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02-04李小玲李海燕

社科纵横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信息化政治

李小玲 李海燕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3000)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1]。以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意识形态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开放、多元、自由的信息化社会,大学生的个人意识、文化视野、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特点。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研究把握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借助信息化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随着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长远部署,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学者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广泛而丰富的研究。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层面上的理解:狭义层面,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广义层面,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2]。朱耀华、郝小芳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潘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翟中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等著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挑战和机遇,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生态系统的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发展规律的问题。朱耀华、郝小芳还从实践层面,针对网络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专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队伍建设、舆论掌控、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游戏成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二是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亮的《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指出移动互联网使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主客体互动性更强,但也增强了教育效果的不可控性,主张积极运用微博、微信、QQ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赵效萍结合时代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架构分为四层“云环境”,采用4G移动互联技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云平台,以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为抓手,创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3]。张瑜从互联网的二重性分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模式,提出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模式、以网络载体为中心的模式、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模式,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三是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虹、刘智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手机载体的形式、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思路。王爽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提出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依托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开拓更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迟桂荣的《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据、原则、内容等方面着手,提出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邹慧从新媒体的含义、类型和特征入手,围绕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必须要实现创新。

综上所述,学者们围绕信息化发展历程,逐步逐层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运用信息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以期能够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实证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从学生网络运用情况、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对学校运用信息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等三个视角制定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60份。

1.高校学生网络运用整体状况

调查显示,高校67%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6小时之间,22%的学生上网时间长达8小时。大部分学生上网运用的网络媒介主要是QQ、微信、抖音、淘宝、微博等,其中占比最高的是QQ、微信、抖音三大社交媒体。而从上网目的来看,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娱乐的学生占比86.13%,67%的学生会通过网络查阅学习资料,了解新闻热点;44.25%的学生在获取信息时会关注自己喜欢的特定网站,而55.75%的学生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无目的浏览。基于以上分析,大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反映出网络活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大部分学生对上网的目的很模糊,所接触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聊天、购物、刷朋友圈、追剧这类比较泛娱乐化的网络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大学生对信息化运用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在学生视野当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

2.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浏览学校微信公众号、官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69%的学生会通过微博和微信上活跃的“意见领袖”关注时政热点,55%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人民日报和其他官方媒体了解时政热点。79%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所呈现的内容对自己的价值观塑造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对大学生产生正向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应。为更深入地了解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我们也对激进片面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认为激进片面的网络舆论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表示自己会因为一些激进片面的网络舆论而陷入困惑和迷茫。这说明大学生在处理网络舆论和热点事件时还缺乏专业的网络素养,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时往往会失去辨真假、明是非的能力。

3.学校运用信息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目前学校运用的信息化育人教学平台有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钉钉等,其中72%以上的教师运用超星学习通和蓝墨云班课开展教学。46%以上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和教辅人员对信息化教学的掌握程度和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程度还不够高。调查数据显示:71%的学生希望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与思政理论课相结合开展翻转课堂;60%的学生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9%的学生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更有效果。基于以上分析,目前高校对于运用信息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日益完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学生对于运用信息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技术还掌握得不够熟练,大多数情况只是将信息化平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未发挥信息化的真正作用。

二、信息化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一)信息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内容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得以传达,而载体的多样性能实现内容传达的多样性、准确性和丰富性[4]。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各种网络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一是教育者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比如新华社制作的党史课堂“新青年《青春必修课》”,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演绎和解说党的百年历史,使党史内容更具直观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借助权威网络媒介,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教育者可以即时从网络信息中选用当前最新时政热点、社会热点以及新闻动态作为教学素材,并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来合理分析解读热点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网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广泛。由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教育者要指导学生学习网络信息的溯源和甄选,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哔哩哔哩等官方和主流媒介信息平台,获得积极有效的学习资源,使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仅仅限于书本和教师传授。

(二)信息化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校园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数据的记录、统计、存储、共享日益方便,教育大数据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各类教育信息成为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5]。信息化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的依托,可以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能够跨时空、高速便捷地接收和传递信息。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腾讯课堂、微信公众号、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多种媒体软件,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比如在课前可以运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进行课程任务的预先安排,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和“合作式”自主学习。课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加强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运用抢答、主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后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总结功能,对学习效果欠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种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常规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更为自由、学习内容更为广泛、学习积极性更强、学习参与度更高。

(三)信息化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6]正所谓“亲其身,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信服自己的老师时,才会接受老师的“授业解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由于班额大等原因,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交流少、互动不明显等情况。而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连接,另一方面,网络也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7]。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的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提供了即时交流的信息平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化平台的交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一是教师可以通过QQ空间、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圈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进而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更具亲和力。二是教师可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直播等网络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使得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更接地气,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活力和影响力。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网络媒介也越来越丰富,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信息时代所展现的内容纷繁复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负面、甚至有害的信息容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负面信息“以内隐、非强迫性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将有关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知识、观点和经验渗透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可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8]。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土著”的一代,每天都处在鱼龙混杂的信息圈中,由于认知水平和媒介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他们在面对一些片面信息和错误的言论的时候不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和辨别,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错乱,情感认知发生偏差,从而使主流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9]。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媒介的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第一,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媒体具有海量信息资源,且因其自身的便携性和即时性,使学生很容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甚至有时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会比教师更具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化媒介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和话语模式,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地入心入脑。第二,教育者的教学惯式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媒介视域下,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介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网络信息的交互式体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抓住信息化这一机遇,利用新媒介载体,创新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吸引受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是当前教育者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普遍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做到有机融合,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一方面,由于0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程度也较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先于学生熟练运用信息化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另一方面,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信息内容的无界性和隐蔽性。教师能否在处理信息资源时做到客观的分析和全面的评述,尽量还原事实的真相,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四、信息化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因时而变,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形势。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随时代变化,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对信息化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建立信息思维,注重多元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建立信息思维,树立“多维互动”理念。信息的交互性特点,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新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紧随时代潮流,强化互联网思维,培养信息意识。确立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用户思维、流量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体现信息网络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树立“多维互动、渗透启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10]。要积极研究把握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借助信息化变革带来的多维互动模式,形成线上与线下教学双联动,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资源使用高效便捷的优势,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第二,尊重主体性发展,倡导个性化教育理念。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者应充分挖掘信息化媒体潜在的育人功能,尊重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思维,并积极探索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分类和筛选功能,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状态、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精准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因时而进,提升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一,守正创新,夯实专业素养。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正”即正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11]。一方面,面对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严守思想政治关,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重塑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自己的理论底蕴,打造优质的教育内容。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学懂、弄通、悟透、践行,学生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要因时利导,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与时俱进,提升媒介素养。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信息媒介相关技术,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对教育者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的辨别能力和反思能力。比如对真假信息辨别能力和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引导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必须得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教师做到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能够辨别信息社会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才能巩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作出理性选择。

(三)因势而新,丰富教育内容

第一,依托信息平台内容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学者指出,顺应“互联网+”趋势推动思政工作,应优化网络平台内容供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始终,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网络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1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指导学生浏览学习人民网、共产党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权威平台的理论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

第二,借助各种网络信息媒介,盘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网络之所以对大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普及性、便携性、高效性、互动性以及对海量信息的包容性等特点,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媒介随时随地找到所需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体资源,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者要及时挖掘网络资源的育人元素,运用信息化媒介盘活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以微课的形式录制,建立微课资源库,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方式进行推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利用线上线下拓展课堂实践,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广度。信息化社会的多元互动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实践课堂,使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体验式学习。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镜头去记录生活中各行各业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微电影和短视频的方式呈现,从而引导学生内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因势而为,塑造主流价值观

第一,巧用网络社交功能,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信息化时代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强大的社交功能。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看似缺少了,但实际上他们的交流却更为紧密。比如教师利用微信、QQ空间、微博、抖音、直播等社交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内容,及时在线上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正确地剖析,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大学生甄别、筛选和提取正确信息的能力;规避不良因素对学生群体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积极引领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找真知、辨方向、明是非,从而树立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意识。

第二,善用网络推送功能,引领学生主流价值观。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时很容易迷失自我,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挖掘典型事例、榜样案例,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如可以运用学习通、蓝墨云班等学习平台创设特色板块,推送正能量案例、典型人物事迹;时时推送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政治意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学生真善美的人生导向。

第三,妙用网络演示功能,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为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对各个地区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遗迹进行网上参观,运用VR技术体验仿真的革命场景,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了解革命人物,从而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跟随时代潮流,积极求变,建立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完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积极倡导教师运用信息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切实地提升。

猜你喜欢

教育者信息化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