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文化的“基因”关系研究
——以泸州大寨宝佤踩山节为例

2022-02-04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苗家苗族基因

古 燕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1)

“文化基因”的概念是从生物基因概念移植而来,指的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延续发展所依靠的核心元素和遗传密码。[1]文化基因是文化与文明的最高原因,具有普遍性和核心性。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包括自古以来的“中”“和”“仁”“孝”等思想观念,也包括农耕文明等生计方式,它是我国“多元一体”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现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参见: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18-08-22)[2022-07-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2/c_1123310844.htm.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无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2]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基因之间关系复杂且密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基因”,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紧迫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代表之一,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化基因对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重大。

苗族踩山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多地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川南地区的宜宾、古蔺、叙永等地都已经成功将踩山节活动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学术界关于踩山节的相关研究也颇多,但主要从踩山节功能和竞技体育视角进行研究,对其内部丰富中华文化基因缺乏探讨。本文拟以川南大寨苗族乡宝佤踩山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踩山节的整体分析,尤其是仪式展演过程,去探讨其内部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川南苗乡——大寨苗族乡

大寨苗族乡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西部,地处于川滇黔交界。它距古蔺县城47公里,离叙永县城45公里,距古叙公路19公里。该乡东与桂花乡接壤,南与德耀镇、箭竹苗族乡毗邻,西与叙永合乐苗族乡相连,北与震东乡相连,全乡面积42.1平方千米,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23个村(居)民小组,1933户8038人,其中苗族428户,是全县三个苗族乡之一。其中,大寨村近千户围绕一个5000多亩的大坝居住,“大寨”也因此得名。该乡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林木资源丰富。境内拥有蜚声川滇黔美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宝佤踩山节,是体验川南古朴苗寨民俗文化、民族融合团结的胜地。

二、省级非遗——宝佤踩山节

踩山节又叫“花山节”“踩花山”,在苗语里叫“偶岛”(nghouk daox),踩山节流传地域广阔,传承性强,是苗族人们纪念祖先、自我娱乐的重要传统节日。它主要表现出的是“众多人在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舞”的形式特点。[3]在举办时间安排上,泸州境内各乡镇举办时间不一,但都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举行,地点则为苗族村寨的山坡上或树林间。泸州的踩山节,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记载:“苗族每于正月初旬,椎牛酾酒,约会高阜,名曰踩山。求婚嫁者,男吹芦笙,女弹口弦,彼此对歌。”[4]《古蔺县民族志》亦云:“二月初二庆梓童,苗人赶集扎街中,阿多起舞孃彩喜,一曲芦笙送晚风。”[5]

(一)踩山节传说

宝佤山是泸州三区四县(泸县、合江县、古蔺县、叙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中叙永县和古蔺县接壤区的一个山包,位于叙永县的合乐苗族乡和古蔺县的大寨苗族乡、箭竹苗族乡接壤的地方,两县的苗族乡各占一半。其海拔1200多米,山势平缓,周围茂密的森林之中有着众多苗寨。宝佤山是西南地区规模、声势最大的踩山点,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来自云贵川的苗族同胞总会穿上盛装,吹起悠扬芦笙,来到大寨苗族乡的宝佤山上聚会游玩,而其他民族同胞也会在此期间到此观光购物,此时的宝佤山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关于踩山节的传说,在泸州境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纪念祖先说,另一种是纪念苗族英雄说。

1.纪念祖先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蒙薄、蒙佑是天堂里的神仙,两人思凡,下凡到大地,结为夫妻,但多年无子。蒙薄就去问俄把(神名),他们夫妻为何没有子孙?俄把说:“你们要有子孙,需要在中堂里立花坛鼓坛,在山岭上立花杆,让神、人都来踩山,你们就有子孙了。”蒙薄回来照办。蒙佑在中堂立花坛鼓坛,让神、人都来玩,蒙薄在山岭立花杆,让神、人都来踩山。花坛鼓坛闹沉沉,惊动四十八寨凡人。雷公来踩山,天上无人发施雨号令,大地干旱七载。龙王也来踩山,天上无人管雨水,大地洪灾七春。神、人都来踩山,热闹非凡。从此,蒙薄、蒙佑繁衍了苗家,自那时候起,苗家就兴踩山,沿袭至今。[6]

2.纪念起义英雄说

从前苗家住在东方大平原,平安生活。但好景不长,其他部落来侵犯苗家好地方,杀人放火,抢粮掠银,苗家无法生活。在危急之时,苗族首领佑巴、施抓举兵反抗战争打了七年整,终因苗家兵弱,被异族打败。佑巴、施抓带着苗家兵士渡过浑水河,翻山越岭,向四川方向撤退,最终落籍四川。他们把苗家分为九十九个寨、八十八个村,并号召苗家垦荒开土种庄稼,把牛马喂满山。待到丰收后,在山上立花杆兴踩山,让苗家儿孙们牢记祖先创业的艰辛。为纪念佑巴、施抓这两位战斗英雄和阵亡将士,苗家自入川以来就兴立花杆踩山。又传,这次起义是农历正月准备,二月起义,七月失败,故正月间兴踩山,二月和七月间就兴赶苗场,让苗家一年两度共合欢,沿袭至今。[7]

以上是整个川南地区关于“为什么要踩山”最普遍的两种说法,而具体到不同的踩山包,又有不同的说法。关于宝佤山踩山节,《叙永县文化乡苗族社会历史概况(初稿)》记载道:“据传说: 从前苗家初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一片荒山森林,人烟稀少,他们在生产生活之中都有相会的愿望,在那时,祖先们开始每年都相会踩山,因为地点没有固定之处,也没有达到相会的愿望。后来,各处的苗族才议定在宝佤山立一根花杆作为大家每年踩山固定的地点和标记。”(2)参见:《叙永县文化乡苗族社会历史概况 (初稿)》手抄本,叙永县档案馆(1958年12月)。从此以后,苗家就有了固定地点踩山,大家有了每年一次相会的机会,相会之时大家欢谈一年中的生产、生活情况。除了交谈、生活、生产情况之外,会吹乐器的人都带上乐器,如吹笙、箫筒、苗族口琴等,在踩山包上尽情地玩耍。除了吹乐器外,苗族中会唱歌的人会围成堆,打着布伞互相对唱。关于立花杆的来历,据说开始之时,只做标记之用,后来有人说若有哪个结婚后没有生儿女,将此花杆在踩山地点立三个年头踩山的时间就会生效,满三年后若那个人需要的话,就接着再去立三年,这样就会有生养(即生儿女)。另外在踩山节中,苗族未婚青年男女之间,还有互相选择对象的意义,这样的事情只能是暗地联系。在这些日子里,苗族人民是非常重感情的,不管在赶“苗场”,还是在踩山时的亲戚、朋友相会之时,他们都会把互相请喝酒或者吃其他的东西作为会面之礼,挨近踩山地区的苗家还要请客吃饭。苗族熊付祥说: “那些年,在踩山节的时候,我家总要摆上四、五桌招待客人,因为我家离踩山很近,亲戚、朋友来踩山就到我家聚会。”(3)访谈时间:2021年10月15日;访谈地点:叙永县两河镇尖山村七社; 访谈人:古燕;访谈对象:熊付祥(苗族)。

综上所述,川南苗族踩山节主要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苗族人民通过此种方式纪念他们的英雄和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有吃有穿、子孙兴旺,同时也实现了交流互动。

(二)宝佤踩山节节前准备

每一年的踩山节虽然只有三天时间,但是苗族人民却需要精心筹备很久。受访者告诉笔者:“以前苗族人不像汉族人那样,赶集有固定的时间,我们一年只有两次赶集的机会,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三的苗场,另一次就是踩山节了,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们都会聚在一起,或走亲访友,或购买生产生活需要的东西、热闹极了。我们也在此之前就提前做好漂亮的衣服头饰,准备节日所用。”(4)访谈时间:2021年10月21日;访谈地点:古蔺大寨苗族乡富民七社;访谈人:古燕; 访谈对象:王开忠(苗族)。苗族服饰根据区域不同,其服饰花纹、颜色、配饰不一,宝佤周围的苗族服饰主要以黄色刺绣为主,再夹杂红色、绿色。当地苗族女孩基本都会挑花,小孩看着大人做,慢慢跟着学就会了,所以,大寨苗族服装基本都是自己绣的,做工复杂且时间长,一套衣服做下来需要一年半载,价值一两万,她们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有特殊节日才舍得穿上,比如“6.23”赶场节,或者踩山节,还有就是结婚的时候了。所以,苗族踩山节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最漂亮的手工苗族服装去参加,非常热闹。

(三)踩山节活动内容

整个踩山节按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迎花杆、立花杆、倒花杆的苗族内部仪式展演;政府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青年男女的“调腰带”活动。三个活动在三天之中交叉协调,互补互衬,娱神娱人。

1.第一天,迎花杆、立花杆、祭花杆的仪式展演

川南宝佤地区苗族的花杆,又叫“围子”,用杉树或者枝叶繁茂的高杆树木制成,长十米以上,不截掉尖梢,直径16厘米左右,踩山节前置于接花杆人家房屋高处,踩山节期间竖于山场中心,杆顶绑各色各样的三角幡,部分花杆要涂上五彩颜色,苗语称“涅榜”(njex bangx)。花杆上系有大把红绳,在倒花杆的时候可以由众人抢去,为吉祥物。在每年正月十三早上,负责迎接围子的成员们就打着锣鼓早早来到接杆者家里,来的时候要买黄纸、绿纸、红纸拿来准备好,把它们绑在花杆上,一切准备就绪后,抬着花杆出门。

到了踩山包后,众人将花杆大的一边插到特定的花杆坑里,然后系上绳子,其中一个人喊一声“拉”,十多个男子随即一起使劲,将花杆立了起来,并固定好。关于立花杆,有一首《苗家儿女立桅杆》详细诉说了缘由:“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乾隆皇帝治五谷,轩辕黄帝治衣襟福星妹妹治人伦,唐僧西天去取经,带回彩礼转回程,昆仑山上洒几升凤凰山上长几林,张郎为见不敢劳,李郎为见不敢祥,只有鲁班才敢砍只有鲁班才敢祥,鲁班卯寅酉砍三刀,砍了头据了尖,据了两头要中间苗家拿来立桅杆,苗家立的是什么杆,第一根是欢乐杆,第二根是求子杆,第三根是游子杆。苗家桅杆八米三,桅杆立起心情宽,五谷丰登放宽心,一立东方甲乙木二立南方丙丁火,三立西方庚生金,四立北方壬癸水,五立中央戊己土不早又不迟正时,苗家儿女立杆时,一时花杆就立好,苗汉两族心放宽党的富民政策好,过好日子奔小康。”(5)祭祀唱词资料来源于合乐苗族乡乡政府工作人员陶丹(2021年11月18日,合乐苗族乡乡政府)。

祭花杆仪式通常是由德高望重且上了年纪的苗族长老主持,长老们入场后,由一名长老唱敬花杆歌,随后点燃祭祀香烛,并杀牲敬山神,把鸡血装到碗里后放置到花杆底部。用鸡祭杆时,唱《鸡点桅杆》歌,内容如下:

不说鸡来由始可,说起鸡来有根生,唐僧西天去取经,带来鸡蛋转回程,鸡蛋带来十二个,昆仑山上抱鸡子,凤凰窝里出鸡灵,出了三双零六个,飞到山上是野鸡,飞到田里是秧鸡,只有此鸡无用处,苗家用来做叫鸡,苗家将鸡点桅杆,一点杆头苗家儿女无忧愁,二点杆腰苗家儿女步步高,三点杆脚苗家儿女读大学。(6)祭祀唱词资料来源于合乐苗族乡乡政府工作人员陶丹(2021年11月18日,合乐苗族乡乡政府)。

敬花杆歌唱完后,由苗族年轻人呈上酒碗,长老们对着花杆敬酒三次,首先将酒碗举到头部后倒在花杆面前,第三次敬酒则由长老们自己喝下,祭时歌道:

“杜康造酒满缸香,酒是原来杜康造,杜康造酒多人醉,倒一杯来敬天地,倒二杯来敬神灵,只有三杯无用处,苗家用来敬客人,苗家用来点杆灵,一点杆头苗家儿女住高楼,二点杆腰苗家儿女栓金滔,三点杆脚苗家儿女享福禄。”①

正如酒祭花杆唱词所言,敬酒主要是为了祈求山神保佑苗族同胞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人兴财旺。

酒祭完毕,长老们再围绕花杆转几圈,再说祭词和祝福语,向山神、土地神祈福。其中有《苗家桅杆开光令》:“太阳出来照四方,照到苗家桅杆来开光,天灵灵地灵灵,苗家桅杆开光灵,一开天地光,二开年月光,三开日月光,三十六光一齐开,鸡叫日月放光明,姜太公在此请诸神回避,上上大吉号令一声霹雳下西川,家住湖广武当山,平地起水高万丈,取座神楼似泰山,前有三千六雷朱天吼,后有收瘟十八王灵宝,吾请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吾奉太上李老君七七如律令,号令口说角亢底房心尾基斗牛女虚危,宜避奎娄,胃昂毕嘴三鬼柳星张翼轸雨渐耳号令。”①此外,还有《立桅杆敬献土地菩萨》:“叩请东方土府神君,二请南方土府神君,三请西方土府神君,四请北方土府神君,五请中央土府神君,叩请山家土府神君,山来去山水来去水,地脉龙神左青龙右白虎,叩请东方甲乙木,二请南方丙丁火,三请西方庚生金,四请北方壬癸水,五请中央戊己土,号令中指立起紫薇壮雨渐耳。”①立花杆的第一天是十分严肃的,在以上敬献完毕后也只能唱花杆歌和吹奏花山曲,待仪式完毕后才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男女老少或吹芦笙,或歌或舞,或参加篝火晚会,或游玩畅谈。

2.第二天,调腰带和文艺汇演的自由娱乐

踩山节的第二天是整个踩山过程中最热闹、最自由的一天。以前踩山节整个踩山包全是自由吹芦笙和上下奔跑玩耍的人,现在主要集中观赏文艺节目。无论“调腰带”还是“文艺汇演”,都是踩山节娱乐活动内容,以前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人们忙于生产生活,没时间也没条件相会,尤其是青年男女,只能靠一年一度的踩山节寻找恋人。所以才衍生出“调腰带”活动,相互看中的男女青年可以调换信物(腰带),相互对歌玩耍,来年上门商讨婚事。宝佤踩山节中的“调腰带”环节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如同人生礼仪,是青年男女在人生转折点所进行的仪式,抢腰带的行为被家族长辈所默许,意味着他们的个人生命从幼年状况到成年状况的转变。正月三天踩山节结束后,男方父母去互调换腰带的女方家提亲,意味着青年男女们即将步入成年,与社会关系结合为一体,完成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取而代之的是约会游玩,观看文艺汇演。

自1999年以来,宝佤都是以政府组织、民众参与的形式举办踩山节,文艺节目从刚开始的简操简办到现在隆重盛大,并且利用现代媒介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宝佤踩山节已经实现了由最初的民族内部狂欢到了族际互动、文化共享的转变。“好年好月好时光,中华儿女来自四面八方,叫一声朋友啊欢迎你请喝一杯苗家美酒,苗家美酒啊朋友,愿我们友谊天长地久。”(7)访谈时间:2021年10月24日; 访谈地点:合乐苗族乡的红店子村三社;访谈人:古燕;访谈对象:王银芬(苗族)。整个山头响起来的《敬酒歌》,一方面是对现代美好生活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共同体的呈现。

3.第三天,倒花杆,意犹未尽地收场

正月十五是踩山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没有正月十三的严肃、兴奋、期待,也没有正月十四的热闹、激动,这一天意味着一年一度的踩山节就要结束了,所以大家更多的是在回味、不舍,并期待着明年的踩山节。

踩山节的第三天可以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部分,上午是附近的人们来踩山包自由玩耍、购物和交易,下午主要是倒花杆活动。所以,这一天现场更多的是悠闲的青年男女、小孩以及来帮忙倒花杆的男子们。倒花杆仪式的举行意味着整个踩山节的结束,主持者要唱《倒花杆》歌,歌词道:“我们已经从初三踩到十五,朋友弟兄叙旧虽未尽情,但人间有聚有散地久天长,来年春节我们再相聚不晚。我们已经到了从初三踩到初九,祭祀的活动今年完成,现在我们将要把花杆放倒,用它来做花山主的金床银床,让蒙孜尤子孙个个做官成王。长者把花杆放倒在山崖,要叫苗家儿女回去种庄稼;长者把花杆放倒在山头,要叫苗家儿女粮食装满楼,长者把花杆放倒在山上,要叫苗家儿女子孙发达,六畜兴旺……”(8)祭祀唱词资料来源于合乐苗族乡乡政府工作人员陶丹(2021年11月18日,合乐苗族乡乡政府)。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花杆要倒向西方,喻示着苗家从东方起源不断向西迁徙。仪式结束代表着踩山节的结束。

三、踩山节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解码

踩山节作为一种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从最开始的自发参与到后来的政府主导,无论是节前准备,还是节日过程的仪式展演,都贯穿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实践。

(一)宝佤踩山节蕴含的“共生”思想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精神力量,是对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对于中华文化基因,我国古代典籍对此有不少论述,《周易》中有“天地之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尚书》中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志,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荀子》中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 《春秋繁露》中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这些具有中华民族普适性的文化基因在我国非遗中无处不在,尤其是“大德曰生,执中贵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文化哲学,在宝佤踩山节中更是可以一窥究竟。

1.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宝佤踩山节开始于正月初,表现为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亲朋好友大家相互邀约,和乐融融来到踩山包游玩。从小的方面说,踩山节期间,苗族同胞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和亲朋好友相会,交流生产生活,加强情感联结,“迎花杆”的团结互助,“祭花杆”的谦卑崇敬,“倒花杆”的祈福许愿,长辈们在这个过程中寓教于乐,教授孩子们尊老爱幼,团结邻友,相互帮衬。从大的方面说,宝佤踩山包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活动“场域”,各族男女老少,商贾游人汇集于此,人们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共享和族际互动。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被模糊甚至被打破,苗族与其他的民族共同参与文艺汇演节目内容融合了古代与现代元素,售卖的物品多种多样,这无疑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宝佤踩山节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缩影,在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秩序构建上起着重要作用。

2.人与神平等共存

苗族是一个集祖先崇拜和自然神灵崇拜于一体的民族。从请神、献祭、祈福,再到人神共乐,这是一个贯穿着崇敬、感恩、平等、互惠、协商哲学的过程。苗族人认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祖先们创造下来的,家庭的安乐荣耀也是得益于祖先和神灵“保佑”,所以在很多祭祀场合都会涉及对祖先和神灵的感激、祭拜。这个过程也是如莫斯《礼物》所说,包含一个“互惠”的交换特点。踩山节的牲祭(鸡和猪),一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感激,二是通过祭师和神灵进行“商讨”,祈求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祈愿者如若今年踩山节的“许愿”得以实现,那么来年的踩山节当事人就必须“兑现”承诺。这一方面是祖先和神灵的“显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守信”。以这样的“交换”“协商”的形式,实现人与神、人与祖先的“互利互惠”,[8]又更进一步强化了二者的联系。这些蕴含着深厚“平等互惠”“崇德报恩”“人神融洽”等精神哲学的文化也是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3.人与自然共生

人类原本就归属于自然。[9]泸州宝佤踩山节作为传承几百年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自然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其一直保持着传承发展的状态,原生态的踩山节文化中自然也蕴含着自然观的伦理学。迁徙于四川的苗族人民多居深山,依山而存,山区为他们提供了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文化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共生发展,山歌的对唱、芦笙等乐器的制作、房屋的依山而建、踩山地点的选取(自然状态的平坦山包)无不体现出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和敬重生命的神话自然观,充分体现了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由内在的道德责任意识而生发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些具有独到伦理学意义的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护环境与生态的传承与呼应,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宝佤踩山节仪式唱词中呈现的“文化互鉴”思想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从踩山节仪式唱词文本中体现出来。通过对苗族踩山节过程中的立花杆、祭花杆、倒花杆唱词整理可以发现,其中提到的词汇、神话、典故如“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鲁班”“唐僧取经”“杜康”“姜太公”“太上老君”都与我国神话传说以及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发展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雷同性”。像天地、人类起源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洪水泛滥等可以在苗族、瑶族、汉族等各族传说中找到依据。可见,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一直以来是始终处于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发展,共同缔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三)宝佤踩山节美术技艺中的“共通共融”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叠合呈现也是宝佤踩山节的重要特点,宝佤踩山节本身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项目,其中还穿插了芦笙舞、山歌、挑花等展演,而这些舞台上展演的非遗项目,一方面是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非遗文化的艺术化传承体现。而这些非遗项目中的元素构成,也是具有中华文化共性的。拿刺绣来说,作为一种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除了四大名绣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民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工艺,创造出大批优秀的刺绣作品。比如踩山节上苗族同胞们衣裙的精致 “挑花”,无论是山川平原还是花鸟鱼虫都被勤劳朴实的苗族妇女们一针一线地绣制出来,栩栩如生。苗族服饰的花样有苗城、城墙,有谷穗、麦穗,有牛羊角花、鱼眼花,各种线条,还有银饰等。在苗族裙边刺绣中,黄色的一行表示黄河,白色的一行表示长江,黑色的一行表示北方大平原的黑土地,绿色的一行表示洞庭湖、鄱阳湖,蓝色的一行表示苗族生活在祖国大西南等地。苗族服饰对于苗族人们来说,就像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它记录着苗族祖先迁徙路线所跨越的江河湖泊,曾经居住过的家园城池、平原山坡、田园土地、植物花卉、屋前门口的各种景观以及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等[10]。苗族刺绣无论在构图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中国刺绣的特点,如单体图案与复合图案的融合、图意互文的阐释、借代、谐音表达愿望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具有共性的色彩斑斓刺绣作品,形成了极具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刺绣艺术,也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提升国家认同感有多种途径,节日庆典就是其中之一。包括少数民族节日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统一、凝聚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植、生长于古代农业社会的踩山节,实现人神共同聚会的同时,更对日常生产生活进行演绎。苗族踩山节从时间的制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地点的选择各方面,都体现出“流动”“融合”“传播”的特点。苗汉同胞都从一个踩山包到另一个踩山包,商贾人群从一个摊点到另一个摊点。正是这种时空的流动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踩山节文化的体验、交流,使大家能在更大的场域实现文化的互动与共享。同时,祈愿祈福、纪念祖先英雄、敬畏自然等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基因,也使人们产生共情,形成共情的情感共同体。在踩山节祭祀仪式、蚩尤历史传说等共同作用下,激发起苗汉各族同胞同源的历史感,形成集体记忆的连续体,不断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共享。[11]

通过对宝佤踩山节的梳理,可以看到踩山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与人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再到人与神、人与自然平等共生,踩山节整个过程都蕴含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踩山节的举行推动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地方秩序的构建,起着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

猜你喜欢

苗家苗族基因
苗家米酒香
Frog whisperer
苗家姑娘去走坡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