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与路径: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角

2022-02-03郭学松刘明云叶常海

体育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宗族场域中华文化

郭学松,曹 莉,刘明云,叶常海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情促融,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华文化已成为两岸同胞互动交流的桥梁,对促进“两岸同胞一家亲”及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价值。增强海峡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祖国统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作用。

两岸同源民间体育交流以身体展演和故事叙事的形式开展,有利于消除隔阂、规避争议,更好地推动两岸民众互动互融,共享两岸同源体育文化遗产,增进文化认同感(王伯余 等,2021)。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两岸社会、校园等场域中广泛传播,形成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两岸同胞互动交流的形式加深文化认同感。这种身体和思想交流方式在凝聚两岸同胞信仰等精神层面发挥着更关键、更能动、更自主的作用,将为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持续赋能。

宋江阵是两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郭学松 等,2018),是两岸群体性演武文化,以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凝聚了两岸广大民众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两岸文化同源的佐证和两岸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郭学松,2019a)。调查得知,两岸拥有200多个宋江阵组织和上万名参与者,建有宋江阵陈列室和博物馆百余座,并形成了每年一度的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宋江阵嘉年华等互动交流活动,在社会、校园等场域中发挥着积极的教育教化作用。因此,宋江阵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两岸研究者对宋江阵的源流发展、演武技法、赛事汇演、乡村振兴、现状与对策等进行了探讨,从记忆、认同、共同体等(郭学松,2020;王伯余 等,2021;张银行,2018)视角进行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时代所需及价值彰显。宋江阵作为两岸同源传统体育文化,对两岸民众具有深远影响,将成为两岸民众中华文化认知与认同的重要载体。那么,宋江阵何以及如何影响两岸民众中华文化认同,已成为当前宋江阵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多年来关于两岸宋江阵存续村落的田野经验,从宋江阵践行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及路径等方面,对宋江阵增强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1 研究方法

为了挖掘和整理两岸宋江阵文化一手资料,阐释宋江阵文化内涵,课题组自2010年以来深入宋江阵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等场域,主要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开展调查。将福建翔安宋江阵文化节作为两岸宋江阵互动交流主场域,对两岸宋江阵演武交流和学术交流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域宋江阵进行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相关负责人、参与者等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于2016、2017、2019年深入台南、高雄、屏东、台东等地的宋江阵传承及交流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相关阵头负责人、参与者等进行深度访谈。

2 两岸宋江阵文化整理与分析

2.1 宋江阵的文化渊源

学界从宋江阵与戚继光鸳鸯阵、宋江攻城、宋江戏、反清复明、郑成功收复台湾、民团组织衍化等方面对其源起进行了阐释,认为戚继光鸳鸯阵是宋江阵衍生的重要文化渊源(蔡敏忠 等,1983;戚继光,1988)。关于我国台湾地区宋江阵,学界普遍认为是以明末清初郑成功(1624—1662年)的军事训练阵法为源起(蔡湘江,2006;林国平,2005;石奕龙 等,2007),为明郑时期“寓兵于农”的政策产物(徐元民 等,2004)。在《明季南略》中记载:“郑军前队长枪,次阵团牌,第三阵倭铳。……清军万奇突前,郑兵布阵挡之,屹然不动,具以团牌自蔽。……其藤牌桐油浸透,刀剑不能入。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时郑将列一阵,效忠望见,谓麾下曰:‘此八卦阵也’”(计六奇,1984)。此已凸显了阵法作战为郑成功的重要战略,其中的藤牌阵、八卦阵等也成为宋江阵形成的重要资源。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命将士分别驻扎于我国台湾南部,实施“寓兵于农”的开台策略,即“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寓兵于农之意如此”(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00)。于是,宋江阵也伴随郑成功军事移民及“寓兵于农”治台方略实施,在中国台湾南部得以广泛传播。

2.2 宋江阵的主要内容

宋江阵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运动是最本质的特征,主要包括行阵、对练和单练3种形式。在行阵方面,两岸宋江阵及各阵头之间皆存在异同,相似或相同阵法有打圈(围圈)、开城门、蜈蚣阵、八卦阵(排八卦)、田螺阵(环螺阵)、黄蜂出巢等(图1);不同阵法多达几十种,如福建的双龙出水阵、剪刀阵、车轮阵等,我国台湾的龙卷水、龙门阵、七星阵等。两岸宋江阵阵法的相似或相同为彼此相互交流提供了通道文化,阵法的差异性激活了彼此相互吸引和学习的动力。在对练方面,两岸宋江阵皆有多种兵器相互对打,还包括徒手与持兵器对打、循环对打等;在单练方面,注重以南拳为根基的兵器单练和拳术单练(图2)。对练与单练凸显了宋江阵演武的技击本质,同源异流的南派武术彰显了闽、台宋江阵割舍不断的“武缘”(张银行 等,2014),为两岸宋江阵相互切磋构筑了文化纽带。在两岸宋江阵出阵前,还会融入先祖、神灵祭拜仪式,如漳州沙坂宋江阵、台南鹿陶洋宋江阵等皆有此操演,彰显了两岸民众精神信仰文化内涵。

图1 宋江阵基本阵法Figure 1. Basic Array of Songjiang Array

2.3 宋江阵的活态传承

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宋江阵不再囿于民间社会传播,不断拓展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据课题组调查,两岸民间现存宋江阵演武组织200多个,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泉州、厦门(共约20多阵)和我国台湾台南、高雄、屏东、台东、金门、彰化、云林、嘉义(共约200多阵)等地。在学校教育领域,两岸宋江阵皆在大中小学场域传承,如福建集美大学、内厝中学、莲塘小学、内厝第一中心幼儿园等以及我国台湾的台南大学、六甲中学、新嘉小学等,约有几十支队伍,为两岸教育领域宋江阵交流提供了文化平台支撑。同时,部分地域还建设了“宋江阵传习中心”“宋江阵夏令营中心”等(图3)。这些基地与行动丰富了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选择,拓展了宋江阵传承方式,确保宋江阵文化“后继有人”。

图3 宋江阵传承基地Figure 3. Songjiang Array Inheritance Base

2.4 宋江阵的静态保护

两岸宋江阵馆藏器物是文化静态保护的主要举措,成为展示宋江阵文化的重要方式。两岸基本都有宋江阵专属陈列室,还建设了专门的宋江阵博物馆,如福建莲塘村的闽台宋江阵博物馆、中国台湾的西港宋江阵陈列室等。闽台宋江阵博物馆主要陈列两岸宋江阵文献资料、古兵器、乐器、物件等;西港宋江阵陈列室主要陈列附近地域宋江阵兵器、道具、文献等(图4)。这些宋江阵器物保存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更是宋江阵历史记忆的再现形式。

图4 两岸宋江阵博物馆和陈列室Figure 4. Songjiang Array Museum and Exhibi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2.5 宋江阵的交流境况

两岸宋江阵重点在学校场域、民间场域、汇演场域等进行身体展演和交流,呈现出技能传授、交流互访、斗阵切磋等多元化的交流形式。学校领域交流以福建宋江阵教练组赴金门地域学校进行展演和传授技能为主;民间场域交流多以两岸宋江阵相关负责人或研究者与各地宋江阵的互动交流为主;汇演场域交流主要借助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和宋江阵嘉年华平台,进行同场“斗阵”演武交流。21世纪以来,两岸宋江阵汇演、进校园、互访考察等交流活动多达几十次,形成了两岸宋江阵多元化互动交流场域,通过场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互融互动,深化了彼此对宋江阵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了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表1)。

表1 两岸宋江阵互动交流统计表(2005—2020年)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s of Interactive Exchanges of Songjiang Arra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2005 to 2020)

3 宋江阵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努力传承好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在实践中进行新解读,能够使中华文化认同更加深入人心(徐丽曼,2019)。宋江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互融的形式,重现了宋江阵文化的历史记忆,成为其赖以存续的精神根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整理或深度解读宋江阵中蕴含的源远多元的历史文化、两岸同宗血缘脉系、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多元仪式的礼仪习俗等文化内涵,勾勒宋江阵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 时代价值,是践行中华文化认同的应有之理据。

3.1 宋江阵文化的精神根脉

1)宋江阵参与反侵略斗争。宋江阵参与反侵略斗争的人物和事件主要围绕军事领域的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近代民间抗日等展开。关于宋江阵与戚继光抗倭之间的联系,吴腾达(1998)和郭学松(2019a)发现,宋江阵的渊源可追溯到戚继光用于抗倭的鸳鸯阵。郑成功的“藤牌兵”是宋江阵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互关联的媒介,1661年4月,荷兰出兵七鲲身,“郑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热兰遮城)”(徐鼒,1957)。关于宋江阵与近代抗日运动的历史记忆,多基于民间抗日事迹,特别是清朝末年的民团抗日,皆以宋江阵为主力军(黄小妮,2012)。例如,赵岗村宋江阵队员主动参与抗日,成为鼓舞当地民众参与抗日的精神力量;在铁线桥抗日中,台南麻豆镇郭黄泰、埤头里陈维邦、东角里郭黄池、巷口里柯文祥等宋江阵队员组成“抗日义勇军”,从胡爷庄方向三面逼近铁线桥及五间厝(日本参谋总部,1995),仅埤头地域就曾出动29阵武阵(以宋江阵为主体),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这些反侵略斗争及其与宋江阵相联系的过程性历史记忆,为两岸民众追忆共同历史遭遇提供了媒介载体,成为两岸同胞共建情感家园的通道文化。

2)宋江阵与宗族互融发展。宋江阵多存续于两岸宗族式村落社会(表2)。郭山村宋江阵故事叙事的源头要追溯到开基祖郭镕,其为“开闽圣王”王审知十八部将之一,成为郭山村郭氏的“英雄先祖”。郭镕定居郭山村开垦,教习族人练武并组建“宋江队”,保家护院。期间,宋江阵还参与了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沙坂村宋江阵叙事与开基祖陈元光紧密相连,西湖塘宋江阵叙事与先祖王审知相关。学甲宋江阵叙事与郑成功、陈桂记(郑成功姑父)、郑细娘(郑成功姑母)息息相关;鹿陶洋宋江阵应自开基祖定居此地便有之,为先辈移居中国台湾时自漳州带来的;南势九龙殿宋江阵为开基祖陈秉公(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于明朝永历十八年二月奉请谢府元帅神像随郑成功渡海登台、驱荷作战、平治台湾时传入;佳里漳州里应元宫宋江的文化叙事围绕先祖从漳州来台定居并传承宋江阵的事迹展开。在宗族村落社会宋江阵的调查中,宋江阵已成为宗族繁衍的历史记忆和叙事内容,表达了族人对“我族”血脉关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表2 两岸部分宗族村落中的宋江阵Table 2 The Songjiang Array in Some Clan Villag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3.2 宋江阵的文化认同内涵

1)源远流长的多元文化,积淀了宋江阵的历史文化内涵。宋江阵以阵法和武术操演为主体内容,二者均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宋江阵中具有代表性的八卦阵可追忆到伏義、皇帝、太公、孙子,延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八阵之阵”(唐顺之,1618)。武术可以溯源到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人们使用利器与野兽搏斗,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邱丕相,2007)。在宋江阵文化发展过程中,将军事文化(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抗日运动等)、宗族文化(先祖、开基祖)、传统礼仪文化(尊祖礼仪、保护神仪式)等融入其中,丰富了宋江阵历史文化内涵。宋江阵中融入的历史文化升华了身体文化内涵,强化了文化象征寓意,被视为多元象征性“文化符号”。这些浑厚的多元历史文化内涵,以身体展演和话语叙事的形式薪火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认同观。

2)同宗同族的血缘脉系,塑造了宋江阵的血缘文化内涵。在我国台湾宋江阵源起或发展历程叙事中,宗族先辈成为被重视的群体。我国台湾宋江阵在谈及起源问题时多将先祖叙事融入其中,如学甲宋江阵、鹿陶洋宋江阵、南势九龙殿宋江阵等与先祖的相关性叙事。这些记忆性叙事已经成为族群后裔对宗族的集体记忆,表达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血缘理性认知与认同。在郭山村宋江阵、赵岗宋江阵、西湖塘宋江阵、沙坂村宋江阵文化中,有关宋江阵与宗族先祖的历史叙事同样被呈现,展示了族人对宗族血缘理性认知和认同。两岸同胞关于宋江阵文化与先祖的叙事,表达了族群后裔对宗族的历史记忆,形成了族群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两岸同宗同族血缘共同体的凝聚。这些记忆假借身体展演、话语叙事形式对同宗同源的血缘身份认同及精神信仰认同产生影响。

3)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形塑了宋江阵精神文化内涵。在宋江阵文化中,与反抗侵略斗争相关的人与事凝聚了爱国主义精神;而与宗族先祖相关的人与事形成了血缘精神力量,这些构成了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内涵。宋江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团结抵御外侮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文化基因(孟凡东 等,2019),这与宋江阵参与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密不可分。宋江阵在形塑及发展历程中,历经一系列反侵略运动洗礼,与爱国爱族爱家紧密关联,并逐渐汇聚成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宋江阵技击本质的价值彰显,更是形塑文化内涵的重要理据。对于宋江阵自身而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与抗倭斗争颇有渊源),并内化于宋江阵发展之中(形成于收复台湾、抗日斗争);对于宋江阵演武者而言,通过爱国人物及爱国事迹的历史记忆重现或历史场域重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实现重塑、强化和弘扬。以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载体,有利于强化两岸文化同源、血脉同根的历史记忆,有益于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4)多元礼仪文化场域嵌入,生成了宋江阵仪式礼仪文化内涵。在宋江阵演武中,蕴含了丰富的仪式礼仪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礼仪教化特色。宋江阵的仪式礼仪文化主要包含宋江阵出阵仪式和演武过程仪式。两岸宋江阵均有出阵仪式,阵头出阵仪式各有千秋。如鹿陶洋宋江阵出阵仪式在江家古厝的四进院中举行,所有参演人员按照纵队依次列于院中,相关演武者通过操演斧头和丈二来祭拜先祖及保护神;沙坂村宋江阵出阵仪式在宗祠内进行,通过同饮一碗酒、牛角檀洗礼、跳香炉等形式进行。这些阵头仪式所表达的相似意涵为感谢先祖恩惠、祈求先祖庇佑、保出阵平安等,而不同阵头仪式文化则成为宗族的文化符号。在宋江阵演武过程中,组织者、演武者、乐器操演者等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在行阵、单练、对练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祖辈延承的仪式礼仪。宋江阵演武将宋江阵和地域生活、习俗、族规祖训等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通过宋江阵仪式礼仪文化的操演,能够勾勒或强化参与者的多元文化记忆,进行礼仪文化方面的教化,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4 宋江阵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维度

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共有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徐丽曼,2019),而语言文字、血缘亲情、民风民俗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孔祥文,2007),其核心是对共享的价值观、精神力量的认同,最高境界是中华人民的爱国主义(都永浩 等,2021)。宋江阵文化涵盖的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是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理据及维度。

4.1 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宋江阵中历史记忆的再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两岸宋江阵同根同源,源起于福建地域,伴随军事及民间移民传入我国台湾地区。学甲中社宋江阵为先祖陈桂记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定居此地时所传;西港八份姑妈宫宋江阵武术主要以春桃鹤和罗汉鹤为主,隶属南少林拳种,融永春白鹤拳、罗汉拳、集南拳的寸劲节力与北派拳种的大开大合为一体,攻防兼备;檨子林凤安宫宋江阵被认为是和郑成功军队一起传播的,在郑成功实施寓兵于农治台政策中扎根于此;南势九龙殿宋江阵、漳州里应元宫宋江阵等同样被认为是先祖从福建地域带来,即便像高雄、屏东、台东等地域的一些阵头没有明确指出是福建地域传入,其源头也可追溯到郑成功实施“寓兵于农”的不同区域。

在实践调查中发现,我国台湾宋江阵参与群体至今仍对两岸同源文化保持着深刻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往往也成为文化认同的根基(崔榕,2016)。有关宋江阵的历史记忆通过访谈的形式被再次唤醒,其中包含了叙事者对我国台湾宋江阵隶属于两岸同源历史文化或中华文化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其中,蕴含于宋江阵中“祖先”“历史”等话题,在潜移默化中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延承性问题。无论是假借祖源的“口承传统”族群叙事,还是通过宋江阵武术文化的“一脉相承”历史叙事,在研究者和受访者所营造的互动场域中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叙事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这种认知有赖于同源历史记忆的唤醒,并形成宋江阵演武群体的集体记忆,在话语叙事互动的“以言取效”及身体展演“斗阵”场域的“以行取效”中强化了这些记忆,增强同源历史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

4.2 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认同:宋江阵中血缘理性的叙事

我国台湾学者连横指出,“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连横,2008)。这体现出两岸同胞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为强化两岸血缘身份认同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更好地勾勒或强化两岸血缘历史记忆,往往又需要假借宋江阵此类具有血缘文化特性的载体来达成。对于两岸同胞而言,宋江阵作为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案例,是将武术文化上升到民族文化和“祖先遗产”层面的实践与认识活动(王智慧,2015)。在我国台湾南部村落宋江阵调研发现,受访者会通过宋江阵的起源追忆其祖籍。例如,鹿陶洋宋江阵参与者在讲述本村宋江阵的发展历史时,会追溯开基祖江如南如何从福建漳州迁居至此并开垦繁衍,同时又会追忆先祖江万里的事迹;学甲中社宋江阵参与者会围绕郑成功收复台湾、陈桂记跟随其来台定居、宋江阵在该地的赓续等相关历史进行叙事。

这种现象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宋江阵“故事”叙事已经成为族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对于共同体的形成和认同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麻国庆,2017),并成为勾勒先祖记忆、呈现一脉相承、表达情感理性及增强血缘身份认同的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行为。以情感纽带而增强的认同多源自于以先祖为记忆符号的宗族血缘关系,血缘关系的重要特点是生命的传递性(徐勇,2018)。在血缘理性认知的故事中,他们告诉自己或他者,“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种有关宋江阵与祖源“故事”的血缘身份叙事缘于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使然,而先辈们所遗传的宋江阵文化以及所蕴含的与先祖之间的历史记忆,往往也成为重新勾勒血缘关系及重构血缘认同或共同体的工具载体。这种血缘情感认同是形塑“两岸同胞一家亲”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中华血缘文化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有积极影响。

4.3 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认同:宋江阵中家国记忆的追忆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迫切需要唤醒集体记忆,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尤须建构集体记忆的精神信仰(苏黄菲菲,2020)。在两岸宋江阵文化中,这种集体记忆表现出演武者对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忆,其中折射出的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郝时远,2020)。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集体记忆叙事是以宋江阵参与驱荷斗争历史记忆形式呈现的,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爱国爱族属性使然,与此相关的宋江阵叙事也成为激发民众爱国爱族情怀的媒介,叙事者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有关宋江阵与抗日斗争的历史叙事中,宋江阵成为保家卫国的“利器”,强化了叙事者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宋江阵演武中融入的抗击外敌的文化叙事,成为勾勒家国情怀的历史记忆,凝聚成爱国爱族精神的集体记忆,而中华文化认同的最高境界便是中华人民的爱国主义,这是中华文化认同的灵魂(都永浩 等,2021)。

以宋江阵为媒介,推动两岸精神信仰认同或精神共同体的建构需要重视情感对群体成员的凝聚力量(叶世明,2009),其中,宋江阵所蕴含的同宗同族血缘认同是最能凝聚两岸民众情感的核心要素。宋江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与村落宗族相互融合,被建构成宗族先祖叙事的重要部分,宋江阵也成为追忆先祖历史记忆的媒介。于是,便呈现了“宋江阵—先祖—宗族—祖先”的血缘情亲追思表征,由文化寻根演绎到血缘认同,再升华至“祖先信仰”的精神层面,精神信仰认同不断被重拾或重构。祖先文化在宋江阵中被追忆,是演武参与者血缘身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表达,通过两岸宋江阵文化节、互访交流等场域建构,形塑了群体精神信仰认同。

4.4 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认同:宋江阵中礼仪规制的展示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礼节和仪式两种文化形式,通常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相应的行为进行诠释。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两岸同胞的日常生活礼仪基本相同,因自古以来,“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丁绍仪,1997)。这些礼仪在先辈开垦中国台湾之际被传入并代代相承,与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而成。宋江阵中所表现出的礼仪文化现象是人们将宋江阵与生活礼仪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是宋江阵生活化的表征。

宋江阵演武中的礼仪文化主要表现在组织管理和操演仪式方面。对于两岸宋江阵而言,其之所以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实践操演,离不开相关组织者的影响力及实践组织能力。如在福建郭山村宋江阵、赵岗村宋江阵演武组织中,村落中几位宋江阵“长者”便是该组织活动的发起者、传承者、实践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我国台湾宋江阵的组织与此相同,像鹿陶洋宋江阵演武开展依赖于“江家古厝”有权威影响力的“长者”,他们负责书籍编撰、实践传承、仪式操演、秩序维护等方面。在实践演武前,郭山村宋江阵、赵岗村宋江阵、沙坂村宋江阵、鹿陶洋宋江阵等会举行精神信仰的仪式活动,祭祀对象为先祖或宋江阵保护神,以此感恩先祖庇佑族人,期盼神灵保护宋江阵演武凯旋。在宋江阵演武过程中,遵循头旗在前,双斧紧随其后,丈二演练煞尾,各个队员皆有自己的走阵位置和演练顺序,“不可乱了规矩”。这些仪式“规矩”源自代代相承,在尊祖仪式上尽显两岸礼仪文化的同源一脉性,并以身体展演形式展示了两岸宋江阵与宗族仪式文化的共生共融,同时也凸显不同族群各自宗族的文化礼仪,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通过宋江阵文化传承和仪式活动开展,表达了演武参与者对中华礼仪文化的遵循与认同。

5 宋江阵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将两岸宋江阵文化作为媒介,实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最核心的是要加强民众交往交流交融(程江涛,2016)。据统计(表1),两岸宋江阵文化交流覆盖了赛事、学术、学校等交流场域。然而,就当下两岸宋江阵文化交流而言,依旧存在赛事汇演交流内涵及形式单一、学术交流共同体尚未形成、教育领域交流趋于零散、血缘宗族交流场域尚未构建等问题。为此,依托宋江阵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维度,基于现实交流境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宋江阵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规划及优化进行讨论。

5.1 深化赛事汇演场域交流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负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拢聚着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从而使得参与者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自豪和归属感(李延超 等,2011)。宋江阵演武汇演分为区域性交流和区域间交流两种形式:1)区域性交流主要是指福建地域范围内或我国台湾地域范围内宋江阵之间的演武交流,区域间交流主要是指通过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宋江阵嘉年华等场域形成的两岸宋江阵演武互动交流。在福建地域,宋江阵演武交流主要以宋江阵文化节、地域文化汇演、祭祀汇演等形式开展。尽管会出现演武场域的“大比拼”,但多以单个阵头身体展演形式进行,更多地表达地域宗族历史文化、血缘文化、先祖信仰、礼仪规制等文化特色,以互动交流来强化族群文化认同。我国台湾宋江阵赛事汇演以宋江阵嘉年华为之最,自2001年开始,于每年3—4月在高雄内门举行(自2005年起举办创意宋江阵大赛,2020年因新冠疫情暂停汇演),期间以民间汇演和创意赛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015、2016年创意宋江阵大赛活动中的“宋江祈雨”“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等故事,表征出剧本设计者和参演者的中华文化认同理念。另外,宋江阵会在西港庆安宫建醮庆典、学甲慈济宫建醮庆典、佳里金堂殿建醮庆典、东港东隆宫建醮仪式庆典等仪式中出阵,进行“斗阵大比武”汇演,而其中的庆典文化和宋江阵演武文化皆为中华文化的赓续,以表征宋江阵与信仰文化的融合。2)区域间演武交流以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和宋江阵嘉年华为主要场域,同场互动交流十余次,推动了两岸民众的交往交流互融。在此过程中,两岸宋江阵演武组织者假借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在宋江阵文化中的形象形塑,结合身体展演和话语叙事,讲述了宋江阵参与收复台湾的故事,尝试重构两岸同胞共同经历的历史情境,展现了宋江阵演武中蕴含的爱国爱族精神,为深化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实践素材和归属感场域。这对于我国台湾宋江阵参与者更具历史情境动力意义,因我国台湾宋江阵多被视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或先祖跟随郑成功入台时传入。在宋江阵文化中,郑成功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信仰的“民族英雄”“图腾符号”等,并被融入到两岸宋江阵交流场域中。在两岸宋江阵演武者共同见证这种历史记忆重现的场域中,将有助于培育两岸同胞的历史文化认同、血缘身份认同和精神信仰认同,进而增强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尽管两岸宋江阵演武已经形成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互动交流形式,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同场互动交流中,多以单个队伍展演为主题,两岸宋江阵共同汇演较少;互动交流多以教练为主体,队员之间互动不足;共同遭遇历史“故事”身体叙事以单方为主,缺乏同场共演。为了更好地建构两岸同胞共享共融赛事汇演交流场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1)增强两岸队伍互融同演场域建构,增加队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互融共演的形式直接切磋交流,能够更好地实现求同存异、互惠互补,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营造“一家人”氛围,用身体展演讲好同源故事。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体现在身体展演场域,还可建构一个场下互动交流场域,有利于彼此共同讲述宋江阵文化故事。2)拓展交流形式,勾勒共同记忆。在两岸宋江阵先辈们或曾参与过近代抗日斗争,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需要建构共演互动互融场域,强化这种历史记忆。如在两岸宋江阵同场汇演过程中,可以在开幕式环节以身体展演形式重现宋江阵参与近代厦门抗日或铁线桥抗日“故事”。规划两岸宋江阵演武参与者同场汇演,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单方主演情形,而且更容易营造两岸同胞的场域归属感,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创造情境动力。

5.2 加强学术活动场域建设

可考虑构建两岸宋江阵文化学术共同体,以此搭建学术交流媒介,使志同道合的学者在研究中相互联系、相互探讨、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朱慈恩,2017)。目前两岸宋江阵学术交流并未形成固定场域,唯有在2019年莲塘两岸宋江阵文化节期间举办过专题性的学术交流,即闽台宋江阵交流研讨会。会议由莲塘村宋江阵研究会主办,参会人员约20余人,包含两岸宋江阵研究人员、组织者和教练等,呈现了“两岸宋江阵文化交流与思考”(林良菽,2019)等研究成果。另外,两岸宋江阵学术交流以零散的互访交流及相关研究人员的调研交流,或附属于其他学术交流的宋江阵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如2019年第13届东北亚体育史学术研讨会中的“闽台‘宋江阵’称谓考析”(郭学松,2019b)等。宋江阵是两岸具有影响力的同源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岸相关研究人员出版了10余部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多达几百篇,然围绕宋江阵文化研究的学术论坛仅举办过1次,且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不足,难以建构两岸宋江阵研究学术共同体、形塑宋江阵学术交流场域,并借此讲好“宋江阵故事”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为了实现两岸宋江阵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双重并举,需要做好相应规划。1)维稳当前交流场域,拓展交流群体。要充分利用两岸宋江阵文化节举办契机,持续开展学术研讨会,讲好宋江阵演武文化故事,营造学术场域,建构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协同合作深化宋江阵文化研讨。当前,依托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建构的学术交流场域属于“圈内”范畴的交流,致力于宋江阵研究的人员并不多,特别是我国台湾地域的多群体研究人员参与较少。真正打造两岸宋江阵学术共同体,需要聚集两岸关注及致力于宋江阵研究的学者,形成“多元一体”的学术共同体,通过学术互动交流提升影响力。2)充分利用相关学术机构,办好宋江阵学术交流活动。如以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体育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宋江阵项目)、台南大学民俗体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为平台,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为增进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理论素材;同时,在场域情境中讲好背后蕴含的“故事”,营造归属感交流场域,形成实践场域与学术成果的协同影响,增强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5.3 拓宽校园教育场域交流

学校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从小培育爱国爱家情怀,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信仰。宋江阵不仅在两岸民间社会广泛传播,还在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传承发展。宋江阵演武文化在两岸学校的传播,为教育领域互访交流提供了可能。然而,两岸学校之间宋江阵演武交流多以“零散化”形式呈现(表1),此外,在两岸宋江阵文化节、宋江阵嘉年华等场域中也有学生组建的宋江阵队伍参与互动交流。尽管此类教育领域宋江阵交流对于青少年群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化、规范化、多元化交流态势,也未能充分发挥宋江阵陈列室和博物馆在教育交流中的价值,削弱了两岸教育领域宋江阵文化交流的价值。

一方面,要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文件。1)地方教育部门将宋江阵传统文化教育和交流纳入教育规划,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在已开展宋江阵文化传承的学校每年规划1~2次互动交流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相关宋江阵传承学校赴台进行互动交流,将这种交流活动纳入传统体育特色校建设考核指标,为参与宋江阵文化教育和交流的师生提供评优、评先等政策支持,为两岸学校宋江阵文化互动交流提供保障,促进宋江阵传统文化交流常态化和规范化。2)对于我国台湾地区已开展宋江阵传承的学校。地方教育部门或文体部门在出台的相关教育规划文件中,应鼓励福建地域宋江阵传承学校邀请我国台湾学校宋江阵开展互动交流,并提供相关基础保障。3)将宋江阵夏令营纳入政策规划。目前福建地域已开展相关地域宋江阵夏令营活动,但仅囿于某一阵头或某一学校,尚未形成两岸互动规模。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在相关文件中予以鼓励和支持,以宋江阵传习基地为依托,邀请两岸同年龄段宋江阵传承学生群体共同参与宋江阵夏令营,为两岸学生建构宋江阵互动交流场域。

另一方面,要拓展教育领域宋江阵文化多元化交流形式。1)宋江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互动交流需要重点关注身体展演层面,以身体力行来讲好两岸同宗同源历史“故事”,在身体演武情境中增强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2)要充分发挥宋江阵陈列室和博物馆的实践教育价值,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互访交流,发挥具有象征寓意的博物馆文化的“讲故事”功能,勾勒两岸同源文化历史记忆。3)在教育领域互动交流过程中,要推进师生、宋江阵传承者与学生之间关于宋江阵历史“故事”的互动叙事,组织学生进行宋江阵历史文化源流、爱国爱族事迹、宗族血缘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使中华文化认同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达成。

5.4 拓展宗族文化场域建构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共同体关系源自他们对共同祖先的历史记忆、信仰与尊崇。宋江阵演武已融入到宗族繁衍及仪式祭祀之中,形构了宗族仪式体育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宋江阵依旧存续在以宗族为构建主体的村落之中,且这些村落宋江阵与先祖叙事皆可追忆到福建地域。以宋江阵文化为媒介的互动交流,能够更好地勾勒两岸同宗同族的血缘脉络关系,进而增强演武参与者的中华文化认同。然而,在两岸同宗族群互动活动过程中,具有宗族文化象征寓意的宋江阵演武极少被呈现。

将宋江阵演武作为同宗同源的宗族文化象征媒介,融入祭祖活动之中,对于两岸同胞寻找共同的宗族历史记忆具有积极意义。在两岸宗族互动仪式场域中,可将宋江阵作为宗族交流活动,以宋江阵故事叙事和身体展演“大比武”两种形式进行。在宗族文化研讨环节,可将宋江阵与宗族相关故事以文本或话语叙事的方式呈现。例如,在两岸郑成功祭奠仪式中,可将我国台湾学甲中社宋江阵中陈桂记、郑成功等的相关事迹作为题材进行互动交流,使其成为勾勒宗族共同历史记忆、强化彼此血缘理性认知的重要方式。在身体演武方面,我国台湾同胞来大陆祭祖之际,可在仪式环节完整展示宋江阵中的祭祖仪式和演武活动。将宋江阵文化以身体展演和宗族故事叙事的形式融入两岸某一种宗族祭祀互动之中,从而重新唤起族人对共同先祖的记忆与缅怀,增强宗族历史文化认同、血缘身份认同、精神信仰认同及宗族礼仪文化认同,进而强化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6 结语

中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基础,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生动力,没有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缺乏文化源泉和动力驱动。为此,本研究以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为案例,基于宋江阵文化整理分析,解构了蕴含其中的多元文化、血缘宗族、保家卫国、仪式礼仪等中华文化内涵,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相关理论,从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认同、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认同、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认同4个维度对宋江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行了讨论,根据两岸宋江阵交流的具体情况和当下社会环境,提出从赛事汇演、学术交流、仪式互动、学校互访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认为,营造两岸同胞互动互融共享交流场域,在不同情境中讲好蕴含于宋江阵文化中的两岸相同或相似历史“故事”,有利于在实践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建构两岸同胞共有精神家园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宗族场域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