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学: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新范式

2022-02-04路克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石 磊,路克利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而依然风华正茂,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奇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之时,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海外中共学逐渐兴起,并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时代显学。

一、中共学的产生条件

中共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所决定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所体现的实践、理论以及文化等三重逻辑维度的综合作用下应运而生。

(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中共学属于认识论范畴,属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认知。因此,其最根本、最本初的来源只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过程。只有基于真实具体的实践,才能形成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特色鲜明的中共学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革命和变革,在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党领导人民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逐步实现人民生活由小康到共富、综合国力由大国向强国、国际地位由边缘向中心的伟大转变,中国开始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共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提供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空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由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所以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之所以会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件,指引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之中,处处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耀眼光芒。百年实践雄辩地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战胜险阻、勇攀高峰;违背马克思主义,就会走弯路、走错路、走邪路。不论在什么发展阶段、肩负何种时代使命,认真学习和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是共产党人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研究、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就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众多民族的思想和智慧,书写出无数文化经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经千年锤炼,世代相传,历久弥新,汇集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情怀,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文天祥践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提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民族品格,磨砺出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十分提倡积极进取和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增广贤文》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步入近代以来,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历来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同时,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践行者和大力弘扬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和智慧,并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四)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紧密相连。在古代,中国创造了汉唐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坚持世界眼光,将本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在近代,中华民族深受列强欺辱,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强大武器,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胜利。从百年党史的发展来看,党的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要积极学习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要有分析有判断有辨别地学习(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指出改革开放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9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4)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页。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兼具开放、包容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也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放自信、开明包容特征的政党,通过尊重、理解、包容、吸纳、融合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发展完善中华文明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中共学的科学内涵

百年党史,在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研究好中国共产党,就抓住了认识和理解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键。因此,中共学的研究对象必然是中国共产党,其目的就是要深入探究并努力破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匙。具体而言,中共学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基础,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页。的内在意蕴和逻辑机理。在研究内容上,中共学主要涉及党的历史、党的性质、党的建设、党的理论、党的制度、党际交往等方面。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共学的内涵,至少要树立以下四种观点:

(一)树立历史观,把握好中共学和中共党史之间的关系

中共学的研究必须深深根植于扎实的党史研究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更具学科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范式。所以,十分丰富的党史资料,能够为中共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学科养料。同时,中共学能够强化党史研究的思想理论性,增强党史和观点之间的连绵互动,激发党史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此外,也要将中共学研究置身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建设史、近代中国人民180多年的奋斗史当中,通过运用大历史观,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演进的历史轨迹,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

(二)树立时代观,把握好中共学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中共学正是在新时代、新阶段和新变局当中,愈发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就涵盖了发展阶段之“新”、社会主要矛盾之“新”以及奋斗目标之“新”等诸多方面。中共学正是立足于时代之基和回答时代之问当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风险共生,问题和矛盾交织。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这样的世界之问日益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困惑。面对世界之问,迫切需要开出新的药方。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的发展成就格外受到世人瞩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开始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理解和接受。中共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三)树立系统观,把握好海外中共学和本土中共学之间的关系

海外中共学与本土中共学虽然在研究的对象上是一致的,但是因地域不同所导致的研究立场、理论旨趣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本土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一般都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同时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是高度赞赏和强烈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并力图从理论层面总结和揭示相关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然而,海外中共学一般都是立足西方语境,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惯习,甚至出现歪曲、丑化或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象。因此,如何跨越本土学者和海外学者之间的研究鸿沟,是摆在中共学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中共学的研究,必须要坚持客观中立的研究视角,采取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将中共学的研究从单纯的区域研究上升到全球性视野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综合审视(6)张明:《国际中共学与中国共产党研究的范式转换》,《治理研究》2019年第2期。,进而打破意识形态偏见和理论倾向区隔,寻求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研究范式。

(四)树立党学观,把握好中共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称“马学”)之间的关系

中共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理论和实践。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共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历史层面上来看,中共学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强调的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共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层面的集中体现,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随着实践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等都是中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加强调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其学科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引领作用上,核心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在巩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与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简言之,中共学是“领导之学”,而马学则是“指导之学”。在大党治理大国,大国走向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以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为前提,而中共学也必将在此过程中成为世界之显学、时代之显学。

三、中共学的主要特征

中共学作为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视角,其研究内容和主题已大大超出党史党建等传统学科范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等学科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与洞察力。

(一)整体性

中共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包括党的性质、党的历史、党的人物、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这些内容和要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中共学的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观点,将研究对象置于各种复杂关系之中,分析各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进而找出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

(二)综合性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纵贯百年之久,横跨众多门类。单一的学科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中共学的整体性面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研究为例,其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通过单一学科的知识难以驾驭,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中共学的研究要充分利用包括党史、党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期全面认识所要研究的对象,而不能简单地将中共学与党史党建等传统学科划等号。

(三)历史性

中共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根基,中共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共党史相伴相生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始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苏联和美国的学者纷纷开始介绍中共政权的早期发展情况。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更是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海外中共学正是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7)路克利:《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国内外再次兴起对中国研究的热潮,而要真正理解和解释中国现象,必须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进而使得以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各类研究成果迭出,中共学迅速发展。所以,中共学的学科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演进密切关联,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征。

四、中共学的价值意义

随着中国以前所未有地自信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中共学的学科建设,完善其学科体系,提高其学科地位,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更不是僵化死板的本本,而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以实事求是为根本观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方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避免水土不服,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从实践层面来看,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从历史层面来看,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理论创新相统一,始终将站在时代之基和回答时代之问相统一,不断开辟出马克思理论发展新境界,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着中国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中共学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探究出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内在机理,而作为勇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伴随着实践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党的指导思想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共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亦会更加丰富和完整。

(二)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党的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并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建设并没有削弱,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持续推进,党的建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充实,涵盖强化思想政治引领,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推动作风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各领域各方面,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因此,党建作为中共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党建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理论体系。此外,海外中共学作为一种“他者”视角,能够摆脱本土研究者的利益和情感限制,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我们党建中的优势和不足,能为切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三)增强“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探索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立足本土实际和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此指导中国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提供根本的政治保障。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无数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革命烈士和先进分子,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骨。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形成、建立和增强“四个自信”的前提与基础。通过中共学研究,可以从理论和学理上深入理解和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筑牢信仰之基,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动力。

(四)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与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相比,我们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还相对落后。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国际话语体系的制高点,主导着国际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常常从“西方中心论”的视角观察中国、解读中国,充斥着大量歪曲中国发展的错误论调和言语。正所谓,贫穷就要挨饿,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通过中共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话语体系,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让全世界都能听得懂、听得进真实的中国声音,了解认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消除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误读和误判。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和百年历史的伟大政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救国有效、富国有力、强国有方,通过中共学的研究能够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和立体的中国,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开放、包容、担当的国际形象,为我国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