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下上海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优化策略研究
2022-02-04程晓钰周芬华
程晓钰 周芬华
(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学校 上海 201599)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以满足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保障照护服务有效获取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需求导向的特点[1]。2017年起,上海市在徐汇、普陀、金山区进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金山区是唯一试点的远郊区,区域经济以现代农业和化工产业为主,城镇化及人口集聚度不高,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38.4%,位于全市前列。本文从大城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切入,研究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实施下,分析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因素,探索养老服务优化策略,为更好地制定适应上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金山区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金山区11个乡镇居住在乡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3份,问卷有效率97%。并对接受过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和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开展个别访谈。
(二)内容与方法
参考“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调查”[2]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农村老年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和养老服务调查两个方面。养老服务方面包括老年人政策知晓与养老理念(9条)、身体机能与生活状况(8条)、养老服务需求方式(6条),共3个维度23个条目,Cronbach‘s α=0.822。
(三)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进行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照护需求调查数据的录入与逻辑校对;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指标进行描述,比较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水准=0.05。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在583位受调查老年人中,男性289人占49.6%;65-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35.5%;从受教育情况看,小学文化程度256名,占43.9%最多,其次是未受教育人员155人占26.6%;从居住情况看,481人占82.5%的老年人和配偶子女同住;从老年人收入情况看,160名占27.4%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498人占85.4%的老年人每月养老服务支出在500元以下。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与需求调查
在老年人更倾向于谁提供服务的调查中,266名占45.6%的老年人选择子女,223名占38.3%的老年人选择配偶,进一步调查原因发现,老年人主要担心护理人员专业性不够,还有的老年人和陌生人在一起会有压力;在调查老年人对护理人员能力的期望方面,要求最高的是基本技能操作和动手能力,其次是老年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占比41.9%;128名占22.0%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不满意,61名占47.6%的老年人不满意是因为养老服务收费过高,其次为照顾不够及服务态度不好,认为养老床位不够的仅占6%;382名占65.5%的老年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进一步调查发现,47%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费用过高,其次是子女反对。在老年人生活照料类需求方面,选择保洁服务(81.3%)最多;对于医疗类服务需求,选择需要血糖监测(58.3%)、生命体征监测(48.4%)较多;在精神慰藉类服务需求的调查中,聊天(64.5%)需求最高,进一步调查发现,45%的老年人时常会感到孤单。
对接受过养老服务且对社会养老服务不满意的10位农村老年人进行访谈。多数老年人对长护险服务与养老服务、长护险服务对象与民政部门居家照护等基本政策,项目和频次经常性混淆,原因是提供服务的公司是一家单位;有老人反映服务项目非所需现象经常发生,医疗服务需求也具有时间性,对扫地、擦桌子、洗洗涮涮、做饭等家政服务有较高需求。对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不满意集中体现在出具评估结论周期长,有的甚至一个月,对急需照护服务老年人带来极大不便;且缺乏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等实时信息公开,没有查询途径。
(三)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居住情况、收入情况、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了解情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了解情况、参加社区或集体活动情况为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69岁和70-74岁年龄段较60-64岁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增加;老年照护评估政策(OR=4.783 95% CI: 1.871~7.872)、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知晓情况(OR=3.832, 95% CI: 1.541~6.297)以及社会养老服务的满意度(OR=2.881, 95% CI:1.510~5.496)对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具备正效应。
(四)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性别、是否接受过老年照护服务、月收入情况、家庭居住情况、参加社区或集体活动情况、更喜欢哪种养老类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了解情况为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对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是男性的1.861倍(OR=1.861, 95% CI:1.219~2.841);接受过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是未接受过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的1.764倍(OR=1.764, 95% CI:1.103~2.826);了解程度较高人群对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是了解程度较低人群的2.006倍(OR=2.006, 95%CI: 1.193~3.371)。
三、讨论
(一)增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研究显示,作为大城市远郊区的金山区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意愿都较低。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收入较低,除去日常支出和医疗支出外,能够支付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因为养老机构费用过高而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截至2020年末,金山区户籍老年人口17.8万,占总人口33.9%,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位列全市第三,独居老年人1.3万人,较2019年末增长68.8%[3]。农村地区空巢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了养老服务实现的难度,提高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能力,促进老年人增收成为关键。为此,在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市场的同时,通过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流转费用,并发挥家庭代际支持作用,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适度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方式,可以增加老年人自身经济收入。
(二)开创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在传统孝道文化支撑下,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4]。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未受教育和文化程度小学的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收入,还影响其养老服务观念。农村老年人也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由子女和配偶照顾,这与担心护理人员专业性不够,与陌生人在一起会有压力、沟通不好等因素有关。配偶子女的照料供养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更充分良好的生活和精神照顾[5],说明老年人非常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交流,以及家人的陪伴。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在被削弱。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速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6]。农村是老年人一辈子的生活场所,是老年人不愿离去、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方。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7]。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行政村或小队为单位建立本土“日间老人服务中心”,在基层政府领导下,整合党群服务站点作用,在尊重农村传统文化与农村现实基础上,以家庭和村委会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多方面力量,打造农村养老社区化模式。
(三)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以需求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的照护等级评估机制,是准确预测照护费用的基础,是制定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关键[8]。研究发现,对于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受调查老年人普遍不是非常了解相关政策。分析显示,受过养老照护服务或知晓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较高,且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长护险政策是减轻参保对象个人和家庭负担,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照料,让养老更有保障。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探索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反馈老年人需求,安装可穿戴设备和数字化综合电子服务器,实现“家家响”“户户联”,片面规定服务日期、服务次数、服务时长难以适应老年人现实需求,避免人力资源浪费。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持续加强长护险试点政策、服务内容的宣传普及工作,拓展宣传渠道,加强村居联动,健全宣传工作网络,推进精准宣传,正确引导民众预期。三是强化医疗保障、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以及村居联动,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第三方评估中心等部门业务协同,形成“即时申请、即时受理、即时评估、规范公示、即时告知”的管理流程。四是加大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评估流程,缩短评估报告时间,压缩评估结果公示时间从15天改为7天,强化评估过程的全程监管。整合数据信息资源,通过市民“随申办”“鑫健康”等市区平台增加居民查询办理进度功能,保障居民知情权,有力倒逼办理机构按规定时限办理评估、提供服务,减轻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咨询解释、信访压力,提高服务对象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