有效减少协同创新过程中资源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降低集群内企业创新资源整合的成本,促进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实现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协同。
“互联网+”时代,创新环境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天然媒介,直接关系到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间的协同关系,最终影响其协同创新的能力,如图5示。
注:表示关系协同图5 “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体系Fig.5 Synergy system of “Internet+”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 innovation
3 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通过对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和体系构建研究可知,“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其本质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两个外因通过其两个内因作用的途径,即基于“互联网+”研究创新环境对创新资源与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模式。
3.1 健全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组织对创新主体与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群内建立协同创新组织,促进创新主体间沟通、增强创新主体间的信任,提高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同时,促进集群内创新主体与资源科学配置,为创新主体与创新主体和资源协同提供组织保障,实现“协同创新全过程的空气中弥漫着产业的气味”。
3.2 健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创新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任何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创新主体在贡献知识与智慧的同时还承担了风险,利益分配机制已经成为影响“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励机制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主体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尊重集群内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意愿,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参加协同创新活动,本着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原则,规范和激励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提升创新主体间协同关系,提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3.3 健全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文化机制
创新文化是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主体协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健全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文化机制,以培育协同创新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培养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包括创新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
3.4 健全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内协同创新人才机制
创新主体是协同创新实践活动的领导者与参与者,健全基于“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内协同创新人才机制,鼓励创新主体基于“互联网+”跨学科参与协同创新活动,加强集群内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效率。
4 结论
本文从“互联网+”视角研究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构建ISM模型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相关因素的层级,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两个外因“互联网+”和“创新环境”通过作用“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两个内因协同的创新机理,构建了其协同创新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互联网+”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