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学生学习参与分析

2022-02-04张彧凤高延飞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张彧凤,高延飞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1]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效果,而学生的学习参与是评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2]因此,考量“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题中之意,也是“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的问题。当前,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中,只有个别研究论及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如徐锦芬认为师生共建“思政”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3]蒙岚提出应该深化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学生的参与度,[4]然而却鲜见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学生学习参与的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访谈材料和课堂观察,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尝试探讨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教学路径。

一、价值:学习参与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学习参与理论

学习参与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美国的教育改革。“学习参与”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投入”,[5]拉尔夫·泰勒、罗伯特·佩斯和亚历山大·阿斯汀三位学者在该阶段为学习参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参与”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所做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泰勒提出了“学习时间投入”(time on task)的概念,认为在学习任务中投入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时间投入”成为学习参与的重要成分。[6]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佩斯(Robert Pace)在“学习时间投入”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努力质量”(quality of effort)的表述,并且开发出“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并加以应用。该问卷数据显示,在具有教育目的的任务中,学生的收获不仅与投入的时间有关系,也与投入的质量息息相关,这里的质量就是参与的程度,即佩斯提出的“努力质量”。[7]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 W.Astin)提出了关于学习参与的另一个概念:“学习投入”(student involvement),即学生在学习中身心两方面所投入的精力,包括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投入。根据阿斯汀的学习投入理论,学生投入的越多,收获就越大。[8]此后,不少学者从不同维度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学生学习投入与收获的关系。[9-10]与此同时,“院校环境”逐渐被纳入关注范畴,开启了“学习参与”概念的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学习参与理论的内涵得以深化。学者们认为“个体投入”与“环境”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属于“环境”的要素。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乔治·库(George.Kuh)明确使用“学习参与”(student engagement)的表述,认为学习参与就是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参与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以及院校制定政策、并将政策付诸实践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11]同时,乔治·库基于“环境”要素提出了包括学习共同体在内的10个实践措施,这些措施被证实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成长。[12]

关于学习参与的维度,学界普遍采用弗雷德里克斯(Fredricks)等提出的三维度说,即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13]60认知参与是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心理接受状况和努力程度,尤其表现为是否有强烈的意愿理解掌握复杂知识与技能,并且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促进有效学习。[13]60,63-65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反应。[13]63行为参与强调“参与”(participation),包括参与学业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13]60

基于这三个维度,学习参与理论被应用于研究不同群体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群体与社会中其他非学生群体。由于学习参与理论缘起于泰勒所做的研究,即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所以针对在校学生群体学习参与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加。有的研究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如Marks历时两年对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共计24所学校的3669名学生开展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参与程度较低。[14]有的研究探讨不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如Yumei Fan等发现在二语写作同伴互评中,学生对于语言形式方面的反馈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程度,而对于内容方面的反馈,认知与行为参与的倾向较低。[15]有的研究分析不同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如目前广泛使用的线上教学、[16]翻转课堂[17]等。可见,针对学生群体学习参与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另外,我国研究者也尝试开展了针对社会中其他非学生群体学习参与情况的研究。例如,王朋帅基于学习参与理论研究了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学习的参与现状,认为民警日常业务工作繁杂,时间有限,影响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学习参与程度,并且提出了提高其学习参与的建议。[18]胡国华等研究了老年人终身学习参与的动机和程度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认为前者与后者呈正相关关系。[19]张成艳针对职场女性学习参与的障碍,提出了消除障碍的一系列措施。[20]这些研究拓展了学习参与理论的应用范围。

无论针对哪个群体,学习参与理论均强调活动中“参与”的重要性。对于院校中的学生群体,在教学中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是有益于其学业发展的,并且与教学相关的“环境”要素如院校、教师等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学习参与是“金指标”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教学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如何衡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呢?“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正如阿斯汀所指出的:“学生的学习参与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21]故此,学习参与程度就成为衡量“课程思政”效果众多指标中的“金指标”。[22]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动力,学生才会将渴望进步的热情转化为努力的实际行动,也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参与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尤为重要。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课程,首先,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直接载体是作为教学对象的“英语”。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依托语言语境实现,该过程也是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所以,通常情况下,“思政”元素使用英语呈现,“思政”教育过程融合于语言教学过程。而英语是学生待学习的外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少数学生英语使用水平娴熟之外,多数学生期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只有学生拥有投入“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强烈意愿,对教学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情绪反应,同时能够配合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才不会轻易被学生主观过滤,才能避免“课程思政”教学只是流于形式,也才能真正发挥大学英语的“思政”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学生较高的学习参与度。

为此,本研究基于访谈材料与课堂观察,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这一“环境”因素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习参与的动力,以提升其教学效果。

二、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学生学习参与的现状

为了更具象地获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2020年10月8日-2021年4月30日,研究者实地调研了山西省某省属本科院校J学院,深入访谈该学院正在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和学生,同时研究者走入该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堂,进行课堂观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此外,鉴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不同类型院校差异较大,为避免J学院的情形成为孤案,本研究还选取了1所综合类院校S大学、1所医学类院校Z大学、1所农业类院校N大学、1所理工类院校X大学,以及1所艺术类院校C学院进行补充调研,拓宽了对于该问题的认知。

基于访谈资料与课堂观察资料,根据弗雷德里克斯等提出的学习参与的三维度说,为了细致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本研究将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内涵进一步细化,其中认知参与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自律情况和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情感参与具体指的是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以及对其教学价值的评价;行为参与包括三个层级,依次为学生的学业参与情况,如是否回应课堂提问,是否主动向老师提问,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遵守课堂纪律,课堂注意力情况等,学生参与除了学业活动之外的社交、体育等活动的情况,学生受教师教学影响主动参与学校治理的情况。

(一)认知参与不足:“不接受”“不努力”

认知参与关注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心理接受程度与努力程度;努力程度主要体现在自律性和学习策略选择。访谈材料和课堂观察均显示,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律性较差,努力程度也明显不够,总体认知参与度比较低。正如有学生表示:“我无所谓英语课是否能获得跨文化知识、或者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老师讲这些内容时,我如果感兴趣就听一听,不感兴趣就自己背单词。”(访谈资料:20210308J03S)(1)访谈资料编码规则:访谈日期+被访谈对象院校+访谈对象编号,如“访谈资料:20210308J03S”指的是:2021年3月8日访谈J学校编号为03的学生(S)获得的资料。“访谈资料:20201009J01T”指的是:2020年10月9日访谈J学校编号为01的教师(T)。甚至有学生认为:“英语老师每节课多多少少会讲一些时政方面的内容,我觉得有些浪费时间。考试不考这些,而考试要考的语言方面的内容在课上讲得就变少了。所以,我一般灵活把握,自主学习。”(访谈资料:20201103J01S)被访谈教师在谈及学生的自律情况和学习策略选择情况时,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例如某一位教师表示:“不少学生在面对‘思政’相关教学任务,尤其是有难度的任务时,并不是尝试分析、评估、选择策略来应对,更多的是回避,学习表现不佳。”(访谈资料:20201009J01T)另一位教师表示:“小组成员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尽管成员都提出了一些见解,但是如果能再进一步,比如使用一些策略将观点联系起来,将能全面深度理解所讨论的话题。”(访谈资料:20201023Z02T)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堂观察也印证了学生和老师的感受。观察发现,教师提到有关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等话题时,学生会记下相对应的英文表达,但是当教学活动深入时,比如开展小组讨论、拓展性阅读等,有些学生可能感觉不易完成,默不做声,或者在规定时间完不成阅读任务,阅读效率低下。可见,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心理接受程度不高,努力程度也就不够,认知参与不足。

(二)情感参与消极:“无兴趣”“低认可”

通过课堂观察、分析与学生以及任课教师的访谈材料,本研究认为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情感参与不高。首先,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

程思政”教学的兴趣不够浓厚,因此,相关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参与活动的意愿较弱。正如访谈中一位教师所言:“课文背景讲解部分可以较好地融入‘思政’元素,但是我发现往往在介绍背景时,学生开始做四级真题,显然学生对此没有兴趣。”(访谈资料:20201127S01T)不少被访谈学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例如有一位学生这样讲:“英语老师经常强调如果能对课文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就能在学习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习效果更佳,一定要重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我对这些内容热情不高,尤其是如果我不熟悉老师拓展的内容时,就会不由得开小差。”(访谈资料:20201009J06S)另一位同学无奈地表示:“英语课有点儿‘思政’味儿,我不太喜欢这样。”(访谈资料:20201009J07S)而有些被访谈学生直接使用了“反感”“厌倦”“无用”“没必要”“浪费时间”等消极词汇来表达自己对英语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不满。此外,课堂观察也印证了如上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如英语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小组成员就某一社会现象提出解决之策,以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但是有些同学不参与讨论,老师走到其旁边提醒,这些学生往往答复“不熟悉这个话题”“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讲”等,可见,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兴趣不够。

其次,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价值的评价不高。对学生进行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大学英语课适合开展‘课程思政’(2)在问及这一问题时,访谈者向学生解释了“课程思政”的含义。?如果适合的话,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对此,不少被访谈学生明确表示“不适合”“不太合适”或者“我保留意见”,主要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挤占了本该用来教学语言知识与提升语言技能的时间。一位被访谈学生表示:“本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老师在课堂中融入党史的相关内容,比如用英语出一些党史竞赛题目,让开小差的同学集中注意力,但是我觉得意义不大,每道题目回答完成后,老师简单讲解一下就到下一题目,那些相关的英文表达很难再看到,所以还是记不住。”(访谈资料:20210316S02S)另一位学生认为:“英语是工具,大学英语课就应该主要讲解词汇、短语、结构等知识,同时训练我们的交际能力,不适合‘思政’教育。”(访谈资料:20210323C02S)还有的学生表示:“英语老师课上提及的都是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对我个人而言,指导意义不大。”(访谈资料:20210409N02S)同时,不少正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表示,观察到有很多学生是排斥“课程思政”的,导致某些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任务开展不顺利。因此,在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不足,甚至有消极情绪反应,可见,学生的情感参与有待提升。

(三)行为参与不够:“弱回应”“不参与”

相对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更加强调“参与”,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也至关重要。然而,访谈与课堂观察均显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各种形式融入“思政”元素时,学生的行为配合度低。在学业参与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主动回应不足。比如,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全国各界学习党史热情高涨,课堂观察发现,当教师在英语课堂引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概念,并引导学生结合先辈精神,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学习行为时,鲜有学生主动回应教师指令,而多数学生反映冷漠,回应性较差。甚至在一些课堂中发现,在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拿出手机翻看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而一些学生的回答也反应出同样的问题,如“英语老师有时候带着大家探讨的一些话题,感觉离我的生活有点远,所以我讲不出深刻的观点,如果老师不点名让我回答,我一般不会分享自己的看法。”(访谈资料:20210424Z03S)

除了学业参与方面,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学校治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学生表示:“有时老师会要求阅读课文主题的拓展材料,也会组织一些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的英语角活动,但我觉得这些话题离日常生活较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一般不参加这样的英语角”。(访谈资料:20210305J02S)同时,研究者作为评阅人,参加了被调研学院举行的、针对大一学生开展的一次写作比赛,主题为“新冠疫情与‘四个自信’”。要求各系遴选优秀文章提交参赛,截止提交日期前,10个系共提交了14篇文章。可见,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表明在“思政”相关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参与较弱。当问及参与学校治理方面的问题时,有学生回答:“有篇课文讲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老师倡议同学们关注校园的食品安全情况。但是说实话,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应该不会主动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访谈资料:20210316S02S)可见,在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不论是对课堂提问的回应、完成相关作业方面,还是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与参与学校治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参与程度均不高。

三、应对: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三个维度

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学习参与情况,不难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参与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重要的“院校环境”要素,通过科学合理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为此,英语教学可以尝试从知识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出发,通过在语言知识教学、文章主题拓展、练习和测试题目设置等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基础上,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其育人目的。

(一)知识维度:语言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学生提升英语水平的基础,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极其关注的学习内容。英语教学是基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开展的教学,因此,在讲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时,通过设定蕴涵“思政”育人价值的语境呈现教学要点,不仅可以合理回应学生的学习关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以此改变学生“不接受”也“不努力”的认知参与现状,改善学生对于相关“思政”内容与“思政”教学的认知参与,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语音教学中育人。英语的语音特征包括音段音位特征和超音段音位特征,其中超音段音位涉及的音节、重音、声调、语调与语义密切相关,[23]尤其适合在具体语境中开展教学。因此,可以通过设置蕴涵育人价值的语境呈现语音知识。例如,英语重读规则中有一条是逻辑重音,即从意义着眼,句中某一个词隐含着对比,使语句有言外之意,阅读时就需要突出这个词,而其他音节均可弱读。[24]教师在讲解这一规则时,可选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成就的正面言论,提取表达中隐含对比、强调、新信息的特定词汇,再依照重读规则带领学生多次朗读该表达,引导学生在体味这一重读规则的同时,感受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的认可,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在词汇教学中育人。词的意义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看待世界的方式,[25]在讲解词汇时,可设置蕴涵育人价值的语境,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词汇内涵,同时提高词汇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文章中的重点词汇承载着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特定意义,教师在挖掘、呈现其教育意义的同时,可选取例句加深学生对于重点词汇的理解,而所选取的例句应该同样具有引领价值观、凸显真善美、激发正能量的蕴意,如选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英译文中的相关句子、《道德经》英译版中的表达等。

在语法教学中育人。其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同时强化规则意识。语法就是语言的规则。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语法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目的语语篇内容,获取准确信息,而且指导学习者输出正确的目的语。教师在教授语法时,通过多次强调语法规则的重要性来链接学生对于规则的认知,从而不断强化其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二,在蕴涵育人价值的语境中讲授语法知识。在讲授某一特定语法规则时,教师通过例举一些既包含该语法结构,又蕴涵积极意义的语句,从而传递正能量。同时,通过创设多种包含某一语法规则的任务与活动,如“看图说话”“听故事做概括”等,传递特定“思政”元素。

(二)情感维度:多环节拓展文章主题,提高学生情感参与

大学英语教学一般是围绕教科书每一单元特定主题开展。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在教学文章中涉及的主题主要有:优秀文化、先进科技、爱与关怀、英雄精神、生活工作态度、食品安全、社会责任、诚信、平等、节约、家风等。以特定主题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思政”热点,选取“思政”素材,拓展主题教育,力争转变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无兴趣”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于其教学价值“低认可”的情感参与,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

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在以下方面通过主题拓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第一,在主题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至两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契合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享。第二,在讲解课文内容之时,教师可择时展现传递该主题的真实人物与其事迹,再请学生分享身边“小人物”的类似故事,并且表达相关感受。第三,在针对文章主题开展思辨训练时,教师可结合文章中提及的人物、事件等细节,提出显示批判性价值的问题,通过拓展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启发学生思考某一主题的真正内涵,从而引导其认同并且践行与该主题相关的价值观。第四,教师也可以基于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尝试从不同视角拓展单元主题,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如在警察院校,可将“忠诚”的政治品格灵活融合于任一单元文章的主题之中。通过接“地气”的主题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程度,使其在提升兴趣的基础上逐步认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从而将“思政”育人在语言语境教学中步步推进。

(三)行为维度:练习与测试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行为参与

对学生学习而言,练习和测试是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教学而言,练习与测试既是信息输入与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课堂育人效果的途径。为了转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弱回应”与“不参与”的现状,通过在各类练习与测试题目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其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宏观层面上,练习与测试题目的设置,应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其行为参与程度。如教学活动中,可以在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基础上,布置听、说、读、写、译等练习与测试任务,要求全体成员合作完成,可以极大地促进其行为参与度,同时激发其团结协作精神、信息检索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民主与集中意识等。例如,在被调研的J学校,本学期,教师在讲授有关美国文化象征一文时,正值全国各界党史学习热情高涨之际,可以设计如下课后任务:每位小组成员介绍家乡一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时间顺序呈现该景点(基地)的基本情况与特色。每位成员先在共同体内口头展示,其他成员提出改进意见;随后选出汇报者,综合汇报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每一位成员的参与程度;将活动过程录制视频,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供全体同学观看交流。该类练习可以较好地促进每位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初步实现如下教学目标:依托学生熟悉和热爱的场景,聚焦教学文章主题(文化)与写作教学要点(时间顺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开展优秀革命文化教育。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律之一。[26]为此,在微观层面上,可以在练习与测试题目中显性呈现“思政”育人元素,即将阐述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等材料,呈现在题干或者问题中。如,汉译英练习可选择儒家思想、书法、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翻译的源语,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此类育人元素的直观印象。也可以隐性传达“思政”育人信息,如在设置一些思辨性题目的时候,可设置体现中外人权、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对比性问题,从比较学视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深度认知、理解这些问题,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