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2022-02-03吴兴梅
吴兴梅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从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的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文明道路的选择与实践探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普遍性与特殊性融合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其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探寻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中,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普遍性是指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内容,特殊性是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殊的、具体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广泛存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之中,体现于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中国制度与中国价值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普遍性是指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特殊性是指在世界历史发展背景下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主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的主导作用,进而探索现代化发展的独特路径。就本质而论,是由工业文明发展所推动的一种全球性浪潮。现代性是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凝结出来的普遍性特征,这些特征在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内在运行规律和发展逻辑中充分显现。现代性产生于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中,是理性普遍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致使现代社会对普遍理性的追求。[2]现代化普遍规律规定着形形色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现代化是东方前工业社会实现现代转型的历史主题,现代化不等同于人类解放这一终极目标本身,马克思“所构想的建基于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未来社会蓝图,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而且是对现代化的超越,因为商品经济、民族国家、社会分工、城乡对立正是现代社会的基础”。[3]但是马克思同样认为,人类解放的持续推进需要完成现代化来为其奠基:通过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实现在物质维度上,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在精神维度上,由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在制度维度上,由专制统治转向民主政治。[4]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工业革命是现代国家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由之路。不关乎社会形态的差异,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社会普遍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引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西欧社会走上工业化道路。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近代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的资本扩张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的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由于西方殖民扩张在中国的侵占方式一开始采取的是商业的形式来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工业的形式来触动中国生产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认为,商业对于“工农业生产的这种统一体”的“解体”作用是极其缓慢的。[5]因此,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逻辑必然展开为自身“革命的实践”和“改革的深化”,以实现现代化。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断裂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文化是开放的状况,内蕴着人的核心地位。传统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实现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任何具有活力的文化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创新的。同时,现代文化注重人的核心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将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放在实现人的现代化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权利、反映人民的意志,使人的个性、权利、能力充分得到展示和满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谐并进。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解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现代化要求推进民主制度的革新,以变革传统的专制制度建立现代的民主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现代化国家建立与其相匹配的民主制度,只有建立现代的民主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质量,二者是和谐的共生关系。西方在现代化发展中追求的民主与中国的民主存在形式和本质上的差别,西方世界追求“一人一票”式的民主,而中国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中国特色民主,中国的现代化追求对人的自由、理性等要素的合理满足。就实质而言,中国式民主是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内在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在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始终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探寻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路径。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境况不同,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具有独特价值和可供推广的共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性文明秩序,既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也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
一是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建设阶段。施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探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方式,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经济上,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经济发展效益与质量低下、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生产要素。因此,中国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秩序,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启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新征程。在政治上,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确立起来,但还未能完全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中国在吸收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智慧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变革其中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发展的要素,为实现政治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奠定思想前提。在文化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渐有成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文化动力。
二是开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并很快将其明确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个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变革阻碍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科技创新的发展,开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在经济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变革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得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获得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推进文化体制全面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在科学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发展动力,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体系,解决科技贡献率低的困境,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
三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同时面对着复杂多变并处于深度调整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涵盖由经济跨越式发展牵引的中国社会全部领域的历史性巨变,全面地、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文明格局,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新道路的时代特征表现在: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持续深入推进,同我们能否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精准研判主要矛盾的变化,能否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中合理规划路线图紧密联系。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社会发展取得的根本性成就与人民需要的历史性变化并未充分达成一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发展战略和有步骤实施的路线图,着力解决发展协调性不足、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涵盖由经济跨越式发展牵引的社会全部领域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凝铸的成果。中国道路是中国奇迹生成的道路基石,中国制度是中国奇迹生成的制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从普遍意义上看,中国奇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开拓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始终在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以资本逻辑为根本导向、市场经济为动力机制、市民社会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性,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以协调各方、统筹推进的发展方式,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阶段性追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私有制的生产方式,进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打破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思维定式,拓宽了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多元路径。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违背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前提下,从现实国情出发,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准确找到发展定位,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为其他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从特殊意义上看,中国奇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阶段性胜利,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样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进步。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紧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飞跃式”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确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经济文明发展形态。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形成了政治文明发展形态。在文化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继承并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形成了文化文明发展形态。在社会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进。中国共产党将民生问题作为紧迫任务,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社会文明发展形态。在生态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变革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生态为文明发展形态。由此,中国迎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境界。