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辩证思维的层级结构
2022-02-03薛永龙郝立新
薛永龙,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展开,是观察事物、剖析问题、化解矛盾的科学思维。这一思维范式强调全面而非片面、动态而非静态、客观而非直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曾形象地将辩证思维比作“显微镜”“望远镜”“桥和船”,他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勉励党员干部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辩证思维的层级结构主要体现为:宏观上坚持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在不断完善党的建设中辩证审视几对重要关系;中观上坚持深耕细作驰而不息,在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运用辩证思维;微观上坚持刚柔并济固本培元,在自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运用辩证思维。
一、宏观层级:在不断完善党的建设中辩证审视几对重要关系
运用辩证思维是先进性、纯洁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也不可能是具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党”[3]。辩证思维对党的建设的先进性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引。
(一)辩证地认识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关系
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统一是构筑党建体系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辩证地审视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关系,创造性地解答了如何认识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为何坚持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统一,以及如何发展完善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等现实问题。
第一,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互为基础、辩证统一。党内民主即保障党员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每个党员的权利、建议和意见;党内集中即党的意志、方向和行动的统一,按照一致的纲领、路线进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制度”[4]。也即是说,认清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关系,需理解二者间不是独立的、分裂的,认识到民主之上有集中,集中之下有民主,民主是集中领导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决策下的集中。前者旨在保证民主决策的有序性,后者意在确保集中领导的有效性。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结合是保障我们党的团结统一、激发党的创造力的重要保证。第二,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辩证互促、不可偏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二者的统一,可以“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5]。在党的建设中,民主和集中是彼此关联的,单纯偏向哪一方都不可取。若抛弃民主讲集中,就会带来个人的集中、过度的集中,反之,若离开集中谈民主,民主也会成为狭隘的民主、无效的民主。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具有互促的作用,坚持二者的统一“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6]。第三,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着眼矛盾、强调行动。在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都不够不足的双重矛盾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7]。他强调,应紧盯现实中的矛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解决“一言堂”“家长制”等独断专行问题,又要解决党内组织涣散、软弱无力的问题,不断完善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具体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给予党员干部充分的民主权利,让党员干部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建言献策,真正把民主的原则落到实处,推动了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水平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党持续加强对集中统一领导的监督,先后修改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50多部党内法规,确保党内各项事务始终贯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
(二)辩证地处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关系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互促是汇聚党建合力的不二法门。“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要坚持思想和制度的辩证统一,要运用轻重结合、软硬兼施的方法,深刻认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产生叠加效应。
第一,思想建党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关键和核心位置。所谓思想建党,就是从思想上提升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喻为“精神之钙”,提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9]。他多次强调,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方向,进而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即是说,唯有完成好思想层面的任务,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从而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关键时刻才能够信得过、靠得住。第二,制度治党在党的建设中处于载体和支撑位置。思想强调内在引领,制度强调外在约束,制度的作用同样重要。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制度范式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11],从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中央就党内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出台“八项规定”;针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和缺失问题,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这反映了党的建设中的思维转变和进步。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制度是起约束作用的,有了制度的保障,权力就不能恣意妄为、逍遥法外,人民群众的舒适度、满意度就会提升。第三,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有机贯通。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认识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非但离不开思想和制度的结合,而且二者必须上下联动、有机贯通,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12]。具体而言,思想是核心,思想建党能够解决党员干部在理性认识、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能够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思想建党的成果还必须用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即通过成熟的制度体系,化宗旨为规矩,化理想为目标,促使思想建党的成果落地生根。与此相适应,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实践的有力保障,制度治党也同样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引,把牢思想之船才能保证制度不偏离方向,再好的制度规则唯有化为内心的自觉才能切实遵行。
(三)辩证地把握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的关系
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联动是实现党建目标的现实进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13]这个“伟大工程”即我们正在并将长期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的论断立足于对党的建设的现实把握,生成于对时代课题的实践观照,分别对依靠什么样的力量、达到什么样的愿景作出了辩证回答。
第一,在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伟大工程,这体现了“重点论”。党是领导一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放在重要位置,做到看大势、顺趋势、抓主流。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继续推进伟大工程,应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勇于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消除一切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第二,实现伟大梦想需结合伟大工程,这体现了“两点论”。“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双方的对立,还要注意双方的统一。虽然建设伟大工程的任务在现阶段迫在眉睫,但同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为何要建设伟大工程,以及伟大工程的建设指向何处等。毋庸置疑,实现伟大梦想是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目标、价值旨归,试想,倘若没有方向、没有目的,那么建设伟大工程的意义何在呢?第三,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是整体的、联动的。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之间有着整体性和联动性,二者在逻辑上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从理论维度看,奋斗需要旗帜,旗帜引领奋斗,伟大梦想是奋斗旗帜,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它们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的,共同构成一个理论整体;从实践维度看,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又是彼此联动的,二者具有辩证统一性,要不断推进建设伟大工程,逐步趋向伟大梦想的实现,同时还要发挥伟大梦想的指引功能,助力伟大工程的建设。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道路。
二、中观层级:在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形成良好党建格局的重要方法。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高压震慑、猛药去疴固然不能缺场,同时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辩证地审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中观层级上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辩证统一,坚持“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辩证统一,坚持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辩证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纵向延伸、深入发展。
(一)坚持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统一
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在思维层面体现出深刻的辩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从领导力量层面点明了党的执政地位,“第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力量提升层面阐明了党的执政策略,二者共同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前进方向。
第一,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因此,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拥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现实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15]。从哲学角度而言,这是把党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辩证体现,党在领导一切时是主体,而全面从严治党时党变成了客体。党要想顺利领导一切,必须将自身视为客体对象治理好,同时,党只有全面客观地认清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的作用,其领导一切的原则才能立得住、地位才能站得稳。可以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构成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基石。第二,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是解放和约束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人虽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但在社会关系中人也被各种特定角色所规定,这种规定制约着主体的行为。党领导一切的主体,归根结底是起先锋队作用的代表,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敢为人先,带头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仅使自身获得了解放,也解放了绝大部分人。党既然是领导的主体,也就有其身份的规定,历史一再证明,权力必须受到约束,不然那些恶的东西就会生长,在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为了事前避免恶的倾向以及事后惩治恶的行为,由此达到解放和约束的动态平衡。第三,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是辩证把握事物本质的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7]。坚持党领导一切与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都看到并抓住了党这个最关键、最本质的因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即是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根据倘若没有了,事物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坚持“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一词,内在地蕴含着管党治党范围的全覆盖。无论是“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还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党员,都是从严治党的“剧中人”。全面从严治党,既关注“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又关注“绝大多数”的规模效应;既对领导干部有高标准严要求,又对广大普通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辩证思维运用。
第一,“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有着点和面的辩证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是管党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条经验,非但见到了“树木”,还看清了“森林”,实现了点和面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18],同时注意到每名党员都是党的肌体中的细胞,建设强大的党组织还要管好“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政治的风向标,他们身肩千钧重担,带领千军万马,把这部分人抓好了,就相当于牵住了“牛鼻子”,同时“关键少数”也会对“绝大多数”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正所谓做好表率、榜样引领。第二,“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体现了示范效应与规模效应的统一。一方面,处理“关键少数”的问题可以对“绝大多数”形成震慑,有助于普通党员认清自己的身份,严格遵守党内的规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领导干部都不遵守法律,怎么叫群众遵守法律?上行下效嘛!”[19]另一方面,重视对“绝大多数”的教育管理也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讲,它可以促进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让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尊崇党章党规,在行动上践行初心使命。第三,“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体现了“重头”和“大头”的统一。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的结合,不但抓住了重头,而且管住了大头。在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中,领导干部是“领头羊”,因此领导干部做到头脑清醒,共同的事业才不会误入歧途。另外,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既要把“关键少数”作为重头来抓,又要把“绝大多数”作为大头来管;既要“关键少数”正人先正己,又要“绝大多数”见贤要思齐。也就是说,二者应同时兼顾,在管党治党过程中需秉承主体全覆盖、内容全方位的原则,聚焦眼前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远眺基层广大党员的日常政治生活,从而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和压力由“神经中枢”传导到“神经末梢”。实践表明,全面从严治党只有既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又普遍面向广大普通党员,真正做到上下结合、步调一致,才能打通关涉群众利益的“最后一公里”。
(三)坚持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的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一刻也不能停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20]坚持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目的在于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持续保持党的清正廉洁和肌体健康,这其中包含辩证法的意蕴,体现了问题与目标、治标与治本、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是问题与目标的统一。青年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一文中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1]党所面临的“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就是新时代我们党“最实际的呼声”,因此,在思维上把握这一点,实际上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找准了事物的内因。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是促使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刀刃向内地解决内在问题,通过自我净化和自我革命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的统一,是党在“自己运动”中发现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二者将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拉入到同一条轨道、纳入了同一个场域。第二,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是治标与治本的统一。扫除党内存在的顽瘴痼疾,要坚持标本兼治。治标,即针对各种腐败现象,该禁止的禁止,该纠正的纠正,严厉惩治腐败问题;治本,即查找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从工作程序、体制机制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下功夫,用加强作风建设的方式抑制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同样严峻,要想取得切实成效必须坚持标本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标本兼治。治标,对腐败分子能够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突出‘惩’的功能。治本,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腐败现象能够起到预防、阻拦作用,重在‘防’的功能”[23]。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且得到巩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这为实施治本之策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严厉惩治腐败与加强作风建设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党的作风代表着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执政党若不注重作风建设,任由腐败毒瘤侵蚀党的肌体,那么就会失去民心,最终导致领导地位丧失。因此,鉴于党风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有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决心和毅力,坚持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在严厉惩治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腐败问题应常抓不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长期以来,党通过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教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使得积习甚深的作风问题得到改善,良好作风的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微观层级:在自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筑牢坚实党建根基的核心支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正面回答了为何要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并摆在首位,深刻解答了政治素质过硬与政治本领高强、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之间的关系问题,破解了困扰党的建设的思维难题。
(一)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的辩证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以制度建设贯穿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的党的建设新布局,并首次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无疑是党的建设中的一大理论创新,既充分反映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又彰显了我们党辩证审视和勇于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政治担当。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党的政治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实际上它贯穿党的其他建设的全过程,位于党建工作布局的核心位置。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有着巨大的牵引作用,它时刻引领着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在范围的覆盖面上,党的政治建设中包含着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的内容。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的具体表述中,“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关涉纪律建设的内容;“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是关涉组织建设的内容;而弘扬“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关涉思想建设的内容。由是观之,政治建设同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建设的成果都会影响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第二,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24]。可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现实问题激发的结果。相反,倘若我们党对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少辩证的分析与把握,没有从政治层面发现问题、审视矛盾,那么就有可能走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结果,也就根本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当前,处在“两个大局”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党群关系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变大,更加迫切需要我们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驰而不息地向各种新问题亮剑。第三,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毋庸讳言,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党的一大审议通过的纲领中,已经明确了“党的政治纲领”,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等,与此同时,党的一大纲领针对吸收党员的“政治条件”以及党的各级领导的“政治职权”也都作了初步说明。紧接着党的二大又将党的政治纲领作了细分,明确了“最低”和“最高”纲领,在党章中对党员的政治义务和政治权利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新型政党。纵观百年来党的建设史,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今天重新提出并将其作为根本、放在首位,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党建思想,另一方面创新了党建策略,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对接。
(二)政治素质过硬与政治本领高强的辩证关系
进行伟大的实践,实现伟大的梦想,必须有素质高、本领强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在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政治要求,体现出我们党对加强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全党提升政治素质、提高政治本领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政治素质过硬与政治本领高强二者内外统一。政治素质过硬强调的是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是指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保证在政治方向、道路和原则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政治本领高强主要侧重党员干部的外在引领,即把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视为政治担当,以外在行动展现政治能力。党员干部不仅要有担责任的“宽肩膀”,还要有干实事的“真本领”。当前,党员干部中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缺失、政治立场不稳的情况并不鲜见,且党员干部惧怕风浪、畏缩不前、能力不足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是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两大实际。总的来说,既要政治素质过硬,又要政治本领高强,体现着内和外的辩证统一,二者的统一源于党对政治建设实际的分析和把握。第二,政治素质过硬与政治本领高强二者优势互补。政治素质过硬是灵魂、是方向;政治本领高强是基础、是保证。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二者可比作是“木桶”上的两块“木板”。政治素质过硬代表党的先进性维度,政治本领高强代表党的执政能力维度,必须按照优势互补和有机整体来对其加以理解。如果只谈政治素质,不讲政治本领,就很容易暴露出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只讲政治本领,而不谈政治素质,结果可能是能力越大越坏事。因此,片面强调任何一方,另外一方就会成为短板、弱项,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问题,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思想淬炼的同时提高本领,在实践锻炼的同时提升站位,使得素质和本领之间相得益彰。第三,政治素质过硬与政治本领高强二者相互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些干部最缺的是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的经历。”[25]辩证地处理政治素质过硬和政治本领高强的关系,要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过程之中,以素质为出发点、以实践为落脚点,促使二者之间实现相互转化。一方面,“打铁必须自身硬”,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必须以政治素质带动政治本领,用满腔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身处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本领的高低,因此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治国理政的真本事,以高强的政治本领巩固过硬的政治素质,防止理论与实践的“空对空”。
(三)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的辩证关系
在自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要将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相结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是管好党员、管好干部,但同时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关心与爱护。这一举措实现了力度和温度、秩序和活力、有畏和有为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完善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
第一,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是力度和温度的辩证统一。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为那些踏实做事、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实际上,党的组织和队伍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精准施策、善抓敢管,体现党的政治力度,而且还要关心宽容、爱护有加,体现党的组织温度。新时代,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是一道辩证的“方程式”,解好它首先需要形成刚性的约束,必须加强和完善政治纪律,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以此带动党内良好纪律生态的形成;其次,还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建立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要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26]第二,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是秩序和活力的辩证统一。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27]社会如此,政党同样如此,都是既需要秩序又需要活力。秩序即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构建纵向触底、横向到边的党内政治生态,严明的纪律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力保障;活力是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党的建设水平的进步需要全体党员的活力迸发,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通常而言,党的政治纪律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与党内政治生活的活力密切相关,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而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严明政治纪律和经常关心爱护结合运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既重视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又强调激发党员的活力、组织的活力,党内生活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第三,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是有畏和有为的辩证统一。严明政治纪律与经常关心爱护并非一对矛盾,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有畏与有为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有畏才能有为。要利用政治纪律等对党员进行约束,使其不至于失去本心,这虽是震慑性手段,但真实用意却是让其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有为必须有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心有畏惧才会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才能恪尽职守、负责担当。综观一些问题官员的违规违纪现象,问题根源皆在于其心无所惧、信马由缰,进而失去了对党的政治纪律的敬畏,丧失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本心。
总之,建设经得起风浪考验、人民忠诚拥护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观照现实、付诸行动,以抓住根本、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思维方式完善了党的建设,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使得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