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党内集中教育的经验类型与优化路径

2022-02-03吴峥嵘

江海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政党中国共产党

吴峥嵘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适时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身、夺取政权、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是党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强化党组织建设的必要举措,也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群众拥护、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历史考验、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政治优势。党内集中教育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思想动员力、发展创造力,是党加强理论武装、强化自身建设的特色方式,其贯穿党从领导人民革命到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党情,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制度化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每遇到革命或建设的重要阶段,都通过在全党开展集中教育,对内外部需求做出回应,进行自我调适。由此,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发展的行动逻辑也可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针对内外需求变化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动态过程。回顾总结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轨迹和经验教训,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界对党内集中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回顾、基本经验、现实启示等方面,为研究党内集中教育如何强化组织认同提供了可资借鉴学习的基础。但从理论视角总结不同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特征类型的相对较少,在深刻理解党内集中教育如何加强组织力上仍有一定的发掘空间,本文试图援用政党适应性理论分析党内集中教育对组织成长的实际功用。政党适应性理论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并逐步成为解释政党调适和转型的理论工具。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适应性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即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政党适应性是衡量政党组织力水平的关键标准,也是其维持稳定性的一项能力,是促使其在面对社会生态、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等各类变化时,都能做出及时调整的组织力。

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政党适应性建设是相通的,政党对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在识别国内外政治结构差异的前提下,本文借鉴政党适应性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做出相应的理论推演,尝试为研究党组织成长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在中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适应性聚焦至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为敏锐把握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保持高灵敏度、快反应力、强回应性,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要素、强化组织认同,提升组织内聚力,有效回应环境挑战,从而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水准和执政水平,更好地承担起领导核心的重大责任的一种能力。以党内集中教育为抓手,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适应性建设,一是契合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要求;二是提升党的组织认同,从而强化组织内聚力。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越强,组织认同度越高,与时俱进的能力越强,长期执政的基础越能得到巩固。在借鉴政党适应性理论划分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的诱因、任务等,探索不同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所具备的特征属性,从而呈现党内集中教育在强化组织认同、激发组织活力等方面的逻辑进路。

党内集中教育的地位意义:实现组织认同的重要抓手

(一)政党适应性与组织认同的辩证关系

增强党组织的适应性、强化党的组织认同是党的建设的题中之义。组织认同的概念源自社会认同理论,是成员认知并内化组织价值观的结果,也是其在忠诚度、归属感、自豪感等方面流露出来的情感归依,强调成员和组织融为一体。(2)田青等:《如何提升员工的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环保利他关注的中介作用及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年第2期。强化组织认同对于发挥党的组织内聚力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页。党员的组织认同强调的是党员对党的意识形态、政治纲领、纪律规范等的认可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性、稳定化、倾向性的行为支持。当党员形成一定的组织认同后,会用党组织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纪律规范等来指引并约束自己,激发出责任感、使命感。组织认同感越高,党员越会趋向于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出更多符合组织使命要求的正向行为。因此,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有利于促进其对组织的认同,从而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政党适应性调整后的强弱水平,可以从组织成员的价值确认、组织认同等维度来衡量。通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能够提升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汇集党的内聚力。就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而言,一方面,提升党的组织认同是政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塑造党员和组织的同一关系,才能为党组织提高适应能力提供内生动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党适应性是衡量党组织认同水平的重要标尺,组织能否对环境变化做出自主性调适,关键在于组织是否具备强大的向心力、内聚力,使得组织拧成一股绳共同实现组织使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生态中,中国共产党能做到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取胜,有赖于其独特的政党品格,即通过强化自我净化、组织认同来增强应对各类风险考验的调适能力。

(二)党内集中教育之于组织认同的作用意义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党学习,特别是党内集中教育,是政党适应性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关键时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强化党员组织意识、突破各种适应性难题的关键抓手和有效路径,通过整顿队伍风气、加强思想素质、统一价值认知,强化组织认同,为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皆是加强党的适应性建设的过程,其组织认同得到新的飞跃,执政基础得到累积巩固,党的风险预判能力、危机处理能力、自我适应能力就会得到不断增强。

通过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可以强化党员的情感认同,包括党员对身份标识、责任担当的认知和遵循;二是可以强化党员的政治认同,这是实现组织认同的基础条件,即坚定政治信念、认同政治价值、共享政治观念、遵守政治规范;三是能够强化党员的意识形态认同,包括对党的指导思想、纲领方针、使命目标的认同,要求党员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品格。将党内集中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从不同层面形塑党员的组织认同,形成强大的组织内聚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这是政党适应性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党的组织建设的趋势要求。

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类型:探索组织认同的方式沿革

(一)类型维度:内外诱因与反应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政党适应性建设愈发重要。首先,复杂的外部环境,诸如世界形势的动荡、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战略的调整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推动政党适应性建设的外在动因。其次,内部环境变化,诸如党的思想意识、作风行为、组织架构等因素,亦会形成推动政党加强组织建设的内生动力。基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政治系统的输入端。政党能否及时有效地认识到外部变化十分关键,政党的环境监控能力越强,其适应能力也越强。同时,更重要的是,政党须具备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能力。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动是引发政党适应性建设的重要诱导因素,但更关键的是政党应配备系统完善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发展为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世情、国情、党情新发展新变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与时俱进,及时、主动吸收各方信息,科学灵活地调整策略,建设适应力强、反应敏锐、组织力强的现代化政党。党内集中教育发展演进的轨迹呈现出了党在与内外环境互动中进行自我调适,力图在自我建设和组织环境间找寻均衡状态的动态性历程。政党适应性可分为效能型适应和反应型适应两类,前者是政党源于目标调整,通过改革组织机构与意识形态适应新的组织形式,以此提升组织效能;后者是政党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旨在增强对内外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内源性模型认为,组织适应变革来自内部发展需求,是有着主观动机的行为主体在内部自变量的作用影响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4)Robert Harmel & Kenneth Janda,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arty Goals and Party Chang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Vol.6, No.3, 1994, pp.259-287.结合既有研究对适应性类型的划分,基于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外诱因,以及党采取的反应策略,本文将历次党内集中教育分为内源适应型、效能适应型、前瞻适应型三种类型,尝试探索党内集中教育的行动逻辑以及其强化组织认同的功能机制。

(二)历史沿革:党内集中教育的类型变迁

1.内部自省:内源适应型

内源适应型侧重强调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查找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队伍的适应性改革,实现组织力的锤炼升华。此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以组织内部变量带来的挑战为主导诱因,引发组织高层重视与策略安排,实现对组织思想意识、队伍素质等方面的纠偏调整,以形成适应性更佳的组织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和“三查三整”运动是内源适应型的典型代表,也是党探索出以党内集中教育整顿队伍、强化组织认同这一有效方式的开端,也反映了该阶段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自我觉醒、自我反省意识的崛起。

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为党以内部自省推动自身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延安整风运动的外部诱因众多,包括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日军大规模扫荡等国情困境,内部诱因主要体现在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涌入、教条主义思想残余滞留等党情挑战。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爱国青年的涌入以及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提升,延安整风运动之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达到了80万以上。(5)石仲泉:《忆乔木同志谈延安整风——兼论延安整风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5期。这对统一党内政治思想带来了较大考验。对此,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首次党内集中教育,从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切入,在全党范围内破除党内教条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党内思想上的团结一致。通过整风学习,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扭转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随着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存在的部分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直接影响到党的战斗力以及革命的胜利进程。部分地主、富农欺压百姓,歪曲党的政策,影响了土地改革进程。还有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存在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倾向。这些皆成为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建设的阻力。“三查三整”运动提升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净化了党的干部队伍,实现了党的肌体的自我革新,为夺取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夯实了组织基础。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角色的转换对队伍的思想认同、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全新历史课题。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组织数量分布失衡、党员文化素质低下、部分党员思想懈怠腐化、违法乱纪现象频发等党情是促使中国共产党提高适应性的主要诱因。基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整风运动将“整风”和“整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内思想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党员对党的组织认同,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党对基层的控制引领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针对部分党员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问题,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全面深入的整风运动,有力增强了党的思想力和组织力。

2.主动调适:效能适应型

在该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侧重采用主动出击的反应策略,即根据该阶段的治理任务及时确定治理目标,对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进行思想层面的重塑,进而提高组织认同与组织效能。效能适应型的党内集中教育更凸显党的主动意识和效能策略,即党组织能够及时主动抓住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内部风向,根据当下的治理全局进行组织认同的塑造,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主体的主观作为、科学回应、灵活转变的强大能力,这是锤炼组织力的更高阶方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新历史时期,但仍存在顺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抵制资产阶级不良思想侵蚀的国情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来强化党员思想教育、纯洁党的组织队伍。1983年开展的历时三年多的整党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肃清党内阶级斗争错误思想、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党内集中教育。通过分期分批、党员登记、成效验收等方式,避免了形式主义的教育倾向,也避免了重复群众运动式的老路,实现了党组织的自我洗礼,增强了党组织的自我认同。“三讲”教育活动发生在世纪之交,面对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改革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亟须解决部分党员特别是少数新党员业务水平不够高、政治素质不过硬的问题。此次集中教育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分批的形式,通过试点先行、依次铺开、总结整改的步骤安排,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农村落后状况的战略选择,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及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按照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的阶段步骤,结合激励约束、绩效评估等机制,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实质性转变。

21世纪初,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强、多极化格局形成、科技迅速发展的国际新形势,国内也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为了永葆党的先进性,抓牢党的领导权,从而为国家建设与发展领航掌舵,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关键。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历史节点上,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中国也局部出现了失业增加、投资放缓、股市下跌等现象,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与工作思维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金融危机影响仍在,世界动荡因素累加,此时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持续推进,推动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改革开放至21世纪前二十年,世界变化广泛深刻,国内发展多元复杂,国家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这一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与时俱进的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高度警醒,保持着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机制更长效、形式更灵活、覆盖更全面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的适应能力、强化组织认同,使得党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3.预判准备:前瞻适应型

基于前述党内集中教育类型的经验累积,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的党内集中教育类型,即前瞻适应型。在此类型下,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更为积极主动。换言之,基于对国内外现实环境的预判、对未来治理格局和体系的规划、对党组织队伍建设目标的预设,党通过党内集中教育的方式作出了前瞻性的适应性建设,高效打造出站在时代前沿、回应时代需求的组织力量,以应对未来复杂国际形势、国内社情对执政能力可能提出的多重挑战,蕴含着“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维。同时,教育的方式方法亦得到了调整,使得党内集中教育逐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这是转向前瞻适应型的表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任务,组织环境错综复杂。对此,党中央居安思危、开拓进取,将党的自身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的财富分配不均、弱势群体遭忽视、官僚特权腐败等问题,作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宗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有效整治党内“四风”问题,推动党的作风建设长效化与常态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针对当时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在做事、为人、用权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严不实问题,党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营造了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政治生态。

2016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拓展、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延展的战略举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着力解决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党员和党组织的自我净化,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的重要抓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关键跨越期,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着眼于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初心渐失、使命感不强、担当不足问题的自我革命,是在总结党内集中教育宝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实现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全体的意识形态认同,促进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以正确党史观学习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通过系列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培训,有效克服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推动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把全党武装起来,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了组织意志。以前瞻适应型的党内集中教育为抓手,中国共产党对外部形势的把控不断成熟。常态化、长效化的思想理论教育,极大增强了全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强化了党的战斗力、内聚力、创造力,以更好地应对世界格局变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三)逻辑进路:组织认同的发展主线

历次党内集中教育实践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轨迹。例如,改革开放之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诸多措施,特别是群众工作的方式,都源自以往集中教育实践经验;效能适应型和前瞻适应型的党内集中教育在开展之前都经过充分调研和试点工作,并制定出富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为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了重要指南,在方法上更注重高效能和针对性。三种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有效统合了整风精神与整党做法,始终强调意识形态与组织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世情、国情、党情在内的各类内外诱因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提高自身适应性、强化组织认同的先决条件。之所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是因为在不同的内外诱因刺激下中国共产党形成的思想认识和采取的策略部署有所差异。而不同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亦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适应性建设中提升组织认同的战略逻辑的变迁历程。

党内集中教育从内源适应型调整为效能适应型,最终形成前瞻适应型模式,遵循“内部自省—主动调适—预判准备”的逻辑进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借助党内集中教育强化组织认同的发展主线。从不同历史阶段党内集中教育适应性建设的侧重点差异可推断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从回应觉醒转为主动预判、从关注内部转为内外兼顾战略思维的转变,这也是党提升组织认同的策略逻辑。换言之,基于不同历史背景的适应性要求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各有侧重的适应性建设,以强化组织认同,提高党的整体内聚力水平。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类型更迭的历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化组织认同、夯实组织基础的逻辑主线:起初重点关注组织内部思想信念问题的解决,以形成风清气正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氛围,强化全党组织意志的统一;随后着眼外部局势变化,逐步转向主动结合执政目标和治理目的形塑效能型的党组织,从效能角度统一党员对组织目标的统一认知,最终成长为能够通过预判形势与预设目标来建设高水平组织力的执政队伍。此逻辑主线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各类党内集中教育为抓手,对党组织进行适应性建设,在情感思想、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等多层次上提升组织认同,进而提高组织力水平的思路。与此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的类型发展历程亦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建设与发展路径。在内源适应型的党内集中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更多地集中在组织内部,更侧重于对队伍本身思想意识的塑造与训练;在效能适应型类型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凸显了其主动作为、高效调整的特质,彰显了党对外部高压环境的回应能力、反应速度与处理水平,是党的组织力实现高质量转变的关键阶段;在前瞻适应型类型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彰显了积极回应、前瞻预判等先见性与引领力。

党内集中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升组织认同的重要抓手

回顾不同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在强化组织认同上的经验做法,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党内集中教育新篇章有着关键的指引价值。三类集中教育活动的更迭轨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员教育与组织建设上的新发展与新突破。在未来的党内集中教育中,要在强化前瞻适应型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营造忧患型的政党氛围,激发全体党员的忧患意识,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查找并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系统提升全党的组织应对力与政治免疫力,建构并夯实组织认同基础,从而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做好组织力量储备,更为塑造强有力的使命型政党注入强大能量。

(一)“知”:以提升理论素养完善组织的知识体系

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完善组织的知识体系,是实现组织认同新高度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形成动态化的学习导向,根据时代任务安排合理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在统筹制定集中教育活动计划之时,应结合教育活动的目标综合考虑参与人员范围、活动开展时长、活动效果检测、活动成果运用等因素,将思想政治内容灵活融入日常学习规划与工作实践。二是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即形成稳定化、规律性的学习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将理论学习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提高工作水平与工作效能。将党内集中教育和常态化教育紧密结合,以集中教育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内力,以常态性教育抓好日常学习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

(二)“情”:以强化情感认同激发组织的信仰共鸣

在政党的构成要素中,信仰是最深层、最核心的要素,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理想信念能够给予党员干部精神寄托和灵魂支撑。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为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凝聚全党意志、强化情感认同营造了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面对少数党员可能存在的理想信念虚化、组织意识淡化等问题,应始终将坚定理想信念摆至党内集中教育的首位,强化党员对组织的情感信赖、忠诚理念、归属意识,重视党性教育和道德教化,强化对党的组织认同,塑造党员干部的信仰共鸣。通过加强党内教育,构建宏大的信念信仰体系,塑造完备的精神认同系统,强化党员同志对组织的情感信任、责任意识,加强党员与组织的密切联系,确保党员的奋斗目标和党组织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

(三)“意”:以磨炼坚毅品格锻造组织的意志根基

党员干部是各级组织的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对其思想品格、素质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在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上意志不坚定,甚至落入腐化犯罪之境地。对此,应通过党内集中教育,强调意志品格的重要性,并在实干中磨炼党员意志力。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历练,有计划地选派党员干部参加对口支援、挂职学习等,促使其在实践实干中得到成长锤炼;另一方面,应强化纪律约束,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品格磨炼。

(四)“行”:以加强现实历练抓实组织的实践行动

党内集中教育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防止一切形式主义,根据实践需求激活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把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聚焦思想、作风、制度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多元方式组织群众对集中教育活动进行评判监督,将改善党群关系作为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形成自我批评、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教育机制,保证集中教育活动不落空、不偏倚。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以当下现实条件为基础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规划部署,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党的使命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党的建设实际开展集中教育工作。党内集中教育不是简单纯粹的学习教育,也不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代替学习教育,而是通过集中教育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完善制度,使得具体问题得到解决,并在聚焦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理论吸收转化与意志力建设,彰显党的思想与理论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每当革命、建设、改革行进到关键节点和历史关头,总能够根据形势任务的新要求、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开展集中性教育学习,从而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确保全党保持高度统一的政治共识与组织认同。党内集中教育的未来发展,应继续遵循自觉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突出学习教育的聚焦性、强化问题检视的深入性、关注调查研究的实效性、加强整改落实的自觉性、彰显前瞻预判的主动性,从而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集聚组织能量。

猜你喜欢

适应性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低温环境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