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2022-02-04刘宗永
刘宗永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观念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对于其所生活的社会、自然、人文等环境的基本认知、观点或信念。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观念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着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为不断发展农村,造福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而作出的伟大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进程相匹配、相符合、相促进的,彰显了我们党解决“三农”工作难题的伟大智慧。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非常全面,不仅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要求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灵魂支撑,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乡风文明,确保治理有效,就必须紧贴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从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入手,探寻其内涵及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文化观念的先进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从思想、环境和制度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1.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打牢了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文化对于思想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同。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将从思想上改变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进入现代化,主动拥护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支持乡村振兴的各种规定要求,主动寻求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本领,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来。
2.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打牢了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和谐的文化环境和多元的生态环境。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帮助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弘扬,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家风,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一种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后,生态保护的意识将会提升,能够用现代的生态环境观来进行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自觉增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打牢了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进行许多制度性改革,例如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2],这些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变化而进行的。要确保这些制度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求农民能够从观念上接受这些制度。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让农民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站在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振兴中的制度改革,确保各种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制度在农村地区有效落实。
(二)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1.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以现代化观念引领农民文化观念转变,不仅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价值,还能使当代精神风貌的核心融入农民心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除了需要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外,更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史,绝不缺乏各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都引领着广大中国人民不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不仅能够帮助农民群众继承发扬伟大精神,更能让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全新的精神动力。
2.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坚定了发展魄力。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将从思维层面对农民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农民摒弃传统老旧的农耕思想,主动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将创新、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离不开文化重塑、革故鼎新;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靠的是文化引领、价值选择;在重振雄风、重展鹏翼的进程中,蕴藏着文化支撑、生机永动。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将会使农民坚定地投身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更强大的力量源泉。
3.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激发了创新潜力。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使农民认识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发展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具备现代化观念的农民,不断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社交软件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推广宣传,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农村产业新业态。可以说,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让农民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不断利用农村资源,探索创新模式,推动农村新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创新潜力。
(三)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支撑”
1.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就是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进行产业扶贫,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然而,农村产业振兴要求以农民为主体,秉持全新的发展理念,重新进行资源配置、产业整合、品牌创新[3]。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以后,农民群众能够主动学习产业融合的专业知识,主动为农村产业增效贡献智慧,主动寻求农村产业的品牌创新,进而立足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转型。
2.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力支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全方位的人才体系支撑,除了需要党政人才把握大局、制定政策,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指导、解决难题外,更需要乡村的本土人才积极作为、勇挑大梁[5]。其中,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土人才,就是要立足农村人力资源实际,培养农村本地人才,这离不开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助推农民自身的人才观、价值观、发展观发生转变,使农民把自己看作是农村发展建设的人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用之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3.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的意义格外凸显,它不但厚植着中国现代化的底蕴和特色,还在全球化思潮激荡中深刻地界定着何谓“中国特色”,更是在一种深刻性上引领着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6]。究其现实性而言,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理解时代语境和现实逻辑。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认识到文化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学习先进现代文化、接受外来新鲜文化,推动乡村的文化复兴,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4.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有力支撑。人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的乡村就以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而著称,然后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乡村出现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改善。为此,我们党将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振兴,需要全体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文化观念,站在新的时代视角,以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实现绿色发展。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生态恶化的危害,主动学习生态保护的知识,杜绝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过度开垦、过度灌溉等行为,主动节约生态资源、净化农村水土、开展“厕所革命”,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的行动支撑。
5.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乡村组织振兴的有力支撑。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必须要确保广大农民坚决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一方面,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促进基层广大农民努力向农村党组织靠拢,积极学习和拥护党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人人有责”,进而自觉地参与到实施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打牢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能够为党组织培育更多的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党员,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堡垒。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道德文化难继承
我国具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一直保持着纯朴的民俗村规,传承着良好的道德和礼仪。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对农村地区的侵入导致农民在传统道德文化继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小农意识仍然存在,大局观不强。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小农经济就已经出现,并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农经济逐渐与新时代共享发展的理念相背离,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由于农民文化观念转变不到位,导致了许多农民仍然存在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意识,对于眼前的利益看得过重,不能从乡村振兴的大局出发,自觉转变观念,遵守社会公德,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顺利实施。
二是从事农业意愿减退,职业观淡化。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古人历史经验的总结,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不断强调发展工业、制造业,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过去,农民将土地视为自身赖以生存的资本,对于从事农业抱有极大兴趣。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尤其年轻一代的农民,他们的观念是宁愿外出到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劳作,不愿在乡村振兴中安心农村,发展农业。
三是功利思想有所抬头,诚信观动摇。马克思说: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潮,以往那种单纯的农村社会言传身教、以诚待人、以信立人的观念受到了城市浮躁、功利思想的冲击,导致现代化时代农民的诚信观念有所动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文化传播手段难改进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覆盖,农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在更多的平台获取不同的文化内容。然而,受制于传播意识不强、传播平台缺失和传播人才匮乏等,导致了农民无法接受现代化的文化观念。
首先,传播意识不强。乡村振兴中,需要农民接收外界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然而,当前在我国农村,许多乡镇、村干部对于先进文化传播的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吸收现代先进文化对于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他们的意识仅仅局限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通过改变农民文化观念来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传播平台缺失。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不断普及,农民越来越能够通过这些软件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部分农村地区也建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抖音视频号,鼓励农民参与进来,对外进行文化沟通。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沿海地区向农村传播文化的平台相对较多,而在内地偏远农村地区甚至网络信号都不稳定,更无法建设更多的文化传播平台。传播平台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了解外界、获取现代文化内容、转变文化观念的机会。
第三,传播人才匮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到现代新媒体的冲击,使得农村文化传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传播人才除了需要掌握最新的文化动态,将其转化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外,还需要学会新媒体的运作、影视后期剪辑等多项技能,而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留在家乡开展文化工作,因此拥有先进文化传播技能的人才在农村相对匮乏,制约了农民观念向现代化的转变。
(三)先进文化观念难辨别
乡村振兴带动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吃饱穿暖的同时,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近年来,受到西方腐朽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低俗、媚俗的文化在农村地区大行其道,混淆了农民的视听,导致农民群体与先进文化渐行渐远。
首先,农民文化娱乐方式落后。农民文化娱乐问题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相对单一,据调查,农闲时节农民的娱乐活动主要还是看电视、打牌、打麻将,而阅读书籍、体育健身的农民少之又少,许多农村虽然建设了图书室、电影放映厅、农村文化广场等场地设施,但由于受资源和习惯的影响,这些场所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农民还是习惯进棋牌室进行文化娱乐。这样的文化娱乐方式,是无法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
其次,刻意迎合大众文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不仅需要吸收先进文化,同时也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视、电脑接触到先进的现代文化。在这些现代文化的影响之下,农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信仰不再坚定,许多农民为了赶时髦、随潮流,学习别人去迎合一些庸俗的大众文化,将自身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活动等抛弃,导致了大众文化之风甚嚣尘上,而先进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例如,为了迎合大众对于现代歌舞的喜爱,河南地区许多优秀的豫剧演员放弃了豫剧表演转而学习歌舞表演。
第三,受到外来文化侵蚀。不可否认,外来文化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有价值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够辨别吸纳良好的外来文化。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学习其他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模式,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当地历史建筑、民间风俗为代价,大肆改造拆建,引入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不仅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更是扰乱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秩序,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道德引领作用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并不过时,反而许多道德品质和伟大精神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道德引领作用,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
1.以理论引领凝聚民心。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针对当前农民的小农意识仍然存在、大局观不强的问题,应该从转变农民文化观念入手,针对目前乡村振兴存在的种种 “误区” “盲区”,向农民群众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众主动学习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结合不同地区农民文化观念实际,采取分层、分段、分批的方式,创新理论宣传的方法手段,以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宣扬党的最新理论,引导农民的观念紧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转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理论相结合,引领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狭隘思想观念[8],主动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使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思想意识引领。可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派出理论功底扎实的老党员、经验丰富的居委会老同志到农民聚集点、农村活动广场等地开展理论宣讲,将乡村振兴的政策讲深讲透,将现代化建设的好处实惠讲清讲明,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拥护乡村振兴、投身乡村振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共识。
2.以政策感召改善民生。党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凝聚了农民群众的意志,反映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离不开广大农民坚守自己的土地,安心自己的农村家园。针对农民群众从事农业意愿衰退的问题,要深入持久搞好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实现文化观念现代化,具体应该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好大势。将农业科技化发展、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的大势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二是把握好大事。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成就宣扬给农民群众。三是把握好大局。引导农民群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上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自觉形成现代化的大局观、生态观和文化观。要不断改进形式进行政策宣传教育,首先结合中央和地方各级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进行,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准政策教育主题;其次要善于打破常规,对于乡村振兴的各种最新政策宣讲要做到反应快、行动快、节奏快,迅速抢占先机、扩大影响;要让政策深入人心,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优惠政策讲细,将农业发展的前景讲明,将农民的职业优势讲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劳作的积极性。
(二)建设文化传播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乡村振兴要求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使农民接收更多的现代先进文化。针对当前在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播意识不强、传播平台缺失和传播人才匮乏等问题,可以通过文化发展空间拓展、群众文化发展交流、群众文化产业拓展等手段,全面推动农村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
1.拓展农民现代文化观念发展空间。农村文化传播意识不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能理解新形势下农村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能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准确内涵,文化开发、文化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因此,在现代文化观念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注重文化内容的拓展,尽可能增加农民接触现代文化的全面性,充分利用现代文化的生产力,促进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在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现代文化观念转变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例如,政府可以对农村荒废广场、学校等进行重新整修,新建改造文化广场、农村广播站等,为现代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确保农民接收现代文化的质量。例如,某省某村泗州戏图像文化墙与孝德榜的打造,营造了良好积极的现代文化观念的发展空间[9]。
2.拓宽农民现代文化观念交流路径。针对文化传播平台缺失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快文化传承与发扬。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与农村当地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广播站、电视台等合作,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宣传,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特色通俗文化,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农民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地现代文化,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活动与文化创作中来,促进农民文化观念向现代化转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农民现代文化观念培育。可以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广场舞、文艺汇演、文艺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例如,某省某村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新时代农民夜校、新时代实践中心、村村通应急广播等特色平台,打造了该村特色现代文化活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道德滋养,促进了该村村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发展[10]。
3.培育农民现代文化观念传播人才队伍。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离不开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现代先进文化的人才队伍。针对当前农村传播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要保留乡土人才。鼓励一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农民留在村镇社区文化部门任职,并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为其规划发展路径,建立带薪学习、经费保障和毕业奖励等制度激励机制。其次,要强化文化传承引领人才建设。要对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文旅人才、文艺表演人才做好摸底调查和培养。设立专门科室,专人负责,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乡镇联动,建立非遗传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传承力度,使基层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弘扬。第三,要培育乡贤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掘农村现有资源,如长期生活在农村,党性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的农村老干部,具有创新观念、敢想敢干的农村妇女代表等,将他们表彰为“乡贤”或文化传播带头人,通过这批乡贤或带头人,将先进的现代文化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严格文化审查监管
针对乡村振兴中农民文化娱乐方式落后,迎合大众文化和受到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现状,必须多措并举,丰富农民文化娱乐活动,保护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加强对外来文化审查监管。
1.丰富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当前,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单一,农闲时打牌、进麻将馆,主要原因是农村缺少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体育活动。为此,首先,必须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大力宣扬农村小品,鼓励农民参与传统歌舞表演,大力推广农村传统的庙会、灯会、花会等传统聚会活动,同时组织赛歌会、劳动技能比赛等农村公益文化活动,鼓励各种媒体加大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宣传报道,激发农民参与创作文化作品的热情。其次,要丰富农村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利用春节、中秋等外出农民返乡、农民群众较为集中的时间,组织村级、镇级或县级的农民运动会,将传统的踩高跷、扭扁担等趣味运动项目与现代的篮球、台球等结合起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各级农民组织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文化部门配合,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下乡的方式,在农民中推广喜闻乐见、科学健康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同时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实现农民科学健身。另外,还要加大农村体育场馆建设的力度,保证农民学生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从小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习惯。
2.保护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现代文化,发展农民自己的民俗文化并与现代相结合,才是农民实现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将民俗活动与现代观念相结合,是推动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例如,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或民族舞蹈,有关部门可以对这些民俗活动进行周密筹划,鼓励农民自发组建歌舞队、戏曲队等参加演出,选拔一批民俗活动的带头人进行表彰,在农村地区形成一种热爱民俗、发展民俗的良好氛围。利用各种节庆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把民间乡土艺术与外国的民间音乐艺术相融合;要修建固定场所,有计划地开展民间音乐活动。发展民间工艺美术,让农民群众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作者,培养对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的鉴赏水平和创作兴趣。倡导文明过节、节俭过节、健康过节的现代节日、婚庆文化,根据农民群众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开展便于参与的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
3.加强对外来文化审查监管。当前农民文化观念受到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农村外来文化的监管必须发动全员、实行全方位、做到全覆盖。可以聘用一批掌握计算机技术、嗅觉敏锐、原则性强的文化监管信息员,定期到农村各个公共场所、各类演出活动开展巡视巡查,及时发现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外来文化并立即清除。可以以各乡镇文化站为主体,建立农村文化市场信息员队伍,开展农村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协助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每月向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动态信息。巡查中发现存在低俗、媚俗的腐朽文化宣传作品,应该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化市场执法监管网络。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民文化观念塑造、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理解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内涵,探寻其实现路径,必须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文化审查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现代化文化观念是纯洁的、先进的、进取的,是富有时代内涵的、推动乡村发展的、助推乡村振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