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正气观的文化渊源和实践遵循

2022-02-04王天民王晓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志气骨气底气

王天民,王晓雅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的重要论述,标明了新时代正气观的基本精神特质和内在逻辑架构。新时代正气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气”理念,内蕴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建树的关于志气、骨气、底气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诉求。立足新的时代精神和发展主题,深入阐释新时代正气观的基本意涵、文化渊源和实践导向,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正气精神,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突出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正气观的崭新意涵

正气观是一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彰显了所处时代的精神风尚、道德品质等社会气象,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弘扬正气是社会治理和人才培育的重要战略举措,每个良政善治的时代都是卓有成效地化育正气、弘扬正气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博厚正气文化精神,为新时代建树和创新正气理念提供了宝贵文化资源。立足时代,建树新的正气观,必须树立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宏伟志气,强固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铮铮骨气,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

(一)坚定树立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宏伟志气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驻外使节时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习近平接见二〇一七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作出的这一重要判断,为我们应对变局中出现的矛盾、风险提供了基本遵循。当然,在大变局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基本内涵。当今世界格局的百年之变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以及安全问题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实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技在经济实力对比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科技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二是大国政治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旧的国际秩序受到了空前冲击,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也增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底气,正深刻改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主宰世界秩序的局面,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三是世界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人与环境关系得以改善但仍没有完全得以解决,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形势牵动世界人民心弦,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开新局的宏伟志气,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担负起大国责任和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讨论时指出:“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3)《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不断坚定育新机和开新局的志气,努力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经济上,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自身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政治上,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助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对意识形态冲突与国际安全形势,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好自身定力,坚持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树立开新局的宏伟志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铮铮骨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蕴涵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从主体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确立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从来源上看,这是一条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精神的道路。其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诉求,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大同社会、厚德载物、革故鼎新、治国安邦思想,因而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从作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条沟通世界文明的发展道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沟通世界。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沟通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强固骨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少数社会成员价值观扭曲,个别官员腐化堕落,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骨气。汹涌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会对中国社会公众——特别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一代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享乐主义思想也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理想和信念。面对此类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抵御西方西化、分化的图谋。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也是腐败问题的高发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腐朽思想也随之涌入,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被侵蚀以及部分官员腐化堕落。腐败现象会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秩序甚至危及政治安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壮士断腕的果断态度、猛药去疴的强力手段坚决惩治腐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崭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当前“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4)姜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年1月7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得以建树,政治生态从根本上向好发展。只要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初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就一定能够带领全体人民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大的奇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一定能够不断强固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骨气,加快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百年前衰败的中国内忧外患、蒙辱蒙难;百年后欣欣向荣的中国引领着世界化危为机、向好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从理论底气上看,新时代是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从经济底气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跃迁至新的更高发展阶段。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步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深厚底气。从政治底气上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竞相效仿的榜样。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卓越表现,彰显了制度优势和大国风范,增进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信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的中国道路、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所产生的强大国际影响力,是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充足底气和信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顺利实现,这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难题。例如,当今的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观念;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还要防止出现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的情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谨慎处理、积极应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既要居安思危,正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看到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道路、伟大事业和伟大成就,坚定必胜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新时代正气观的文化渊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精神养分,彰显着高尚精神情操,深刻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正气”精神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生成、强化,从文化传统、历史脉络的层面进行深入梳理,才能把握其理论实质和实践旨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为仁由己的志气、志不可夺的骨气与道不可违的底气,辉映生发,汇聚成泉,化生为新时代正气观的博厚渊源,是时代新人彰显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文化根脉。

(一)为仁由己的志气

为仁由己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儒家学说强调从自身出发,通过个人主体性的发挥证成仁德的志向。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38、214、307、187、181页。“克己”与“由己”作为孔子“仁德”实践观的两个基本方面,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克己”克去的是越礼僭法的任性,“由己”是由己而立、因己而立的仁德,正是经由“克己”祛除任性,才能“由己”而成仁德。可见,“克己”和“由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共同凸显出仁德施行对个体主动性的要求。个体“为仁由己”的志气来自于遵天道而行的自觉,人的主动性体现为对“自在”天道的“自为”转化,是天道由隐到显的生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8)《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38、214、307、187、181页。。天无言而四时行、百物生,彰显了天道运行的“自在”性。天道的规律就是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人的主动性正是以自在的天道为基础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9)《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38、214、307、187、181页。。道非但不排斥人,而且要借助人的主动性生发开显,人发挥主动性是对天道的证成和昭显。若不能充分领会并积极践行天道,就会远离天道,使天道潜隐、存而似无。因此,“为仁由己”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人的主体性和担当精神的重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本主义”文化理念。在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强调将个人的志向同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将实现社会理想看作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38、214、307、187、181页。。孔子对“为仁由己”“克己复礼”的推崇并不止于独善其身,而是要实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1)《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38、214、307、187、181页。的人生信念,“为仁由己”的最终指向乃是仁民爱物、天下归仁。

2021年7月1日,新时代的青年在天安门广场上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同几千年前儒家学派“为仁由己”的人生信念相承接,展现了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相融合的宏伟志向。自2019年12月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向险而行、勇挑重担,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团结力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90后”“00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承担起抗击疫情的重任。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胸怀“为仁由己”坚定志向,推动国家和民族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坦诚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勇于担当的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认可,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现了大国志向和气魄。

(二)志不可夺的骨气

骨气是一种人格硬度,是面对任何风险挑战都能保持自己品格操守的姿态,是坚守正道、誓死不屈的精神。铮铮骨气,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历程中,曾有柳下惠直道而行,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深得孔子“言中伦,行中虑”(13)《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25页。之感慨赞誉;又有孟子力倡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4)《孟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09、136页。;还有屈原对内举贤能、修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因国都沦丧而命殉汨罗江,充分彰显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5)《楚辞》,林家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0页。的铮铮骨气;更有汉朝苏武牧羊十九载、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宋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忠勇事迹。五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无数热血儿郎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名利所惑,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这种不屈的精神薪火相传、不挠的品格生生不息,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

骨气是一个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拓奋进、无坚不摧的精神支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指路明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历经磨难不动摇,初心不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劈波前行,抒写了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彰显了中华儿女志不可夺的铮铮骨气。1927年,“大革命失败”导致中国共产党由近6万党员只剩下1万多,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曾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内外夹击;新中国成立初期,曾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经受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多重考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历史性交汇,中国共产党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毫不动摇坚守马克思主义正道,承担风险、应对挑战、推进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应对风险挑战、坚守初心使命的奋斗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险挑战都能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在战胜无数困难和挫折的苦难辉煌历程中形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品质正是对中华文明铮铮骨气的传承和发扬。

(三)道不可违的底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底气来源于对正道的坚守、对正义的弘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遵循正道的民族。坚守正道与正义是中华民族的博厚精神和悠久传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深厚底气的重要来源。《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6)《孟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09、136页。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君主能够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便能得民心,顺应治理天下的正道。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共出现了80多个王朝,每个王朝的覆灭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因为丧失了民心。在每个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后期,统治阶级腐朽堕落,底层百姓生存艰难,阶级矛盾极度激化,最终致其灭亡。历史上曾经短暂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盛世局面则是因为得民心、顺民意、政治开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难怪乎孔子发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人?必也圣乎”的感慨,认为善于济众爱民的统治者当属罕见的圣人。民本思想是中华悠久文明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内蕴着恤民爱人的仁德正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底气的渊源,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文化根基。

古往今来,正道相通。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将为人民谋幸福印刻在自己的旗帜与意志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8)《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2年1月1日。行动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进行社会改造,快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0页。作为评判全党工作的基本尺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各项事业,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以及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成效都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取得的胜利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立足共建共享,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全面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思路,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红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原则遵循,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价值归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之作为实践基点和价值导向,全方位地规划和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赢得人民群众最有力的支持和拥护。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坚实根基。

三、新时代正气观的实践遵循

“正气”精神基于文化传统而生发,依托于时代主题而呈现。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传承、发扬“正气”精神,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滋养,必须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凝聚共识,必须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激发动力,坚定宏伟志气,强固铮铮骨气,彰显深厚底气。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滋养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正气”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正气观的博厚文化渊源。因此,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气精神资源,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与志气、骨气、底气相承接的文化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风骨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结合新时代的时代主题和发展需要,传承思想精髓,祛除思想糟粕,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关联,促进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的生发,推动新时代正气精神的建树和弘扬。

2.要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具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深化对中华正气文化的研究宣传,提高中华正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的人群精准化研究阐释中华正气文化,例如对党员干部可以借助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1)《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76页。的立身文化资源提升精神品格;对怀有“躺平”观念的青少年可以借助于“志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2)《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92页。的弘道文化资源激励远大志向。

3.要充分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同信息技术相结合,依托现代媒体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正气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如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优秀的电视节目传播中华正气文化,通过专家讲解、公众参与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增强对中华正气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借助于融媒体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强化文化传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

4.要依托“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和深化中华正气文化教育,特别是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思想状态选取合适的正气文化资源,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正气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对中华正气文化的感悟和认同,大学阶段侧重提升学生对中华正气文化精髓的弘扬和践行。通过“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正气理念和精神气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气精神理念是新时代正气观的思想根源,将中华传统正气文化精神同新时代发展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必然能够为新时代正气观培育提供精神滋养,增强人们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豪情正气。

(二)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凝聚思想共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时代大势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一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错失了发展机会,曾经遭受了一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知耻而后勇,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探索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人民的梦想,是每个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新时代正气精神的彰显,又是凝聚新时代正气观思想共识的重要条件。顺应新时代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热烈追求,积极凝聚正气观思想共识,抵御外来腐朽思想侵蚀,一定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蓄磅礴之力。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2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向未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坚定意志和信念。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恢弘的史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了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高文明形态,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丰硕的物质、精神、文化与制度成就;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以探寻中国道路的志气、坚守中国道路的骨气以及坚信中国道路的底气,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正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阔步前进。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开创美好未来的最大优势,是中华民族继续高扬志气、骨气和底气最可靠的保障!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彰显中华民族强大志气骨气底气的最有力凭据。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将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唯有如此,才能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斗动力,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中,发扬志气,弘扬正气。

(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为基本意涵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担当,展现了敢于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风骨,蕴含着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深厚底气。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充分汲取营养和精神力量,对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具有重要引领激励作用。

1.坚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理想和事业信念熔铸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实践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中华大地上播撒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追求正义,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人间正道,迎来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壮美前景,建树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志士的责任担当、浩然正气。

2.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持不懈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创造了发展奇迹。回望百年来的历史,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曾经遭遇无数风险和挑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浴火重生,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道路。战争年代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建设时期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时期勇于进取的开拓者以及新时代善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为践行初心使命而奋发进取,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自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奉献,绘就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抒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淬炼铮铮骨气提供了强大动力。

3.树立“勇于拼搏、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顽强意志。“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骨气贯穿于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拼搏、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勇往直前的革新先锋、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彰显出舍“小我”为“大我”的责任担当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成为激励时代新人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不懈奋斗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

4.培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高度自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坚定志向信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不衰、历经磨难而更强,依靠的是千千万万初心不改、志向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守,坚守的是党与人民之间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永远坚定地持守信仰,永远与人民生死相依,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历经苦难创造辉煌的根本原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不可逆转地走向民族复兴的底气、志气、骨气所在,更是新时代化育民族复兴深厚底气的精神依托。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出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强音,传递着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夙愿,昭示着“青年强则国强”的主体自觉,回荡着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恢宏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新时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伟大号召,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正气”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是新时代增强精神动力的坚实实践基点,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引擎。全面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正气理念教育、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大力激励和引导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各尽所能担纲尽责,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华夏儿女一定能够凝聚磅礴之力,奔赴驰骋第二个百年征程,加速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志气骨气底气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朽木颂
心底无私底气足
为政底气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