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内在逻辑

2022-02-04刘克华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民族

□刘克华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这是对中华民族复兴大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因此,全面理解这一新论断,既有利于增强“再创辉煌”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提升“志气”“骨气”“底气”。民族复兴之所以不可逆转,是因为民族复兴伟业始终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并且奠定了理论、实践和文化基础、[3]积累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4]它重在强调“有利条件”和“优势”。但是,在理解“不可逆转”这一论断时,诸如“条件和优势”形成的背景为何?有了这些“条件和优势”实现民族复兴是否就会一帆风顺?这些问题,不可回避。“不可逆转”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这一逻辑在于,人民的需求是民族复兴最大的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统一,是复兴不可逆转的精神力量。当然,复兴之路并非坦途,“两个大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必须直面的“荆棘”。只有搞清楚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内在逻辑,实现民族复兴才能未雨绸缪。

一、有需求:“人民的需求”呼唤民族复兴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发展时期“处于主要位置和居于统摄地位的矛盾”。[5]百年来“四段历史”的主要矛盾,均反映了“供给”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主要矛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人民的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原动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人民对民族独立的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需要与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矛盾”。[6]1848年之前,中华民族在王朝更迭的逻辑中完成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治理与发展,这正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彰显的成果,同时也是人民的需求对历史的推动。当然,近代以前的所有外族侵入并未形成中华民族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因此,人民对民族独立的需求并未凸显。而1848年以后,中华民族一直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场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传播民主理念的同时,使人民从封建思想中获得解放和启蒙,它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自觉”的启蒙。[7]然而,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各种救国方案,比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均未使中华民族获得真正的独立,恰恰是从若干主义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北伐战争基本解决了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土地革命战争满足了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需求;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后,人民也不再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渴望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完成社会主义革命。1952年毛泽东在《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中批示:“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8]这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时,提出的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与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并不相悖。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这个意义而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决此矛盾也是人民的需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但是,次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0]确立为社会主要矛盾。所幸,改革开放后又将社会主要矛盾恢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真实需求在拨乱反正中再次浮出水面,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复兴之路进入总体小康阶段。从此,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面的“更新换代”,比如,政治上追求民主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11]衣食住行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权益的提升和保障,等等。可以说,人民的需求层次由原来的追求“数量”上升为追求“质量”,对社会精神和物质的发展都提出更高要求。从供给侧来讲,提高人民在各个方面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就要走“公平、文明、以人为本的质量发展”之路。[12]公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意,[13]文明是“社会化的人……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4]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15]以人为本是高质量发展的宗旨,[16]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17]如此,人民的需求动力,将推动我国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经济总量再上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更高……进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民族复兴进程更进一步。从此,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二、有精神:“精神力量”指引民族复兴航向

“人民的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而实现理想需要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偏离方向,[18]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因此,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睡的精神基因”,[19]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因此,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内在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复兴行动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文化再生产”,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20]对中华民族自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强调,“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对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1]从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扬弃,对提高民族自信心有重要价值。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本”,丢弃了就等于切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它已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成就,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然。面对西方国家的“围堵”和前苏联的“掣肘”,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建立了我国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0多年前的一张“生死状”真正让土地成为“财富之母”,民族文化中敢闯敢干、自我创新的精神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新的农业耕作形式。《习近平用典》将传统文化经典思想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推陈出新的特质”,对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具有精神支撑作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复兴行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关键在于有适宜的文化土壤,比如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大同世界”的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思想,具有价值观上的一致性。正是因为两者有“默契”,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中国顺利传播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因此,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22]这个科学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战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和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免遭重大挫折。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成果的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不仅在理论上澄清了我国改革的“道路”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富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引。新时代,尽管中美关系被认为不是“新冷战”,[24]但是,因“权力竞争”“制度竞争”“观念竞争”合力形成的“新冷战”趋势,[25]对我国统筹“两个大局”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化必定造成新的困境,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引。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伟大建党精神是复兴行动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将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它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有梦想、有行动、有意志、有情怀的精神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精神财富,[26]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彷徨”到“希望”,共产主义理想渐入共产党人灵魂;从“望志路106号”到“嘉兴南湖”,初心使命了然于胸;从“淞沪会战”到“湘西会战”,无牺牲不独立;从“一穷二白”到完整“工业体系”,在“铁幕”和“反目”中“孤独求胜”;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在“拨乱”中“坚持真理”,迈向小康之路;从“小康”到“两个一百年”,在“大变局”中“坚守初心”,为人民谋幸福。蕴藏于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中“仁爱爱人”“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理念和美德,无不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濡染中焕发出生命力。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有条件:“伟大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没有独立,奢谈复兴之路。独立是民族自主发展的最大前提。英国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才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显赫地位;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了,才有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非洲国家主权独立,才有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因此,没有民族独立,民族复兴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独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夙愿。尽管辛亥革命开辟了民族“共和、民主、富强”的发展道路,[27]但是由于封建旧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因而,民主、富强成为奢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才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没有制度,奢谈复兴事业。“制度是决定因素”[28],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昭示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时代的结束,同时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此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制度保证”。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执政和自我建设能力、精准扶贫能力、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等都有了巨大提升。也正因此,民族复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没有富强,奢谈民族复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物质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迈开走向富裕的第一步。1955年毛泽东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为民族复兴建起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之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不仅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百年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有困难:复兴之路“荆天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9]一方面表明,民族复兴目标自确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才取得今天的辉煌。同时表明,下一个百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坎坷。可以说,尽管百年复兴事业已经取得“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挑战、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仍然繁重、国际大变局中“历史逆流”涌动,加之“大变局与疫情叠加”发酵深层矛盾,共同决定了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艰巨性。

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易。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历史来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并不难实现。但是,如果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创新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30]如果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非易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30]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需要进一步厘清,否则,政府可能走向“懒政”与“滥政”两个极端[31],民众不易感受到政府治理的速度、效度与温度。[32]而政府内部还存在行政权力“分割、交叉与各自为政”[33]等现象,对优化营商环境产生阻力。而非公有制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压力,[34]势必影响其正常发展,对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乃至于对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都是消极因素。此外,保险、医疗、教育等方面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35]也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从国内这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看,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仅影响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更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本质上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36]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追求规模和速度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转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我国经济短缺时期,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由此取得的“中国式奇迹”[37]必然产生模式效应。一直以来化解产能靠“堵”和“疏”难以触及体制根本,[38]国有企业面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等挑战,[39]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惯性和依赖。但是,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40]这就增加了高质量发展的难度。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实质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向。尽管创新驱动及其溢出效应对增加资本收益、降低能耗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但是,从实现创新驱动的过程来讲,会引发发展阵痛,比如低技能劳动力失业和转型困境,[41]高消耗、高污染导致的资源和生态的不可持续性,[42]等等,以及由此生成的诸多综合性社会问题。因此,发展要兼顾各方面、各层次、各类型利益并非易事,不仅要有战略性顶层设计,还需要社会形成合力,共度难关。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繁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在将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2020”“2035”和“2050”是重要时间节点,事关“五位一体”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现程度,也事关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权威性。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有信心,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们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验证明,历经艰难险阻,我们都如期完成了民族复兴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因此,只要目标明确、坚持奋斗,实现民族复兴并无悬念。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现代化强国必定“困难重重”。[43]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所以不易,除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易、打破国际制约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要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了这个目标意味着,能够成功度过“每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2035基本现代化”的“叠加”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协调、整体提升。显然,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难度无可否认。如此艰巨的任务,须有坚实的保障使其平稳推进。新中国建立7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44]。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阐发党自身建设与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新阶段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对“开创未来”的重要意义。之所以在“新的征程上”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奋战、图强、进取、创新,创造了“伟大成就”,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在革命和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党能够正视问题并及时修正错误,使党的领导最终避免重大失误。因此,尽管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45],但是,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就能担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使命”[46]。党在历史上已进行过17次集中教育活动,[47]不仅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改进了党的作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道德和法律意识,解决了每一时期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面临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48],因此,维护国家安全对实现民族复兴任务具有重要价值。维护国家安全是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等各方面重大利益不受内外威胁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全,维护经济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问题的核心是技术卡脖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49]归根到底是经济安全“泛化”的问题,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50]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制约,主要来自某些经济霸权国家经济安全泛化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和挑战。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并相继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2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同时,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特别是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上半年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诸如上述,我国近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引起了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度“关注”。

如果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把推动经济复兴作为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特朗普则首次提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特别是把“遏制”中国快速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可以说美国把重振经济建立在遏制他国特别是遏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经济安全泛化的突出表现,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遭遇的最大制约。其一,贸易制裁中国。美国与中国主要在“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产生摩擦,比如,美国“337”调查、对中兴“禁售”、制裁六家中国实体等等。其二,金融制裁中国。2010年之后,美国进入新型金融制裁阶段,对华制裁手段多样化,比如,对华加征关税,2019年美国贸易办公室宣布对华约2000亿商品清单关税由10%提至25%;对华企业财政制裁,禁止美国投资家对31家中国企业进行投资、限制中国科技公司在美贸易;关闭对华美元清算系统。[51]美国利用贸易、金融等手段对华进行经济制裁,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进而威胁到国家整体安全。尽管可以采取“拓展中国对外贸易多元化”[52]“关税反制”[53]“切断美元流通结算渠道”[54]等措施应对美国经济制裁,但是,短期内做到有力反击美国的经济制裁难度较大。[55]

五、结语:复兴之旅“只能进不能退”

始于1848年的内外交困,激发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富强的强烈需求。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民族的复兴之路是逆转的,资本扩张带给中华民族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和灾难。彼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虽然唤醒了民族独立意识,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人民的诉求“迫切需要”新思想、新组织的引领,找到实现诉求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他成立时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创造了“伟大成就”,使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当然,不可逆转不是没有逆境。美国阻挠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今天才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杜勒斯的“和平演变”战略起,美国乃至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作为“武装侵略”“军事遏制”“经济封锁”的补充。[56]而70多年来,在反“和平演变”的艰巨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仍然创造了民族复兴的各类条件,因此,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不可能逆转的。

“不可逆转”除了客观上“不可能逆转”的内涵,还包含了主观上“不能回头”的意蕴。之所以主观上“不可逆转”,其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此是“人心所向”,不可更张。其二,民族复兴进入倒计时,因此是“最后一公里”,不能前功尽弃。其三,民族复兴之路是经过艰难探索而立,因此符合“历史规律”,不能背弃。所以说,中华民族复兴之旅“只能进不能退”。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民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们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