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内生逻辑与实践策略
2022-02-04王琳
王 琳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提要: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现实条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的内生赓续,也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新发展阶段,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突出政治引领,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和组织力量。新发展阶段,要以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农村公有制经济,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深刻理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明确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方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从实践主体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是亿万农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同富裕要“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是城市与农村都享有的富裕。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农村常住人口4.98亿人,占总人口35.3%。根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4%,农村人口约3.74亿;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0%,农村人口约2.73亿①。因此,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亿万农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组成部分。当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绝不仅仅是实现一部分农民的富裕,而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农民全都要实现的富裕。需要全体农民依靠辛勤劳动、脚踏实地、共同努力,全方位参与共同富裕建设,更加公平地享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增收致富,实现生活富裕富足。
从基本内容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容,既包括农民生产生活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又包括农民个人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营造出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农村文化氛围,实现广大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的统一。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农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解决了后顾之忧,才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5]。良好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精神氛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农村文化生活,能够使农民更加精神抖擞、乐观向上,以更高的素质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良性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实现动力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动力来源于亿万农民致富增收的内生动力。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全体人民勤劳创新和共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农民作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价值,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同时,分好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需要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做到量力而行,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硬件环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进农民农村的机会均等、权利均等、服务均等,让农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从推进过程看,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分阶段、分区域有序推进。我国各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不同,使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共同发力,而是需要兼顾各地区各阶段发展的差异性,制定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分阶段、分区域,有先有后分步实施。2021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明确了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6]。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联合印发《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因此,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绝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更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各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分阶段、分区域有序推进。
从实现路径看,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统筹推进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消费差距和生活保障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5倍,虽然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差距接近1.0倍相比,我国城乡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居民实际消费差距和社会保障差距也持续增大,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9倍,已降至改革开放后的最低水平,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此外,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在城市保障房待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异地就医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使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公平地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从实现目标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工业化和乡村产业化发展更加迅速,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壮大农村公有制经济,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宜居宜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既要注重农民物质生活富裕,解决好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使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又要确保农民精神生活富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农民致富增收的内生动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农村公有制经济,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2020年底,我国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存在部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不稳定,脱贫基础较为脆弱,返贫致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随时可能陷入新的贫困。同时,消除绝对贫困后,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定范围的相对贫困人口。以收入低于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0%作为相对贫困标准,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大约1.8亿人,其中近1亿人月收入不足500元②。因此,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两个层面来激发脱贫群众和相对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加深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升自身发展能力[7]。
第二,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没有产业发展,乡村就谈不上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8]。因此,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有效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共商共建中增强参与发展和实现就业增收的能力。同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当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第三,要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带领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深植党在农村的根基[8]。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力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此外,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过程,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为农民提供充分稳定的就业机会,开辟新的收入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构建农民尽职尽责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缺少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9]。21世纪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改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服务水平和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绝大部分健康、教育、养老、医疗等指标水平都落后于城市居民,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数据,2019年,我国城市婴儿死亡率为3.4‰,农村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1.94倍;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1‰,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4‰,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29倍。在居民预期寿命、儿童发育迟缓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养老金发放额度等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风貌和农民生活水平,能够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10]。
二、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贯穿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建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厚重的历史逻辑,必须认清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为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内在要求
第一,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彰显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决不应是其他党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发挥领导作用,列宁也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1]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才能把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体现无产阶级思想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注重加强政治引领,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将政治建设落到实处;坚持贯彻思想引领,激发农民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认真实行组织引领,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不断强化社会引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增强社会号召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
第二,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契合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2]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期党在农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改变相对落后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农村的最好体现[13]。
第三,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14]一方面,社会公平正义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维护好、实现好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社会公平正义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生活中,农民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不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关系才会融洽,社会矛盾才能减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身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调和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员和鼓励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精神风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的内生赓续
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1]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在一次次腥风血雨中能够绝处逢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推动社会变革。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分析了湖南地区党员深入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和自卫军、发动合作社运动、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的情况,撰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件,为革命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了农村革命运动的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基层政权,组建妇救会和儿童团,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党带领农民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现了亿万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调动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发展集体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全国3亿多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走集体化道路创造条件。1953年,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党带领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济,实现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占全国农民的96.3%,全国农业生产总值达610亿元,比1949年增加8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施惠农政策。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聚焦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基层党组织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通过广辟资金来源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农村建设,鼓励农民个人或合股集资兴办仓库、公路、小水电等基础设施,兴办社会事业,实行有偿使用。帮助贫困落后地区实施有组织、大规模的专项扶贫,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教育、医疗、保障难等方面推行各种惠农政策,废除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责任和担当对农村工作进行新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5]。因此,农村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才能朝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现实逻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把牢方向、凝聚力量、汇聚才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是党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强健有力,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事关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否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能否高标准完成。
第一,党建赋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指明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身,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决策,明确发展方向。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薄弱,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先进性十分鲜明,科学性与前瞻性在实践中也充分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要解决的不稳定因素较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大,协调的主客体关系较为复杂,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一旦出现错误,投入再多的努力和精力也无法起到较好作用。因此,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较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党建赋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政治领导、思想引领、动员凝聚、社会服务等功能。织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农村生产生活全过程,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功能,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能够打造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此外,能够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不强、队伍不优等问题,选配出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行好、致富能力强,做事公道、正派,热心为民的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素质,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第三,党建赋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文旅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16]。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在注重农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更要发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以强有力的权威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确保农民安居乐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三、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7]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的队伍才会过硬,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更好地带领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一)政治引领:以增强自身政治建设为统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突出政治引领,筑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治根基。政治领导力是党面对各种政治力量、政治现象表现出的影响能力,体现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发展中表现出的政治能力和运作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则纲举目张;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弱,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则难见成效。一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方向是事关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8]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治方向,解决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把党在农村的工作做牢做实。二要牢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和使命。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要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强大动力。紧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聚集更多资源要素,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朝着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三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党组织带头人对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选出政治素质硬、服务意识强、创新思维活、担当作为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使其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提升政治引领力,增强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思想引领:以加强理论学习能力、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领会党的思想路线,打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思想引领力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党的思想教育不仅内容具有先进性、时代性,而且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方式方法贴近现实,生动活泼,效果明显。”[20]第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能力,保持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理论只有学得透彻才能说服人,增强思想引领力,需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能力,针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来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善于捕捉真问题,使理论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使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带领广大农民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迈进。第二,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增强思想引领的重要手段,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将理念信念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相结合,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利用理论灌输、情感教育、行动实践等易于被接受的形式,能够提高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确保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第三,培养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发挥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接触最直接,最能体现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培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把农民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紧盯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中的突出问题,防止“微腐败”,发挥党员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三)组织引领:以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组织保障。农民是农村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下,激发广大农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1],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层党组织共计493.6万个,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担负着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更加需要积极倾听农民呼声,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难题,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工作,全面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生活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村集体产业,依靠本地资源和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及时搜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做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服务和保障工作;组织开展返乡创业人员技能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水平和能力,在政策、项目、软硬件等方面提供支持,成为返乡创业人员的坚强后盾。三要培养农民听党话、跟党走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成效,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进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能够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四)社会引领: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方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治理基础。社会号召力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增强党领导力的内在要求,体现在党对不同群体的号召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守人民立场,带领农民投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将工作重点放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上,加大帮扶力度,促进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民情调研,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现实困难,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处理好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问题,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保驾护航[22]。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动员力和号召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挥好村“两委”的引领作用,实现班子功能强、运行机制优,增强班子整体性功能,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担当,以主人翁的意识和“领头雁”的姿态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发挥好农村自身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动员社会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当中,形成全社会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以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突出政治引领,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注 释:
①相关数据参考魏后凯、杜志雄主编,宛鹏、崔红志、于发稳副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②引自浙江大学李实团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