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儒家官德建设思想及启示
2022-02-03银红玉
银红玉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 湖南长沙 410205)
引言
从古至今,官德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官德的好与坏会从官员这一特殊的身份主体上呈现出来,并对国家发展、国民生活带来直接性影响。就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拉贝莱所说:“学问无良知即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即是社会的毁灭。”因而对官德的研究已经不再是从独立个体上对官员思想道德的研究,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乃至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古代儒家官德思想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古代政治道德的核心内容,为为官者明确了政治道德方向,使之在严格约束自我、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带领国家发展。对儒家官德思想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以史为镜,明民族之得失,还能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国家官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国家的廉洁高效运转。
一、我国古代儒家官德建设思想的内涵诠释
(一)为政以德
儒家历来主张德治和仁政,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出仕可以促进仁政的推行,而统治者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则是德治仁政的基础,也正是如此我国古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思想家都对“官德”建设较为重视[1]。同时,在儒家思想中还有很多与出仕为官应当具备何种道德,以及如何对“官德”进行培养等有关的内容,包括“廉洁奉公”“清廉俭朴”“立身持正”等。自从汉武帝开始推行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德政思想迅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其中的廉政建设以及官德建设等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十分尊贵。不过虽然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德传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道德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夸大,但其对国家长远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不管是对社会秩序进行稳定、促进国家治理,还是加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都不可忽视道德建设。通过将儒家官德建设思想中的廉洁奉公、仁政建设等思想挖掘出来,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国家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为政以仁
在儒家思想中仁学思想是最高原则,也是官德思想中的理论基石与思想内核。在儒家官德思想中,仁学思想始终贯穿全局,在孔子的《论语》一书中曾109次提到“仁”,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度之高。在《论语·雍也》中,孔子将自然质朴的人格视为自身论仁的基础,并将文质统一视为理解人的重要标准,从更为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上对“仁”进行定义,促进其内涵的丰富与完善。总体而言,孔子的“仁”思想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政治方面的“仁”、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仁”,本文研究的是与官德思想存在紧密联系的政治方面的“仁”。从为官者层面来看,推行孔子的“仁”思想,就需要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以仁爱思想对待人和事,不可搞形式主义、“冷酷主义”,也要求为政者要爱民、思民。
(三)勤政尚俭
勤政尚俭也是儒家官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政治道德建设中,儒家倡导勤于政事,认为为政者应当将政事放在核心地位中。孔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实践,如在《论语·颜渊》中曾经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2],说的是在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孔子并没有超乎凡人的本领,而他之所以能够有效审理,是因为他具备了较高的敬业精神,且态度认真,进而达到了“使无讼乎”的结果。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还说过,“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说的是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要提升职责意识,时刻认真对待事情,而不能一味地注重领取俸禄。由此可见,孔子将敬业、勤政等置于得失、私利之前。而在尚俭方面,孔子则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他认为在生活中奢侈不谦让不如节俭鄙陋,体现出他具备节俭的良好情操,也对世人带来了较大的启发。由此可见,儒家所倡导的勤政尚俭思想是为了告诫为政者要将政事放在核心地位中,在从政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不可奢侈浪费或者荒乱朝政。
(四)行之以忠
在儒家道德思想中,“忠”是重要部分,最初“忠”指的是全身投入到某一项工作中,尽心尽力地开展工作,也指对社会、对人或者对某价值目标的忠。孔子将“忠”看得比较重,他认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为政者在开展工作中,应当毫无懈怠、全身心投入,要始终保持忠心耿耿、毫无厌倦之情。他认为为政者必须要保持对本职工作的专注精神,这是为政的前提,也是儒家道德中的核心内容。而忠与“诚”是有机联系的,如果抛开“诚”单独论忠,往往会失去忠的大环境,所以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他提出,应当将“忠”和“诚”联系起来。在《孟子·离娄上》中,他说过:“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我们可以认为“诚”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为政者做到“诚”与“忠”,能够更正直地开展工作,既不会自欺欺人,也不会欺负他人。儒家的“忠”之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的持续向前,正是在这一思想下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很多忠于人民和忠于祖国的民族英雄。
二、我国古代儒家官德建设思想之评价
儒家官德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中起到了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且其倡导的“为政以德”“为政以仁”“勤政尚俭”等思想,还塑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政治风气,为当代国家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会受到特定历史场景的影响,我们在看到儒家官德思想优势作用的同时,也要明白其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局限,只有正视这些局限,在借鉴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儒家官德思想的积极意义
1.促进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儒家官德思想是一种对阶级道德进行宣扬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的风气。第一,儒家官德思想要求官员对自身的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并以此促进了统治阶级内部稳定[3]。在古代,皇权统治者会借助儒家思想对官员进行武装,使官员从整个职业生涯中重视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不管是内阁重臣,还是封疆大吏,亦或是基层小官,都要始终将儒家思想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按照儒家思想去提升思想道德。而即将入仕者也要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学习,如果其科举考试名次较高,那么就说明其也会有更高的政治起点。已经入仕者则要对儒家思想浓厚的官箴进行学习,并透彻理解律法,即便是已经退休的致仕,也不能脱离儒家思想,要恪守儒学信条,并以此修身养性。可见在官员发展中,儒家思想起到了统一意识形态的作用,且降低官僚集团中的矛盾,使政治秩序更为稳定。第二,普及儒家官德思想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儒家官德思想的主要目标是对儒家构建的上幼、尊卑、贵贱社会格局提供支撑,希望达到官员有德、百姓听从教化的其乐融融的局面,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对儒学进行深入普及,国家开办了大量官学、私学等,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系统学习三纲五常,社会意识形态得到了深入整合。而随着政权的稳定,社会秩序也必然会日益稳定,国家发展进入到良好局面中。
2.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儒家官德思想不仅仅是为官者所要学习的思想,同时也是百姓平民需要掌握的思想,是一种教人修身养性的思想。从平民视角来看,能够优化思想、降低矛盾,提升社会的和谐风气;从为官者视角来看,可以使之廉洁奉公、一心为民,这对于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有较大的作用。其具体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官德思想能够遏制官场腐败。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体系,儒家官德思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官德修养纲要,且其涉及到的官德管理办法可以从全方位、全过程中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特别是重视官员私德的建设,这对于消除官场不正之风是有利的。第二,儒家官德思想可以促进统治集团理性决策。虽然儒家官德思想相对统治阶级来看属于一种约束和管理工具,但是除元代之外,大一统王朝几乎都将儒家思想视为圭臬。其中的忠君、民本、尊贤等思想推动了统治阶级理性思考,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员、皇帝等开始掌握权柄,这对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带来了强大的引导力。此外,因为我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浓厚,所以官德会直接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并受到下层百姓的效仿,从某种程度上对平民百姓起到了熏陶作用。
(二)儒家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
1.官本位意识产生社会局限
官本位意识具有悠久的历程,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强调学的主要目的是从仕,人们可以通过有效学习儒家思想实现政治理想。然而任何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对于理想的向往往往容易被名利和物质的追求所取代。即便是在今天,我国体制内工作相对于其它工作也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这种官本位意识是受到儒家过于推崇为官者使命责任影响的。儒家思想认为官员是社会中的精英人士,有最好的修养,且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通过官员以身作则对周围民众产生影响,取得教化人民的作用。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本身为官员赋予了更高的地位,给予了更高的特权,因此现有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也是儒家官德思想中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的残余,这种思想导致体制内人员存在铁饭碗思想,部分政治素养并不高的公务人员在对待百姓时存在高人一筹的心理,扰乱了社会秩序[4]。
2.工具性定位产生阶级局限
儒家官德思想是在皇权集权和阶级斗争中逐步发展的,在科举制产生之前,门阀贵族和皇权为了获得权力而大力争夺,为了对统治地位进行稳固,皇权开始吸纳寒门士子,并采用儒家思想整合人的意识形态,下层士子则利用学习儒家思想这一渠道踏入朝堂,成为皇权对抗门阀和外戚的帮手,这两者各取所需,在相互配合中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因此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以一种利益弥补的工具而存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儒家思想掌握了较高的政治话语权,但皇权人格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这导致儒家思想作为工具性的被动属性更为强烈,彻底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对阶级道德进行维护的工具。而这种阶级局限也导致社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扰,如何消除阶级局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古代儒家官德建设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官德建设
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德”思想,并非无果之花,在历史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造就了大批贤臣廉吏,成为很多人所推崇的中华美德。这些思想对于当前行政人员从事工作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十分强大的教育价值。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发展,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与此同时,因为共产党是国家的带领者,其道德水平、思想作风又会在国家范围内形成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社会整体作风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更需要共产党提升道德水平。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能够站得正、行得直,那么就可以引导人民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所以为政者应当坚持对思想道德进行提升,树立崇高的道德素养。从今天来看,党和政府要做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不管是哪个级别的领导干部,都应当做到廉政、廉洁,以优良的党风塑造政风,以良好的政风促进民风建设。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端正态度和价值观,不管是在面对何种诱惑时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避免出现个人权利的市场化或者陷入贪污腐败的陷阱中。
(二)以民为本,持续深入走群众路线
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仁”思想实质就是民本思想,其核心在于“德治仁政”,要求为政者要坚持以人民百姓的需求为工作重点,始终树立仁爱之心,不可对百姓大打出手或者粗放管理。具体来看,孔子所提倡的民本思想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重民、富民和教民。重民指的是为政者要重视人民的需求。富民指要带领人民致富,国家的富裕是建立在民富基础之上的,只有人民富裕,国家才算真的富裕,如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教民则指的是为政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带领作用,对平民百姓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国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进步。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人治国安民带来了较大的指导意义,成为治理国家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主体,也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而富民是人民的愿望,也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所以共产党一直在富民的道路上深耕,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再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直至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富民的道路上探索。
(三)俭以养廉,有效开展行政道德建设
儒家所提倡的“勤政尚俭”“俭以养廉”思想,对于今天廉政建设以及行政道德建设依然有深厚的影响。当前虽然我国政府对廉政建设十分重视,构建了一系列制度体系要求政府人员坚持廉政思想,但国内廉政有关的制度体系依然不完善,而很多行政人员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不完善的过程中保持清正廉洁,依靠的主要就是他们甘于淡泊、廉洁自律的精神。一个国家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团结,就必须要使所有国民凝聚一心,而国民凝聚一心的前提是为政者爱民,且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因此有效开展廉政建设十分重要。但廉政建设单靠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政者能够将制度内化于心,从内心树立坚定的廉洁意识,自主管控自身行为,不受外部侵扰,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行事。因此国家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行政伦理教育,使政府人员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廉洁思想,而儒家的“勤政尚俭”“俭以养廉”思想正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
四、结束语
我国古代儒家官德建设思想具有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之内涵,将其引入到当前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意义,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打造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当然,儒家官德建设思想也并非十全十美,任何一种思想都会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局限,所以国家在对儒家官德思想进行借鉴和继承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仔细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推动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