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历史、贡献与启示
2022-02-04莫纪宏
莫纪宏 诸 悦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720; 2.清华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4)
提要: 近年来,香港深陷社会动荡的渊薮,一些人错误认为香港没有爱国主义,境外势力也趁机解构、否定香港本土爱国主义。事实上,香港素有爱国传统,爱国爱港精神是香港同胞一直坚守的核心价值。回顾总结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历史,将其划分为形成(1841—1997年)、发展(1997—2020年)、深化(2020年至今)三大阶段。开埠181年来,香港爱国主义者们践行实业报国、支持改革开放,投身香港发展、成就“东方之珠”,热衷慈善捐赠、共克内地时艰,捍卫“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香港腾飞贡献了举世瞩目的不朽功勋。在香港当前历史发展阶段,本土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爱港、爱“一国两制”的高度统一,集公共道德、政治伦理、宪制规范于一身,构成香港精神的核心精髓、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国两制”的内在品格。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中,各界要在全面准确理解本土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坚持深入培育践行本土爱国主义、推动本土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相适应、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爱港良好局面,为香港再出发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
近年来,境外势力操弄一小撮反中乱港势力处心积虑推动港版“颜色革命”,香港一时间“港独”猖獗、社会动荡、“黑暴”肆虐、百业凋敝、“揽炒”横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遭遇严峻挑战。一些人因此误以为香港人不爱国、香港没有爱国主义。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趁机否定、解构、污名化香港本土爱国主义和爱国爱港主流价值,推销“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逆向民族主义。事实上,回顾香港自1841年开埠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香港从来不是爱国主义的沙漠,而是爱国主义的沃土。爱国精神深深植根于香港同胞心中,爱国爱港始终是香港社会世代相传的主流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香港儿女为香港繁荣、祖国富强而筚路蓝缕、不懈奋斗,为香港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创造更大辉煌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站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总结历史贡献、归纳现实启示,十分必要、恰逢其时,既有助于纠正外界关于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错误观点、驳斥境外势力谬论,也对继续巩固完善本土爱国主义、全面准确实施“一国两制”伟大创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形成阶段
1841年香港开埠至1997年香港回归是本土爱国主义的形成阶段。英国借不平等条约侵占香港后,香港同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开始觉醒,爱国爱港力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选择香港作为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共产主义理论在香港传播后,引导本土爱国主义进一步发生质的升华。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后就进入香港发展,爱国主义从此有了坚强领导力量。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香港成为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火种、庇护民主人士、构筑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救亡、支援解放战争的重要据点,为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爱国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始终积极投身兴港报国、支持祖国发展、推动爱国统战、参加反霸权反殖民斗争,在国家改革开放、香港经济腾飞以及香港顺利回归、平稳过渡过程中作出了关键性的促进引领作用。
(一)从民族意识觉醒到爱国主义诞生
英国攫取香港后实行专制殖民统治,香港人民既看清了清王朝的软弱无能,又饱受西洋殖民者的残酷压迫,首先觉醒的并非爱国精神,而是民族主义。香港开埠不久,天地会(三合会)等秘密组织就开始以香港为据点,开展反清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香港成为其重要的军火物资转运港,农民军还一度占领九龙。天国首辅洪仁玕正是三次赴港接触到西方文明,进而提出中国首个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资政新篇》。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港高举民主革命旗帜,建立指挥中心、设置活动基地,发展革命组织、培训革命志士,进行革命宣传、打造舆论阵地,输送军火弹药、筹集起义物资,策划组织六次反清起义,兴中会和同盟会曾先后在香港建立重要机构[2]。香港被誉为“革命党活动之策源地”和“各省革命军之大本营”[3],为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正是在清季革命中,香港同胞原以“驱逐鞑虏”为核心诉求的民族主义逐渐转化为以“创立民国”为政治目标的爱国主义,使近代中国两种不同的政治认同观实现有机统一,至此香港本土爱国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爱国主义得到马列主义科学指导
五四运动推动共产主义在港深入传播,先进分子开始借助马列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20年12月,香港首个马列研究小组在陈独秀鼓励下成立[4];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旋即赴港开展工作[5],于1925年1月成立支部[6],从此本土爱国主义既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又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共在港开展各种反帝革命活动,与国民党联合发动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港英当局的嚣张气焰,壮大本地爱国力量。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412反革命政变”“415反革命政变”篡夺大革命胜利果实,迫使中共广东区委撤往香港避难。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工作机关长期设于香港①,香港也因此成为支持革命活动,保留革命火种的根据地、大后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港高举团结抗日旗帜,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国际宣传及赈济募捐等工作,香港青年前赴后继投奔圣地延安[7],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洪流。1941年12月港英当局仅抵抗18天就投降日军,中共率领港九大队浴血奋战,谱写了壮丽辉煌的香港抗日史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港积极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宣传,筹措物资经费、庇护革命义士。香港亦成为新政协运动的根据地,八个民主党派中有五个在此组建或重建[8],为新中国的筹建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回归前爱国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爱国阵营分化为亲中的左派和亲台的右派,前者主要包括中资企业、爱国港商、爱国社团、爱国学校、爱国传媒、爱国影业等;后者因国之不国、无国可爱,实已不算爱国者,后来还与国为敌,一些人成为反中乱港势力的远祖。20世纪50年代,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与国民党政权断交,右派在蒋记政权遥控下发动各种“反英反共”活动,其高潮是1956年“双十暴动”事件[9]。60年代,随着香港进入高速发展期,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在“文革”和全球左翼思潮的影响下,香港左派一片欣欣向荣,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激进者掀起“六七暴动”,招致港英政府残酷镇压。此后,港督开始推行“温情殖民”,通过大力灌输西方价值、提升社会福利来争取人心,迫使爱国力量一度走向地下[10]。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如春风涤尘,极大地振奋了香港爱国力量。见木已成舟,英国加速启动“光荣撤退”部署,别有用心地打着政改和民主的幌子,企图阻碍中国对香港实行有效管治,继续影响、掌控香港。爱国爱港力量见招拆招,确立议会斗争路线,顺水推舟建成新香港联盟、自由民主联会等大批爱国政党政团。1994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操纵香港立法局强行通过政改方案,企图单方推翻联合声明和英方承诺。中央在爱国爱港力量的鼎力支持下,果断“另起炉灶”,确立了“以我为主”的过渡交接原则,按照“爱国者治港”原则顺利产生第一届特首和临时立法会全体成员,使英方干扰回归的企图未能得逞[11]。
二、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至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是本土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民众爱国精神持续高涨,本土爱国力量加速扩张,为中央全面管治、港府依法施政、各界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政治生态。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与“一国两制”伟大创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联袂维护繁荣稳定、推动良政善治、完善宪制民主、改善民生福祉,使香港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然而,“一国两制”作为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其实践征程不会一帆风顺。新时代以来,境外势力大搞“以港制华”,不光操纵其长期豢养的反中乱港势力大肆摧残香港繁荣稳定、民生福祉、宪制法治,后来自己干脆赤膊上阵直接插手香港事务,妄图先“颜色革命”香港再伺机和平演变中国。香港各项事业由此遭到严重破坏,本土爱国主义面临严峻挑战,陷入回归以来的至暗时刻。
(一)爱国爱港力量逐渐形成阵营体系
香港回归后,在中央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港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步,为本土爱国主义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爱国爱港力量由此逐渐形成体系,产生了以爱国政党政团为核心,遍布香港各阶层各界别各行业的爱国爱港阵营,主要包括七大序列。一是长期致力于弘扬爱国精神、坚持兴港报国的老牌左派爱国组织,如创立于1900年的中华总商会、创立于1948年的香港工会联合会、创立于1949年的香港华人革新协会等。二是致力于直接参政议政、落实民意的爱国政党政团,如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香港经济民生联盟、自由党、新民党等。三是致力于服务特定界别、维护行业利益的爱国专业社团,如香港工业总会、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等。四是致力于正面发声、宣传真相的爱国报刊传媒,如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及亚洲电视、香港无线电视等。五是致力于汇聚各界力量、破解社会难题的爱国爱港NGO,如团结香港基金会、香港再出发大联盟、“803”基金、香港政策研究所等。六是致力于扎根基层、改善民生的进步民权社团,如香港青年联会、香港青年会、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等。七是致力于联系乡谊、团结街坊的地区爱国社团,如港岛各界联合会、九龙社团联会、新界社团联会、新界关注大联盟以及各类同乡会、联谊会等。他们和香港广大爱国市民一起,竭诚配合中央全面管治、港府依法施政,代表社会主流民意,传递爱国爱港主流价值,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建设,在推进本土爱国主义、增进市民国家认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保障“一国两制”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力量。
(二)积极培育践行爱国爱港核心价值
为在心理上彻底征服港人,英国统治香港期间倾力推行“赢心赢脑(Winning Hearts and Minds)”战略,强化反共宣传、鼓吹英国至上、推行西方价值,处心积虑通过无处不在、精妙伪装的洗脑教育抹黑爱国主义、破坏国家认同、摧残民族意识,企图将香港民众培养为“黄皮白芯、唯崇西方”的“高等华人、东方顺民”。这正是香港回归后民众国家认同持续低迷的罪魁祸首,也是社会偏激沉渣不断泛起的历史根源。为遏制这股歪风,尽快完成思想文化的“去殖民化”,港府、爱国政团社团、爱国传媒、爱国港企自回归以来作了大量工作,培养民众国民意识、增强国家观念、提升国家认同、弘扬爱国精神。首先是港府,自成立伊始就不断克服反对派设置的重重阻力,多措并举培育并带头践行爱国主义,在历份施政报告、重大政策中均强调香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香港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发展计划,进一步融入国家大局;并锲而不舍在全社会推行宪法基本法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其次是爱国政党政团,他们一是立足基层,服务社会,推动基层爱国教育、培育爱国爱港力量;二是支持行政主导体制、监督港府依法施政、提升特区立法质量、捍卫“爱国者治港”原则;三是打造爱国人才梯队,为香港各界培育大量德才兼备的治理者。再次是爱国传媒,他们在弘扬家国情怀、推进国家认同的同时,与反中乱港“黄媒”展开论战,积极公开真相、打假谣言、抨击歪理、揭穿谬论,占领舆论高地。最后是爱国港企,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资支持爱国事业,带头融入国家大局。在各界锲而不舍的努力推动下,以爱国爱港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在香港深入人心。回归后多项民调显示,大多数市民认同中国人身份、信任中央政府②,认同“一国两制”、看好未来前景③。即便是亲“反对派”的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调研也显示,绝对多数香港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④;香港民众总体上对中央政府持有好感⑤,对中国前景⑥和“一国两制”有信心⑦。
(三)香港爱国事业一度遭遇严峻考验
随着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一国两制”和爱国主义在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境外势力因东升西降、霸权旁落,焦虑感、紧迫感空前增强,开始采取“诱捕放血”战术⑧,不断支配、利用反中乱港势力搞乱香港、遏制中国。一是阻碍经济民生,持续扰乱立法体制正常运作长达十年之久⑨,致使大量重大政策、法案无法通过实施。二是阻挠民主进程,不惜煽动社会动乱、制造政治危机来消解中央关于循序渐进实现香港民主的努力,使“双普选”无法落地。三是挑战国家主权,暴力冲击政府,侮辱国旗国徽,蔑视中央权威,策划“港独公投”,煽动“全民制宪”。四是危害国家安全,不断阻挠国安立法、挑战宪制秩序、乞求他国制裁,大肆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甘当反华“急先锋、马前卒”。五是危害公共安全,打砸抢烧、瘫痪交通、煽动“三罢”、攻占校园、殴打市民、火烧路人、刺杀议员、杀害老人,无恶不作;后来还疯狂暴力袭警、包围纪律部队、搜购制作军火,出现恐怖主义苗头。六是散布歪理邪说,恶意抹黑“一国两制”和国家发展,为分裂国家、抢夺治权积极炮制舆论,宣传“暴力抗命”“违法达义”等谬论对青少年洗脑。七是发动“颜色革命”,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上述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要实施“夺权三部曲”⑩和“真揽炒十步”计划,篡夺治权“变天换日”,把香港变成阻挡复兴的“桥头堡”和颠覆政权的“屠城木马”。2019年开始长达近一年的“修例风波”正是他们登峰造极的“杰作”,使香港陷入旷日持久的动乱,造成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势。境外势力和反中乱港势力长期以来的群魔乱舞、上蹿下跳,不仅严重损害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宪制法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营商环境、国际形象,更使香港从务实有为的金融中心沦为喧嚣杂乱的政治集市。据统计,1997年至2007年香港平均每日游行集会为3.6起;但2012年至2020年该数暴增至25.7起,高居全球第一;2021年竟达到57.1起。无休无止的街头政治撕裂社会、破坏稳定、煽动仇恨,不仅无益于经济民生,还成为香港再出发所面临的节外阻力。
三、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深化阶段
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本土爱国主义进入深化阶段。面对反中乱港势力此起彼伏的夺权攻势,爱国爱港力量不畏危厄、挺身而出、坚决斗争,粉碎了他们“揽抄香港、夺权变天”的图谋。幕后坐镇的超级强权不得不撕下“自由灯塔”的画皮亲自下场挽救颓势,全力开动立法、行政、司法、外交、舆论机器,企图熄灭“东方之珠”。危难之际,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果断出手,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拨乱反正的霹雳手段,领导港府相继构筑国安防线、完善民主制度、推动教育改革、法办反中乱港势力、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使香港迅速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一国两制”重回正轨、正本清源。超级强权在香港上演政治版“仁川登陆”的计划折戟沉沙,反中乱港势力散的散、抓的抓、跑的跑,在政坛彻底出局,香港由此开启了“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新篇章,本土爱国主义随之进入“重获新生、更进一竿”的新阶段。
(一)建立国安制度,推动香港由乱转治
彼时,香港是全球唯一没有健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地方。受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全力阻挠,香港本地国安立法自2003年搁置以来实已无法自行完成。面对“修例风波”造成的严峻局势,中央不得不直接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宪法责任以拯救香港于水火。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要求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并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此制定相关法律,以堵塞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制度漏洞。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并决定将之列入基本法附件三,港府同日刊宪。香港国安法从国家和香港两个层面构筑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明确规定与香港有关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和勾结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罪行和处罚,填补了香港长期以来“国家安全不设防”的漏洞。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黎智英、戴耀廷、黄之锋等反中乱港头目相继落网,香港民族阵线、香港众志、香港教协等反中乱港组织相继解散或停止运作,有力打击了反中乱港势力和境外势力的嚣张气焰,使香港迅速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截至2022年5月底,有186人因涉嫌香港国安法罪名被捕,共115人被控;在8宗已完成的诉讼中,全部10个被告都已被定罪,最高监禁9年。这一数据充分表明香港国安法“打在七寸上”,仅依法惩治极少数罪大恶极者,未减损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权利、自由、利益,展示了中央“四两拨千斤”的高超智慧。因此该法也得到香港市民的普遍欢迎,民调显示66%的市民表示支持,83%不认为会对香港造成负面影响;60%认为该法无损其权利和自由,63%认为无损营商环境。同时,香港国安法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营商环境,稳定了市场信心,因此也得到中外工商界的普遍欢迎。香港总商会调查显示,75%的企业认为香港国安法将对其日常业务带来正面或中性影响。香港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只有23%的受访会员对香港商业前景持悲观或非常悲观态度,相比香港国安法实施前要减少17%。
(二)完善民主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
政权由爱国者掌握,天经地义、举世皆然。然而,反中乱港势力却逆历史潮流、国际共识,视“爱国者治港”原则为眼中钉、肉中刺,一直不遗余力对其抹黑、歪曲,充分展现了他们既不尊重民族,也不拥护回归,更不希望香港繁荣稳定的本质。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释法明确2007年后修改特首和立法会产生方式的法定程序后,中央为推动香港“双普选”先后作出三次努力。然而,反中乱港势力却趁机漫天要价、竭力阻挠,于2014年9月28日蓄意非法“占领中环”长达79天,剑指“爱国者治港”原则,严重破坏香港法治与秩序,企图逼迫中央收回“8·31决定”。2015年6月18日,在反对派议员集体阻挠下,港府提交的特首普选方案未获通过,“双普选”就此搁置,香港民主进程遭遇严重挫折。然而,事后反中乱港势力贼喊抓贼、倒打一耙,把普选搁浅的责任甩锅中央,窃香港民主之功为己有,并借此不断掀起“旺角骚乱”“修例风波”等大小动乱。同时,他们在境外高参的指点下,制定了体制内夺权的路线图:上策是先操控立法会,后操控特首选举委员会,最终选出“泛黄特首”的“夺权三部曲”计划;如失败,就执行下策即彻底瘫痪香港的“真揽炒十步”计划。为带领香港民主重回正轨,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完善香港民主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素;3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新的香港特首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表决程序,于3月31日起实施。港府随即提出相应本地修订法案,并于2021年5月27日经立法会通过。此次香港民主制度改革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既重构了选举委员会,又完善了特首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以及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体现了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确保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2021年9月19日、2021年12月19日、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相继成功举行,选举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安全、廉洁,充分彰显了新选举制度的公正性、优越性和先进性,为香港民主长远健康发展和实现“双普选”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推动教育改革,筑牢爱国政治基础
回归后,在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极力阻挠下,香港在思想教育领域长期未完成去殖民化任务,教育系统藏污纳垢、国民教育长期缺失、通识课程谬误百出、各类教材乱象丛生,“黄师”散播谬论、煽动仇恨、怂恿暴力,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修例风波”期间被捕的10171人中竟有超过40%是学生,其中55%是大学生、45%是中学生,可见香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20年11月,香港由乱转治后,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即提议推进国民教育、提高教师质素、提升国家观念、支持国安教育,要求香港教育局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完善教材制定供给、成立跨专业团队等方式提升爱国教育,并建议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成立爱国教育支持中心,开启教育新篇章。新任特首李家超进一步明确表示在其任内要理直气壮推展爱国教育、纠正青少年错误价值观[12],将爱国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港府亦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清理“毒教材”“黄教师”,夺回教材制定权、审定权,积极推行爱国教育、国情教育,改革通识教育、法治教育,设立“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将国家安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纳入必修内容,还资助所有学校购买国旗及升旗设备,举办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日活动以及基本法推广活动,加强学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港府全面清理潜伏在教师群体和公职人员中的反中乱港毒瘤,并针对长期存在的国家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等思想问题开展教育救治工作。一是加强教师、公务员的专业操守,开展宪法、基本法、国家安全、国情形势专题培训,并将此等内容纳入新聘者的入职评测和培训中。二是要求所有公务员签署声明拥护香港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拒签者必须离职;并设立公务员学院加强思想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公务员成为德才兼备的管治者。三是香港六大纪律部队及其工会、社团发表声明全力支持构筑国安防线、完善民主制度,并全面采用中式步操、使用中式仪仗,充分显示中国属性。此外,中央驻港机构、内地涉港部门、本地爱国爱港组织积极配合港府,举办大量专题展览、主题论坛、征文比赛、交流活动,共同帮助香港同胞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强化繁荣稳定使命担当,筑牢爱国爱港社会基础。
四、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历史贡献
在香港开埠至今181年的历史中,爱国主义滋润着狮子山下精神的生成,为香港繁荣兴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明的价值引导,使香港历经各种风险考验挑战,却始终保持旺盛奋进的生命力。百余年来,一大批有识之士聚集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心怀至诚报国、和衷共济的崇高理想,践行实业报国、支持改革开放,献身香港发展、成就“东方之珠”,热衷慈善捐赠、共克内地时艰,捍卫“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历史表明,香港之所以能创造发达的商业文明、构建先进的法治制度、打造精致的城市文明,推动“一国两制”伟大创举取得成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本土爱国主义和爱国爱港力量其功甚伟。
(一)践行实业报国,支持改革开放
香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凭借独特地位作出重大贡献,发挥了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13]。香港工商界心系祖国,纷纷投身实业报国,通过投资、引资、办厂、创业等方式支持祖国发展,涌现了安子介、霍英东、庄世平、包玉刚、伍沾德等众多的港商楷模。他们之所以敢为天下先,为祖国带来“第一桶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不只是因为看到了商机,而且是希望看到内地摆脱贫困、国家日益富强”[13]。回归25年来,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联通者和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促进者。香港工商界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抓住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所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内地累计吸收香港投资13013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53.3%。内地累计设立港资企业49.04万家,占全部外资企业数的47.1%。中国逾65%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香港开展,全球逾70%人民币支付通过香港结算。超1200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总募集资金近7万亿港币。历史充分证明,至真至纯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是香港工商界的核心价值和成功秘诀,杰出企业家怀着对祖国、民族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秉承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崇高信条,以爱国主义为立身之本、以服务桑梓为入世之荣,主动把实干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之中,不仅报效了国家,也成就了自己,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4]。
(二)投身香港发展,成就“东方之珠”
本土爱国主义是香港快速发展,各项事业繁荣兴盛背后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香港开埠后,民族主义先行者们充分认识到实业发展对民族自强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筚路蓝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并逐渐超过洋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航运、贸易、金融的先驱[15]。新中国成立后,爱国爱港力量与港英当局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迫使港督不得不重视港人的人权、自由和福利以缓和矛盾,并通过“行政吸纳政治”向本地精英分享治权来换取效忠。爱国工商巨子们抓住历史机遇,在制造、航运、地产、金融等行业大有作为、迅速崛起,与香港民众一起推动香港进入发展“黄金时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世界金融中心。对此,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总结为“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香港回归后,包括广大爱国民众在内的爱国爱港力量背靠祖国、配合港府,发挥“两制”之利,克服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的重重阻挠,相继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区域政治动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保持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更实现了经济繁荣兴盛和社会长足发展。香港持续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全球最开放经济体、全球最优企业经营环境、全球最佳金融制度桂冠,全球竞争力和自由法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香港目前是全球第五、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也是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外来直接投资流入总量全球第三,被评为全球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国际评级充分表明,得益于“一国两制”和爱国主义的协同效应,“香港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14]。
(三)热衷慈善捐赠,共克内地时艰
香港被誉为“慈善之城”,香港同胞心系内地,在救灾、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环保以及教科文卫体等领域向内地无偿捐款捐物累计已达数千亿港币,一直占据中国境外捐赠榜首。每当祖国遭遇灾难,如九八洪灾、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河南水灾等,香港都能掀起捐款赈灾热潮,大批专业救援队和医疗救护队赶赴内地参加救援、重建,充分展现了香港同胞守望相助、携手同心的骨肉深情。教育是香港捐赠的另一重点,香港爱国者及慈善机构累计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超千亿,令上千家学校、数十万学子受益。香港对祖国慈善捐赠的主要来源有四:一是立法会特别拨款,如汶川地震立法会拨款90亿。二是来自霍英东、田家炳、邵逸夫、庄世平、曾宪梓等著名慈善家及其基金会,如庄世平先生去世时将2000多亿资产全部捐给国家,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田家炳博士耗尽家财捐赠学校、医院、路桥等教育民生项目数千项;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以来推动内地和香港公益项目已逾240亿港元。三是香港赛马会、保良局、世界宣明会等慈善公益组织,如香港最大慈善机构赛马会将约90%的税后经营盈余拨捐慈善信托基金,近十年每年捐赠多达40亿港币。四是香港普通市民。在香港,慈善不是富人专利,调查显示97.1%的市民在两年内曾参与日常义助、83.5%的曾参与过慈善捐款。截至2021年底,香港有9669家法定免税慈善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是面向数百万普通市民募捐的小微慈善机构,“卖旗”“百万行”“渣打马拉松”等全民常态慈善活动层出不穷,既有效地践行了爱国爱港精神,又成功地拉近了内地与香港的心理距离。
(四)捍卫“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
回归前,爱国爱港力量是民众权益的争取者、民族尊严的维护者,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助推器、平稳过渡的稳定器,是“一国两制”具体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回归后,爱国爱港力量转型成为捍卫“一国两制”的中坚力量,发挥维护繁荣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体制内,他们与企图将香港拖入“劣质民主”泥潭再“夺权变天”的反中乱港势力针锋相对、争夺议席,在立法会中一直占据多数席位,支持行政主导,配合港府施政,为重大决定、政策、立法的落地保驾护航。在街坊里,他们立足基层,积极服务社会、解决民生难题、表达真实民意,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与反中乱港势力争夺人心阵地,不断夯实扩大爱国爱港舆论基调和民众基础。在舆论界,他们旗帜鲜明高举爱国旗帜、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举办庆祝回归、国庆、建军等纪念活动和太空发射、先进装备、大国工程等宣传展览等提升国家意识、民族自信的专题活动,全面客观展现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辉煌成就,宣传介绍国家发展方向、中央大政方针,并及时反击涉港谣言谬论、错误观点,与反中乱港势力争夺舆论阵地。在教育界,他们大力开展宪法、基本法、“一国两制”、爱国主义、国家安全和国情教育,拯救被洗脑学子、批驳放毒“黄师”、纠正教材谬误,为“黄、暴、独”盛行的香港教育界正本清源。在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危机事件中,他们无畏无惧、挺身而出、众志成城,高举爱国、法治、正义的旗帜,自发保卫街巷、慰问民众,对抗暴徒、支持港府、力撑警方、拥护中央,纷纷站到斗争的最前线,以良知、正气、行动守护香港、止暴制乱,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五、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本土爱国主义经历百余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国家进入新时代后,经受住各种冲击、挑战,浴火锤炼,日臻精粹,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形成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征。在当前历史阶段,香港本土爱国主义是爱国、爱港、爱“一国两制”的高度统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6]本土爱国主义的根本在于爱国,初心在于爱港。爱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爱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港人只有心怀国家,看准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位置与机遇,才能更好地服务香港、实现自身。“一国两制”是香港发挥“两制”之利维护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爱国爱港必须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拥护宪法、香港基本法。
(一)本土爱国主义集道德伦理规范于一身
本土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民族的真挚情感,也是香港政治的基本伦理、宪制规范,是价值性、政治性、规范性的有机统一。首先,爱国是一种公共生活所认可的价值和道德,主要包括个人对国家、民族、香港的生死相依、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依存感、认同感、归属感,对祖国和香港的自然、社会、政治各个要素的眷恋感、依赖感、忠诚感,以及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香港繁荣的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其次,爱国是香港公共生活的基本政治伦理。国家和香港的存续是公民资格的前提,国家和香港的繁荣稳定是公民权利福祉的根本保障,二者互为因果,具有互惠共生性。因此,服务公民是国家首要政治义务,忠于国家是公民首要政治美德。爱国主义正是从公民角度出发,规范该互惠共生关系的基本政治伦理。公民需要遵循爱国基本政治伦理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维持国家及其政治共同体的稳固、安全。最后,爱国是香港政治参与的重要宪制规范。香港基本法第104条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条的相关释法明确了爱国主义的宪制规范属性,政治参与者必须认同和拥护以宪法、香港基本法为核心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香港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关于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明确要求选举制度要“确保爱国爱港者治港”,并设立香港特区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候选人是否爱国进行审查,推动爱国宪制规范进一步制度化、具体化、可操作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政治伦理和宪制规范的爱国其标准是清晰明确的,即真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尊重和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和特区宪制秩序;全力维护香港繁荣稳定[17]。相较西方国家繁缛的“政治正确”审查,该标准可谓门槛极低,只要求候选人消极爱国即不危害国家、不与国为敌就可参与政治,充分彰显中央在香港民主问题上的广阔胸襟和包容心态。
(二)本土爱国主义是香港精神的精华凝练
本土爱国主义贯穿了香港开埠、建设、腾飞、回归、繁荣全程,是香港精神的核心精髓,具有鲜明的香港特色,充分彰显港人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等本土精神资源。第一,本土爱国主义体现了香港精神的包容共济、求同存异。在爱国“基本色”下,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充分包容多元多样的阶层阶级、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行业界别、观点立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二,本土爱国主义体现了香港精神的自强不息、善拼敢赢。回归前,香港同胞开拓进取、勤奋拼搏,促成香港从无名渔港到“东方之珠”的飞跃;回归后,香港同胞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生生不息、善拼敢赢,推动“一国两制”香港实践再创辉煌。第三,本土爱国主义体现了香港精神的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同胞在市场经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建立标准、完善法治、赈灾救灾及促进教科文卫体等公共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民族复兴的功勋有目共睹。第四,本土爱国主义体现了香港精神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生成于中西交融汇聚之地的本土爱国主义既有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又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襟,反对固步自封、沙文主义,汲取西方文明成果、融合本土传统智慧,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创新活力。第五,本土爱国主义体现了香港精神的创新活力、时尚魅力。爱国在香港从来不是死气沉沉、僵化空洞,而是寓教于乐、新潮时尚。回归前,爱国左派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美学策略引领强势左翼文化[18];回归后,娱乐圈爱国力量继续推出大批上乘主旋律艺术作品,在国内国外广泛传播,为内地文化产业作出了重要示范。
(三)本土爱国主义是香港发展的精神动力
香港风雨兼程、沧桑巨变的历史充分证明,本土爱国主义是香港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香港成功的关键在于“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19],爱国爱港高居首位。首先,爱国主义是香港团结奋发的精神动力。不同信仰、阶层、界别、祖籍的香港同胞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繁荣稳定、增进民生福祉、贯彻实施宪制、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权自由,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创举创造新成就、新辉煌,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留传后世的功勋。其次,爱国主义是香港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香港经历外族侵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民族危亡,之所以非但未像许多被西方殖民过的地方那样被击垮,反而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始终保持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全球对华人的尊重,打造繁荣兴盛的“东方之珠”,靠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传统。最后,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开埠后,香港各界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相继进行反帝反殖民斗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庇佑民主人士、支持建国大业,协力襄助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回归前,香港各界又是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与不甘心就此撤退的老牌帝国主义斗智斗勇,最终挫败了“以主权换治权”的阳谋。回归后,香港各界还是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勇敢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历史责任,与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坚决斗争,屡次拯救香港于水火危难中。可预见的是,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中,爱国主义依然是香港同胞凝聚力量、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和不断进步、再创辉煌的精神动力。
(四)本土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的内在品格
“一国两制”是香港长期坚持的制度,爱国主义是香港始终坚守的传统。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和本土爱国主义所取得的举世成功,充分揭示了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不可分割的内在品格,二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第一,二者辩证统一、互为表里。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指引,“一国两制”是爱国主义的制度保障和实体规则;“一国两制”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在爱国主义的支撑引导下屡次转危为安;爱国主义事业屡次遭受挑战挫折,在“一国两制”的保驾护航下再次焕发生机。第二,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爱国主义为“一国两制”提供民心支持,“一国两制”为爱国主义提供实践舞台;发展爱国主义有助于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坚持“一国两制”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第三,二者机制互补、相互贯通。爱国主义以道德调整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一国两制”以法律来调整香港和国家的关系;加强培育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民众自觉拥护“一国两制”、宪制法治,全面准确实施“一国两制”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第四,二者相互传承、目的一致。中国共产党在践行爱国主义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创造了“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在发展中为爱国主义赋予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都是建设发展特区的应有之意,都统一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香港繁荣的历史目的。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要坚持全面培育践行爱国主义与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有机统一,既强化内在国家认同,重视发挥爱国主义对“一国两制”的涵养、支撑作用,树立价值导向;又完善外在制度建构,重视发挥“一国两制”对爱国主义的保障促进作用,优化制度供给。
六、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现实启示
回顾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目的是要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的现实启示,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本土爱国主义、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为香港重新出发、再创辉煌更广泛地凝心聚力。当前,随着香港相继建立国安制度、完善选举制度,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愈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已形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浩然巨势。未来五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14]。香港各界要在坚持全面准确理解本土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深入培育践行本土爱国主义,坚持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推动本土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相适应,进一步弘扬爱国爱港传统、扩大爱国爱港力量,为民族复兴续写新的传奇。
(一)坚持全面准确理解本土爱国主义
全面准确理解本土爱国主义是香港各界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主义是历史、社会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社会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当前,全面准确理解本土爱国主义需要把握好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在香港本土爱国主义中,资本主义成分是主要的。香港实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多元,没有至高的指导思想,不同于奉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指导的内地。因此,香港本土爱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下的爱国主义,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制约,具有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我们不应强求本土爱国主义处处与内地保持一致,而是要允许它与内地存在区别。有区别不代表不爱国,这是由香港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同时,也要看到香港本土爱国主义也有社会主义成分,香港爱国者可以相信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哪怕奴隶主义,但是不能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爱国和爱港的关系。爱国是爱港的根本前提,爱港是爱国的心路起点,二者不可偏颇。当前,一是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爱国,要意识到不只有投资建设国家、襄助内地时艰才是爱国,拥护宪法、基本法,维护香港国家安全,把“一国两制”方针落到实处也是爱国。二是要警惕将爱港与爱国割裂的谬论。长期以来,反中乱港势力为煽动香港人民,打出“光复香港”等旗号,声称要“让香港成为香港人的香港”,故意将爱港和爱国对立起来,已荼毒甚广。国家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基,爱国和爱港是内在统一的,要从爱国高度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拥护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依法监督权及各项涉港方针决定,就是在爱港、在维护香港的切身利益。
(二)坚持深入培育践行本土爱国主义
未来香港各界应协力合作,始终高举爱国旗帜、坚持弘扬爱国传统,深入培育践行具有时代特征、符合香港实际的本土爱国主义。首先,要提升完善本土爱国主义。一是针对香港所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立足时代性、民族性,突出战略性、立场性,注重开放性、包容性,推动本土爱国主义进一步体系化、理论化;二是提升本土爱国主义的认知属性,强化共同历史、记忆、价值、象征等“元叙事”建构,应对境外势力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消解;三是积极学习吸收习近平主席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资社意识形态,为完善本土爱国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次,要培育践行本土爱国主义。一是强化爱国教育,深入推进国情教育、国民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持续开展宪制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推动爱国主义上升为香港教育体系的核心指引;二是强化爱国文艺,香港娱乐界要继续发扬爱国爱港传统,创作更多主旋律IP,展现国家发展、提升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自信;三是强化爱国氛围,举办爱国爱港活动、讲好爱国爱港故事、宣传爱国爱港典型,引领香港同胞从香港历史的转折进程中认清“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前景。最后,要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14]。香港青年对国家是否认同,是影响“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香港融入国家大局、维护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此,不仅要完善教育供给,还要帮助香港青年解决成长成才面临的实际困难,逐步化解沉积已久的深层代际矛盾。
(三)坚持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爱国者掌握治权天经地义、举世通行,西方国家更将之确立为压倒一切的根本“政治正确”。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一国两制”之初就明确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治港”原则既是国际惯例的本土适用,也是爱国主义的贯彻落实。在新形势下弘扬本土爱国主义、维护香港长治久安、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把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断绝反中乱港势力及境外势力通过体制内夺取香港治权的一切路径。在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大问题。第一,“爱国者治港”不是黑箱政治,衡量爱国的标准是客观的、清晰的,无论是建制派、中间派还是反对派、本土派,只要真心尊重民族、拥护回归,不损害香港繁荣稳定,就可根据法定程序参与管治;只有那些依法核实确有恨国、害国行径者才不能担任管治职务。第二,“爱国者治港”不会导致香港“内地化”,“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发展的正道必须由中央来主导,但香港不会引进内地的民主模式,更不会成为北京遥控的棋子;其民主发展必须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坚定走既发展民主,又保障安全,促进良政善治、民众福祉的多元优质民主之路[20]。第三,“爱国者治港”不是“清一色”,而是具有“五光十色”般的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既体现香港民主的多样性、多元性、多维性,又体现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意志都在管治架构中得到全面反映和充分代表。第四,“爱国者治港”反对政治投机,绝不容许“忽然爱国”、左右逢源、多头下注,肆意进行毫无底线的投机钻营,治理香港的爱国者决不能是政治投机主义者,更不能是个人利益至上者[21]。展望未来,港府和各界爱国爱港力量要不断健全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爱国者的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推动“双普选”,理直气壮将“爱国者治港”贯彻到底。
(四)坚持本土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相适应
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存在深刻内在关联。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习近平主席关于爱国主义和“一国两制”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引导本土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确保“一国两制”始终沿着爱国轨道有序前行,并进一步激活“一国两制”的制度生命力,实现本土爱国主义和“一国两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推进本土爱国主义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爱国爱港力量要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爱国主义和“一国两制”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从爱国主义高度正确理解“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在根本问题和大是大非上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站稳正确立场。二是要发挥本土爱国主义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社会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和反映广大市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与中央、港府一起破解民生难题、深层矛盾,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三是要在弘扬爱国主义过程中真实还原香港民主历程,既讲清明线,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断建构、发展、完善香港民主;又讲清暗线,即境外势力、反中乱港势力对香港民主的搅局、破坏、阻挠[20],让人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良政善治局面。四是要将弘扬本土爱国主义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相结合,帮助各阶级、阶层、界别找准自身发展与国家大计的契合点,发挥自身优势,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形成服务国家、发展自己的双赢格局。五是要居安思危、防范风险,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协助国安机构防范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分裂独立活动、暴恐极端活动,坚决防范香港再发生“黑天鹅”事件,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结 语
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主流价值建设搞得好,政治共同体就团结稳定、繁荣昌盛;反之,政治共同体就麋沸蚁动、衰败动荡。香港开埠181年来,在爱国主义旗帜下,香港各界筚路蓝缕、踔厉奋发,创造了香港奇迹,带动了祖国振兴。在香港开启“由治及兴”新篇章之际,本土爱国主义依然是港人奋发图强、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是香港融入国家大局、维护繁荣稳定的精神力量。然而,也要看到本土爱国主义自身仍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其面临的外部危机挑战仍未消除。特别是,境外势力在港版“颜色革命”失败后,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配合其全球对华攻势,转而采取“弱化香港”的策略。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增加弱化香港的力度并施加结构性安全压力,长期消耗香港并使其陷入周期性紧张与动荡,逼迫中央向香港治理投送更多资源,必将导致香港高度自治权与日益增强的全面管治权之间的张力,从而在全球面前达成假中国之手破坏“一国两制”的险恶目的,迫使中国战略红线下移并最终在香港问题上做出让步,从而创造他们对港“再登陆”的机会。面临愈加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严峻的挑战,香港本土爱国主义培根铸魂、团结力量、凝聚人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各界加强学理研究、实证分析,使其在祛魅与重新赋魅、民族化与国际化、“本土化”与“普世化”等问题上找到平衡,更好地与“一国两制”新发展相适应。现代性正在使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走上去中心化的道路,唯有爱国主义在今后一长段时间与国家这个历史概念相随相伴,成为复杂功能分化下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和理据。因此,回顾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其贡献、特征和启示,不仅有助于爱国爱港传统的薪火相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深远意义。
注 释:
①相继改组为中共广东特委、广东省委、两广省委、两广工委、香港工委、南临工委、广东省临委、广东区党委、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等。
②数据来源:1.香港研究协会《香港市民国民身份认同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1894),调查日期:2022年5月27日至6月16日;2.香港研究协会《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调查》(调查编号:1836),调查日期:2021年9月7日至24日;3.香港研究协会《香港市民国民身份认同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552),调查日期:2009年9月23日至28日。
③数据来源:1.香港研究协会《市民对回归二十五周年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1896),调查日期:2022年6月15日至22日;2.香港研究协会《市民对回归二十周年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1512),调查日期:2017年6月15日至21日;3.香港研究协会《市民对回归二十周年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952),调查日期:2012年6月21日至25日;4.香港研究协会《市民对回归十周年的意见调查》(调查编号:250),调查日期:2007年6月8日至15日。
④除“修例风波”期间的三次民调外,即2020年6月1日、2019年12月4日和2019年6月17日开始的三次民调。数据来源:香港民意研究所《巿民身份认同》长期调查。
⑤总计41次民调中,有23次被调查者对中国中央政府有好感。数据来源:香港民意研究所《市民对各地政府的观感》长期调查。
⑥总计104次民调中,只有“修例风波”期间三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净值为负数。数据来源:香港民意研究所《市民对中国前途的信心》长期调查。
⑦总计166次民调中,有140次显示被调查者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净值为正数。数据来源:香港民意研究所《市民对一国两制的信心程度》长期调查。
⑧“诱捕放血(bait and bleed)”是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在其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描述的一种军事战略。其目的是设置特定议题,诱使对手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榨干对方的血”,而自己可袖手旁观、保持实力。
⑨自2010年香港高铁争议起,香港立法会中的反中乱港分子就不断恶意滥用香港立法体制法律漏洞,通过反复点名、超长发言、投掷臭弹、推搡纠缠、恶意阻拦内务委员会选举等方式,阻碍立法会正常运作。
⑩反中乱港势力计划先夺取区议会多数席位,再夺取立法会多数席位,最后拿下特首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