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看齐意识”
2022-02-04孙全胜
孙全胜
(中国政法大学 法治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
“看齐意识”最主要的就是向党中央看齐,这样才能确定治国理政的方向,建立治党、律党的规则和措施。增强“看齐意识”,可以加强党中央的权威,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加快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更多思路和措施。在法治建设中,加强“看齐意识”就是向党提出的法治方向、法治思想、法治制度、法治文化看齐,与党中央关于法治的大政方针和法治建设部署保持一致,将法治思想融于内心。“看齐意识”能够保持中国法治建设的持续性,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方向的“看齐意识”
正确的方向能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中国需要坚持正确的法治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中国要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需要优质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要释放法治建设的强烈信号,增强人们对法治建设的信心。“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法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构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提出了更符合现代文明的治国理政措施,全国人民都要向党中央看齐,积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进行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后,国家加紧开展了法治建设,建构了日益完备的法律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吸取国外先进的建设经验,也要尊重现实国情,稳步地推动法治建设。“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2]我国的法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方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要消除人的嫉妒和好胜之心,而是要消除私有制,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我国法治建设也要以消除私有制为目的。
我国法治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牢固树立向党中央看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应是全党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致认同和严格执守的规矩,只有做到真正看齐,始终看齐,才能永远步履坚定,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3]资本主义法治制度虽然较封建制度有所进步,但仍不能避免国内冲突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一再声称用对话解决利益冲突,但国家间的战争仍此起彼伏。资产阶级的法治建设目标与工农的目标是有原则区别的,工农要求维护公有产权,资本主义却破坏公有产权,破坏集体权益。资本主义法治保护了经济垄断,破坏了市场,让商品无法自由流通,造成经济危机,引发政治迫害。资本主义只能加强经济垄断和政治控制,打压工人阶级的合理要求,引起工人的罢工和游行。政府的责任之一就是给公民的生活提供稳定秩序,防止公民个人利益被损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作为强大的存在,能够为公民提供稳定的法治秩序,以保障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4]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国家及其统治阶级引导的,因此国家一直体现着阶级立场,彰显着统治阶级的各类利益,是维护阶级利益、保持统治阶级秩序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民主法治是具有阶级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和方向,努力让国家成为为公民服务的福利国家,而不仅是统治工具和管理机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法治建设也需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各级政府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我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革命果实,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5]中国法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体现人民的根本意志,将党的领导、法治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6]马克思也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明党内政治生活的纪律,促进了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党提出“看齐意识”,能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让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巩固了党中央的权威,提升了民众的政治素养,能够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国家政权永远稳固。依法治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看齐意识”的引领,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实现路径。
党中央反复强调法治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维护党的领导、巩固最高领袖的权威,向党中央指明的法治方向看齐。要坚信党的领导是中国法治建设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要靠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避免被西方法治理念侵蚀。“牢固树立看齐意识,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纪律保证和价值认同。”[8]党的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要向党指定的法治方向看齐,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开展法治建设,将传统法治文化和现代法治理念结合起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法治理念和法治体系,不走封闭的法治建设老路,更不走西方法治建设的道路,而要在借鉴人类优秀法治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需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和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9]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法治制度和法治道路,而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方向,不断进行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创新,不断巩固党中央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坚定地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看齐意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党和国家总结法治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法治建设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让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方面共同推进的过程中,离不开坚持和运用国际法治思维。”[10]党不断提出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和新观点,成功指引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中央提出的法治理论,集中体现了党的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和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解决了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党中央提出的法治思想解决了中国要不要进行法治建设、怎样进行法治建设的问题,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展开。“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法治建设,把法治当成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努力实现司法公正,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让人们对司法建设提高了信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提高了官员的法治思维,推动了法治治理能力和法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们要向党中央看齐,把党对法治内涵的解读当作正确的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能够推动人们的自由发展,激发人们法治建设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认为‘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体现,目的是防止落入将树立法律权威与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对立起来的陷阱,把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与权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1]中国法治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应该建立完善的人的法学,用法律保护人的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权利和义务相结合、规范和保护相结合、个体和组织相结合等原则,能够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不断贯彻党中央最新的关于法治建设的讲话精神,不断贯彻最高领袖的最新法治建设的指示,不断修正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加快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需要人民群众积极看齐党的法治理论,积极执行党的法治方针政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入新的历程。向党中央和国家的法治政策看齐是国家层面的看齐意识,向各级政府的法治政策和路线看齐是局部层面的看齐意识,各级政府是执行党中央法治路线的,向各级政府看齐就是向党中央看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在思想上靠拢党中央,让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执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党的领导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开篇之论,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3]向党中央的法治政策看齐不仅是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全体人民应该树立的政治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能够丰富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建设需要向党中央倡导的法治思想看齐,需要汲取传统治理思想的精华。全球华人都将其人文价值视角转向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世界各地掀起国学热潮,理论界也从儒学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人文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扎根于身体、家庭、社群、人类和世界的人文关怀中,君子的修养讲求身心圆融,通俗地讲就是内外兼修,既注重身体的养护,又注重品德性情的修养以及才学见识的积累与扩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爱国爱家、民本思想、天道和谐等。君子人格以爱国为主,爱国在当代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对党和国家忠诚。不仅要忠诚,还要消灭私心,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顾全大局,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一切,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深刻认识增强‘四个意识’的极端重要性。”[14]中国一向崇尚民本思想,用大一统的理念集中民众智慧。大一统的社会安定条件能为思想纷呈、艺术活跃提供社会前提。政治的稳定能为思想的创造和传播提供条件,促进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新思想流派的产生。我们要努力向党中央提倡的法治思想看齐,坚持不偏不倚的法治思想建设的取向,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践行中庸之道,不规避、不过激,为人正直,语言恒常有信,行为谨严一致,闲居时仍要保持本然心诚,耿直守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15]我国法治建设不仅要吸取传统法治思想的精华,也要抵御错误思潮的干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是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自由主义倡导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度,主张建立西方的民主制度,因来自西方的“理想国”而成为最广的思潮;民族主义则强烈对抗全球化霸权,主张传统文化的复兴,质疑西方政治体制,全球化挑战和中国的崛起让其日益高涨;“新左派”承袭激烈的阶级批判范式,呈现为对世界主流思潮的批判,在市场经济日益普及的今天,其思想显得有些稚嫩,但其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法治建设的指导,自觉消除西方错误思潮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干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看齐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完善的法治制度做支撑,需要法治治理制度贯穿始终,不断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在逐步完备,让社会有了基本的法治治理制度可以依靠,让中国法治建设走上了正轨。法治治理提高到新的高度,人们对法律更加尊崇,认识到法律在人们生活中日益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法治规范制度、司法执行制度、法治保障制度和党的法规制度等,各部分共同保障了法治建设的进行。“通向法庭裁判正义的道路是由多种正当的程序铺就的”。[16]看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就是看齐党中央推崇的法治制度,积极参与到国家法治建设当中,维护党中央在建构法治制度中的权威。全国人民应该将党的法治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听从党的指挥,努力看齐党中央。全国人民都尊崇看齐意识,能够让全国上下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推动国家法治建设。法治制度是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制度基础,能够保障法律的权威,激活法律创新的活力,只有法治制度健全才能让法律更好地执行。看齐意识能够保障党中央制定的法治制度的权威,保障国家法治建设的权威,让人们跟从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集体意志,我们要尊重宪法的权威,积极树立法治思维,积极向党制定的法规看齐,努力实现党制定的法治目标,建构完善的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党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法治制度,形成有效的司法体制,也要加强司法监督,如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各级纪委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的自动监督。“党应当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升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力,充分体现自身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17]国家的监督机关也要有看齐意识,自觉向党看齐,向党中央制定的国策和大政方针看齐,形成统一的监督规则,让监督为国家机器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司法体制改革也要听从党的指挥,加强党的领导,这样才能让司法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是国家法治制度的完善形式,让权力复归到公民个人手中,让国家走向自由,让专制和暴力消失。国家离法治制度越远,越缺少真理。资本主义法治制度并不是完善的,并非能达成每个人的意愿。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将国家司法权从少数人手中转移到多数人手中,真正体现了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公民能获得公平的再分配权利、文化承认的权利和公平代表权。社会主义法治是对暴政的否定,能让专制机器消灭,把专制变为公民自治,让公民更加自由。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是公民对抗暴政的武器,是公民维护个人利益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能够决定国家权力分配。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激发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自觉消除阶级差别,唤醒了公民的政治自觉和自由意志,粉碎了国家暴力机器,让对话取代暴力。国家应该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命令的说教,尊重公民的自主选择,还要创新培育方法,尊重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形势。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是自在的,其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为人民群众的权益服务,是为人的权利而设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真正体现了国家的实质和真理,是法治制度的完善形式。“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和稳定性,有效保障国家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18]我国法治制度实行的是民主协商制度,既有成本低的优势,又有高效低廉的优点,还具有存续时间更长的优势,这表现为信息的优质与低价、监督成本的降低与监督执行的高效、制度产生成本的降低、制度执行成本的降低与执行的高效。民主协商制度是可以“进化”的制度,它具有良好的自我适应性,足以应对未来的种种变化;另外,民主协商制度的产生过程也决定了它更易于被相关利益者接受。一个阻力更小的制度,寿命也将更长,政府行政风险也会降低。过度集权下的制度无法及时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而积累的冲突与矛盾又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相反,在民主协商制度中,利益冲突与矛盾在群体内部便得以消化,能够和平地推进治理制度的演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包括法治评价制度和法治保障制度,需要加快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法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让法治人才队伍积极向党中央看齐,熟知党内法规制度,不断贯彻党关于法治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努力将看齐意识贯彻到每个人的心中。国家普及法治教育,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公民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让全体人民自觉地遵守法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捍卫法律的执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之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期的大局。”[19]法治人才要提高自身的纪律意识,让自己的心理期许道德和现实道德达到一致,培养诚信、关爱、宽容、责任等道德理念,消除相互利用、欺诈、敌对的关系。法治人才法律意识强,一般是遵守法律的先锋,解决纠纷时,更多采用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和武力手段。在我国,法治人才不仅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客观规律办事,也要按照国家意志和党的意志办事,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看齐意识”
中国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样式,培育了法治文化的土壤,建构了法治的文化要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文化的助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自觉的法治文化认同,自觉看齐党提倡的法治文化,自觉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应该成为广大人民新的争取个人权利的样态,成为新的文化生态,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氛围。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适应法治建设新的需要,自觉认同党倡导的法治精神。“新形势下,重提看齐意识是立足于政治方向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政治原则和党性要求为指引,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行动指南,确立了根本遵循。”[20]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熟人社会,处处讲究人情世故,人与人有着复杂的等级关系,要在这样的社会推行法治会遇到传统礼教的阻碍,需要推动传统人情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普及现代文明理念,建立法治文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让人们走出等级压抑的关系,走向自由、平等的关系。
中国要建立法治文化,就要抛弃人治传统,用法治代替人治,建立自由、民主、正义的新型政治关系。倡导法治文化并不是让人们把法律当教条,而是要用法治维护社会的基本底线,让公民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体现人民民主专政,让人们能够当家做主。民主需要法治来保障,让法治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法治建设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需要提高人民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提高官员的法治治理能力。法治应该成为党治理国家和政府管理的基本方略,法治思维应该深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理念。“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政法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重视人的内在美和自然美,体现追求真理、善良、智慧、真诚、和谐等内在品德,让人们在追求时尚时不忘记内在美。党中央正在提倡生态建设,法治文化也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让人们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发展潜力,能够自觉提高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民主法治观念,认同法律的权威,能关注环境保护,有科学和人文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让人们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能够更顺应信息化时代,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推动人们法律知识和法治行为的和谐提升。我们要加强对人们的理想教育与国情教育,推动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将个人利益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在全社会普及法治文化,让人们自觉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让法治文化成为人们内心的法则,自觉按照法治文化做事。人们要自觉向法治文化看齐,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增强对法治文化的信心。法治文化自信能够为法治建设提供广泛基础,提高人们对法治建设的自信,调动广大人民进行法治建设,激发人民进行法治理论的创新。国家要强化法治教育宣传,推动人们向国家领导核心层看齐,积极听从党的领导,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头脑中生根发芽。人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和各类法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听从上级部门的法治建设部署,积极向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向党的政治属性看齐,向党的思想理念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倡导的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原则看齐。”[22]人民不仅要遵守法律,也要积极遵守党制定的各类法规。党内法规是法治建设的基石,能够保障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保障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我们要形成健全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制度和法治体系解决现实的问题,用看齐意识强化自己的法治思维,将法治文化应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要在全社会推行法治建设,推动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看齐意识需要党员加强模范带动作用,做向党中央看齐的模范,让人们向守法的模范看齐,形成各层次法治建设的协同。“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应在坚持讲政治、善学习、重感情、守规矩等原则要求的基础上,综合通过强化看齐教育、养成看齐习惯、打造看齐生态、明晰看齐导向、培育看齐文化、建立看齐制度等路径来实现。”[23]国家要培养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有全球视野和超前思维。我国法治文化不是为了人的政治解放,而是为了人的彻底解放,因为让人有自由、人权,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的痛苦,只有实现天下大同,才能实现人的完全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价值诉求多元的时代,媒介的急速发展给核心价值的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路径、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仅简单借助平台技术汇聚和呈现网络新传播形式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内容思维,坚持内容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24]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应整合四种传播途径(文化消费传播、大众媒体传播、教育教学传播、社会环境传播),灵活运用各种传播模式(基本模式、互动模式、协同模式),关注不同的受众群体,建立长效传播机制,把党倡导的法治文化渗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众文化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从树立典范、开拓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培育,用道德建设凝聚力量打造“最美之城”。中国应该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探索自己的改革之路,但不能逃避现代文明的普遍逻辑,不能自外于法治与民主的文明大道。
总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强调看齐意识,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看齐意识能够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25]看齐意识能保证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让党中央的法治意识贯彻到各级政府,贯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能保证传统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文明的结合,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法治文化中国化,为法治建设提供更多路径和方法,促进形成完善的法治文化体系,驱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展开了法治建设,形成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需要继续加强看齐意识,巩固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让人们自觉看齐党中央提出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